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辽南地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期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对辽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重力场时空变化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华北定点形变的小波分析与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华北地1990年到1998年的多台定点形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辽西地区使用高精度重力仪(Lacoste—G型)重复测量呈现的重力变化做的相关检验,并对测点的点值变化量进行校正。从而得出辽西14个重力观测点的点值异常。经检验校正后的重力异常幅度一般在20×10~(-8)m·s~(-2)左右,个别观测点有近40×10~(-8)·m·s~(-2)异常,从时空来看,似乎与活动断裂及邻近三次中强地震相关。  相似文献   

4.
丽江7.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云南西部地区的多期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并将 计算前后的重力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讨论了不同阶的小波分解结果的物理意 义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对应关系.由对应于地壳浅层物质状态变化的一阶小波分解所 得结果显示,在地震前的1992~1993、1993~1994、1994~1995年等多期重力变化中 震源附近都有一定的异常,特别是1995~1996年的同震变化更加明显。而反映地球 深层物质状态变化的重力二、三阶小波的分解结果虽然对地震过程有一定的响应,但 不是特别明显,这与丽江7.0级地震发生在浅层(深约10 km)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对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场进行分解,并选用振荡较为平缓、光滑,且具有较好对称性、紧支撑性和较高消失矩的小波基函数进行计算,同时使用功率谱分析方法对异常场分解结果计算获得对应的场源深度。分解结果与地质解释表明:云南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物质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深部隆坳中心有北向偏移的现象;区内重力异常梯度带、转换带多与断裂展布吻合;云南作为强震多发区,其地震发生多受活动断裂控制,区内重力异常条带、复杂异常区与地震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乌鲁木齐地区重国非潮汐变化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乌鲁木齐地区17期高精度流动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用“LGADJ”软件进行了数据处理,根据各项改正后的重力点值变化,对测区附近发生的阿拉沟5.2级地震,和静5.7级地震和乌苏5.3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重力变化的机制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太原和灵石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1993年6月26日和1994年4月26日相继在太原和灵石发生的Ms4.3级和Ms4.4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场变化。结果表明,距震中越近,重力点值变化越大,震前重力场呈下降变化,震后短时间内仍维持下降,尔后,重力场逐渐回升。导致重力场变化的原因,在地质上表现为断层蠕动;而在深部构造的脆弱部位,水平梯度大,温差热应力高,差异活动明显,是推动断层蠕动,促进重力场变化和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力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京西北1987年以来用拉科斯特重力仪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1990年9月22日小汤山4.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全天山地区1790年1月至1997年12月的地震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全天山地震活动即存在约11O年的大震活跃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也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并且这些周期是随时间变化的。与此同时,新疆南、北天山等地震带1893年以来也普遍存在相对比较稳定的11年和50年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只是在不同年份有较大的波动。连续小波变换揭示了新疆地震活动周期的时变性。根据新疆大震活动的11年左右周期可推测2006~2007年左右新疆地区有可能再次发生7级左右大地震,2002~2005年之间地震活动相对偏弱,Ms≥4.7级中强震次数偏少,活动强度为5级和6级地震。  相似文献   

11.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相似文献   

12.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地震成组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部分地电台ρs异常变化与研究区内地震组活动的实例,研究了ρs异常变化总体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特征与地震发生的关系,以及单次地震可能预报的前兆标志。对地电预报地震特别是首发地震后的震情判断和预报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能反映非平稳信号时频域特征的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百年来中国大陆西部及邻近大三角地区的地震资料,得到了地震活动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百年来该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周期分别为42年、22年、7年和14年,而且其强度随时间在变化,由此我们认为对于地震活跃或平静期的讨论只有建立在具体的时间尺度上才有意义。同时利用各种尺度的小波系数和地震活动主周期对未来地震趋势进行的分析表明,未来几年该区地震活动仍相对较为活跃。  相似文献   

14.
用小波变换分析张家口地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口地区的地震活动表明,华北地区各地震带地震活动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现象与未来地震危险的关系值得继续观察和研究。本文尝试用小波变换来研究地震时间序列中包含的多层次时间周期结构,并讨论了其在地震活动预测中的应用,为该地区的中长期地震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敬少群  王佳卫 《地震》2007,27(2):46-52
利用小波变换具有的多分辨率特点, 将时域信号通过小波分解与重构, 分解到不同的频带上。 分解步长的确定, 采用不同尺度近似信号标准差变化平缓段的最小尺度值, 从而避免了人为选择分解阶数可能造成的不完全分解或过度分解。 分解后的信号不仅在频率成分上较单一, 且平稳性较好。 然后对小波分解重构后不同尺度的信号分别采用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进行预测, 再合成原始信号的预测值。 对半年尺度的最大震级序列和地震总释放能量序列的一步预测, 结果表明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预测精度, 一步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不仅相关性高, 而且两者的残差曲线离散性小, 以此对未来地震形势的判断较目前常用的方法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对宁夏地震重力测网1987年以来的野外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平差处理和精度评定,给出了判断重力非潮汐异常的标准,并对各期重力平差资料进行了判别,结果表明:宁夏境内中强地震前1年内可观测到重力异常变化,异常特征是正异常,且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等值线密集带的一侧或重力变化腹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小波变换的动态地震活动周期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杜兴信 《地震》1997,17(3):257-264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中国大陆和陕西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动态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比较稳定的周期,也有一定时变性,如华北近50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300a周期和60a左右周期,陕西近20a来存在比较稳定的2 ̄3a周期,中国大陆5级以上地震在1910 ̄1980年普遍存在30a左右周期,但在1980年后变为20a左右周期,小波分析揭示的地震活动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在依据周期规律外推  相似文献   

18.
利用Morlet小波变换对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进行了小波动态周期分析。结果分析表明,地震活动既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周期,也具有一定时变性。华北地区1000年来,特别是1500年以来存在着比较稳定的300年周期和60年左右周期,还有一些不断随时间变化的周期现象,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小波分析揭示的历史地震活动的周期时变性,一方面提示我们,在依据地震活动周期规律外推地震趋势时,要应用近期周期分析结果和使用比较稳定的周期成份;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短周期突变的不可预知性对相对短趋势预测的结果准确度带来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祝意青  梁伟锋  操启明  凌晔  刘练 《地震》1999,19(4):345-351
通过对北祁连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重力场演化及其与强震的关系。在观测期间,测区及其周边共发生7次Ms≥5.0地震,流动重力均有一定的反映,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观测。重力变化的异常形态,变化量级和持续时间均与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且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变化由地震孕育的非均态-发震-震后恢复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北GPS网络重力变化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认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反映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