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2,(1):F0003-F0003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由国家计委、国家教委批准,在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工程地质”国家重点学科点基础上建立的国家专业实验室。  相似文献   

2.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现设地球物理系(1958)、地球化学系(1995)、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1998)和测绘工程系(1996)4个系;一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一应用地球物理解释理论开放研究实验室,一个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地球信息探测仪器重点实验室;五个实验中心;三个院管研究所。学院现有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及应用地球化学两个方向)、地球物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和测绘工程4个本科专业;已建成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空间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核技术及其应用7个硕士点;拥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和地学信息工程3个博士点以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一部分。上述学科中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是教育部(2002)重新确认的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1997)由应用地球物理学、应用地球化学、数学地质和遥感地质四个原二级学科组成,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被原国家教委审定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固体地球物理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学院教职员工总数113人,其中教授28人(含双聘院士1人,“长江学者”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吉林省优秀省管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7%。学院现已培养本科生10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2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外大学及研究院单位任职。学院年平均在校本科生人数约为760人,年平均在校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人数约为260人。依托教育部“211工程”和“985科技创新平台”,十五期间学院各项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料学基金以及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经多年的交叉融合,目前学院整体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方向:(1)能源探测理论与方法(2)地球圈层结构探测理论(3)中深层固体矿产资源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4)环境与工程探测评价技术(5)高新探测技术与地学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质学院创建于一九五六年.三十年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严于治校的精神办学,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我院在教学、科研与学院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祖国的地质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建院初期,学院仅有三个系、四个专业,教师一百六十九人,是一所仅招收地质勘探本科生的单科性工科院校.现在,学院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兰州大学地质系、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五单位联合组织的“工程地质学科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于今年4月14、15日  相似文献   

5.
专家简介     
贺振华 教授 ,湖北省大悟县人 ,1938年 11月生 ,196 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 (现并入吉林大学 )应用地球物理系 ,同年到成都地质学院 (现为成都理工大学 )物探系任教至今 ,曾任成都理工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现为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博士生导师 ;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十多年来 ,贺振华教授在应用地球物理学领域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与探索 ,在 1983年~ 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休斯顿大学做地震物理模拟和波动方程偏移研究 ,与 G.H.F Gardnar和 J.A.Mc Donald等著…  相似文献   

6.
学院概况环境与资源学院现有4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5个硕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利水电工程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4个博士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其中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科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与建设工程学院共同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我院还拥有原国土资源部“水资源评价与管理系列模型”开放研究实验室,正在筹建吉林省“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学院的水资源和环境学科是“311”和“985”支持的重点学科。学院拥有环境化学实验室、水处理实验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实验室、水岩相互作用实验室等34个实验室;建立了7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8%。我院有中科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吉林省省管专家3人,吉林省杰出青年1人。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学院与国内外著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递行科研项目合作,如与韩国延世大学合作进行“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进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研究;与荷兰DELFT工业大学合作研究大型污染质地下运移模拟软件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国外铀金地质》2008,(2):F0002-F0002
欧光习,男,苗族,中共党员,1968年7月生,贵州台江人。1990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石油地质勘查专业,同年分配到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地球化学研究室工作,先后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99年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为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流体包裹体实验室负责人、所级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会员、流体包裹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流体地球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3CB214600(2003-2009)的科研骨干。  相似文献   

8.
“西南、西北崩滑灾害山区斜坡稳定性研究”是地矿部“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该项曰在地矿部科技司和水文司的领导下,由成都地质学院作为主要牵头单位,于1981年组织地矿部部属有关生产、科研和教学单位以横向联合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参加本项研究的单位有湖北省水文队、四川南江水文队、陕西省第二水文队、甘肃水文一队、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矿部成都水文工程地质中心、909地质队、906地质队、成都地质学院、武汉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西安地质学院、河北地质学院等。  相似文献   

9.
《地球科学进展》2004,19(3):F002-F002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是1989年在“工和地质”国家级重点学科(现为“地质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组建的国家级专业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进展》2012,27(10):1032
成都理工大学的前身是1956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曾由地质  相似文献   

11.
《地质论评》1993,39(5):476
由中国地质学会矿物专业委员会矿相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矿相学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3月18日至21日在成都地质学院举行。全国十多个省、市的大专院校和科研、生产单位的30余名专家参加了会议。矿相委员会主任包相臣教授致开幕词;东道主成都地质学院赵泽三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议宣读了国际矿相委员会(COM)和中国地质学会矿物专业  相似文献   

12.
学院概况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始建于1952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院士)、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和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伟同教授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1997年原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原地质系与能源系合并更名为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6月合校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学院由地质学系、资源工程系、能源科学系、国土资源系和实验中心组成。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生共计1110人。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36人。其中教授44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42人,博士后工作人员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外籍兼职教授12人,校际兼职教授30人。学科专业地球科学学院目前有六个本科专业,十个硕士点学科和七个博士点学科以及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个变质动力学开放部级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3.
王明珍 《水文》1995,(3):56-60
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王明珍(河海大学水资源水文系)1前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设一批国家专业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考虑到我国水资源的形式与开发利用和水文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需要,经专家咨询,1...  相似文献   

14.
《古地理学报》2013,15(4):0-0
著名沉积地质学家、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学科奠基人之一、沉积地质学教育家、四川省首批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原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所长、《古地理学报》编辑委员会荣誉委员曾允孚教授,因病于2013年5月26日在成都逝世,享年87岁。
曾允孚教授1927年1月27日出生于重庆铜梁县,1939年9月至1942年9月,在铜梁县立中学学习,1942年9月至1945年7月,在重庆北碚兼善中学高中部学习,1946年9月至1950年7月,在重庆大学地质系学习。1950年8月至1956年7月,在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1956年成立成都地质学院时,从重庆大学调到成都地质学院工作。1956年8月至1984年12月,在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历任岩石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年1月,学校成立沉积地质矿产研究所,担任首任所长。1952年2月加入九三学社,198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1月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5月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沉积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成员、地矿部岩相古地理协作组副组长。  相似文献   

15.
经地质矿产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并报经国家教委批准,已建院37年的成都地质学院于1993年5月6日正式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从而填补了西南地区迄今尚无一所理工学院的空白。新诞生的成都理工学院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实现了办学指导思想上的三个重大转变,即:从单纯为地矿部门服务,转变列为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服务;从单一地只搞地质学科,转变到以地学优势学科为依托,搞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综合学科;从培养单一的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四川省非金属矿产资源,加强从事非金属地质、生产等科技人员的联系和协作。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曾研究决定,在1986年内成立非金属矿物原料专业委员会。经1986年3月14日在成都地质学院举行的筹委会会议商定,非金属矿物原料专业委  相似文献   

17.
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地质学学科简介徐学纯,卢良兆,马志红(长春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30026)1学科点概况变质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已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公认,国际上已专门出版了著名的"变质地质学"杂志。长春地质学院在该研究领...  相似文献   

18.
成都地质学院探工系教职工在党的路线的指引下,克服面临的重重困难,发扬“求实、开拓”精神,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我国著名矿物学家陈光远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联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环境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10年10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资源环境与生命过程中的成因矿物学——纪念陈光远教授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掀起了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改革浪潮.我国的地质工作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折时期,高等地质教育也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从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看,有以下趋势:1.从单一学科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科学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