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松林口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东部,为确定岩体的侵位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通过镜下薄片观察、主微量元素分析以及锆石U-Pb测年,对松林口岩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林口岩体由二长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组成,花岗闪长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12.4±0.9) Ma (MSWD=0.66),二长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22.4±1.1) Ma (MSWD=0.39),形成于晚三叠世,由两期次岩浆作用形成;岩石的SiO2含量56.56%~61.97%;铝饱和指数A/CNK=0.93~1.05,全碱含量3.78~5.38,K2O/Na2O=1.02~1.68,里特曼指数σ=1.194~1.612,样品属于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岩系列。岩石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5.22~7.13,LaN/YbN比值为6.93~8.96,轻、重稀土分异较明显,具较强的负Eu异常。岩石Mg#值较高(50.97~61.27),w(Rb)/w(Sr)为0.12~0.25,Rb-(Y+Nb)图解显示为后碰撞环境。因此,松林口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属后碰撞准铝质中—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类。  相似文献   

2.
刘亮  邱检生  杨泽黎 《岩石学报》2013,29(12):4069-4086
猫狸岭岩体位于浙江省临海县仙人桥-猫狸岭一带,其主体岩性为石英二长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细粒花岗岩。LA-ICP-MS 锆石U-Pb定年表明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105.6±1.0Ma和104.8±0.9Ma。主量元素组成上,石英二长闪长岩具准铝质、钙碱性和富钾的特征,MgO、Fe2O3T、CaO等含量较高,Mg#值变化于47.6~50.6;细粒花岗岩同样具富钾和准铝质特征,但偏酸性,MgO、Fe2O3T、CaO等含量相对偏低,Mg#值变化于41.6~47.0。微量和稀土元素组成上,石英二长闪长岩富集Rb、Th、U、Pb,贫Nb、Ta、P、Ti,且Zr、Hf、Sr含量相对较高,铕负异常不显著(Eu/Eu*=0.77~0.95)。细粒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但P、Ti亏损程度更明显,且明显贫Sr,并具一定程度的铕负异常(Eu/Eu*=0.55~0.78)。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ISr分别为0.7088和0.7079~0.7088,εNdt)值分别为-7.57~-7.56和-8.06~-7.95。同时,二者具有大致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εHft)值分别为-12.2~-6.6和-9.6~-4.4。综合分析表明,猫狸岭石英二长闪长岩和细粒花岗岩最可能是在区域伸展拉张的构造背景下,由底侵或内侵的幔源岩浆与其诱发的壳源岩浆经混合后,并经过不同程度的分异演化,最后在浅成环境侵位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大同西岩体出露于西昆仑造山带西段,主要岩性为高钾钙碱性的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中普遍发育椭球形或卵形暗色镁铁质包体,包体岩性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的SiO2的含量为56.6%~65.3%,Mg#为0.45~0.46,包体SiO2的含量为52.9%左右,Mg#为0.48。相对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SiO2的含量(SiO2=65.0%~73.3%)和较低Mg# (Mg#=0.36~0.44)。微量元素分析数据表明,石英闪长岩与暗色包体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图呈右倾型,Eu负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强烈亏损Nb-Ta、Ti等元素。温压计算显示石英闪长岩为相对低温(638~768℃)的中-深成岩体(平均深度为8.8km),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结晶温度(752~771℃)。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石英二长岩形成年龄为470±1.2Ma,略晚于前人报道的石英闪长岩侵位年龄。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与石英闪长岩来源于不同的岩浆,二者之间不存在分异关系。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早期的石英闪长岩为大洋板片俯冲过程中地幔楔部分熔融岩浆的分异产物,晚期的石英二长岩-花岗岩则来源于碰撞后伸展阶段由于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加热导致变泥质岩石熔融的结果。大同西复式岩体的成因指示了西昆仑造山带在早奥陶纪经历了由俯冲向碰撞后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等方面讨论东天山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岛弧东段八大石和小铺东两个岩体的特征和成因。八大石岩体和小铺东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岩,SiO2含量分别为61.92%~74.40%和69.17%~74.92%,K2O+Na2O的含量分别为6.50%~8.32%和7.74%~8.14%,绝大部分岩石具有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特征;∑REE分别为105×10-6~210×10-6和100×10-6~172×10-6,(La/Yb)CN分别为4.1~8.9和9.1~15.3,配分模式右倾,δEu分别为0.40~0.93和0.59~0.80,为中-低负异常;两个岩体均富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Hf、Zr等高场强元素,而贫Ta、Nb、Sr、Ti等。通过LA-ICP-MS分析得到八大石岩体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98±2Ma,表明岩体形成于早二叠纪,计算得到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模式年龄tDM分别为944Ma和648Ma;八大石和小铺东岩体的εNd(t)u分别为+3.06和+4.47,(87Sr/86Sr) i分别为0.70475和0.70384,表现出高εNd(t)u 低(87Sr/86Sr) i。综上所述,认为哈尔里克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可能为碰撞后挤压-伸展转折阶段的产物,主要由来自新生地壳的中钾钙碱性岩浆经过结晶分异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5.
王秉璋  陈静  罗照华  陈发彬  王涛  郭贵恩 《岩石学报》2014,30(11):3213-3228
祁漫塔格地区是青藏高原北部最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以祁漫塔格东段为研究区分析讨论了祁漫塔格及临区晚二叠世-早侏罗世花岗岩特点,从晚二叠世-早侏罗世可以识别出4个阶段5个花岗岩组合.(1)晚二叠世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与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52.0~258.5Ma,普遍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2)中三叠世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26.9~238.6Ma,富含暗色铁镁质微粒包体,为偏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400×10-6~537×10-6,δEu在0.67~0.95;(3)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211.7~214.1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一般在341×10-6~515×10-6,δEu在0.69~0.95之间;(4)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长花岗岩组合,LA-ICP-MS U-Pb年龄在199.5~204.4Ma,为偏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Sr含量在54×10-6~195×10-6.晚二叠世花岗岩组合为大陆边缘弧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古特提斯洋俯冲相关;中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出露面积巨大,构成了印支期北昆仑岩浆弧的主体,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阶段,与俯冲岩石圈板片的断离相关,这一事件在东昆仑具有普遍意义,是东昆仑造山带最具规模的地幔物质注入与壳幔岩浆混合事件,晚三叠世花岗岩组合形成于后碰撞阶段,是加厚陆壳底部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吴涛  肖龙  马昌前  黄婉 《岩石学报》2013,29(10):3567-3580
同普杂岩体位于藏东江达地区。本文对该杂岩体岩相学、年代学、主微量元素以及Sr-Nd同位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杂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含黑云母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4种岩石类型组成,前三者形成时代分别为262.8±1.5Ma、263.9±1.9Ma、263.7±1.6Ma。其中,含黑云母花岗岩与斑状花岗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它们和花岗闪长岩一起均具有高SiO2(65.1%~76.6%)、高K2O+Na2O(4.84%~8.13%),低MgO(0.25%~2.28%),低FeOT(0.99%~4.44%),高A/CNK值(除一件样品外两者A/CNK值均大于1.1),以及Ba、Sr、Eu亏损等,均符合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前两者与后者CaO/Na2O、Rb/Ba、Rb/Sr值均存在明显差异,哈克图解上也不存在线性关系,表明它们源区存在差异。石英闪长岩则具有相对低的SiO2(54.2%~55.4%)、低K2O+Na2O(3.15%~4.72%),高MgO(3.78%~4.79%),高FeOT(6.13%~8.09%)等特征。其还具有明显的Nb负异常,不具有Sr的负异常,以及轻稀土相对富集等,均符合岛弧岩浆岩的特征。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斑状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具有相似的初始Sr比值(分别为0.7099,0.7125)和εNd(t)值(分别为-8.6,-10.3),而石英闪长岩则具有较低的初始Sr比值(0.7062),较高的εNd(t)值(1.37)。前两者均落入研究区S型花岗岩与高硅流纹岩区域,后者落在金沙江MORB的下方。通过综合分析,本文认为同普杂岩体形成于火山弧环境,且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源区:含黑云母花岗岩、斑状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的源区分别为古老的泥质变质岩和贫泥质的变质砂岩;石英闪长岩则来自富集地幔。表明在晚二叠世早期(~263Ma)金沙江洋盆仍处于俯冲阶段,江达地区主要受金沙江洋盆俯冲消减体系控制而非地幔柱体系。  相似文献   

7.
华山和合峪花岗岩体分别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华山岩体顶部混染相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3.8±1.1Ma,合峪复式杂岩体第三次侵入的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4.5±1.5Ma,二者年龄相近。华山岩体与合峪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SiO2>69.0%,Al2O3>13.0%,K2O+Na2O>7.0%,Na2O>3.2%,ACNK<1.1,具有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类的特征。两岩体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显著,Sr含量较高(Sr多数>400×10-6, Y、Yb含量低(Y<18×10-6,Yb<2×10-6),Eu负异常较弱(δEu>0.67),LILE富集,HFSE亏损,表明岩浆房存在斜长石+角闪石+石榴石+金红石的分离结晶,或者这些矿物在源区部分熔融时作为残留相。华山岩体岩浆锆石εHf (t)u集中在-18~-20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于2.1~1.8Ga;合峪岩体岩浆锆石εHf (t)u集中在-16~-17之间,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于2.0~1.7Ga。以上表明,两岩体均为增厚下地壳(2.1~1.7Ga左右)部分熔融形成的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类。综合区域地质演化,我们认为,侏罗纪及其以前的碰撞挤压或逆冲推覆使地壳增厚,侏罗纪-白垩纪之交的挤压向伸展转换过程的减压增温条件导致加厚下地壳(2.1~1.7Ga左右)部分熔融,岩浆上升侵位造成了华山岩体及合峪岩体等碰撞改造型花岗岩类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岩保存了有关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朗县杂岩中出露的晚白垩世早期中酸性岩(岩脉)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同位素(Sr、Nd和Hf)组成的研究。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年龄为92.4~86.9Ma,花岗岩(脉)年龄为91.9~88.6Ma,均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偏铝质特征,具有较高的锆石Hf(εHft)=+8.3~+13.2,平均值+10.9)和全岩Nd(εNdt)=+3.2~+2.7)同位素组成,为受俯冲板片流体和大洋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闪长岩岩浆源区形成深度较浅且受板片流体的交代程度较高,花岗闪长岩岩浆源区更深,受沉积物熔体交代程度较高。花岗岩(脉)在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上显示明显差异,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花岗岩属于低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3.0,稀土总量较高,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Sr/Y低(<7.2)。在主量元素组成上,该类花岗岩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较好的线性演化关系,表明它们可能是上述中酸性岩浆演化的产物。第二类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Na2O/K2O较低(均<1.0),铝饱和指数较高(A/CNK=1.01~1.02),发育角闪石,稀土总量较低,具有微弱负或无Eu异常(Eu/Eu*=0.88~1.12),Sr/Y比值(33.8~55.4)较高,锆石Hf(εHft)=+4.1~+10.8)和全岩Nd(εNdt)=+0.8)同位素组成都较低,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100~87Ma)岩浆岩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新特提斯洋板片自早白垩世以高角度俯冲,在晚白垩世早期俯冲板片发生回撤,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增强,诱发熔流体交代过的地幔楔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这些镁铁质岩浆上升侵位到下地壳,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并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晚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各异的岩浆岩。  相似文献   

9.
曲林岩体位于冈底斯带中段的南缘,为渐新世-中新世复合岩体,主体为粗粒花岗斑岩,被后期煌斑质、花岗闪长质和花岗质岩脉切割,是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出露面积约8km2。花岗斑岩两组样品(T0849-PG和T0849-G)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29.7±0.1Ma和30.0±0.2Ma。花岗斑岩为高钾,准铝质,低MgO,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此外具有高Sr、Sr/Y、(La/Yb)N;低Y和Yb,弱Eu负异常等特征。岩体内发育一系列近南北向展布的花岗闪长玢岩脉,其中两组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15.5±0.1Ma(T0848-PY)和14.4±0.1Ma(T0850)。两条花岗闪长玢岩脉具有与岩体主体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同样富集轻稀土及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及高场强元素。花岗斑岩的87Sr/86Sr(i)=0.706102~0.706202,εNdt)=-0.6~+0.6,锆石εHft)=+4.9~+7.9;花岗闪长玢岩脉的87Sr/86Sr(i)=0.705429~0.705474,εNdt)=-1.4~-0.2,锆石εHft)=+2.6~+7.6。本文数据和文献数据结果表明:曲林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玢岩脉均来源于加厚南拉萨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很可能与增厚的深部岩石圈的拆沉或俯冲印度岩石圈的撕裂诱发软流圈上涌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江西宁冈岩体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沈渭洲  张芳荣  舒良树  王丽娟  向磊 《岩石学报》2008,24(10):2244-2254
宁岗岩体是湘赣交界部位呈南北向展布的加里东花岗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二长花岗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433.8±2.2Ma,属于加里东期岩浆活动产物。虽然宁冈岩体的SiO2含量变化明显(67.46%~74.85%),但它们的ACNK值都大于1.1,钾大于钠(K2O/Na2O=1.36~2.37),CaO/Na2O比值大于0.3,富集Rb、Th、Cs,亏损Nb、Ta、Ba、Sr,LREE富集 (LREE/HREE=5.8~12.2)和Eu亏损相对明显(δEu=0.28~0.61)。同时,它们还具有较低的εNd(t)值(-9.3~-8.6)、较高的(87Sr/86Sr)i值(0.71172~0.71937)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1838~1909Ma)。这些特征表明,宁冈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很可能是在华夏古陆残块与扬子地块之间发生陆-陆碰撞拼贴而引发的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 通过砂质岩石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1.
自然岩石及简单和复杂体系中实验合成或经重新平衡的尖晶石化学成分显示,在中-低压条件下,与橄榄石共存的尖晶石可含一定量的Si,其含量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增大。用最小二乘法对简单体系中 实验数据的热力学模拟发现,Si在铬尖晶石中以硅酸盐尖晶石(Mg2SiO4)形式存在,Mg2SiO4组份在铬尖晶石中的活度aSDMG2SiO4=(NSPMG/2)2*(NSPSi)2(NSPSi代表以4个氧为基础的单位尖  相似文献   

12.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重远  靳久强 《地质学报》2007,81(11):1498-1506
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始于晚二叠世中国北方进入后海西地台发展时期。印支期末以至喜马拉雅期,随着特提斯洋的关闭,大陆范围也随即向中国南方和青藏地区增生和扩展。中国的陆内构造变形从后海西地台形成的准平原化阶段即已开始。但规模巨大的变形则发生于燕山构造旋回中期和喜马拉雅旋回。陆内构造变形的规模可分两个等级:一是覆盖整个中国大陆的,另一是局部的。前者两次改变了中国构造-地貌的整体面貌;后者则表现为造山、造盆和微陆块纵向或横向的逃逸,以及由此引起的造山或造盆。根据中国陆内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区域构造背景演化的关系分析认为,中国陆内构造变形主要是由周边洲级规模板块运动引起的,同时,随着地壳上部构造变形引发的地壳或岩石圈均衡调整,则使地下深处产生相应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13.
在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中,如何准确地选择测试项目,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的污染状况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参照不同标准或规范中所选择的有机指标,依据它们的迁移性和致病风险,从258种有机物中遴选出了29种"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2006)中尚未包括的有机物(主要是除草剂和杀虫剂).建议在进行地下水有机污染调查时,依据当地的污染源情况,增加相应的监测指标,特别是要加强对致病风险高和迁移性较高有机物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含盐量对滨海盐渍土物理及水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盐量的增加使滨海盐渍土含水率与含液率间的差值变大,并导致高估土的干密度,低估土的孔隙比和饱和度。物理性质指标换算和颗粒级配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从2%的含盐量开始,随含盐量增加,胶粒含量减少,粘粒和粉粒含量增加,但25μm及以上的粒组含量变化不大。2%以内的含盐量对土的稠度指标影响微弱,当含盐量增加到11%时,盐分结晶形成了较多的晶体颗粒,使土的塑性指数明显下降并呈现出区段性。   相似文献   

15.
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丰度在矿产资源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长清 《湖南地质》1993,12(1):59-61
统计资料表明,湘南地区32个有色金属矿区的矿产储量与其所形成的水系沉积物成矿元素的丰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当用矿上元素组与矿下元素组的垒加衬度比值对异常丰度进行修正即相乘后,这种线性关系更为明显。这就是区域化探扫面应用丰度模型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黎盛斯 《湖南地质》1996,15(1):29-32
外生金包括砾岩金和松散砂金,是外能作用在地表开放条件下形成的。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动力学成矿的时空演化是连续的,但主要集中在早、晚元古代及早、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而大发展于新生代。依据演化规律和矿化环境,提出5个找矿有望的外生金成矿带。  相似文献   

17.
东秦岭地区石宝沟和火神庙岩体的时代及岩浆物质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秦岭地区石宝沟和火神庙岩体的时代及岩浆物质来源杨荣勇徐兆文任启江(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州510275)(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关键词东秦岭花岗岩岩体的时代岩浆物质来源东秦岭地区沿华北大陆板块边缘发育了大量的中生代花岗岩体,许多岩体...  相似文献   

18.
江西石城松岭矿区锡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岭矿区处于南岭EW向构造带与武夷山NNE向断褶带的复合部位。区内有石英斑岩型、隐爆角砾岩型和石英细网脉型三类锡矿体;石英斑岩型锡矿体1条呈脉状,长1200m,平均厚度3.55m,平均品位0.422%;隐爆角砾岩型锡矿化体5条,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平均厚度2.3m,平均品位0.282%;石英细网脉型锡矿体12条,平均厚度1.2m,平均品位0.310%。本文重点阐述了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条件和成矿机理,建立了三位一体成矿模式,探讨了成因。对矿区进一步找矿及外围找矿等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消除和减弱当证据层不满足条件独立性假设时对预测结果产生的影响, 提出了逐步证据权模型和加权证据权模型.加权证据权模型通过对logit模型进行修改, 对各个证据层给予一定的权重, 以调整由于证据层与其他证据层的条件相关性对模型的影响; 逐步证据权模型是将证据层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加入到模型中, 在加入到模型的过程中依次用已经获得的后验概率作为模糊训练层的方法.以个旧锡铜多金属矿产资源预测为例, 应用4种证据权模型的后验概率进行异常圈定, 结果表明两种新的模型对减弱证据层不满足条件独立性假设所产生的影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hydrocarbon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Kuqa petroleum system of the Tarim Basin,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cause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he phase diversities and their differences in geochemical feat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in oil and gas phase, the petroleum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 oil reservoir, wet gas reservoir, condensate gas-rich reservoir, condensate gas-poor reservoir and dry gas reservoir. The causes for the diversities in oil and gas phases include diversities of the sources of parent material, maturity of natural gas and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different hydrocarbon phases. On the whole, the Jurassic and Triassic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are the main sources for the hydrocarbon in the Kuqa Depression. The small differences in parent material may cause diversities in oil and gas amount, but the impact is small. The differences in oil and gas phase are mainly affected by maturity and the accumulation process, which closely relates with each other. Oil and gas at different thermal evolution stage can be captured in different accumul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