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料集锦     
《地理教学》2012,(3):60-64
南非德班气候大会开幕新一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28日在南非城市德班召开,各方在《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前着手最后一轮协商。南非总统祖马在28日开幕的德班气候大会上说,应对气候变化要同非洲减贫相结合,他期望此次大会取  相似文献   

2.
丁尧清 《地理教学》2010,(12):32-34
2009年12月19日,经过马拉松式的艰难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后闭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大会进展感到满意,并表示将尽力推动2010年的墨西哥会议产生实质性成果。美国代表在会上声称,中国未来的碳排放量将远超美国,而且中国没有资格获得美国的气候援助资金。  相似文献   

3.
<正>2月3—6日,第20届南非国际矿业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南非矿业部部长苏珊·沙班古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时表示,非洲矿产资源开发成本较低,非洲需要的是负责任的投资,不是急功近利的投资。矿业开发是长线投资,只有在矿业开发和发展中实现平衡的投资者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只有将矿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联系在一起,才能推动非洲矿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土资源部科技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在大会"非非洲政府论坛"上发言,他向与会代  相似文献   

4.
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   总被引:150,自引:15,他引:13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进入新世纪以来,LUCC研究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本文综述了2002年8月在南非德班国际地理学联合会(IGU)"2002年区域地理大会"上有关LUCC的主要研究成果,认为国际上LUCC研究在应用RS、GIS技术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监测、评价与制图;农村与农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动力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取得最新进展,反映出LUCC研究范围在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在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5.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新疆气候与环境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情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在分析近年来新疆地质时期与历史时期气候与环境研究方面大量的文献资料与成果,并对现代器测时期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分析法构画了新疆下世纪上半叶气候与环境的可能情景,认为新疆气候与环境初期于的晚白垩世,主要形成于第三三纪,至今总的干旱情并未改变。  相似文献   

7.
温室气体减排与配额已经成为各国、各政治实体谈判与争论的焦点。小岛国联盟(AOSIS)由于地理位置因素,对气候变化有较高的脆弱性,在气候谈判中往往以最大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对国际气候谈判进程有着特别的影响。首先对小岛国联盟的地理位置、经济、人口、面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采用CDIAC 1950~2009年各国的碳排放数据以及Word Bank提供的人口和GDP数据,对小岛国联盟的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人均排放量、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评估,并与全球以及美国、法国、日本、中国、印度和南非六国的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小岛国联盟在气候变化行动格局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土地环境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景波 《干旱区地理》2000,23(2):186-190
概述了中国黄土气候旋回划分、气候变化周期、黄土地层气候划分与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传统第四纪冰期划分与黄土地层气候旋回差异的原因,介绍了红褐色古土壤演积层和古土壤类型研究的新成果,黄土形成与演变的新模型,评述了黄土古植被研究的新成果,黄土形成与演变的新模型,评述了黄土古植被研究的新进展和今后黄土环境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04,(12):44-45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而它现在已经涉足冰雪覆盖的北极地区。一个专门研究北极气候变化的科学家小组8日宣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总结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在过去10余年中,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历史气候变化研究在已有基础上,面向国际本领域研究的前缘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在代用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温度与降水变化重建以及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未来不但需要进一步利用历史文献、树轮等气候变化重建手段,加强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重建工作,加密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并结合历史气候模拟等手段,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动力学机制研究;而且还需要进一步利用地理资源所在本领域已积累的研究优势,开展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08,(8):47-47
4月13日,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与联合国驻华系统共同主办了一场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全体大会,围绕“气候变化: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经济”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层沉积物孢粉分析成果和相关文献记载复原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的气候状况,并分析了历史时期凉山地区气候变迁的规律:凉山地区一万年以来气候变化大致可分为8个时期,其间气候有冷暖干湿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幅度在1℃~2℃,垂直气候带有上升和下降的变化,升降幅度在200~400 m之间.一万年以来凉山地区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与内地大体一致,但在具体时段上有一定差异,气温虽有冷暖的变化,但总体上气温比内地略为温暖.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定义方法与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依婵  李育  朱耿睿 《地理学报》2018,73(7):1283-1295
气候变化敏感区的研究是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前人对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定义大多基于单一的指标,而对综合性指标研究较少。基于柯本气候分类法所划分出的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及其变化频次,提出一种新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定义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划分中国的气候变化敏感区,气候类型变化频繁的区域被认为是敏感区。选取CESM模型中等碳排放(RCP 4.5)下的模拟数据计算2006-2013年、21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气候类型的变化,以此预估未来30~80年间气候变化敏感带的变化。结果显示:依据本文提出的方法划分的气候变化敏感区,与降水变化敏感区有较好拟合;中国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区域分布在黑河腾冲线附近、秦岭淮河一线、青藏高原西部和天山以北部分地区,气候最为稳定的区域分布在青藏高原中东部、昆仑山、祁连山以北、天山以南、贺兰山以西的大片区域和大兴安岭附近;未来30~80年间,西部(贺兰山、横断山以西)地区气候变化敏感区基本不变,而东部地区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则逐渐向北偏移。  相似文献   

14.
以南非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10和2020年3期TM、OLI遥感影像提取6类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及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模型,分析了南非海岸带2000—2020年土地开发利用的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方式主要以草地萎缩和林地扩张为主,其次是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扩张,最后是耕地和水体萎缩(;2)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草地与林地相互转化、耕地与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土地变化的主要类型;(3)南非海岸带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呈现空间聚集状态,形成了以开普敦、伊丽莎白港、东伦敦和德班等为中心的高聚集地区。20年间,南非海岸带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整体变化不明显,但2010—2020年以来强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CO_2排放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冰川融化、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09年12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更是要求各国落实CO2减排目标,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在建设"两型社会"背景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湖南省CO2排放的影响因子,通过关联度比较,得出能源消费、居民消费和GDP是影响湖南省CO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提出了改善能源结构、引导消费方向、调节投资方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升青少年气候变化意识水平对于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气候变化态度、个人关注、气候变化知识、增值作用和气候友好行为5个维度构建青少年气候变化意识量表并展开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气候变化友好行为意向较为强烈且态度积极;气候变化知识与其他气候变化意识关键成分间相关性较弱;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气候变化教育渗透有待加强。基于上述发现,本文提出的培养策略有:构建“地理+”气候变化专题,通过跨学科学习强化气候友好行为;开展气候变化议题式教学,通过情境具身强化价值观念;倡导在地实施气候变化教育,通过研学实践提升气候变化意识水平。  相似文献   

17.
气候保护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铮 《地理研究》2010,29(11):1921-1931
对国际上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保护经济影响模拟研究状况进行了讨论,认为气候保护研究应该侧重模拟分析;评价了在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中使用的排放情景专门报告中依赖的6个模型特点,指出IPCC的SRES模型不仅忽视了内生技术进步和国际GDP溢出,而且是缺少反映人类应对行为的被动型模型,现在需要发展主动型模型。还讨论了我国面对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气候保护模拟研究的不足,认为我国过分依赖适应气候变化分析的统计学模型,而不是适合气候保护研究的动力学模型。建议开展经济动力学模型、非线性CGE模型和基于自主体的模拟模型研究,提出全球气候保护的中国方案。本文介绍了LRICE模型框架,该模型的特点是干中学的技术进步,能反映发展中国家通过技术进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潜力,更接近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8.
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气候变化对植被生产力及分布格局影响的研究较多,但分析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还不多见.本研究以气候与植被关系为基础,采用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时滞性,模拟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过程,以当前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被地理分布实际发生和潜在的转变情况来定量表达植被地理分布与气候条件间的适应关系,评价植被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1961-1990年).中国植被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总体较好,适应性较差的地方主要为森林-灌丛和草地-荒漠的交界处,植被的地理分布已经有所改变,约占5%;在华东地区森林-灌丛过渡带、内蒙古地区的灌丛-草地过渡带以及青藏高原南部的草地生态系统等对气候的适应性也较差,约占35%,这些地区的植被有退化的倾向,植被的地理分布有可能会发生变化.中国植被对未来气候变化(IPCC-SRES-A2情景2071-2100)的适应性总体较好,84%的植被变化表现为正向的变化,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未来气候条件将有所改善,这些地区的植被覆盖可能会有所提高.植被潜在的变化中约79%的植被可以适应未来的气候,但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内蒙古地区及西北的部分地区的草地生态系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有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港城空间结构一直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港口普遍呈现由贸易和物流综合中心向港口及港际联盟发展的态势。南非与中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南非德班属于非洲的门户型港口城市且处于向港际联盟发展的阶段,就港城关系来看德班港在城市中发挥主导作用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因此本文选取德班港为主要研究案例,运用文献综述、专题地图分析及数据比较法,从港口对城市城乡结构、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及城市交通的影响方面分析,总结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的门户型港口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结构特点,并对港城空间结构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定量分析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的动态特征是科学规划土地利用、有效保护耕地资源的基础。本文基于湖南省气候、土地覆被、地形等数据,采用气候生产潜力估算和趋势分析方法,以300 m×300 m栅格为计算单元,获得湖南省2000—2017年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并分析湖南省土地耕作适宜性、气候生产潜力与LUCC过程的关系。结果显示:湖南省最适宜耕作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平原、中部和南部盆地、丘陵区,气候生产潜力为19 530~40 375 kg/ha,整体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北纬28°以南的中部、中东部丘陵盆地区,是土地耕作适宜性和气候生产潜力组合最好的区域。86.5%的新增人造地表为最适宜耕作的耕地,说明新增人造地表主要以牺牲优良的耕地为代价。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变化与LUCC过程密切相关,LUCC过程中流向耕地多为气候生产潜力增加区,而耕地转为林地等土地类型则属于气候生产潜力下降区,指示气候变化在驱动不同类型土地相互转变中的作用。上述结果可望为湖南省土地规划整治及山地资源开发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