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不同填料对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探讨了温度、接触氧化停留时间等因素对其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8℃~20℃,水力负荷为70m l/m in时,采用鹅卵石和沸石的复合填料挂膜,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在降解NH3-N和氨氮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COD、NH3-N去除率都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2.
对韩国产EPP填料应用于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二级出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填料的BAF系统处理二级出水,CODCr,平均去除率为49.1%,BOD5平均去除率为51.4%,NH4^+-N平均去除率为76%,SS平均去除率为52.6%。系统稳定运行后,出水水质达到了城市杂用水水质控制指标。改变水力负荷和气水比对CODCr、BOD5、NH3^-N的去除效率都有影响,但对SS去除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城市污水的处理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进行了复合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从曝气停留时间、有机负荷率、气水比等3个方面研究了试验运行的最佳条件和控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工艺方法处理城市污水在有机负荷率高达2.44 kgCOD/kgMLSS*d的条件下,停留时间1.5~2 h,气水比(2.5~3)∶1,可使出水COD去除率达80%以上.该方法强化了混合液的物相传质速率.  相似文献   

4.
A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呈现出低碳氮比的趋势,造成污水处理脱氮困难.采用ABR-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进行试验研究,确定了试验运行参数,即在进水COD/N为2~7范围内,当HRT=10 h,R=2.5、T=30℃时,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良好;TN的平均去除率随着碳氮比的减小而迅速降低,此时,碳源不足成为制约脱氮效果的主要原因;在最佳运行条件下,当进水COD/N为6~7时,TN平均去除率达到80%以上,出水TN质量浓度小于15 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5.
接触氧化技术在公园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运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行设计加工的试验装置,进行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在景观水体功能恢复中的试验研究。待处理的景观水体ρ(CODCr)为25~35 mg/L,ρ(NH3-N)为2.2~3 mg/L,ρ(TP)为0.55~0.85 mg/L,有机负荷低,且水质变化幅度大。试验结果表明,在合适的运行参数下,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可以使经过处理的景观水体的ρ(CODCr)、ρ(NH3-N)、ρ(TP)分别降至14.62 mg/L、0.26 mg/L、0.19 mg/L,满足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达到景观水体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实验采用Fenton试剂氧化-微电解-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丙烯腈废水。研究了各单元工艺的最佳控制参数和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在废水pH值为3左右、反应时间2 h的前提下,双氧水投加量40 mL/L,二价铁离子质量浓度为0.4 g/L,再经过微电解处理后的出水进入接触氧化阶段。在溶解氧为4.5 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10 h、容积负荷1.0 kg CODCr/(m3·d)左右的条件下,出水CODCr小于100 mg/L,可达到国家对丙烯腈废水处理要求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通过构建16S rDNA基因文库,对新型剩余污泥减量化处理系统—生物砾间接触氧化反应器 (GCOR) 中载体表面附着细菌多样性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并讨论了多种细菌共存对剩余污泥减量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附着细菌可分为好氧呼吸菌群、兼性厌氧菌群、厌氧水解发酵菌群和生长缓慢菌群等4大类。其中,优势菌群分别是以兼具呼吸/发酵代谢方式的β变形菌、嗜水气单胞菌及以发酵为主要代谢方式的拟杆菌属。此外,好氧菌群中还发育有假单胞菌属、硝化螺菌属细菌和黄杆菌属细菌等。慢速生长菌群包括Caldimonas taiwanensis strain On 1和Ideonella sp.。填料表面生物膜微生态环境复杂,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好氧、厌氧菌群以及慢速生长菌群等多种细菌共同作用,为在降解污水有机物的同时,达到剩余污泥减量化做出巨大贡献。结果分析表明,细菌的主要功能可归纳为:能量解偶联、共代谢作用、生物溶胞作用和慢性生长种群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膜生物反应器与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难降解废水的对比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膜生物反应器比生物接触氧化法具有更稳定的出水水质,其平均出水CODcr去除率达到88.41%,比接触氧化法提高了近30%;其平均色度去除率达到85.27%,相比接触氧化法,提高了近30%。通过出水分子量组成分析发现,膜出水以分子量介于3 000和10 000之间的物质为主,占总数的88.36%,接触氧化以分子量大于10 000的物质为主,占总物质的72.04%,介于3 000和10 000之间的仅占9.76%。  相似文献   

9.
弹性填料处理河道污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弹性填料曝气生物膜法对污染的河道水体进行处理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2m/h的流速、水温为16℃~18℃、气水比为1∶1的条件下,采用弹性填料的生物膜处理系统运转正常,不易发生堵塞或系统短流,系统此时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5h左右,污水中的COD和NH3-N去除率稳定,其均值分别为49.4%和19.1%。  相似文献   

10.
11.
异波折板多段两相厌氧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异波折板多段两相厌氧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反应器内异波折板的结构设计、液相流速设计和系统内生物相的分段调控,在提高传质效率的同时,使不同种群微生物的生化活性得到明显改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率显著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大于10 h时,COD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而且受温度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崔晨  王伯铎  张秋菊  郭娜 《地下水》2011,33(2):59-62
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效率低下,导致氮、磷去除率不迭标,是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概述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分析了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不足,并介绍了反硝化除磷、同时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几种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的原理与典型工艺.最后对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经济、高效、低能耗...  相似文献   

13.
凹凸棒石粘土处理城市废水的实验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朱继存 《江苏地质》2000,24(3):157-160
目前的城市废水处理方法有活性污泥法及粉末活性炭投料-活性污泥性,但两者皆存在不足之处。凹凸棒石具独特的结构和良好的吸附、脱色、净化和过滤性能。通过实验对其用于城市废水处理作了技术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经济可行性分析,认为凹凸棒石粘土可替代粉末活性炭处理城市废水且成本很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克服松散含水介质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对介质渗透系数的求取所带来的困难,以水动力条件为线索,利用互相关法寻找同一时代地层及同一时代地表水的主、次流方向.在主流方向上,建立了石家庄-束鹿-衡水段介质颗粒粒径随距离递变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推求无钻孔地段的粒径.同时,运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中、上更新统地层主流方向平均粒径空间分布的分维值,并将其作为检验粒径估值正确与否的判据.通过不同岩性的渗透系数-深度模型,实现了用平均粒径预测渗透系数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胡仲杰  张利明 《探矿工程》2008,35(10):28-29,32
分析了机械动力头、液压控制长行程给进钻机研发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型机械动力头钻机需要解决的相关问题,介绍了XL-5型钻机的结构形式、参数、特点及生产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16.
水压致裂煤层裂缝发育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同林 《地球科学》1994,19(4):537-545
本文对煤岩基本力学性质、煤层水压致裂缝形成条件、裂缝形态以及裂缝开裂角方位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通过大量煤岩力学性质测试,证实了试验区目的层煤岩弹性模量低,泊松比较高,脆性大,易破碎,易压缩。文章还得出了目的层煤岩Mohr断裂准则二次抛物线型包络线,煤层水压致裂裂缝形式判断,裂缝开裂角方位的计算公式以及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马新荣  李冰  韩丽荣 《岩矿测试》2003,22(3):174-178
介绍了一个适合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直接测定土壤、沉积物和生物样品中碘、溴的快速简单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样品在φ(NH3·H2O)=10%的水溶液中,于190℃下密封分解18h,溶液适当稀释后放置澄清,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溶液中的碘、溴。选用126Te作为内标,补偿基体效应和仪器漂移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碘、溴的方法检出限(10σ,DF=100)分别为0.01μg/g、0.04μg/g。用土壤、水系沉积物以及头发等标准物质验证了方法的准确度及精密度,绝大多数样品分析结果在标准值的允许误差范围内。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0次测定的RSD为2.0%~8.6%。但方法分析岩石样品结果偏低,不适用于岩石样品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