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清岩沟—竹园一带正好位于西秦岭北带与中带分界地带(图1)。陕西区调队(1970)进行1:20万武都幅区调和甘肃地质局编制1:50万甘肃省地质图时,将毛羽沟—寺顶山大断裂之南三叠系官亭群 相似文献
2.
分叉波痕在广西上泥盆统钙质浊积岩中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型不对称分叉波痕(简称分叉波痕)发现于桂林杨堤剖面上泥盆统弗拉斯阶linguiformis牙形石带,桂林碳酸盐台地东南缘斜坡相钙质浊积岩鲍马序列C段。波长7.5~8.0cm,波高0.5~0.8cm,波痕指数15~10;向流面长5.0~7.0cm,背流面长2.5~4.0cm,波痕对称指数2.0~1.8;背流面向东倾;波脊较圆滑、缓曲,且具明显的分叉现象。是浊流流速减缓,密度流转化为牵引流后在低流态条件下,并叠加有推进型风暴浪作用形成的复合成因波痕。根据该波痕和寄主地层特征,推断含分叉波痕的阳朔碳酸盐盆地的最大水深约100m,极限水深小于200m。这一估计值应能代表广西乃至华南板块泥盆纪广泛发育的含牙形石动物群和钙质浊积岩碳酸盐沉积盆地的定量水深,可能也代表了弗拉斯阶一法门阶之交受集群绝灭事件重创的浅水海相生物与基本未受影响的深水海相生物的水深分界线。 相似文献
3.
贵州独山中泥盆统不整合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黔南中泥盆统独山组鸡窝寨段底部存在的古风化壳层和其之上的底砾岩,为一次地壳相对上升,海平面下降的上升运动,表明独山组内存在着沉积间断。建议将此古风化壳之上的原“独山组鸡窝寨段”修订为“鸡窝寨组”,代表中泥盆世晚期较独山组更大海侵的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风暴岩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桂林地区中、上泥盆统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地层中夹有多套风暴沉积.风暴沉积特征包括底面侵蚀构造、放射状组构、丘状交错层理、递变层理、平行层理、块状层理等.风暴沉积主要包括A、B、C、D、E 5种沉积单元:A.块状层理段,由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涡流沉积;B.递变层理段,由砾屑灰岩和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C.丘状交错层理段,由具丘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构成,代表风暴浪作用沉积;D.平行层理段,由具平行层理的砂屑灰岩组成,代表风暴浊流沉积(相当于鲍马序列的B段);E.均质层理段,由具均质层理的泥晶灰岩构成,为风暴后期的快速悬浮沉积.由上述沉积单元组合成不同的风暴沉积序列.桂林地区风暴沉积的发现表明,广西在泥盆纪时位于低纬度区域,该沉积对于认识该区中、晚泥盆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肾形藻(Renalcis)是A.G.Vologdin发现并命名的一种钙质微体化石,在广义上归属于蓝绿藻(Pratt,1984)。肾形藻通常发育在寒武纪、早奥陶世、泥盆纪和早石炭世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就其形态来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没有什么变化,不同形态的肾形藻可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各种类型的肾形藻又可共生一处,因此常被认为没有什么时代意义。尽管如此,肾形藻的生长常局限于比较窄的生态和环境范围,又在某些建隆,特别在泥丘中是主要的骨架构筑成分,因而对于沉积微相的研究和细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西南中、上泥盆统礁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提出了一个较完善的生物礁定义。在湘西南洞口—城步确定了十个生物礁;列举了典型礁相剖面并阐述了礁体特征;提出六种生物礁成矿作用。环礁内的城步铺头黄铁矿床成因类型,属于礁控半闭塞泻湖沉积矿床。后来(1979—1980)鉴于这类矿床的独特成矿作用和巨大经济价值,提出礁控成矿论、礁控矿床和生物数学地质等概念来指导找矿。 相似文献
8.
详细描述了湘中上泥盆统弗拉斯阶腕足动物小嘴贝类的两个属种CamarotoechiashetienchiaoensisTien,1938和HypothyridinalinglingensisWang,1955的内外部特征,首次揭示了后者的内部构造。C.shetienchiaoensis曾先后归于不同的属,但因该种不具有盖板而区别于前人所归的那些属,如Ptychomaletoechia及Ripidiorhynchus等属,目前,暂归其于Hunan otoechia属,所修订的H.shetienchiaoensis包括了田氏的α、β、γ3个变种。这两种小嘴贝类分布于湘中浅海凹陷区及浅水混积岩相区弗拉斯阶的上部,均在弗拉斯—法门阶界线之下约20~40m处绝灭。华南的小嘴贝类材料表明腕足动物在F/F集群绝灭中呈一种长期的阶梯式绝灭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10.
以豫西南淅川地区上泥盆统王冠沟组叠层石为研究对象,从地球生物学角度对叠层石的宏观、显微和超微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剖面的沉积学特征,研究发现叠层石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垂向分带特征,并具有典型的明、暗相间的波纹结构,叠层石纹层中间夹少量但种类丰富的生物碎屑和鲕粒。叠层石亮纹层中发现莓状黄铁矿,其微晶直径500~600 nm,莓状集合体直径2~5μm,微晶为八面体和立方体形状,两者莓状集体直径D和微晶直径d的比值D/d值均小于10;暗纹层则以发育顺层排列的黏土矿物为特征。结合剖面沉积学资料,认为叠层石垂向上形态的变化反映古环境经历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水动力条件逐渐减弱,总体表现为海退的特征,表明叠层石发育层位正是生物礁大量衰退和相对海平面快速下降时期,叠层石应形成于F-F事件之后,菌藻类的繁盛和富营养海水条件促进了区域性广布的叠层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的工作区域是按中国地矿部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和艺术部之间科学台作协议而提供的。在唐家湾地区的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中可以见到以下8种微相类型:泥岩、具纹层球粒-颗粒岩/泥粒岩、无纹层球粒-颗粒岩/泥粒岩、介形虫-颗粒岩/泥粒岩、枝状层孔虫-粒泥岩、枝状层孔虫-棘皮类-粒泥岩、生物碎屑-粒泥岩和骨架岩。这些微相类型可指示不同的能量指数及水深。同欧文(Irwin,1965)浅水碳酸盐沉积模式对比,唐家湾泥盆纪(吉维特期和弗拉斯期)属于Y带和Z带沉积,并可分出发育生物丘-生物层的正常海环境、局限浅水沉积环境和潮坪沉积环境。最大水深估计为10m—20m。
唐家湾剖面碳酸盐岩经历了三种早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大气水成岩环境和混合水成岩环境。其后又经历了晚成岩阶段的压溶、重结晶和交代作用。白云石化部分为混合水成因,部分为晚成岩期交代成因。 相似文献
唐家湾剖面碳酸盐岩经历了三种早成岩环境:海水成岩环境、大气水成岩环境和混合水成岩环境。其后又经历了晚成岩阶段的压溶、重结晶和交代作用。白云石化部分为混合水成因,部分为晚成岩期交代成因。 相似文献
12.
甘肃北山中泥盆统砾岩中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笔者于甘肃北山地区墩墩山一带中泥盆统三个井群砾岩内的硅质岩砾石中发现放射虫,经鉴定主要为空滴虫类(Inaniguttids),有两个属:Inanigutta sp.(空滴虫)和Inanibigutta sp.(双壳空滴虫).这两个属在世界上主要见于奥陶—志留纪,我国华北地区主要产在奥陶纪.表明北山于泥盆纪碰撞造山时,墩墩山之北被抬升成山系,奥陶系含放射虫的硅质岩被剥蚀后向南搬运到墩墩山山前磨拉石盆地中沉积下来.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放射虫的发现为北山地区泥盆纪碰撞造山作用和磨拉石盆地的存在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3.
14.
产于泥质硅岩层中顺层分布的燧石结核,外形似乳头向下的乳房。结核下顶端有残余小孔,内部有与外形和残余小孔相对应的分带性。外带为不完全交代带,常残留被交代围岩的残余;内带是球粒化的完全交代带。有时还出现结晶充填为特征的核部带。地质和岩石学证据显示乳房状构造是沉积物尚未固结时,由富含硅质的热水溶液的交代作用、结晶充填作用所形成,可作为热水体系在盆地底面附近作用的标志,亦可作为示序构造。类似构造也见于锰矿、重晶石矿和盆地灰岩中。 相似文献
15.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碳酸盐岩沉积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桂林地区上泥盆统主要是一套海相碳酸盐地层,为岩溶发育的主要岩石之一。同期异相明显,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相:一是白云岩灰岩相,下部为桂林组,上部为融县组,整合接触,二是硅质岩扁豆状(瘤状)灰岩相,下部为榴江组,上部为三里组,整合接触。桂林组可与榴江组对比,属晚泥盆世早期沉积,融县组与三里组相当,属晚泥盆世晚期沉积。它们与下伏的中泥盆统东岗岭组为整合接触,而与上覆的下石炭统岩关阶呈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将乐等幅1:5万区调中,发现石炭系碎屑岩不整合于震旦系老变质岩之上,与上覆船山组(C_(3C))灰岩呈整合过渡关系。碎屑岩由三个沉积旋回组成,其中采获(竹蜓)类Pseudostaffella和Montiparus,Triticites。时代分别为中、晚石炭世。以上发现说明本区缺失天瓦(山东)—林地组层位,中—上石炭统为连续沉积,闽西南地区亦然,淮南运动在福建可能不存在。石炭纪海浸自闽西南向东北方向推进,碎屑岩具明显的穿时性。据此可以认为;层控的马坑式铁矿也有穿时性,并预测分布于将乐、南平一带的中—上石炭统碎屑岩与上覆船山组灰岩的接融面附近,应是寻找马坑式铁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本文从沉积学角度研究肾形藻泥丘的形成、发育及其成岩作用,对肾形藻及其有关藻类给予了初步的形态分类,指出广西含肾形藻的地层分布于贵塘组至融县组,并阐述了肾形藻地层的古地理概况;根据肾形藻的含量不同将(含)肾形藻碳酸盐岩进行了成因分类,对其岩石学特征进行了讨论。本文还探讨和分析了肾形藻、肾形藻泥丘的分布规律和环境意义,并深入系统地研究和建立了肾形藻泥丘的沉积模式和成岩模式,将广西上泥盆统肾形藻泥丘的发育过程分为4个时期,其结构分为3个亚相;并详细阐述了肾形藻泥丘成岩过程的8个阶段。指出肾形藻泥丘可能是寻找油、气的目的层。 相似文献
20.
泥盆纪是秦岭构造与古地理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秦岭的泥盆系主要分布在南秦岭。资料表明,南秦岭泥盆系不是在统一的盆地中形成的,而是被古陆分隔的几个裂陷盆地的沉积产物。柞水石瓮子地处镇安盆地北缘,该处滑塌块体和斜坡砾岩广泛发育,物源为沿山阳-凤镇断裂向南作大规模逆冲推覆而被掩盖消失的小磨岭古陆,其形成受早古生代南秦岭区域抬升、全球海平面下降以及区内山阳-凤镇断裂和镇安-板岩镇断裂强烈活动的控制。区域性同造山陆块隆升与全球海平面下降造成了南秦岭晚古生代与早古生代地层之间区域性的不整合,一南秦岭在继续向北俯冲的同时,又沿南缘的勉略-巴山断裂带发生扩张,其内部也因拉张作用形成裂陷与块断隆起相间的古地理格局。南秦岭区域性隆起和裂陷可能与加里东运动和勉略有限洋盆的打开相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