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保护臭氧层     
保护臭氧层七十年代中期到后期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逐渐变薄并出现空洞,之后这臭氧洞于每年春季重新出现,并逐渐扩大。到1985年,美国“云雨7号”气象卫星探测到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达到相当于美国大陆的大小;1986年在北极上空附近也发现了臭氧洞,其范围和格陵...  相似文献   

2.
据WMO的公报,2008年南极臭氧空洞面积将比2007年大。观测到的平流层臭氧变化有可能推迟臭氧层恢复到正常的预期时间。因此,参与平流层观测计划的所有成员国继续支持并加强这些观测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飞碟出没之谜南极洲是地球上飞碟出现最频繁的地区,世界各国设置在南极洲的科学考察基地均有多项飞碟目击报告记录。●淡水湖泊之谜科学家宣布:在南极洲发现一个大小与安大略湖相仿、已有100万年的淡水湖泊。他们说,如此大面积的淡水湖泊在滴水成冰的南极存在,实在令人费解。●臭氧空洞之谜8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出现了一个大洞,人们一直认为臭氧层的减少,是工业污染和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的结果。然而,在南极洲,50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人迹罕至,何来污染?●动物冰雕之谜在南极洲的对岸,有许多巨型冰雕…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有人问20世纪最重要的大气探测发现是什么?很多人会提及南极臭氧洞的发现。如果再问20世纪科学界和国际社会最完美的合作有哪些?更多的人会列举出南极臭氧洞的发现、研究和1995年人类保护臭氧层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出台。而这一切,都与2013年5月11日不幸去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极16站30余年地面至30hPa10层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资料,采用最大熵功率谱方法,研究了南极对流层至平流层下部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并讨论了平流层(对流层)气候变化与南极臭氧总量(南半球500hPa环流)变化之间的联系。指出:南极气温具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平流层下部显着变冷、对流层增暖,变化最大层高度在100、700hPa,最大降冷速率远大于增暖速率,气层稳定度趋于减弱;30、50hPa气温具有准两年周期,100hPa上下具有显着的年周期,对流层是以3.5年甚低频周期为主;对流层顶气温无显着趋势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南极最大臭氧层高度显着变冷与近15年来臭氧层损耗有关。南半球对流层中部极涡及绕极气流减弱是南极对流层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NASA卫星地球探测卫星(TOMS-EP)装载的臭氧总量绘图光谱仪(TOMS)获得的资料表明,1999年南极上空臭氧低值区小于去年。NOAA设在南极的气球探测所得资料也表明南极的臭氧洞尽管还是很大,但比去年有所减小。尽管南极臭氧洞的微小年际变化是预料中的,但与1998年比1999年臭氧洞不再加深加大是个好征兆。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气候监测与诊断实验室的DavidHofmann说∶“该测量事实说明平流层中的氯不再增加,这是臭氧层恢复的第一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密切监视大气中的臭氧洞和破坏臭氧的物…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人们通过地面陶普生观测网和人造卫星在世界范围内连续对臭氧层进行了长期观测,发现了臭氧层的人为改变这一问题,其变动情况正成为许多研究人员的兴趣中心。作为本文的主题——南极春季臭氧减少的现象(所谓的臭氧洞)是在极地这一观测上易于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发现的。极地本来观测站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的臭氧大部分集中在 1 0~ 5 0 km的大气层中 ,其中 2 0~ 3 0 km臭氧含量最高 ,也称为臭氧层。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由于臭氧能把大部分太阳紫外线辐射吸收掉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 ,所以人们把臭氧看作是地球的“保护伞”。自 2 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来 ,在南极的大气观测中发现 ,其上空 1 0~ 1 0 km处的平流层中下层 ,春季的臭氧含量在逐年减少。 1 985年英国科学家在南极考察时发现 ,臭氧含量降低了 5 0 %左右 ,面积足有美国领土大的“臭氧洞”。伴随着全球臭氧层厚度的下降 ,南极臭氧洞的面积有逐年扩大…  相似文献   

9.
乜虹  季军 《青海气象》2005,(2):58-58
谈起“臭氧”,人们不由得与“臭氧空洞”、“臭氧层破坏”等话题联系在一起。大家都知道,在大气层上部(10~50km高度),集中了近乎80~90%的臭氧,尽管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它能有效地吸收大气中过量的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地表生物的生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接近地面的地方,臭氧却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其浓度增加将直接危害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极气候与大气环境研究本研究是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905-2-5),周秀骥院士为项目主持人。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亚南极岛屿和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岩石圈-生物圈计划(IGBP)...  相似文献   

11.
气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近百年来由于工农业城市发展,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增温且有可能产生灾难性后果,在农业上有局地干旱、热害和病虫害加重、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空洞的紫外线危害等.为此198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本世纪末的十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相似文献   

12.
吴仁广  陈烈庭 《大气科学》1994,18(Z1):792-800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平均北界(海冰范围)的变化及其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间的联系。1976年前,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而1977年-1980年,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与此相对应,这两个时期的南半球大气环流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北、海冰范围扩大时期,南极高压和绕极低压带偏弱,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槽脊位置偏西,南印度洋和南大晒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南太平洋副热带西凤减弱、中纬度西风加强,而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尼西亚低压带发展,南方涛动处于正位相阶段;在南极海冰平均北界偏南、海冰范围缩小时期,则相反。分析表明,南方涛动与南极海冰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并以南极海冰超前南方涛动约2个月时的关系最好,其次是南极海冰落后南方涛动4个月。  相似文献   

13.
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Hadley中心提供的1969—1998年的南极海冰再分析资料和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指出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与ENSO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南极海冰维持了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持续性,因而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大帮助。相关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证实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有关,当北半球春夏季南极海冰增多时,华北降水增多而华南和东北降水减少。研究还表明,此种雨型分布与南极海冰变化引起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南极臭氧的短期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7~1992年南极地区大气臭氧总量地面观测站资料,对南极地区臭氧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近35年来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有较明显的减小趋势,但在不同地区、时段和季节,其变化趋势也不同。近年来南极地区大气臭氧的显著亏损,主要是由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和发展所造成的。南极地区的大气臭氧存在明显的年振荡、准20个月和准30个月的振荡周期。臭氧变化与天文日照、平流层温度场、平流层冰晶云及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氟氯烃和溴化烃等污染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概要介绍目前大气臭氧层研究的重要成果,特别强调大气臭氧层在维持气候和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太阳活动、大气环流和光化学过程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20年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200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160km的南极冰盖上安置了LGB-69自动气象站(AWS)。在长城和中山两站开展了常规地面气象观测、站区天气预报服务、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图像传输资料(HRPT)接收等业务;在中山站进行Brewer大气臭氧和紫外辐射(UV-B)等要素的观测;在赴南极考察的航渡期间进行气象观测和预报服务。南极常规气象业务已为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积累了丰富资料,为航渡和站区考察项目的实施提供的气象服务保障,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提高南极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是今后极地大气科学考察和研究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南极上空“臭氧洞”形成和演变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绍厚 《高原气象》1992,11(1):83-89
近十年来,南极地区上空“臭氧洞”的出现、演变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和气候效应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和担忧。目前在南极“臭氧洞”形成理论方面,人类活动影响学说占有统治地位,但两年前魏鼎提出的“电化学-动力学”理论颇受重视。本根据作在日本南极昭和站(60°00′S,39°35′E)工作期间,收集和观测到南极臭氧数据、极地涡旋以及有关的太阳和射电活动等方面的资料,作了仔细的统计相关分析。结果为魏鼎提出的理论提供了新的直接证据,进一步指出了由太阳活动所导致的带电粒子流准11年周期变化与南极上空特有的大气环流相结合,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重要原因,但人类活动(释放化学物质,特别是CFCs)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南极海冰的变动与赤道SST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1973—1982年卫星观测的南极海冰资料,借助于谐波分析和谱分析计算方法,探讨了南极海冰与东、西太平洋赤道海温(SST)的关系。发现南极海冰和东太平洋赤道海温都存在准三年振荡周期,并且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极涛动异常与2006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形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涛动是南半球中高纬主要的气候变率模态,反映了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反位相的变化及质量交换的实质。南极涛动强,表示南半球绕极低压加深和中高纬西风加强弱,反之亦然。作者近年的研究表明了南极涛动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因子,能够影响东亚的冬春气候和我国北方的沙尘频次以及华北、长江中下游的夏季降水。根据作者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依据3—4月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尝试预测2006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形势,进而考察南极涛动异常信号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形势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7年全球气候变化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7年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为基础,结合全球其他气候资料,总结了2007年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2007年北极海冰面积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导致加拿大西北航道有记录以来首次贯通;南极臭氧空洞相对较小;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拉尼娜发展;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破坏性洪水、干旱和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