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蔡明忠 《地理教学》2011,(11):19-21
试题讲解作为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应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解决问题,提高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材料的讲解应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为此,教师讲解时应符合最近发展区教学理论,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出发。然而,由于受思维习惯与经验限性的影响,教师讲解时往往是从自己的专业知识准备出发,以教师的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以教师的专业思维代替初学者的思维,以教学大纲的学习目标替代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2.
易桂芳 《地理教学》2010,(12):50-51,44
认知冲突指的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对立。认知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而在于学生自己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经验结构。认知冲突正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它是促使学生知识建构的契机和动力。高中地理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能促进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的建构和注意力集中,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3.
高俊华 《地理教学》2010,(13):31-31,27
一、培养学生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的认知 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总结了当代各种教学论流派的思想,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在“地图”的复习时要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教学论原则,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并建构自己的认知。  相似文献   

4.
认知冲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不一致而暂时心理失衡的一种认知状态。在一轮复习中,很多学生囿于经验的认知,常会在试题或者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陷入迷茫和混乱的状态。究其原因,大多是真实情境中的认知冲突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以“三角洲堆积地貌”为例,通过深入和切换课堂情境,诱发一系列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经验—个体—集体”的认知冲突过程中,实现一轮复习的深度学习与知识建构,以期在一轮备考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炫清 《地理教学》2019,(11):51-53
试题情境是地理核心素养评价的重要载体。命题者通过设置新颖、灵活的材料和设问以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旨在考察学生现场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借助皮亚杰的认知平衡理论,剖析了学生应对陌生地理试题情境的两种认知平衡机制——经验导向机制和情境导向机制,前者试图用原有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后者则倾向于从"一切从材料出发"思考问题。这两种认知倾向对学习者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影响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
正课改已接近十年,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已进行过较多的探讨,逐渐被教师理解与接受。本文主要讨论在试题设计中,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命题情景,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如地理概念、原理、规律及方法与技能)去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以案例的形式为切入点,剖析生活问题地理化,地理试题生活化,揭示设计生活化试题思路、方法及功能。一、让学生学会生存、让学生提升生活品味  相似文献   

7.
调查式项目实践活动依托真实情境、聚焦真实问题,其内容包括项目的合作与评价,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培育和践行地理实践力。本文以“生活性服务业”内容为例,以杭州市临安区奶茶店分布调研为主题开展调查式项目实践,通过确定调查目标、制定调查任务、整理调查结果、开展调查评价等环节完成项目实践活动,并尝试通过调查式项目活动引导教师及时变革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内驱式学习,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育变革强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一过程中真实情境的构建显得尤为关键。利用信息技术创造真实情境,在提升教学深度、拓展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人教版必修《地理1》“土壤”单元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四种信息化手段,全方位构建可实践、可量化、可直观的真实情境,实现学生深度认知、深度理解、深度发现。  相似文献   

9.
初中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因此,地理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认知冲突的情景,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愿望,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  相似文献   

10.
陈志斌 《地理教学》2022,(12):31-33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问题式教学,但在问题设计时易忽略学生认知水平,不适切的问题设计给学生带来了较高的认知负荷,影响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过程,找出产生认知负荷的原因,提出设计有效问题的策略:地理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地理化;明确核心问题,设计问题链;适当追问,拓宽思维深度和广度;借助教学演示,巧设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冠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海量网络资源和新技术的支撑下,深圳市南山区在地理教学方面尝试探索新型混合式学习方式,即线上开展以培养文献检索等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为主的学习活动,线下开展以田野考察为主的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项目式学习.本文以疫情期间火神山医院的修建为例,线上指导学生综合分析服务业区位的方法,线下以南山区中医院的选址利弊为案例进行实地考察.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的方式开展,用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影响服务业区位因素的过程中获得不同角色的身份意识,并将其与相关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性任务真实融合,完成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需重视创建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地理事物,同时也强调单元式学习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以“中国气候”这一单元为例,通过创设跨学科真实情境,设计问题链,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时空综合分析能力,以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确保教学目标完成的重要手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提问已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自觉行为。然而,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情景,或以自己的逻辑思维起点代替学生的现实思维起点,或只是机械地重复教材的问题,或只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的问题。具体表现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美国"极端天气"的教学设计案例是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以情境教学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目的。此案例重视多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从多角度、多样化呈现极端天气事件,重视地理信息获取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学生表达、反馈与主题相关的自我感受和注重教学过程性评价。通过反思和借鉴,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学生思维发展、联系学生生活来展开教学设计,明确学生的有效学习行为和学习任务,才是有效的、实用的地理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5.
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在高一、高二阶段,曾经是位学生欢迎的教师,但在高三复习阶段时,却春光不再。这种尴尬局面的出现,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与时俱进,及时转换角色,给自己进行恰当地定位,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复习阶段时学生的新需要。虽然复习课所面对的是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但他们的心身已有很大的发展变化,知识经验、生活阅历也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16.
正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学科教学知识,简称PCK)一词始于1986年美国舒尔曼教授的报告,报告中将其定义为"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特殊整合",是"教师最有用的知识代表形式"。他认为,PCK是教师在真实教学情境中,将特定教学内容高效地传授给特定学生的知识。这种知识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  相似文献   

17.
赵屹莉 《地理教学》2022,(6):23-26+17
由于对核心素养概念认知的差异、学校现实环境条件限制、教师教学综合能力限制等,基于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开展地理实践课堂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月相观察”地理实践活动为例,探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尝试探究优化开展实践活动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春红  杨利娜 《地理教学》2021,(16):24-26,8
《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指导意见》指出:高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本文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通过设置系列问题链和任务链,引导学生探讨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渗透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杨军 《地理教学》2005,(11):43-44
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部刺激做出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兴趣决定了对事物的情感,促进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与思考,好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学生精彩的回答是激发其他学生兴趣的助推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从学生所熟悉或较易感知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人手,结合实际生活,提出趣味性较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理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认知兴趣的发展,不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正确与否,又关键看教师的教育观念。乐于学习巳不仅是教育的前提,而是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