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Poisson分布,导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几个重要关系式。研究了烈度的平均重现周期曲线的特征。根据此特征将此分为缓慢变化型、中等变化型和急剧变化型。提出了小震、中震和大震的确定方法,对于具有不同类型的重现周期曲线的地震区,分别导出了小震、中震和大震的取值公式。最后,给出了该方法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根据木构架古建筑和塔类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和震害规律,提出了相应的动力分析模型,以及震害分析和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古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介绍了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泰安市古建筑实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给出了抗震性能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榫卯连接是中国木结构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在外荷载作用时,节点内部榫头与卯口之间会产生挤压、摩擦、弯曲、剪切等复杂的相互作用,其具有完全不同于现代结构的力学特性。由于在地震作用下,梁柱等构件一般会处于弹性工作状态,节点的抗震性能就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安全,因此该领域已成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研究热点方向。对中国古代建筑榫卯节点抗震性能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1920年海原大震的发生是中国地震工作由古代低层次的记载进入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里程碑。文章回顾了海原大震的历史事件,研究了大震发生后造成的大区域地震活动变化后果,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今天,必须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抗震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建筑的防震思想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翔实的历史,考古资料,和许多现存古建筑的地震经历,阐述了中国古代建筑防震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许多龄逾千年,屡历大震而仍然安全的大型古建筑中蕴涵的防震措施与我们现代隔震,减震,控震方法相吻合。尤其,诸如“刚块叠置”,“控制高宽比”,“摩擦滑移”,“柱侧脚生起”等简洁有效的措施在古代大型建筑中的成功应用,为我们今天解决隔震,控震结构问题开辟出一条可资借鉴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村镇建筑低层砌体结构在大震下的动力响应及损伤分布情况,基于农居结构性能实地调查与检测,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建立了不同抗震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结构动力特性及大震下弹塑性时程的分析,对比它们的自振特性参数、位移响应参数及损伤破坏形态。分析表明,低层砌体结构合理设置构造柱后结构自振周期略有减小,但振型不变;在弹性变形阶段构造柱能有效约束结构的动力位移响应,进入塑性变形后构造柱可提高砌体结构的耗能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结构刚度退化后构造柱会加剧纵横向抗侧刚度的不均衡性;低层砌体结构合理设置圈梁构造柱可有效抑制承重横墙的裂缝发展及楼屋盖发生支座失效破坏,且可以明显削弱结构的扭转效应。  相似文献   

8.
李碧雄    赵开鹏    王甜恬    刘慧军  李梁慧 《世界地震工程》2022,38(2):021-28
传统安多地区藏式民居历史悠久,建筑特色鲜明,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相对原始,川西北地区发生的几次地震中其抗震表现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安多地区藏民的居住安全性,本文基于现场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全面梳理了该地区民居的结构组成和构造特点,结合九寨沟地震中安多民居的震害特点和易损性特征,剖析了其抗震性能。研究表明:该类民居的建筑结构兼具藏式碉楼和汉式穿斗木构架的特征,易损性接近砖混结构;分层建造方式削弱结构竖向整体连续性,客观上通过层间错动有助于提高抗震耗能能力;结构体系混杂、砌筑墙体强度低、节点抗震性能不佳和楼屋盖自重大是其抗震主要薄弱环节。建议在保留建筑风貌的基础上优化结构体系,加强抗震连接构造,引入装配式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两个十层新型抗震耗能剪力墙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结果,研究了这种结构的地震反应、变形特性和耗能机理、提出了进行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参数研究,分析了结构主要参数的变化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11.
12.
轻轨铁路站桥结构体系抗震分析与隔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地处高烈度地震区的天津轻轨工程,对轻轨铁路站桥结构体系进行抗震分析,并探索减轻其地震灾害、提高其抗震能力的隔震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按照现行有关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反应谱值设计的站桥结构体系的抗震安全性存在不足,设计必须按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危险性评价给定的反应谱值对站桥结构体系进行时程分析,才能保证轻轨铁路的抗震安全性。通过在车站建筑与高架桥梁之间的连接部位安装新近研制的SMA复合橡胶支座隔震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轻轨铁路站桥结构体系的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可靠性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建筑结构抗震理论的发展,建筑设计极限状态的内容,地震对建筑结构荷载的计算,建筑结构构件抗震力的统计分析等。  相似文献   

14.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可靠度分析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根据我们在文献2中给出的等效随机地震静力作用模型,紧密结合规范和利用我们在文献6中提出的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的最弱失效模式法,提出了结构构件和体系“小震不坏”和“大震不倒”及结构体系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抗震可靠度分析方法;重新校准了结构构件的目标可靠度指标;综合考虑结构造价和损失期望,提出了结构体系抗震目标可靠度的优化决策方法;分别给出了满足构件抗震目标可靠指标与同时满足构件和体系抗震目标可靠指标的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地震的作用以及在这种作用下的结构与构件的受力状况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结构抗震设计的计算假定与实际情况存在各种差异,甚至有时还根本无法计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确保抗震结构性能,就不得不依赖结构抗震的概念设计.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工程师们根据结构地震破坏的形态和长期积累的实际工程经验等总结形成的符合工程师专业知识的基...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深刻地揭示唐山抗震精神产生的根源,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抗震精神的直接思想来源,近代工业革命锤炼的唐山人是抗震精神的主体,伟大的抗震减灾斗争是抗震精神的实践基础,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唐山抗震精神在抗震减灾中的作用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结构优化的目标函数中,不仅应考虑结构造价,而且应考虑结构服役期的损失期望。为此,我们定义了抗震结构模糊可靠度的概念。利用抗震设计原则和地震危险性分析给出了一个计算模糊可靠度的方法。然后提出了三步优化法;第一步,寻求一系列对应于不同设防烈度的最小造价设计;第二步,同时考虑造价和地震引起的损失期望,寻求最优设防烈度;第三步,寻找相应于此最优烈度的最小造价设计。  相似文献   

18.
石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建生 《华南地震》1994,14(4):52-58
在文献[1]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石结构体系抗震动力反应分析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场地地震条件下结构在使用期间内抗震可靠度的应用实例。定量分析的结果表明,严格地控制结构高度、层数和砂浆强度等级等指标,是提高多层石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是地震工程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破坏性地震的不断发生和人们对震害认识的不断深化,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和完善。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演化过程,并对不同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介绍基于强度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性态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韧性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建筑抗震韧性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