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信息在线     
正我国计划明年实施海域"可燃冰"钻探工程近日,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在京召开。据悉,未来几年,中国将继续加强海域和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开展水合物成藏理论、探测技术、环境效应和试开采技术等研发,计划于201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的钻探工程,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中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与开发的进程。(新华网)  相似文献   

2.
<正>可燃冰,也叫固体瓦斯,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其外表像冰,点火可以燃烧,因此俗称"可燃冰"。在海洋里,可燃冰分布于水深大于300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在陆地上它埋藏在深于130米的永久冻土层里。可燃冰的分布很广,就海洋而言,约占海洋总面积10%左右。目前,可燃冰在全球共发现132处产地,其中冻土区9处。在标准状况下,每立方米的可燃冰,最大可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可  相似文献   

3.
正7月29-31日,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在北京召开,表明了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水平得到了世界广泛认可。天然气水合物,这种被中国媒体称为"可燃冰"的神奇资源,自从进入人们视野以来一直备受全世界关注。特别是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而雾霾重重的中国,对"可燃冰"的期望尤为迫切。"可燃冰"能不能作为一种替代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什么时间才能实现利用,国际上对"可燃冰"的研究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会上采访了堪称"中国天然气水合物之父"的国务院参事张洪涛。  相似文献   

4.
科技     
《国土资源》2007,(1):46
中国首个“数字矿山”样板工程新鲜出炉;江苏破解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难题;我国将在2007年5月首次钻取可燃冰实物;大庆突破油田油气勘探三大领域;南极洲发现幼年蛇颈龙化石;  相似文献   

5.
正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天然气和水分子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物质。当用显微镜放大来看时,会发现其有着像"笼子"一样的结构。不仅如此,人们还发现它可以直接点燃,所以,天然气水合物通常也称为"可燃冰"。从本质上讲,可燃冰仍是天然气,人类在利用可燃冰作为化石能源时必须将其分解为天然气才能使用。伴随着国内外能源战略布局以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发展,天然气  相似文献   

6.
正由东方物探吐哈物探处1836队承担施工的青海省天峻县聚乎更矿区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三维地震调查评价项目日前顺利完成最后一炮,标志着我国首个可燃冰三维勘探项目野外采集工作完成。青海省天峻县聚乎更矿区三露天天然气水合物三维地震调查评价项目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在青藏高原可燃冰勘探领域部署的首个三维项目,该项目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和拓展  相似文献   

7.
正2月13日,2020年缅甸专属经济区海洋与生态中缅联合科学调查在仰光港口启动。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主持启动仪式,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和缅甸外交部出席见证。中缅海洋科考合作是自然资源部印度洋联合海洋与生态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除了中缅合作之外,还包括此前完成的中国—斯里兰卡海洋科考合作,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自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就是天然气水合物,即后来被人们称作“可燃冰”的物质。可燃冰中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其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在全球范围内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9.
9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杞海山区南侧,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次下潜作业,首次取得藤壶样品。"蛟龙"号共下潜21次,取得了丰硕成果,既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视像、样品资料,也为世界认识海洋、研究海洋作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以现有技术开采位于大洋底部的可燃冰着实不易,不但出产率不甚理想,而且能耗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出产率更高、能耗更低的可燃冰减压开采法。  相似文献   

11.
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芳 《国土资源》2002,(7):22-24
·1960年,法国前总统戴高乐提出“向海洋进军”的口号60年代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指出:“海洋与宇宙·同等重要”,“美国应尽快开发海洋”·同样是60年代,日本开始全面推行海洋立国战略·2000年6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发布美国海洋勘探长期战略时宣称:“向西、向东、向南,向更远的潜在水中勘探我们的大陆的时候到了”·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绝不能坐失良机,必须努力奋争,获取我们应得的海洋应得的海洋  相似文献   

12.
2003年5月26日,“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项目”在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下正式启动,“海外油气资源开发和进口”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石油的供给安全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中国各大石油公司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大力度走出国门,勘探开发国外油气田,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作为勘探开发国外油气田的参与者和亲历  相似文献   

13.
日前,从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上传来消息,我国对海域可燃冰的专题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在南海圈定了25个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据介绍,调查团队已圈出南海北部7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  相似文献   

14.
就在人们担心石化能源将被耗尽时,科学家们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了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可燃烧的“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貌似冰状可以燃烧的固体,俗称可燃冰。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这无疑给未来的能源需求带来了福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可燃冰的发现纯属偶然。在上世纪30年代,为了输送天然气,铺设了输气管道,但工程人员发现,一些输气管经常奇怪地被…  相似文献   

15.
<正>人类对海洋,始终是热爱又敬畏的。20世纪下半叶,随着深海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越来越深入地探索着海洋底部无穷无尽的矿产资源。石油、可燃冰、锰结核、热液硫化物……探索在进一步深入,争夺也越来越激烈。占有丰富海洋矿产资源的渴望与热情,使世界各国兴起了一轮"蓝色圈地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正>可燃冰从哪里来?怎么开发利用?带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来看看近期地勘行业发生的大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成功相关报道。2017年5月10日14时52分,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的第一口试采井点火成功,从水深1 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开采成功的现场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姜大明部长在南海试采平台现场会上宣布,我国首次可燃冰试采成功。至此,经试气点火,已连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恰逢国际海洋年10周年。国家海洋局和全国人大法工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和中宣部新闻局联合22家单位和部门于7月18日在青岛启动“全国海洋宣传日”活动,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海洋与奥运”。广西国土资源厅副巡视员唐解凤出席了启动仪式。  相似文献   

18.
就在人们担心石化能源将被耗尽时,科学家们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了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可燃烧的"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貌似冰状可以燃烧的固体,俗称可燃冰.据估算,世界上可燃冰所含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2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这无疑给未来的能源需求带来了福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9.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12):59-59
最近,一位被称为“21世纪的新能源”的可燃冰成为各国科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据专家预测可燃冰至少能为人类提供1000年的能源,它有望取代煤、石油和天然气。那么,可燃冰是一种什么样的能源,又为什么能如此被看好呢?科学家解释,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即天然气和水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相互作用形成的貌似冰状且可以燃烧的固体,含大量甲烷,极易燃烧,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要小得多,可以作为传统石化材料如石油、碳的替代品。实验测得,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据估算,世…  相似文献   

20.
中华文化素有突出的"尚水"传统,但以百川所宗的大海及其相关元素作为抒写对象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却一方面作品数量繁富,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相对边缘地默守一隅,掩而未彰,从而呈现出在中华文明内陆文化精神主导下的独特性。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学全面系统的考察,需与内陆"河流文学"这一海洋文学的"亚形态"相关联,大力推进对基础文献的爬梳与整理,最终在对传统海洋文学的专题研究、综合研究等多维省察中打破现有的边缘化研究格局,并努力构建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型海洋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