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帛画上画着一轮红日,中间蹲着一只乌鸦。据考证,这就是中国古代神话所说的“日中乌”(见题图右图)。《淮南子·精神训》中有“日中有蹲鸟”的记载,可以说这幅帛画是我国古代画家对太阳黑子的艺术描述。近几年来,在有关单位组织领导下,我国天文学工作者,从公元前781~公元1918年约两千七百年的历史典籍中,查出了数百条有关黑子的记载,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徐振韬同志“《周易》丰卦和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一文(载《天文学报》第20卷,第4期,1979年12月),通过对《周易》丰卦“日中见斗”和“日中见沬”两条爻辞的考释,认为这两条爻辞就是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的表达形式。由此得出结论,“至迟在公元前八百年,中国已经有了文字明确的太阳黑子记录(或记载),而迄今所知这是世界上最  相似文献   

3.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与阴天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十分相似。事件发生在昭王末年南征荆楚的过程中,地点应当在从周都到洞庭湖以南之间的某处。由前人的研究可知昭王十九年应在公元前1010~940年之间。在充分讨论了天文计算的不确定性后得到这一地区可见的9次大食分日食,其中公元前1009和976年的两次日食可能在洞庭湖以南造成日全食,其他地点也都有相当大的食分。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到的西周年表作微小调整后,昭王十九年天大睦可以认定为公元前976年5月31日日全食。这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出的昭王前后年代是一个独立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天文历法的置闰方法判断《黄帝内经》历法是一部阳历,因此寻找早期历法中出现的阳历,发现《吕氏春秋》中的月令体系是阳历。比较其他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分析,认为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在秦汉之际。在此过程中,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天象并不是该书成书的年代,推断是由于历史上月令的持续应用,现在看到的月令中的天象实际上是以东汉时期的天象记录为基准,上至公元前620年,下至公元900年的长时间观测记录的整合。  相似文献   

5.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有:“周昭王十九年,天大噎,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这与阴天发生的日全食现象十分相似。事件发生在昭王末年南征荆楚的过程中,地点应当在从周都到洞庭湖以南之间的某处。由前人的研究可知昭王十九年应在公元前1010。940年之间。在充分讨论了天文计算的不确定性后得到这一地区可见的9次大食分日食,其中公元前1009和976年的两次日食可能在洞庭湖以南造成日全食,其他地点也都有相当大的食分。在对夏商周断代工程得到的西周年表作微小调整后,昭王十九年天大睦可以认定为公元前976年5月31日日全食。这对“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定出的昭王前后年代是一个独立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圭表测影,已能确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时刻。战国时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历史上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了历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周易》丰卦中“日中见斗”和“日中见沫”两条筮辞的考释,同时对比史籍中的有关记载以及望远镜观测记录,证明这两条筮辞就是中国古代太阳黑子记录的二种表达形式。由此表明,最迟到公元前八百年,中国已经有了关于太阳黑子的明文记载,而这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09,(12):20-23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地支相同,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古代还认为木星与农业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道(大意):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在传说中。几千年以前的尧舜时代,人们就已经发现,每当天快黑的时候,在南面天空中所看到的亮星,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的。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日食和月食的记录了。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正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这中间的242年里,单是日食记录就有37次。到了战国后期,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更需  相似文献   

10.
《天学真原》一书中,通过对《尚书·尧典》等作的剖析,认为中国古代历法从尧的时代(约公元前2200年前后)起主要就不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是用于“安排统治阶级的重大政治事务日程”。通过几方面的分析,对这一见解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希望引起进一步的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公元前28年的今天,即西汉汉成帝河平元年的今天,《汉书·五行志》记载了观察到的太阳黑色斑点,这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观察到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以后许多世纪里,西方人不仅不知道这种天文现象,甚至不承认有这种现象的存在。中国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西方要早1400年!这是我国古代天文观察在世界上领先的光辉例证。为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古代彗星的证认与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仙文  江晓原 《天文学报》1999,40(3):312-318
以《淮南子·兵略训》载武王伐纣时所见彗星为例,从统计和动力学的角度讨论了根据古代彗星记录确定遥远历史年代的可能性.分析表明,这种可能性在0 .6 % 以下.因此可得出结论,在彗星记录过于简单的情况下,无法以之确定年代,即使作为旁证,其权重也是非常小的,在用其他方法确定年代时,可忽略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作者刘次沅、马莉萍。日食在中国古代受到特殊重视,因此在史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日食记载,它们与各种历史事件,尤其是国家大事相联系,形成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本食典分别以日食表和日食图的形式,给出公元前2300-公元2100年这44个世纪中国可见日食。附录给出日出日落时间表、公元2000~2050年中国可见重要日食的详  相似文献   

14.
本刊在上期介绍过上海天文博物馆的仿古实用计时工具铜漏刻,想必大家都还记得,其实这一古代计时器也于今年2月2日在北京钟鼓楼上重现。这使得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再现漏刻计时、击鼓定更、撞钟报时的历史画面。  相似文献   

15.
在英国北爱尔兰阿马郡的阿马城,有着爱尔兰最迷人的景点。阿马不仅曾是古代阿尔斯特王国的首都,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圣帕特里克之城。这里是11世纪爱尔兰王布莱恩·博茹的出生地,也是爱尔兰的宗教中心。如今它融合了爱尔兰当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城市。现代化的阿马天文馆和古老的阿马天文台,使得这座城市成为具有现代感和厚重历史的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天文爱好者》杂志创刊五十周年,也恰好是我订阅《天文爱好者》二十周年。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正上小学的我偶然在同学家看到一本书,从这本书上知道了第一个星座——天兔座。从那时起就想认识天上其他的星座。限于当时的条件,不可能找到任何有关天文方面的书籍,只好等着机会的来临。1984年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从其中的《天文》分册上学到了一点天文知识。1985年偶然在一位朋友家里的小学课本《自然》上看到四季星图。从此以后就是凭着这简易的四季星图开始了认星之路,也真正开始了天文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出版社继《美丽星空》之后又推出了一本天文科普新书——《美丽月球》。作者张元东先生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有将近50年天文科研、科普、教学经验。早在10多年前作者就开始酝酿、搜集这本书的资料,可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使用一个完整的赤道坐标系来表达恒星位置,赤经、赤纬和分点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现存最早的星表是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的石氏星经,后世又对恒星坐标进行过多次系统观测。“运动的天体”(日、月、行星、彗星、流星等)的位置用它们与恒星的相对关系来表示,赤经赤纬很少用到。文中对各种天体的位置表达方法逐一进行了介绍。要搞清这些运动天体的真实位置,就必须搞清古代记录中所用的各种单位和术语,本文对古代常用的角度单位“丈、尺、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尺等于1度的结论。对于古代记录中最常用到的术语“犯”,通过《元史》中800个月犯星记录和《宋史》中100多个土星犯星记录的计算和分析,讨论了它的含义。本文系IAU141学术讨论会《空间参考坐标系》论文。1989年10月发表于列宁格勒。  相似文献   

19.
1957年9月北京天文馆建成时,老馆大厅的天顶绘有我国著名美术大师吴作人、艾中信先生创作的大型天顶壁画《中国古代天文神话》。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壁画被毁,没能成为文物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20.
古代的宗教或者哲学思想,经常会被用于科幻、冒险等类型片,这样既能大大增加影片的神秘主义气氛,令观众更感兴趣,又能让编剧和导演省去原创一个故事背景的麻烦.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万物都是由土、水、气和火组成的,这四种元素按照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物质这个有趣的想法在一个当代法国少年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又过了20年,这个男孩长大成人事业有成,终于将这个想法扩充成了一个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这个故事就叫做《第五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