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9,18(4):365-371
本文分析了大亚湾潮间带生物数量与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其平均生物量为732.85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239个/m^2,生物量以藻在居第一位,栖息密度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岩石、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生态相数量比较,生物量以相最高,栖息密度以沙滩最高。数量垂直分布,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  相似文献   

2.
3.
根据1986年12月 - 1989年9月生态零点调查资料,使用PDP-11/34A型电子计算机,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等划分和分析大亚湾潮间带生物群落及其结构特点,以评价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后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按底质类型大亚湾潮间带生物可划分为岩石相、沙滩和红树林泥滩群落,且各生态相隐蔽、半隐蔽和敞开断面群落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荣冠  江锦祥 《台湾海峡》1996,15(3):293-298
本文报道了厦门岛岩相潮间带生物276种,其中藻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动物占总数的65.21%,夏季和冬季平均生物量为1365.09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110个/m^2。生物量以甲壳动物居首位,软体运动居第二位;栖息密度以本动物居首位,甲壳动物占第二位。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1988年9月-1989年1月在大亚湾潮间带采集底栖动物标本,经分类研究发现,共有547种,其中藻类91种,多毛类120种,软体动物209种,甲壳动物83种,棘皮动物19种,其他动物25种。研究表明,其区系性质以热带亚热带暖水种占多数,有许多热带种发展成优势种。在水平分布上,岩石相种类(316)>沙滩种数(222)>红树林泥滩(51);在垂直分布上,中潮区种数(398)>低潮区(221)>红树林  相似文献   

6.
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数量分布与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6年2、4、7和10月在福清核电厂运行前对其邻近潮间带不同底质断面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采样,以了解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种类及资源分布.结果表明,该核电站附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总共为146种,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对取样获得物种数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种类获得数的季节变化无显著差异,底质间呈边缘性显著.4季的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 446.11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972个/m2.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值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栖息密度平均值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以季节和底质为因素的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季节间无显著差异但底质间差异极显著.底质和季节间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Margalef种类丰度、Pielou均匀度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聚类对福清核电站邻近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进行分析后得出,该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两个群落:岩礁群落和泥沙滩群落.分析表明,底质是影响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季节对大型底栖生物分布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8.
宁波海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宁波海岛潮间带的生物数量组成与分布规律。岩礁潮间带平均生物量高于沙质潮间带高于泥沙质潮间带,而密度为岩礁潮间带高于泥沙质潮间带高于沙质潮间带。主要生物类群有甲壳动物,藻类及软体动物。岩礁潮间带生物量从近岸向外海增加。泥沙质潮间带的生物量和密度从北至南增加。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水域桡足幼体现场摄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桡足类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在食物链中处于中间环节,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桡足类幼体获取的营养直接影响其发育, 进而影响桡足类成体补充乃至种群的稳定。本研究于2015年夏季分别在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域S1 (进水口水域)和S2 (排水口水域)站进行了调查采样,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了桡足幼体现场摄食食物组成。结果显示: 1)两个站的桡足幼体内共检测到16种不同食物, 包括浮游植物(硅藻)11种, 后生动物2种、真菌、Ichthyosporea 和卵菌类各1种共5大类, 其中硅藻(47.30%, 克隆数百分比, 下同)和被囊动物类后生动物(41.89%)是其主要的食物类群; 2)在S1和S2站桡足幼体内分别检测到9种和10种食物, 但主要食物类型有差异, S1站较多后生动物(61.54%), 而S2站较多硅藻(68.57%); 3) S2站的桡足幼体杂食偏植食程度更高, 其杂食性系数(0.31)低于S1站(0.72)。结果表明, 桡足幼体能根据食物环境有选择地摄食植物饵料和动物饵料, 调节食物营养结构; 温排水影响水域桡足幼体更偏向植食性, 尤其是硅藻, 暗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桡足幼体食性偏移。  相似文献   

10.
杭州湾潮间带生态学研究:Ⅱ.数量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湾潮间带生物数量比其它河口湾偏低,这与该湾粉砂质底质及强烈的水冲刷作用导致的不稳定生境密切相关,从湾底向湾口,生物数量逐步增多,湾性分布明显;就垂直分布而言,中潮区的生物数量为最大;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化明显,栖息密度以夏季为最高,而生物量以秋季为最大,数量的低值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11.
大亚湾大鹏澳水体石油烃含量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对该水体中石油烃及各种环境因子DO、COD、BOD5、DIP、DIN、Chl-a含量的测定结果,描述了石油烃的分布特征讨论了环境因子和石油烃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石油烃的含量在海域中呈现出由湾内向湾外逐渐降低的趋势,且环境因子和石油烃含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08年夏季(7月)在大亚湾进行的现场综合调查资料,分析表层海水浮游细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特征,探讨细菌生物量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大亚湾夏季浮游细菌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4.00~118.80μg·L-1,海区平均值为55.23±29.43μg·L-1。大亚湾夏季细菌生物量水平分布大体上呈现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在北纬22°35′以北和以南的海区均各自表现为东南部高于西北部的趋势。水深、硝酸盐、铵盐、亚硝酸盐和总碱度等5个参数与浮游细菌生物量之间存在着中等水平的相关性(0.15相似文献   

13.
大亚湾海水中N2O的分布特征与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大亚湾海域设置15个采样站,采集大气和海水样品,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大气和海水中溶存N2O的浓度并对其分布特征和海-气通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海水中N2O浓度范围在10.90—40.54 nmol.L-1,饱和度为122%—454%,处于过饱和状态;N2O浓度在湾的中部分布较为均匀,大鹏岙、核电站、范和港顶和澳头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沿岸浓度较高,最大值出现在龙歧河口。海-气通量为0.05—0.78μmol.(m2.d)-1。海水中N2O浓度与NH4 的含量之间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河口与核电站是N2O的排放源,说明人类活动影响了大亚湾海水中N2O的分布。  相似文献   

14.
大角玻璃钩虾Hyale grandicornis是我国沿海潮间带常见的藻栖甲壳动物, 但目前关于其与栖息海藻的作用关系极少报道。2016年2—5月在大亚湾岩礁潮间带采集了石莼Ulva lactuca和半叶马尾藻变种Sargassum hemiphyllum var. chinense海藻, 结果显示大角玻璃钩虾在两种海藻丛中均有分布, 其中在石莼藻丛中分布的钩虾个体数量、平均体长和平均体重均大于在半叶马尾藻藻丛中。在半叶马尾藻藻丛中, 大角玻璃钩虾种群的性比、抱卵雌性比例和幼体比例相对较高, 而性成熟体长、抱卵雌性体长和卵粒体积则相对较小。研究表明, 大角玻璃钩虾在两种海藻中的种群分布与繁殖特征存在着差异, 可能受到栖息海藻形态结构及其生境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亚湾海水中总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于2006—2007年夏季、冬季、春季和秋季对大亚湾总有机碳(TOC)进行采样调查,分析了TOC的季节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了TOC与盐度、叶绿素a及石油类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2006—2007年TOC的浓度范围在1.30~6.30 mg/dm3,平均值为2.78 mg/dm3,TOC的浓度从大到小的趋势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TOC垂直分布趋势不明显,春季和秋季垂直分布比较均匀,且中层TOC浓度比较高;而夏季、冬季垂直分布不够均匀。春季TOC平面分布比较均匀,在大辣甲的西北部有高值,而夏季、秋季、冬季的TOC在大辣甲的西北部都呈现低值;夏季的TOC分布呈现西高东低,自小湾内向小湾外递减的特征;秋季的TOC分布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近岸大于离岸的特征;冬季的TOC分布呈现西高东低,西部海域分布线比较密集的特征。研究表明,大亚湾TOC与叶绿素a、石油类显著正相关,与盐度负相关,但不显著。大亚湾TOC浓度、时空分布与季节性径流、季风、水动力、生物地球化学、生物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特别是受到季节性河流径流输入、浮游植物、石油类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大亚湾珊瑚礁痕量金属铜、铅、镉的含量 ,并讨论了相关的影响因素。测定结果发现 :A组、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的含量从里到外有递增的趋势 ,这与近年来大亚湾水体中铜、铅、镉含量的变化是一致的。而 A组珊瑚礁变化明显 ;B组珊瑚礁礁体中铜、铅、镉含量呈现较复杂的变化。分析认为 ,这是因珊瑚礁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所致 :(1)海水组成对珊瑚礁化学成分的影响 ;(2 )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及其矿物组成是制约元素分布的主要因素 ;(3)陆源碎屑组分对大亚湾珊瑚礁的化学组成有一定的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情况下所起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3年6月初对胶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分布。共鉴定了40种底栖生物,平均总生物量为23.93g/m2,平均栖息密度为400个/m2。调查结果表明,生物量受盐度影响,而栖息密度受水深和有机质含量影响。胶州湾由于受污染缘故,多样性指数远低于3,生物群落呈非健康状态,并与20世纪90年代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发现,生物量呈严重下降趋势,而栖息密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