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紧接而来的降雨天气严重影响了地震灾害遥感监测的实施。合成孔径雷达以其穿透云雾的能力,备受人们关注,成为抗震救灾遥感信息保障的重要数据源。利用COS—MO、TerraSAR、RADARSAT等高分辨率SAR数据对5·12汶川地震灾害的监测表明,合成孔径雷达在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多云多雨环境下合成孔径雷达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全国多个单位投入科技力量,为抗震救灾献言献策,其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在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主要起到了灾情速报、救灾空间信息保障、次生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区重建规划等作用.通过对这次全国性的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指出了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8—05—12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8.0级地震,全国多个单位投入科技力量,为抗震救灾献言献策,其中遥感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遥感在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主要起到了灾情速报、救灾空间信息保障、次生灾害动态监测和灾区重建规划等作用。通过对这次全国性的地震灾害遥感监测工作的总结与分析,指出了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以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大量事实表明,每发生一种重大灾害总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形成破坏力远超单一灾种的灾害链现象.要有效防范灾害链风险,理清其形成过程、构建其评估模型是前提.在梳理国内外链式风险评估概念模型的基础上,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链案例,初步提出灾害链风险评估的概念模型.①孕灾环境敏感性是致灾因子链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灾害链风险的链发概率,确定影响孕灾环境敏感性的因素及定量关系是评估关键;②灾害链中承灾体重复受灾导致脆弱性增大,脆弱性变化评估的引入将提高灾害链风险评估结果的精度.本文旨在为完善区域灾害系统理论,进一步推动灾害链风险防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及减灾措施   总被引:46,自引:3,他引:46  
汶川5·12地震不仅造成了特大地震灾害,同时还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山地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堰塞湖和泥石流等.崩塌、滑坡不仅阻塞了救援道路,严重延缓了救援进度.还形成了30多个堰塞湖.地震和滑坡活动还将促进泥石流活动,使震区泥石流进入活跃期,在后期降水作用下形成严重的泥石流灾害.通过初步分析,提出了震区次生山地灾害应急减灾措施和恢复重建中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6.
5·12汶川地震龙门山风景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及其山地所科技抗震救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05-12 T14:28汶川突发8.0级大地震,针对地震引发的山地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山地所急聚科研有生力量,发挥本所的学科优势,在抗震救灾科研第一线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并诱发了多种地质和生态灾害链式发生.2008-2009年期间,在汶川地震震区开展了野外调查与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的灾害链的形成条件及其链生机制.识别出了4种类型的灾害链,并重点研究了7起灾害链事件.发现灾害链中,每一级灾害事件都由其前一级灾害事件诱发.各级次生灾害造成的物质搬运量都远小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灾害性沿灾害链呈现逐级衰减的趋势.由此定义灾害链衰减率为灾害链中某级次生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者灾害影响区面积与其上一级灾害所造成的物质搬运或灾害影响区面积之间的比值.汶川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链衰减率在2%~30%.采用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评价次生灾害链对震区河流生态造成的影响,发现受灾害链影响的河道中,底栖动物物种数急剧降低,生物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航空摄影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愈加严重,在地震监测预报、抗震救灾、灾后评估与重建等环节需要发挥各种科技手段,为灾害的防控和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航空摄影技术作为对地观测技术之一,在地震灾害监测、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重点讨论了目前航空摄影技术系统构成及其在地震灾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提出航空摄影技术系统应作为国家和地方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支撑技术之一,纳入地震等突发性、区域性灾害应急预案管理.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的分布与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主要分布在龙门山高山峡谷区和四川盆地深丘区等地,行政区划上涉及四川省的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广元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肃省的陇南市,陕西省的汉中市等的山区,面积大于10×104km2.强烈地震除直接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各种设施被毁外,还在山区引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形成灾害叠加,导致灾情更加严重.次生山地灾害主要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集中分布和沿河谷两岸山坡分布,具有下列特点:1.类型多样,包括崩塌、滑坡、滚石、堰塞湖、泥石流等;2.数量上以滚石、崩塌、滑坡为主;3.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4.堰塞湖主要由地震滑坡、崩塌形成;5.泥石流活动具滞发性,地震直接激发的泥石流仅一处;6.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7.加剧了防洪形势的严峻性;8.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9.活动强弱与地震烈度大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利用CBERS进行汶川地震区森林资源损失快速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灾害的特殊性使得地震灾害评估短时间内难深入灾区现场,全面开展森林资源破坏的快速调查与评估.采用遥感方法,利用中巴资源卫星(CBERS)遥感数据,结合区域灾前调查资料,进行了汶川地震重灾区域森林资源快速评估.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汶川地震对区域森林资源、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不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及时的决策依据,也给灾后重建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科学数据.通过实践应用充分证明,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BERS遥感数据能够满足森林资源快速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岩墙地质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可明显表现地物的几何结构和纹理特征,从而使得在较小空间尺度上观察地物细节变化、进行大比例尺遥感制图成为可能。利用高分辨率QuickBird遥感影像,对新疆巴楚县麻扎尔塔格山地区的岩墙进行计算机辅助地质解译,共获得1227条岩墙。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了解译岩墙长度、走向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76%的解译岩墙走向为NNW(135°~180°);QuickBird能够满足1∶2.5万地质调查的要求;通过地质分析综合解译结果获得了麻扎尔塔格岩体内部存在发育岩墙、岩墙形成应晚于内部的正长岩体的新认识。探讨并验证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中小规模地质体解译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5·12"大地震使地处中国四川省西北部的小城汶川为世人所熟知,大地震给灾区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地震旅游资源.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数量和种类都很丰富,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结合汶川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汶川地震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如下构想,主要包括两种开发模式:主体式开发、组合式开发,以及具体的开发设想:震迹和震记资源开发、地震主题公园建设等.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与周边原有旅游资源有机整合和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等.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区的人口容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高晓路  陈田  樊杰 《地理学报》2010,65(2):164-176
结合国家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工作任务,对区域人口容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流程进行了研究。依据区域人口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汶川地震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以耕地总量为基本约束的人口容量测算思路,并对影响区域人口承载能力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预测和分析,由此确定了测算人口容量的政策参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口容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决策模型,对灾区各县市的合理人口容量、人口超载情况及人口超载的不同类型,灾后人口调整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测算,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分析表明,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区的51个县市区的灾后实际人口为2025.91万人,而整个区域未来可以承受的总人口在2970万人左右,整个区域的人口容量尚有较大富余。为了避免跨县跨区域人口迁移的后续难题,应该重点解决由于地震而引起的部分县市的人口超载问题。在51个县市区当中,这样的县包括汶川、北川和茂县,三县的超载总人口为10万人左右。3县目前在外打工的人口较少,仅靠打工所在地省市对于这一部分人口进行就地安置不足以解决10万人口的超载问题。为此,有必要采取更加直接的中长期人口对策,包括实施跨县人口转移,提高耕地的复垦率、通过政策扶持的手段提高城镇化率、降低农村居民对于耕地的依赖度等。  相似文献   

15.
强震在高烈度的山区往往诱发大量的崩塌和滑坡,一到雨季不同规模的泥石流频频暴发,造成严重的灾害.以处于汶川地震Ⅺ度烈度区的213国道映秀到彻底关段的21条沟为例,探讨强震后如何对高烈度区的沟道泥石流的规模、频率、危险性作出尽快评价.为此,针对地震泥石流的特点和形成条件,确定影响泥石流规模和频率的评价因子;并从已有的相关图件和遥感影像中获取评价因子的特征值;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将因子特征值分为五级,并归一化为0.0到1.0的标准值;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因子的权重;然后用常用或改进的评价模型,对21条沟泥石流的规模、频率、危险性分五级作出评价;最后用强震后3 a间各沟实际发生的泥石流规模和频率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吻合度比较好.这种尽快的评价方法,可供其他山区强震后高烈度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的诱发降雨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收集和整理、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区2008—2011年的160次泥石流事件和其对应的降雨过程,发现不同降雨因子对泥石流的发生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异,超过77%的泥石流都是由暴雨激发,说明直接降雨因子,如当次降雨量和峰值雨强是诱发泥石流的最关键因子。通过各种降雨阈值方法的结果比较,发现不同区域各种降雨参数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用于泥石流预报的降雨指标不同,应采用的预报模型和临界阈值也不同。对于崇州市,可选用峰值雨强作为预报指标;汶川县可选用当次降雨量作为预报指标,对于其他地区,适宜用多因子模型(I-R和I-D)进行预报;相比较而言,绵竹、都江堰等地区的泥石流受前期降雨的作用影响较为明显,因此最适宜用峰值降雨强度和有效前期降雨关系(I-RT模型)进行预报。个别地区的阈值年度变化显示地震灾区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呈回升趋势,但远远未恢复至地震之前的水平。研究可为地震灾区的泥石流预警预报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了青川县乔庄镇(主城区)遭遇了较为惨重的特大灾难.县城的恢复重建工作受到地震断裂、山体变形、强烈的余震活动等严重制约.尤其是地震断裂问题,更是对能否原址重建起决定性作用.在参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该镇的地震断裂问题进行了评估,确定了青川-平武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主断裂之一)分三条分支断裂(北支断裂、中间断裂、南支断裂)穿过乔庄镇主城区的大致方位和走势,并且现场发现该三条分支断裂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震破裂(如地表破裂,山体震裂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中强震的孕震构造.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研究尚少的现状,以北川县安昌镇开茂村水没河流域地面塌陷坑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及钻孔岩土试验,探讨了地震诱发的地面塌陷成因及机制。认为塌陷区第四系松散层上部含细颗粒的饱和粉土、粉质粘土和下部粗颗粒的饱和砂层、砂砾层等的存在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前提,强烈的地震诱发了砂土液化是产生地面塌陷的内因,而塌陷坑的陆续出现说明了地面塌陷一般都有个时间发展过程,是一种渐进性质的破坏;且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改变、真空吸蚀作用、余震作用以及强降雨加剧了潜蚀作用,最终导致地面塌陷的产生与发展。结果表明:这些塌陷坑群的出现主要是由地震砂土液化和潜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灾后人口与居民点空间配置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s spatial layout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is an important basis on which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after Wenchuan Earthquake is determin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field research, this paper chooses 1264 towns in 51 counties as the scope of evaluation, selects eight indices i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hich includes post-disaster population scale, population density, urbanization rate, the percentage of migrant workers, death rate by earthquake, the percentage of minorities, elevation-slope integrated terrain and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condition. Besides, this paper uses AHP supported by entropy technique and fuzzy membership function model to calculate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and then divides the disaster areas into five types: highly suitable area (area accounted for 11.03%), relatively highly suitable area (15.29%), moderately suitable area (29%), less suitable area (30.08%) and unsuitable area (14.6%).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suitability evalu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as follows: the urban system and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ubareas; post-earthquake reconstruction avoids zones near Longmenshan fracture and high-mountain gorge areas as far as possible;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and settlement should not exceed the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opulation should be resettled as close as possible by considering adequately the heterogenicity and homogeneity of regional nationality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densely resettle the people at plains and hilly areas; encourage the migrant workers settle in the working place with their families voluntarily; and urban system reconstruction such as industry layout and important projects of lifeline should be guided by the spatial layout suitabilit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