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短暂,研究程度较低,不甚知名的一个新型化石种类。“瓶状微化石”一称,虽非正式学名,但事实上它在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合了国外的基本文献,并部分涉及国内资料,对瓶状微化石做一简介,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境内对此类化石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生物壳化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壳化石地球化学是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边缘学科。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先后应用生物壳化石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组成,在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和进行年代对比等方面,开拓了一个新的学科领域。 一、科学依据 本文重点讨论陆相地层中,生物壳化石地球化学研究的科学依据和重要意义。 温度和降雨量是描述气候变化的主要参数。无论是哪种气候参数的改变,都可以使古湖盆中水体的酸碱度、盐度、水温、氧化—还原条件等发生改变,并且影响古生物组合面貌和沉积物特性。不同的古气候古环境  相似文献   

3.
胡尚卿 《地层学杂志》1992,16(2):155-160,T001
<正> 化石显微摄影是古生物学科研领域一项专门技术。任何一幅有研究价值的化石照片都要求拍摄得形象逼真,特征明显,影纹层次丰富,在如实的前提下力求美观,使科研成果更富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不少国内外的古生物学家认为照好一幅化石照片不亚于对它的描述。本文将分几个方面对该项技术做一简要介绍,与同行和爱好者共同探讨,以便普及和提高化石显微摄影技术。  相似文献   

4.
王丽霞 《地球学报》2017,38(2):289-292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创新力和生产力。在化石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形势下,将"互联网+"的理念引入到化石工作领域,建设数字化石,让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化石科研、科普和保护管理工作是大势所趋。本文从实施"互联网+化石保护行动计划"所涉及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入手,探讨建设国家重点保护化石产地和重要标本数字化平台的基本条件,并对数字化石未来在服务科研、科普教育和保护管理等领域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遗迹化石研究中存在概念不统一,内容繁杂,分类命名与实体化石混淆不分问题,本文对遗迹化石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分类命名作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个遗迹化石形态分类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燕山长城系串岭沟组发现的 Parachuaria化石 ,轮廓清晰 ,保存完好。通过浸解法、实体浸解法和岩石磨片法对 Parachuaria化石的研究表明 :化石层中的古片藻 L aminarites可能就是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的残体和碎片。除此以外 ,还有许多光面和粗面小球藻及其他多细胞藻类残体碎片。碳质宏观藻类 Parachuaria化石可能是古老的褐藻类多细胞植物。化石的发现 ,其时代层位较老 ,是原始藻类演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代表我国前寒武纪的长城系一个独有的生物组合。由于化石层位稳定 ,从而为长城系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Parachuaria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前寒武纪生物地层研究的内容 ,同时也为古藻类演化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因此具有重要的生物演化和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详述了恐龙骨骼化石矿物组分的化学分离方法,同时对开江恐龙骨骼化石样品进行了分离和中子活化分析,通过对测试结果进行生物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中某些微量元素异常明显,并推断其中的砷(As)、铬(Cr)、铷(Rb)的高异常含量和锌(Zn)的低异常含量极有可能是导致开江恐龙动物群集群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丁今朝 《贵州地质》2005,22(2):140-143
化石修理是古生物研究中最重要的先期工作。本文介绍了脊椎动物化石修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以及标本从野外运抵实验室后的各项工作,包括暴露化石的步骤、工具、方法以及各种注意事项。以对辽西、贵州等地化石的修理为例,详细阐述了化石修理过程中的各项技术手段以及器材、药品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陈克樵  王毅民 《岩矿测试》1996,15(3):192-197
研究了XL01恐龙蛋化石蛋腔内壁和腔内絮状物质的无机组分。采用常规的双目实体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和X光衍射仪,对蛋腔内主要三种矿物物相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及矿物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腔内的矿物形态、结构特点及有利于有机大分子DNA保存的条件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化石生物学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介于地质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然而长期以来传统古生物学主要从属于地质学,特别是地层学。它比较重视化石的地质学意义,偏重于以形态分类为主的描记性研究(即描述古生物学Palaeontography)和经典的生物地层学研究。 60年代对于地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来说,是生气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年代。在沉积学领域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板块学说迅速崛起,并被视为地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生物学在微观(分子生物学)和宏观(生态学)领域中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进化理论处于不断深化与变革之中。另一方面,百余年来大量资料的积累也使古生物学本身孕育着新的突破。上述种种都驱使古生物学的研究重心开始历史性的转移,化石生物学即为这一转变的产物。Schopf(1972)主编的《Models in Paleobiology》和美国1975年创刊的《Paleobiology》杂志,可以作为化石生物学兴起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毕岭  肖玲  贾慧  章宏波  陈曦 《地质论评》2023,69(6):2335-2347
遗迹化石是研究古环境、古气候、地层旋回性及其全球成因动力学研究的有效载体。遗迹化石是某种环境条件下生物行为习性的直接证据,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对探讨生物行为习性的演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储层地质学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此,笔者等选取CNKI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数据,对1954~2022年遗迹化石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整理,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和CiteSpace 6.1.R2 软件对文献类型分布、年度发文数量、国家、机构、期刊、作者、高引文献、突现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构建和绘制各单元间相互关系,以探求研究领域关键路径及知识拐点,进而挖掘所蕴含的新知识,预测学科研究趋势。研究表明:①我国遗迹化石领域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河南理工大学;发文量最多的学者是胡斌;被引频次最多的论文作者是龚一鸣;我国遗迹化石的研究主要以国家层面的基金资助为主。②系统发展阶段,我国遗迹化石研究区主要集中在贵阳、新疆;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③中国寒武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南省、云南省和贵州省境内;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中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贵州、陕西、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湖南等地。石炭系—二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南缘等地;三叠系的遗迹化石研究主要集中在扬子地区。笔者等基于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系统分析了国内遗迹化石研究现状和趋势,对于进一步了解遗迹化石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北庙河—莲沱地区灯影组管状化石及遗迹化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丁启秀  邢裕盛 《地质论评》1993,39(2):118-123
在湖北秭归庙河灯影组白马沱段及水井沱组底部分别采获Sinotubulites及小壳化石,在宜昌莲沱长江两岸灯影组石板滩段下部发现遗迹化石Planolites。上述生物群的发现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震旦系典型剖面的生物群内容,而且对研究地史早期生物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方法。采用索氏抽提和超声抽提等方法提取出吉林长白八道沟中新世硅藻土中的植物化石角质层和德国Schrotzburg中新世植物化石角质层的溶解有机质,并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等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物中只含有少量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植物化石角质层生物标志化合物的采样和化学处理中应注意避免污染,同时应考虑岩相及岩性。  相似文献   

14.
微体化石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成源 《地质论评》1993,39(6):515-521
多数微体化石仅是生物体的一部分,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家对生物整体或器官的研究不够,相当多的作者仍在命名大量的形态属种,落后于世界古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微体化石是重要的,但微体古生物学家不能过份强调微体化石的重要而忽视与大化石和岩相研究的结合。在化石处理和鉴定过程中,由于微体古生物研究者对混杂问题注意和警惕不够,以至混入现代生物,误作化石。我国小壳化石的新属中,至少有5个属都是现代植物的种子或颖果,有的属  相似文献   

15.
化石羽毛颜色特征对探讨带毛恐龙和早期鸟类的起源及其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现生羽毛成色机制和化石羽毛颜色复原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化石羽毛结构色的恢复是羽毛化石研究工作的一大难点。结构色在现生羽毛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与羽毛结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无法确定化石羽毛精细结构的情况下,对处于演化早期阶段的羽毛化石,仅通过化学色素来复原其颜色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对河南省恐龙蛋化石的分类和命名、恐龙蛋化石在各个沉积盆地中的分布特征以及恐龙蛋化石的新类型进行了扼要综述。从含蛋层的岩性、蛋化石埋藏的古微地貌、蛋化石 在岩层中的分布和排列方式及保存形式、恐龙蛋与恐龙骨骼化石和其他生物门类化石的共生以及恐龙蛋化石的芡生组合特征等方面论述了恐龙蛋化石的埋藏特征。对恐龙的生活方式、产蛋方式及生态习性、恐龙蛋化石大量富集的机理及恐龙蛋“挂”在石板下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  相似文献   

17.
张行 《甘肃地质》2011,(4):13-17
本文综述了甘肃省博物馆在进入21世纪后获得的古生物化石研究方面的成果。除了发现珍贵的化石标本外,举办的省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展览——《甘肃古生物化石展》,也获得了全国博物馆界陈列展览精品奖。文章还对该馆今后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相信甘肃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还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孙启高 《地质论评》2008,54(2):145-154
古海拔问题是当前古植物学与古环境研究领域中的难点之一,属于化石植物生物学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前沿性研究。定量研究古海拔的变化对阐述诸如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化石植物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拔的变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化石植物既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替的直接证据,又是研究古海拔变化的珍贵材料。本文简述了利用化石植物定量研究古海拔的3类主要方法,即最近亲缘种分析、共存因子分析和叶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侧重分析中国地区(如西藏南部南木林盆地)古海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实践展望了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徐涵秋  郭雯 《地质论评》1990,36(4):370-375
本文在原古生物化石微机鉴定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模糊数学、压缩特征数据编码系统和增强数据库功能,对原系统的特征数据代码、化石相似程度的判定以及数据库管理等三方面作了改进,使其不但能够进行化石鉴定,而且还能进行化石组合分析、化石系统分类以及化石定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的亚洲象化石,发现于贵州铜仁,代表这一物种在该省地层中的首例记录。在我国,贵州是以脊椎动物化石丰富和重要而称著的省份之一,但文献不集中,参考不便利。为此,作者集中了该省全部属类及其地质地理分布的主要资料,并讨论了相关问题,以冀为该省的进一步发现或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