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九五八年四月间我队到河南鲁山新集旺河调查磷块岩矿床时,曾在震旦系顶部发现了一层厚30余米的赤红色泥砾层,其中砾石大小混杂,无层理可寻。砾石成份不一,以石英岩为主,石灰岩及片岩亦偶有所见,为砂泥质胶结,基质占80%以上。砾石形态多为半稜角或半圆滑状,常一端圆滑度较大,而另一端则圆滑度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对唐古拉山口现代冰川和古冰川考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位观测资料和TL、^10B-^26Al-^21Ne及^14C测年数据,对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深入讨论,划分出二次冰期(即中更新世晚期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晚更新世中一晚期的末次冰期)和二次全新世冰进(即新冰期和小冰期)。提出在早更新世时,由于山体未达到当时冰川发育的雪线高度,所以未发育冰川。但在唐古拉山口地区,截止目前还未找到中更新世早期的倒数第三次冰期的冰川遗迹,由于高原隆升的滞后性和冰川发育的延滞效应及“亚洲干极”的耦合,推测仍只发育局部冰川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古今雪线由高原边缘向腹地升高,唐古拉山地区高出边缘1500m左右,生动表现了“亚洲干极”的作用;广泛分布的湖群说明羌塘地区是一个大江大河尚未伸入的内流地区,意味着青藏高原是个年青的高原。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高原腹地引起的干旱化过程和水分严重不足,使唐古拉山地区的冰川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冰川规模一次比一次明显地减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和构造地层法,研究并重建了湖南东南部汝城地区震旦系层序,厘定了区内震旦系各组的划分、对比标志,并首次提出该区内存在新元古代早期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碎屑岩系中的含砾岩是冰成作用的产物,可与邻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的震旦系对比。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山区全新世冰碛地层的划分及地层年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西部山区全新世冰碛地层揭示,普遍存在新冰期和小冰期,前者包括了3—4列冰碛垄,后者包括3列冰碛垄。四组全新世地层的时代为距今约10000—7000年、7000—4900年、4900—2400年、2400年至现今,其下界放在1万年前左右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震旦纪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与地层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板块理论为指导,重点探讨地层分区与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沉积相展布的关系,提出以构造为主导,构造-地层-沉积相三位一体的地层分区原则和方法。中国南方震旦纪基底构造格架是两隆一坳,即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及其间的华南残留盆地,晋宁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拼接在一起,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震旦纪沉积作用与相带展布与上述古构造格局是一致的。根据上述区划原则和古构造、沉积相的研究结论,将中国南方震旦系划分为2个Ⅰ级地层区,6个Ⅱ级地层分区和12个Ⅲ级地层小区。  相似文献   

6.
7.
江西省震旦纪地层发育,分布广泛,大致以广丰-宜丰一线为界,北部称扬子地层区,南部称东南地层区,扬子地层区为浅海相,东南地层区为斜坡相.因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层发育程度及沉积特征有明显差异,故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地层小区:(1)修水地层小区;(2)皖浙赣地层小区;(3)广丰地层小区;(4)赣中南地层小区;(5)北武夷地层小区;(6)南武夷地层小区.文中介绍了各地层小区的划分依据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与联系,并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小区的岩石地层单位特征,及其划分与对比,补充了较丰富的微古植物资料;并对江西省震旦纪地层岩相古地理进行了探讨.此外,对洪山组正层型剖面进行了重新调研,并修订了原洪山组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前震旦纪地层划分及地壳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变质地质学的观点,新疆的前震旦纪地层可划分为太古界、下元古界和中一上无古界,它们在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变质作用类型及形成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同时表明古西北陆台具有与古华北陆台完全不同的地质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方震旦纪地层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鴻允  沙庆安 《地质科学》1965,6(4):313-324
关于南方震旦系的下界,主要有两种意见:(1)以澄江组或莲沱群的底板为下界;(2)往下移到包括昆阳群、板溪群及其相当岩系。主张后一意见主要根据葛利普“寒武系之下的不变质或只轻变质的沉积岩系属震旦系”的概念,及“滹沱页岩群”和“东峪灰岩”等实例,认为昆阳群和板溪群等变质并不很深,而在岩性上有其相似之点,故可以归入震旦系。经过多年来的研讨,大多数趋向于将昆阳群及其相当岩系归属于前震旦系。但问题并不就此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关于辽南地区前震旦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问题尚未取得统一认识,主要是关于鞍山群、辽河群、辽东群之间的层位关系问题意见不一。这些分歧意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认为鞍山群是区域中最古老的地层,相当于太古界,其上被辽河群所不整复,并  相似文献   

11.
湘东南地区震旦纪地层的新划分与区域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建中  唐晓珊 《湖南地质》1994,13(3):129-136
本文采用多重地层划分和构造地层法,研究并重建了湘东南地区震旦系新层序,厘定了泗洲山组、天子地组、正园岭组、埃岐岭组、丁腰河组的含义及其划分、对比标志。认为该浊积碎屑岩系中的两套砾岩,是冰成作用的产物,可与湘中、湘西乃至华南地区的震旦系对比。同时指出孩区有板溪期的沉积,并建立了青白口系大江边组。  相似文献   

12.
桂北震旦纪冰川作用及其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大陆冰川活动涉及广大地区、甚至全球。它所形成的各种地层,具有重要的地层学价值。震旦纪冰川活动在桂北境内形成了较为广泛的长安组、富禄组、“南沱组”冰川海洋相与间冰期沉积。现以中部的三江县九山(?)、东坡岭两剖面为代表,将其岩性组合等从老到新叙述如下: 长安组(Z_(2c))按岩性分为四段。第一段(Z_(2c~1))主要由含少量细砾石的长英砂岩、长石砂岩夹少量板岩组成。与下伏地层丹洲群拱洞组顶部的板岩呈整合接触(图1),砂岩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米仓山的前震旦纪地层,前人已作过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在地层层序、组成、划分及对比等方面的许多问题仍然悬而未决。多年来,在本区工作的各地质队,在其各自的工作范围内,自立系统,各持己见,不能取得统一的认识。又鉴于米仓山(与鄂西神农架)之前震旦纪地层的展布,横亘东西,是所谓中国南、北震旦系的  相似文献   

14.
戚錚 《地质论评》1957,17(1):84-90
一.問題的提出自從1940年左右,日本地質學家齋藤林次把鞍山附近前震旦紀地層分為鞍山統,及對面山花崗岩,今井善鄉提出首山層以後,他們所提出來的,對本區前震旦紀地層的劃分,一直為中國地質學家所採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南部新元古代冰碛岩地层分布于扬子板块的皖南、浙北、浙西和赣东地区,其中皖南休宁、歙县、浙北富阳、浙西建德及开化等地保存有两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自下而上四分,而非以往认为的三分,分别记录了冰期-解冻期-冰期-解冻期四个阶段的沉积,这两个冰期分别为古城冰期和南沱冰期,相当于国外的司图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和马林诺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浙西江山和赣东广丰等地则只保存了一套冰碛岩和含锰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冰期-解冻期两个阶段的沉积,地质年代为南沱冰期。由上可见,南沱冰期比古城冰期规模更大,冰碛沉积的范围更广泛,对铁、锰、硅及磷的富集成矿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米兰柯维奇韵律层及其年代地层意义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吴智勇 《地层学杂志》1995,19(2):156-160
本文简要介绍了米兰柯维奇轨道三要素(岁差、黄赤交角及偏心率)及其变化周期,并对因轨道要素的变化引起的韵律沉积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由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以及轨道参数的相对稳定性,本文认为,米兰柯维奇韵律层可以作为盆际,盆内地层对比的重要辅助手段,并可用来测定地层单元的延续时间,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其精度要高于现行的生物地层学对比及同位素测龄法。  相似文献   

18.
德兴地区怀玉地体前震旦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兴地区怀玉地体前震旦纪变质地层可分为2群6组。下部海相火山碎屑岩夹细碧角斑岩建造称铜厂群,含东坑组、铁罗山组和杜村组,代表中元古代怀玉地体边缘裂陷槽沉积;上部陆源碎屑为主的泥砂质复理石建造及陆相火山岩称登山群,含小浮溪组、拔竹坑组和上墅组,代表新元古代怀玉地体边缘海沉积及火山喷发。在区域上可与邻区相对比。  相似文献   

19.
一、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目前意见尚不统一。问题的焦点主要是:上、下二叠统的分界及上二叠统龙潭组与长兴组的分界,即龙潭组的底界和顶界问题。笔者根据头足类动物群的生物组合并结合岩性岩相等特征综合考虑,提出了二叠系划分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皖南恐龙类化石特征及其地层划分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心起 《中国区域地质》1998,17(3):278-284,T001
皖南齐云山地区恐龙骨骼化石,恐龙蛋化石,恐龙足迹和尾迹化石“三位一体”,为世界罕见。描述了三大类5属7种(或未定种)恐龙化石的形状,大小,结构特点,分析了化石在地层划分方面的意义,按化石产出层位,皖南有恐龙活动的时间约为4000万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