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湖北西部城市酸雨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霞  李兰  魏静 《湖北气象》2007,26(2):175-178
根据对湖北省西部宜昌、襄樊、巴东、十堰等城市自然降水pH值的检测结果,对降水pH值变化、时空分布,降水的化学成分、酸雨出现时的风与气象条件、酸雨与降水云类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酸雨形成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和气象因子有关。稳定的大气环境对酸雨形成有利,较强的逆温和静风频率,可以为当地降水的二次酸化提供有利条件。各地酸性降水化学成分中阴阳离子SO42-/NO2-比值表明,西部城市酸雨具有典型的硫酸型特征。巴东监测的时间较短,但酸雨年出现频率有上升的趋势,并且酸雾出现的几率比较大。襄樊、十堰酸雨出现频率较低与雨水中有较高浓度的阳离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曲江酸雨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辉 《广东气象》2009,31(2):53-55
通过对曲江1993~2007年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曲江属于较重酸雨区,降水pH值变化范围在2.98~8.36,平均值为4.83;酸雨频率为73.6%,其中37.9%酸雨属于较强到强酸雨;具有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秋季降水pH值高、酸雨频率低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曲江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曲江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3.
丹东市区酸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9—2013年丹东地区酸雨观测资料、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丹东市区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气象条件对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的影响,以期为丹东市区酸雨的评估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009—2013年丹东市区酸雨pH值空间分布较均匀,降水pH值和酸雨频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秋季降水pH值最低,且酸雨频率最高。不同级别降水量与降水pH值相关关系较大,雾有利于增强降水酸度。丹东市区出现酸雨的地面主导风向为偏南风,降水前期和降水期间地面风速对酸雨强度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850hPa的24h变温、降水前12h的风向及降水时的风速对丹东市区降水pH值影响较大,酸雨的850hPa主导风为偏南风;逆温和K指数对酸雨污染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地区近3年pH值及酸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8个酸雨监测站2007—2009年的pH监测值,统计分析了内蒙古近3年pH值和酸雨的分布特征。得到:我区总体是东部pH值偏小,北部草原地区偏大;通辽市出现酸雨的次数最多;pH平均值的最小值各地均出现在夏季;pH极大值出现在朱日和,极小值出现在通辽;76%的酸雨出现在夏季。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2—2015年长春市酸雨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要素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大气污染物监测资料,对长春市酸雨的变化特征及气象条件对酸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大气污染物浓度对酸雨的作用。结果表明:2012—2015年长春市由轻度酸雨区逐渐发展为中度酸雨区,降水pH值呈波动下降的趋势,秋季和冬季降水的pH值低于春季和夏季,降水的电导率K值呈相反的变化态势。长春市区酸雨更易发生在小量级降水中,受偏南风或偏西风影响时,酸雨污染严重;降水pH值随逆温温差和逆温厚度的增大而减小。长春市降水pH值与前一日的SO_2和NO_2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可见NO_2和SO_2浓度对长春市酸雨污染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6.
黄志兴  夏泽雄  彭量 《广东气象》2009,31(5):30-30,34
根据梅县气象观测站2007-2008年的酸雨监测资料,研究梅县地区近2年的降水pH值、酸雨频率以及气象因子在酸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梅县地区的酸雨频率较高,强度较强;降水pH值的平均低值出现在12月-次年3月,最低值出现在12月。气象条件是梅县地区形成酸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7—2014年湖北省酸雨变化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苗  刘敏  王凯  柳晶辉 《气象》2016,42(7):857-864
本文利用湖北省32个监测站2007—2014年及宜昌、武汉站1990—2014年酸雨逐日监测资料,对湖北省酸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年均降水pH值为4.68,属于弱酸雨等级;自2008年开始全省酸雨强度不断减弱,2007—2014年期间持续为弱酸雨等级,pH低值区主要位于三峡河谷地区及鄂西部分地区、鄂东南西部及南部;年均酸雨、强酸雨频率分别为69.5%、24.4%,酸雨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强酸雨频率自2009年开始呈现明显减少趋势,酸雨频发区主要位于南部大部地区及鄂西北东部;年均电导率为50.3 μs·cm-1,主要呈现中部高、东西低的分布型;湖北省酸雨强度冬强夏弱,发生频率冬多夏少,电导率冬高夏低;武汉2005年以后酸雨强度趋于增加,2006—2012年持续为强酸雨,电导率呈增加趋势,宜昌酸雨强度、降水污染程度均高于武汉;另监测显示,湖北上空NO2含量分布范围呈现扩散加重趋势,武汉地区SO2呈减少趋势,NO2呈增加趋势,这种变化有可能导致湖北省酸雨类型逐渐从硫酸主导型向复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利用吉林省12个酸雨观测站2012年观测资料,并结合2007—2011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近年来吉林省酸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全省只有4个站年降水平均pH值达到了酸雨程度,各酸雨观测站年酸雨频率均低于或等于50%,全省发生酸雨次数、强酸雨次数和年降水平均pH值达到酸雨程度的站数均少于多年平均值;2007年以来,全省年降水平均pH值为酸雨程度的台站数和年发生酸雨站次呈波动下降趋势;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属于轻酸雨区,部分地区为非酸雨区。  相似文献   

9.
广州酸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州1992—2008年酸雨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广州酸雨年变化明显,17年的年平均pH值为4.05,酸雨年均pH值最低达3.41,最高达4.53;17年的酸雨年均发生频率为86.9%,最低为71.8%,最高为98.6%;酸雨季节变化明显:春季pH值最低,夏季pH值最高;酸雨月平均pH值变化幅度大:pH值最低出现在2月,最高在12月。通过对广州雨水离子组分和污染物浓度分析表明,影响广州雨水酸度的主要离子为: 、Cl-、Ca2+、 和 ,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和NOx。广州酸雨形成机制不仅与污染源有关,还与污染物在迁移扩散过程的天气系统和边界层气象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南宫酸雨观测站2006-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4年来酸雨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酸雨的变化规律,并对酸雨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酸雨发生频率63%,强酸雨频率28%;降水平均pH值为5.22,降水最小pH值为3.08;酸性降水量比例80%;降水平均K值为94.1 μS/cm,最大K值为529.0 μS/cm.酸雨存在着季节性变化,秋季是酸雨出现频率最多、酸性较强的季节;春季则是酸雨出现频率低的季节.酸雨的形成与风向风速、降水量、降水性质及大雾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德林  丁士晟  谷淑芳  李洪珍 《气象》1986,12(10):17-20
本文通过长春市区和郊区、四平、怀德四站1983—1984年酸雨监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给出了降水酸度的时空分布规律;给出了pH值与风向、风速、降水类型、逆温层等气象要素的关系;pH值与雨水化学组分的关系;并比较了市区和郊区,大、中、小不同城市雨水酸度的差异。表明酸雨的形成以局地污染源为主。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2005—2010年贵阳酸雨观测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近年来贵阳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与酸雨的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0年降水平均pH值均小于5.6,且近5 a来,降水pH值呈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型。贵阳地区夏、秋两季降水平均pH值及K值较春、冬季节高;pH值及K值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强酸雨频率则随降水量的增大呈上升趋势,酸雨污染严重;当连续发生逆温状况时,酸雨出现频率增大;大气污染物SO2、NO2、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镇江市酸雨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镇江市酸雨强度和发生频率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并对影响酸雨发生的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镇江市酸雨年、季、月平均pH值均较低,酸雨强度均较大,春季和秋季是酸雨的高发季节。由降水量、风向、逆温及外来污染源垂直输送等气象要素对镇江市酸雨的影响可知,镇江市强酸雨的发生频率和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较高;NE、SE和E这3个风向对镇江地区酸雨的总贡献率超过50.0%;华北、华东、湖南和湖北地区是镇江市酸雨发生的可能外来污染源;低层(925hPa及以下高度)出现逆温时,更易出现酸雨,且逆温层厚度均较深厚;逆温温差的强度与酸雨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即温差越大,pH值越低,酸雨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2007年酸雨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五台山、大同、太原、长治、侯马5个酸雨观测站2007年1月~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台山酸雨出现频率最高(85.96%),大同酸雨频率最低(36.36%);侯马站年降水pH值最低(4.09),酸雨强度最强,大同的年降水pH值最高(5.36),酸雨程度最弱;各站pH值最低值一般出现在秋、冬和春季,说明与采暖期燃煤有关。山西酸雨的成因主要与工业结构以及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江西省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江西省气象部门12个酸雨监测站2007—2011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江西省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江西省酸雨污染总体上有缓和趋势。夏半年酸雨污染较轻,其中8月的污染最轻;冬半年酸雨污染较重,其中1月的污染最为严重。整个江西省都受到酸雨污染的威胁,但污染程度分布不均,江西中西部的吉安、宜春以及东北部的景德镇污染较为严重,江西中东部的鹰潭、上饶以及西部的萍乡污染较轻。通过对酸雨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发现,江西省降雨的pH值随降雨量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小雨、中雨和大雨的pH值较小,而暴雨和大暴雨的pH值较大。850 hPa层为北风(N)、东北偏北风(NNE)、东北风(NE)或东北偏东风(ENE)(总方向角为348.75°—78.75°)时,南昌降雨pH值较高,东南偏东风(ESE)时南昌降雨的pH值较低;850 hPa层为东风时赣州降雨的pH值较高,北风(N)时赣州降雨的pH值较低。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区域酸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2014年福建省邵武、福州、永安和厦门4个气象观测站的酸雨监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福建省不同区域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强酸雨变化特征,并对酸雨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年平均pH值为4.64—4.97,达中度酸性标准,pH值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降水酸度呈逐渐减弱的趋势,强酸雨发生频率呈下降的趋势。邵武和福州地区为酸雨高发区,邵武地区降水酸度最强,酸雨和强酸雨发生频率最高,2011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减弱,强酸雨发生频率均降低;厦门和永安地区为轻酸雨区,永安地区全年基本无强酸雨发生,由于两个地区酸雨发生频率增加,累积酸雨量比例增大,2012年后两个地区降水酸度均呈不同程度的增强。福州、厦门和邵武地区月酸雨变化均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冬春季酸雨污染较重,夏季酸雨污染偏轻;永安地区则相反,秋冬季降水呈碱性,春季有轻微的酸雨污染。2007—2014年福建省降水月平均pH值4.50的概率分别为:永安地区0.0%、厦门地区4.2%、福州地区29.2%和邵武地区42.7%,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市致酸污染物排放、酸性物质的省际输送、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是造成福建省区域性酸雨污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10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长江源区402个降水样品的pH值、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以及降水量和风速的分析,特别是对14次酸雨事件的重点分析,运用HYSPLIT模型来探讨长江源区酸雨的来源。结果表明:(1)长江源区出现了酸雨,且pH值小于6.5的降水占总降水次数的61.69%,长江源区已经受周边地区污染源的严重影响;(2)采样期间,长江源区的pH值的变化范围为4.0~8.57,平均值为6.37。EC的变化范围为5.2~124.4μs·cm-1,平均值为27.59μs·cm-1,pH值在四季中的大小顺序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EC的大小顺序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3)长江源区的酸雨主要受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影响,致使酸雨发生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印度、尼泊尔等国的工业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穿越青藏线的各种车辆的汽车尾气为长江源地区增加了额外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利用宿迁市沭阳县和泗洪县观测站2007—2010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宿迁市酸雨的变化特征,并对比了酸雨pH值与降水量、降水电导率(K值)、酸雨频率变化规律的关系。结果表明:宿迁市5 a来酸雨单次降水pH值最低达3.26 mol·L-1,属强酸雨。5 a来,沭阳县降水平均pH值均达酸雨标准;泗洪县降水平均pH值未达酸雨标准。春秋季降水酸性最强,酸雨频率出现也最多,冬季则降水酸性和酸雨频率最低;地面风向对宿迁酸雨污染也有一定的影响,形成宿迁酸雨的主要是东南风和东北风;宿迁市雨量的大小对酸雨出现百分率影响不大,但对降水酸度有影响,暴雨的酸性最强,其次是大雨。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酸雨分布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用重庆市35个站高密度降水pH值监测资料,分析了重庆市最近3年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重庆市大部分地区都存在酸雨现象,局部地区很严重.近3年来绝大部分地区的pH值都低于4.5,整个重庆市降水平均pH值为4.07.其中西部和东南部为低值区域,中部和东北部为高值区域.重庆市较强酸雨以上强度的降水出现频率较高.整个重庆地区酸雨频率为84.05%,较强酸雨频率为27.42%,强酸雨频率为26.23%;重庆主城区酸雨频率为95.42%.较强酸雨频率为39.54%,强酸雨频率为23.86%.重庆市各季节中秋、冬季出现强酸雨的频率高于春、夏季.重庆市各区域各季节的降水pH平均值均低于4.5.其中西部和东南部大部分时段的pH值都低于4.0.各区域降水pH值还存在着季节变化,秋、冬季的pH值普遍低于春、夏季的pH值.  相似文献   

20.
广州酸雨观测站2008年-2012年酸雨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州酸雨观测站2008年-2012年的酸雨观测数据,分析广州市年、月、季平均酸雨pH值及酸雨发生频率,并对广州市酸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五年中广州的年酸雨平均pH值为4.48,年平均发生频率为75.8%.年平均酸雨最大pH值为4.67,年平均酸雨最小pH值为4.22.酸雨发生频率最高是2009年,为95.9%,最低则是2012年,为82.3%.按照酸雨PH值标准划分来看,2008至2010年年平均pH值属于较强酸性降水,而2011至2012年年平均pH值属于弱酸性降水.月平均酸雨最大pH值出现在11月,pH值为4.71,月平均酸雨最小pH值出现在2月,pH值为3.29;而酸雨频率月变化则可以看出6月份酸雨发生频率最高,为90.4%,而10月份酸雨发生频率最低,为44.0%.按季节分析,广州市秋季降水pH值最高,冬季降水pH值最低,秋季出现酸雨频率最小,冬季出现酸雨频率最大.四季轻雾日数与降水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与酸雨频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对风速与酸雨平均pH值分析,说明风速增大时,容易造成外来污染物的入侵,使污染加剧,酸雨平均值减小,酸雨频率增大.而雨量的变化对四季酸雨平均pH值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