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三峡库区小型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雄鱼为对象,研究17β-雌二醇对它的雌激素效应。在不同的温度和剂量条件下测定血清卵黄蛋白原、Ca^2+、总磷、无机磷的含量,以及肝胰脏RNA/DNA比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水温≥16℃、剂量≥1.0μg/g,以及水温≥19℃、剂量≥0.1μg/g条件下,17β-雌二醇可诱导雄性瓦氏黄颡鱼产生卵黄蛋白原,而且其水平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当水温≥16℃、剂量≥1.0μg/g时,血清Ca^2+含量极显著增加,呈明显的剂量依赖;试验组血清各种磷组分增加也呈剂量依赖;17β-雌二醇也引起肝胰脏代谢指标RNA/DNA比率增加。结果表明,雄性瓦氏黄颡对雌激素有较高的敏感性,加上其体型适中,容易获得等特性,可以作为水环境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检测的指示生物。血清卵黄蛋白原与Ca^2+可以作为污染水体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E2),使瓦氏黄颡鱼雄鱼在7天内产生卵黄蛋白原(Vtg)。采用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两种层析技术,从E2诱导的雄性瓦氏黄颡鱼血浆中分离、纯化出Vtg,采用糖、磷、脂蛋白染色技术证明分离、纯化的蛋白为Vtg,该Vtg在非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240kDa,在SDS变性条件下分子量约为143kDa。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经检测显示可能含有类胡萝卜素,但没有二硫键,对热相对稳定。利用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制备了兔抗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用双向免疫扩散法测得抗血清的纯度较高,效价为1︰32;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以瓦氏黄颡鱼Vtg多克隆抗血清为抗体,以纯化的瓦氏黄颡鱼Vtg为抗原,建立了间接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方法检测瓦氏黄颡鱼体内Vtg的含量,标准曲线线性部分的线性方程为y=0.099x+0.4529(R2=0.9327),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5.6ng/ml,工作范围为31.2—4000ng/ml,在此范围内,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性。  相似文献   

3.
酚类污染物对金鱼卵黄蛋白原诱导的雌激素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雌二醇为阳性对照,通过雄性金鱼卵黄蛋白原的诱导实验研究壬基酚、辛基酚、双酚A和2,4-二氯酚4种酚类污染物的雌激素活性,同时探讨金鱼作为实验生物的敏感性。不同浓度梯度的酚类污染物暴露14d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金鱼血浆中的卵黄蛋白原含量,同时测定肝脏指数。结果表明,4种酚类污染物均可诱导金鱼体内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并且提高其肝脏指数。雌二醇、壬基酚、辛基酚和双酚A诱导雄性金鱼卵黄蛋白原合成的最低可见效应浓度分别为0.005,15,5,10μg/L,且诱导量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以采用Weibull函数进行非线性拟合,其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078,255.7,79.6和113.4μg/L。2,4-二氯酚诱导能力较弱,最大诱导量比阳性对照组低4个数量级,4种酚类化合物的雌激素活性强弱顺序为辛基酚双酚A壬基酚2,4-二氯酚。可见金鱼可以作为类雌激素化合物筛选和检测的敏感实验生物。  相似文献   

4.
王斐  彭淇  吴彬  谭亦珍  杨芳  冯健 《海洋与湖沼》2014,45(4):879-885
采用传统养殖试验方法研究了日粮中添加叶黄素与角黄素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体色的影响。实验设计了11组等蛋白质(42.6%)、等能量(18.5MJ/kg)的实用试验日粮,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0、25、50、100、200mg/kg叶黄素和25、50、100mg/kg叶黄素与25、50mg/kg角黄素,对照组为野生瓦氏黄颡鱼。结果表明,实验结束时(60d),试验3、8、9日粮组(添加50mg/kg叶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50mg/kg叶黄素+25mg/kg角黄素)鱼体体色与对照组鱼(野生瓦氏黄颡鱼)体色相似,试验3、8、9组鱼皮肤中叶黄素含量与对照组鱼差异不显著(P0.05)。本实验认为,在日粮中添加叶黄素对瓦氏黄颡鱼的着色效果明显较角黄素好,是养殖瓦氏黄颡鱼饲料的适宜添加色素。在瓦氏黄颡鱼的饲料中叶黄素的建议添加量为50mg/kg。  相似文献   

5.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了黄颡鱼血浆、肝脏中儿茶素EGCG含量,并研究了不同水温(10℃和20℃)下EGCG在黄颡鱼体内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特征。结果表明,高温下黄颡鱼腹腔注射EGCG后体内吸收较快,T1/2ka为0.21h,T1/2α为2.07h,T1/2β为22.89h,AUC为5195.41μg·h/ml,Tp为0.95h,Cmax为257.75μg/ml;低温下分别为5.67h、9.53h、207.49h、17283.03μg·h/ml、12.56h和117.16μg/ml。同时在0.5、1、2、4、8、12、24、48、96h各时间点检测了肝脏组织中EGCG浓度,并计算得出高温下EGCG在肝组织中的T1/2β为24.15h,低温下肝组织中T1/2β为64.17h。对不同水温下代谢动力学和肝组织消除规律的研究表明,EGCG在黄颡鱼体内吸收、分布和消除速度与水温关系密切,高温下均较低温下迅速。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及下游免疫分子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机体的保护作用,本研究采用RT-PCR及RACE法获得瓦氏黄颡鱼TLR2全长c DNA(2611bp),编码789个氨基酸残基,含有10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Leucine Rich Repeat,LRR)和Toll/IL-1R(Toll/IL-1 Receptor Domain,TIR)同源区结构域,属I型跨膜受体。序列同源性比对发现,瓦氏黄颡鱼TLR2 c DNA与斑点叉尾、鲤及虹鳟的同源性分别为78%、62%及49%。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瓦氏黄颡鱼TLR2与斑点叉尾聚为一支。q RT-PCR分析表明,TLR2 m RNA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且在头肾和脾脏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显著上调瓦氏黄颡鱼肝脏、头肾及脾脏中TLR2 m RNA表达(P0.05),分别在24h、48h及12h达到最大值。头肾中的TLR 2信号通路下游的髓样分化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8、核转录因子kappa 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m RNA均显著上升(P0.05),分别在24h、12h、48h,48h和48h达到最大值。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激活了TLR2信号通路,通过上调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本研究表明,TLR2在瓦氏黄颡鱼抵御嗜水气单胞菌侵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慢性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饲养性腺发生前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对其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另外,在繁殖季节研究在低温16℃、中温22℃和高温28℃下饲养性成熟的文昌鱼对其产卵和排精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几种生殖相关激素在不同发育期文昌鱼的生殖调控轴(脑-哈氏窝-性腺)中的分布进行免疫识别,并用磁酶免定量测定方法检测睾酮和17 β-雌二醇在文昌鱼性腺中的含量,以分析和探讨水温影响文昌鱼生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文昌鱼性腺向雌性分化,雌雄比例为4.2:1,中温和高温组则不受影响,雌雄数量大致相等。高水温则有利于文昌鱼的精巢发育和生精活动。28℃海水适于文昌鱼的产卵和排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和磁酶免定量测定的结果分析提示,温度影响文昌鱼性别分化和发育以及繁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是:首先水温经皮肤或哈氏窝化学感受器,刺激神经系统(脑泡)释放GnRH。然后GnRH促进哈氏窝分泌LH,从而可能刺激性腺产生和分泌性类固醇激素,始动文昌鱼性腺的发育至成熟及其生殖活动。此外,脑中芳香化酶可能介导文昌鱼性别分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人工饲料中蛋氨酸对瓦氏黄颡鱼幼鱼肝脏及血浆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3、0.6、0.9、1.2和1.5g/100g的晶体DL-Met,以L-Glu作为等氮替代物,配制6组等氮等脂饲料(Met的实测值为0.40、0.73、1.04、1.33、1.70和1.98g/100g饲料),在室内循环水系统中进行为期70d的生长实验。实验表明,随着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增加,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升高,并在蛋氨酸含量为1.70g/100g饲料时,活力达最大值(P0.05);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力与GPT活力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中蛋氨酸含量的增加,血浆中的GPT活力呈现先升高后平稳的变化趋势,且拐点出现在蛋氨酸含量为1.04g/100g(P0.05)饲料组,而血浆中GOT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最大值出现在蛋氨酸含量为0.73g/100g(P0.05)饲料组。研究表明,当饲料中蛋氨酸含量不足或过量时,都会影响瓦氏黄颡鱼幼鱼转氨酶的活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鱼体的氨基酸代谢。  相似文献   

9.
采用慢性实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水温条件下饲养性腺发生前的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对其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另外,在繁殖季节研究在低温16℃、中温22℃和高温28℃下饲养性成熟的文昌鱼对其产卵和排精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几种生殖相关激素在不同发育期文昌鱼的生殖调控轴(脑-哈氏窝-性腺)中的分布进行免疫识别,并用磁酶免定量测定方法检测睾酮和17 β-雌二醇在文昌鱼性腺中的含量,以分析和探讨水温影响文昌鱼生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结果表明:低温有利于文昌鱼性腺向雌性分化,雌雄比例为4.2:1,中温和高温组则不受影响,雌雄数量大致相等。高水温则有利于文昌鱼的精巢发育和生精活动。28℃海水适于文昌鱼的产卵和排精。根据免疫组织化学和磁酶免定量测定的结果分析提示,温度影响文昌鱼性别分化和发育以及繁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是:首先水温经皮肤或哈氏窝化学感受器,刺激神经系统(脑泡)释放GnRH。然后GnRH促进哈氏窝分泌LH,从而可能刺激性腺产生和分泌性类固醇激素,始动文昌鱼性腺的发育至成熟及其生殖活动。此外,脑中芳香化酶可能介导文昌鱼性别分化。  相似文献   

10.
应用鱼类胃排空与养殖实验方法, 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幼鱼的不同投饲频率对其胃排空、生长以及体组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瓦氏黄颡鱼其胃排空的最佳数学模型描述为平方根模型, 胃内饲料在投喂后 36h 和 40h 左右完全排空, 达到投喂前水平。瓦氏黄颡鱼幼鱼在投饲频率为 1 天 3 次、1天 2 次和 2 天 2 次时其生长率和摄食量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 1 天 1 次或 2 天 1 次时(P<0.05); 而在投饲频率为 1 天 1 次、2 天 2 次和 2 天 1 次时其饲料效益率显著高于投饲频率为 1 天 3 次或 1 天 2 次时(P<0.05)。随着投饲频率降低, 投饲频率对鱼体营养成分均无明显影响(P>0.05)。各投饲频率组间的肝体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肝脏结构正常。5.9—31.8g 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最佳投饲频率为 2 天 2 次, 它较 1 天 1 次和 2 天 1 次明显提高了生长速度, 较 1 天 3 次、1 天 2 次明显提高了饲料效益。  相似文献   

11.
半胱胺盐酸盐和LHRH-A对黄鳍鲷生长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了生长抑素抑制剂半胱胺盐酸盐(CSH)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对黄鳍鲷生长激素(GH)分泌的影响.黄鳍鲷垂体GH含量在单独注射不同剂量CSH(25,50,100μg/gb.w)后2h均显著提高,注射后24h恢复正常.黄鳍鲷血清中GH水平在注射CSH(100μg/gb.w)后2h和CSH(25,50μg/gb.w)后6h均明显提高.单独注射LHRH-A(0.1μg/gb.w)后2h黄鳍鲷垂体GH含量和血清中GH水平均明显提高.注射CSH和LHRH-A后6h垂体GH含量明显高于单独注射CSH或LHRH-A,而血清GH水平在注射后12h明显高于单独注射CSH或LHRH-A.结果表明CSH和LHRH-A都能明显刺激黄鳍鲷垂体合成和释放GH,并且与CSH作用存在剂量依存关系,CSH和LHRH-A联合注射比单独注射作用更明显,作用的时间更持久.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字塔"法对瓦氏黄颡鱼幼鱼日粮中主要营养素的需要量进行了研究.试验共持续了60天.实验日粮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设定的范围分别为30%-48%、3%-18%和26%-35%.结果表明,当日粮碳水化合物在26%-32%,脂肪6%-12%,蛋白质39%-48%,能量在15.63-16.95MJ/kg和能量蛋白比为364-435J/mg时,瓦氏黄颡鱼幼鱼均获得较好的生长率;日粮脂肪水平为12%以上时肝组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和坏死;肌肉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沉积受日粮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肝体指数和肠脂比随日粮中脂肪含量升高而增大,肝脏中的糖原含量受到日粮中添加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影响,且有显著差异(P<0.05);日粮中可消化能显著影响肌肉中脂肪的沉积,肠脂比、肝体指数和内脏比都随日粮中可消化能水平提高而呈上升趋势.本实验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日粮中主要营养素的适宜需要量为蛋白质39%-42%、脂肪6%-9%、碳水化合物26%-29%、能量15.63-16.95MJ/kg、能量蛋白比364-435J/mg.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为试验对象,设计两种饲料:鱼粉组和无鱼粉组,在池塘网箱中投喂70 d,研究其生长性能和肝胰脏转录组表达的差异。同鱼粉组相比,无鱼粉组黄颡鱼特定生长率下降了30.25%(P0.05),饲料系数显著增加了83.94%(P0.05),全鱼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转氨酶活力显著增加(P0.05)。肝胰脏转录组结果显示,总计有12 020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差异表达上调的基因有5 020个、差异表达下调的基因有7 000个。同鱼粉组相比,无鱼粉组分别有1 013个基因表达显著上调、2749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将组间具有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GO Term、KEGG pathway分类,结果显示:无鱼粉组的肝胰脏细胞组成、细胞生物过程、细胞分子功能等绝大多数基因差异表达下调,提示肝胰脏的细胞组织结构和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KEGG通路富集到15个显著差异代谢通路。本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鱼粉可能含有某些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以神经分泌、激素调控、代谢信号通路等为作用靶点,通过对这些代谢信号通路的调节,对鱼的整体生理代谢强度、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健康状态等产生明显积极促进影响。缺乏这些物质则会造成黄颡鱼生长性能下降、部分器官组织细胞(肝细胞、神经轴突)受到损伤、鱼体抗应激能力和免疫防御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不同水温(17、21、25、29、33和37℃)下,龙虎斑幼鱼的摄食生长、血清抗氧化酶(SOD、CAT)活力、消化酶活力及鱼体体成分含量变化等的分析,探讨龙虎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结果表明:(a)在养殖水温17~33℃范围内,龙虎斑幼鱼最佳摄食生长水温范围为30.20~31.29℃。(b)养殖水温对幼鱼SOD、CAT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c)养殖水温对龙虎斑幼鱼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肠脂肪酶在21℃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肠淀粉酶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蛋白酶活性最适水温为27.82~31.44℃。血清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在低温17℃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胰脏中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在低温33℃时活性低于其他组。(d)养殖水温对幼鱼体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养殖水温的升高幼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脂肪含量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分别在两种不同水温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进行了Cd2+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实验,以概率单位法求得Cd2+对菲律宾蛤仔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结果表明,在12±0.5℃水温下,Cd2+对菲律宾蛤仔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95.05mg/L、46.87mg/L、32.65mg/L和11.31mg/L;在17±0.5℃水温下,Cd2+对菲律宾蛤仔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70.08mg/L、35.28mg/L、22.36mg/L和14.38mg/L。水温12℃和17℃时,Cd2+对菲律宾蛤仔的96h最大容许质量浓度分别为0.113mg/L和0.144mg/L。Cd2+对菲律宾蛤仔属于高度毒性物质,并且随着水温的升高,Cd2+的毒性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6.
犬齿牙鲆幼鱼呼吸耗氧率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对犬齿牙鲆幼鱼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呼吸频率、耗氧率以及窒息浮头现象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犬齿牙鲆在适宜温度范围,呼吸频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其呼吸频率为60~100次/min。耗氧量与鱼体重正相关,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符合M=1.8469W0.8317(r=0.9116)模式。其耗氧率随温度和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水温20℃左右,体重108g的犬齿牙鲆24h平均耗氧率为1.6676μg/(min·g),明显低于褐牙鲆(体重69.3~151.4g)耗氧率2.68μg/(min·g)和大菱鲆(17℃体重70~110g)耗氧率3.4667μg/(min·g)的水平。其耗氧率白天为1.824μg/(min·g),夜间为1.511μg/(min·g),白天耗氧率是夜间的1 21倍,昼夜差异明显。犬齿牙鲆20℃半数死亡窒息点耗氧率为0 747mg/L,全部死亡窒息点耗氧率为0 569mg/L。  相似文献   

17.
镉和苯并芘胁迫对文蛤血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通过检测血细胞的吞噬活力、活性氧产物和死亡率,研究了Cd2+和苯并芘(Bap)胁迫7d对文蛤血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μg/L和100μg/LCd2+胁迫会显著降低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加血细胞的死亡率,100μg/LCd2+会显著增加血细胞活性氧产物。5μg/L和50μg/LBap胁迫会显著降低文蛤血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加血细胞的死亡率,50μg/LBap会显著增加血细胞活性氧产物。可见,Cd2+和苯并芘胁迫会显著降低文蛤血细胞的功能,导致文蛤免疫力下降,增大文蛤被病害感染的机率。  相似文献   

18.
10月份,大西洋蛙Salmo salar流精雄鱼血清中11-氧睾酮(11-OT)的含量升高到23.2±7.12ng/ml,明显地较睾酮水平4.7±1.42ng/ml为高,并含有一定量的17α20β-双羟孕酮(17α20βP),为7.6±2.45ng/ml;而9月份血清中17α20βP的含量低于0.1ng/ml。 用部分纯化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的促性腺激素(GTH)0.1μg/ml和1μg/ml进行大西洋鲑成熟精巢的离体培育,持续6天,定时间隔作培养液取样,进行测定。 GTH明显地促进11-OT释放,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培养液中睾酮和雄烯二酮的浓度仅略为升高;孕酮和17α-羟孕酮的浓度水平都较低,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在离体培育两天后,GTH诱发17α20βP迅速升高。培养液中11-OT、17α20βP、睾酮和雄烯二酮浓度的升高与GTH剂量大小无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氨基脲(semicarbazide,SEM)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已在海洋、食品和人体尿液中检出,其对环境和生物体可能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采用1、10、100、1 000μg/L的SEM急性暴露96h的成年雄性斑马鱼,对性腺指数、17β-雌二醇(E2)和睾酮(T)的含量、性激素合成酶以及HPG轴相关的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探究SEM急性暴露对雄性斑马鱼的内分泌干扰效应。结果表明,低剂量1μg/LSEM急性暴露通过抑制下丘脑中HPG轴起始因子s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sGnRH)sGnRHmRNA相对表达量,进一步抑制促卵泡激素(FSH)FSHβ、促黄体激素(LH)LHβ、细胞色素P450 19B (CYP19B) CYP19B基因相对表达量,中高剂量10、100、1 000μg/L的SEM急性暴露下调下丘脑sGnRHmRNA的表达却上调c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cGnRH)cGnRH、CYP19B的表达;而不同浓度的SEM暴露均会下调精巢内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 3β-HSD、细胞色素P450 17(CYP17) CYP17、细胞色素P450 11A (CYP1...  相似文献   

20.
磺胺二甲嘧啶在大菱鲆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5±1)℃条件下,给大菱鲆以100 mg/kg的剂量灌服磺胺二甲嘧啶后,用HPLC法测得96h内大菱鲆肌肉、血浆、肝脏中磺胺二甲嘧啶的浓度。用DAS 2.0软件分析后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在大菱鲆肌肉、血浆和肝脏中药代动力学模型均为一房室开放模型,肌肉、血浆和肝脏中的消除相半衰期T1/2和吸收相半衰期T1/2ka分别为27.413h、8.8h、5.715h和1.526h、0.919h、1.358h;出现达峰时间Tmax为8h、4h、6h;最高药物浓度Cmax为31.486μg/mL、40.256μg/mL、26.475μg/mL;总体消除率CL/F为0.069L/h.kg、0.142L/h.kg、0.312L/h.kg;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1178.428 mg/L.h、702.739 mg/L.h、320.015 mg/L.h;建议在水温15℃下使用磺胺二甲嘧啶进行大菱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时,至少停药36d后方可上市销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