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沉积组合:年代与层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变质岩石组合、成矿特征等方面对比研究,证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北部辽河群、老岭群可对比,荆山群和南部辽河群、集安群亦可以比,相应的北部和南部变质地层为同时异相。通过对各群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总结,表明它们沉积于2.5至1.9Ga期间,变质作用起始于2.2Ga,终止于正.6Ga。以辽河群为例,各岩组的原岩恢复及沉积环境讨论,表明整个裂陷带经历了从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最后于该活动带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反映了该活动带完整的层序沉积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2.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大地构造问题:历史观与活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三忠 《西北地质》1997,18(3):27-35
对胶辽地块内古元古代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及原始构造线方位、古地理位置,一直存有争议。本文运用历史分析法和活动论的观点,根据大量地质记录提出该活动带经历了裂陷、被动大陆边缘至活动大陆边缘,最后碰撞造山的完整过程,故认为其大地构造属性为一古造山带;通过消除中新生代郯庐断裂左行错移等后期地质事件的影响,可以认为该古造山带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应为EW走向,其古地理位置应与现今华北地块南缘对比。  相似文献   

3.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构造—热演化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由东部地块和西部地块于1.85Ga沿中部带碰撞形成,且碰撞前东部地块的西缘为活动陆缘,研究程度高。相比之下,东部地块的东缘大面积分布的古元古代胶辽吉造山带研究薄弱。根据新近多学科研究成果,综合揭示出胶辽吉造山带古元古代的构造—热演化和深都地质作用过程如下:早期底侵可能与深都地幔柱相关,发生于2.53~2.36Ga之间,导致2.47~2.33Ga岩墙事件、胶辽吉裂谷带的形成和双峰式火山活动。该幕底侵不仅导致地壳上都沉积格架的不同,也导致地壳内初始热结构的分异,从而决定不同空间上变质作用类型和PTt轨迹的差异。晚期底侵导致地壳下部于2.17Ga左右产生A型辽吉花岗岩、2.2Ga与2.0Ga的伟晶岩事件和顺层伸展变形。其主要的造山运动发生在1.911~1.883Ga之间,裂谷封闭、收缩变形,在该造山带南部出现高压变质。之后,1.875~1.66Ga之间,出现小断块的拆沉、环斑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正长岩的非造山岩浆事件、伟晶岩脉和基性岩墙群事件和榆树砬子群沉积。东都地块南缘大别—苏鲁一带1.7~1.6Ga期间应是一个重要的古元古代强烈活动陆缘带。中元古代1.6Ga以后大别—苏鲁一带经历了一系列再造事件而与东都地块主体形成显著差异。总之,胶辽吉造山带的底侵样式、碰撞过程、拆沉方式都直接制约着浅部地壳的构造—热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前造山期深部过程的地质与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通过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胶辽地块古元古代前造山期深部地质过程主要为岩浆底板垫托作用,且具有3个特性,即幕式活动性、样式不对称性及空间上向南的迁移规律。受这一深部过程影响,在壳内引起了2.4Ga的基性岩墙侵位事件,古元古代裂谷带中双峰式火山活动(2.4~1.9Ga),巨量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侵位(主要为2.2~1.9Ga),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又引发盖层内改造型滑脱变形(2.2~1.9Ga),伴生顺层伟晶岩脉事件及低压高温变质和垂向顺层递增变质带等特殊拉张变质现象。  相似文献   

5.
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因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总被引:10,自引:15,他引:10  
条痕状角闪二长花岗岩和斑状花岗岩类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花岗岩的主要类型。这两类花岗岩在成因、构造环境上一直存在争议,这使得研究者对该区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不明确。本文着重研究了这两类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条痕状二长花岗岩以角闪石、磁铁矿等暗色矿物组成的条痕状构造为野外主要识别特征,具有弱负铕异常(Eu/Eu=0.47~0.65);tDM变化范围为2.40~2.82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2.175Ga左右。斑状花岗岩类以巨斑状和环斑状构造为主要识别特征,样品弱负铕异常(Eu/Eu=0.30~0.86);tDM变化范围为2.42~2.57Ga;最新的测年资料表明它形成于1.875Ga左右。统计的N(tDM)-t图解分析表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深部地质过程经历了两幕岩浆底板垫托作用,底侵时代的峰值分别为2.5~2.4Ga和2.2Ga左右。利用εNd(t)-t图解,结合Pearce构造图解综合分析,本文认为晚期底侵加热作用导致了以早期底侵体和太古代老地壳为主的物源的熔融,并在裂谷背景下侵位形成角闪二长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斑状花岗岩类则是之后的造山运动进入后造山构造体制转换期时就位的。两幕底侵以及后期的造山运动构成了本地区在古元古代的主要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贺兰山中段古元古代层状花岗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岗岩的多样性决定了对花岗岩成因的各种解释。对贺兰山中段黄旗口元古代地层中存在于花岗岩中“层理”、“残留体”等地质现象进行研究 ,认为该地区花岗岩是由元古代沉积岩经过变质交代作用而形成的 ,这种变质交代作用可能发生在古元古代 ,在秦祁贺三叉裂谷活动之前地壳变薄的大地构造环境下形成  相似文献   

7.
辽吉南部古元古代花岗岩极为发育,其中最著名的是具有条痕状构造的正长花岗岩,俗称辽吉花岗岩。因该花岗岩具有条带状、条痕状和似层状构造特征,而被前人认为是由太古宙或元古宙沉积地层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或是交代成因的混合岩。本文通过对分布于吉林南部通化地区辽吉花岗岩的典型代表一钱桌沟岩体的详实野外地质填图及地球化学研究,确定该岩体属岩浆成因的“A”型花岗岩,其岩浆侵位年龄为2160Ma左右。结合目前获得的该区古元古代地层的碎屑锆石年龄,本文认为辽吉花岗岩是辽吉地区古元古代地层沉积的基底岩石,是地层沉积之前地壳拉张作用的结果,属于一种非造山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8.
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胶-辽-吉带造山过程保存了丰富的变质-变形、岩浆-构造热事件与成矿作用记录,带内广泛存在的高压麻粒岩变质作用演化p-T-t轨迹呈顺时针,指示胶-辽-吉带经历了俯冲-碰撞-后碰撞折返伸展造山过程,但这时期的俯冲碰撞或陆-陆碰撞与之后伸展造山作用的时代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对丹东地区大楼房古元古代花岗岩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李超  陈斌  李壮  杨川 《岩石学报》2017,33(3):963-977
辽吉地区地处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带北部,区域内发育有相对完整的古元古代沉积作用与岩浆活动。本文对辽吉地区2个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体(鸡冠山岩体和老黑山岩体)进行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因学研究。研究表明,条痕状花岗岩(二长花岗片麻岩)样品具有高的K_2O/Na_2O、FeOT/MgO比值和Ga、Zr、Y含量以及低的CaO、MgO、Sr、Cr、Co、Ni含量,全碱(K_2O+Na_2O)含量变化于7.97%~9.08%。在SiO_2-K_2O图中,条痕状花岗岩主要位于高钾钙碱系列区域,样品A/CNK值介于0.84~1.03之间,A/NK值为1.11~1.17,10000Ga/Al比值全部大于2.6,为高钾钙碱性铝质A型花岗岩。其中6个样品的εNd(t)为-3.3~-0.9,Nd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DM2=2860~2669Ma,暗示其形成于太古宙地壳的部分熔融。条痕状花岗岩富集Rb、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俯冲带岩浆特征,在Rb/30-Hf-Ta×3图中落入火山弧区域;其Y相对于Nb更富集,具有与岛弧玄武岩相似的Y/Nb等元素比值,在Y/Nb-Rb/Nb和Nb-Y-Ce图解中落入A_2型花岗岩区域。古元古代早期,辽吉地区处于大陆弧后盆地构造环境,强烈的弧后伸展作用产生了条痕状花岗岩;在后期的地体拼贴过程中,条痕状花岗岩与周围岩石共同变形并最终构造挤压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马玉波  张勇  李立兴  沈宏飞 《岩石学报》2022,38(10):2971-2987

胶-辽-吉带是华北克拉通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古元古代造山带, 巨量古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和中酸性侵入岩体及少量镁铁质岩体发育其中。这些古元古代地质体形成后经受了多期岩浆/变质事件的改造, 因此给该地区的前寒武纪研究带来很大的困扰。青城子地区位于胶-辽-吉带中段, 以发育大量金、铅锌、银矿床受到广泛关注。尽管该地区经历了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多期的构造-岩浆事件, 但仍可以通过岩石学和年代学工作识别出数个古元古代花岗岩体, 这些岩体为探讨古元古代胶-辽-吉带造山后转换机制提供了制约。本文仅选取该地区两个不同岩相的古元古代后造山花岗岩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 大顶子岩体形成于1884±5Ma, 并保留大量~2.1Ga继承锆石, 而卧龙泉岩体形成于1878±4Ma, 误差范围内与大顶子岩体一致。大顶子岩体高SiO2、富Al2O3、低K2O和TiO2含量以及相对高MgO含量, 表现出类似高铝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卧龙泉岩体同样具有高SiO2、富Al2O3和TiO2含量以及相对高MgO含量, 但具有明显高的K2O含量, 并不具备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大顶子岩体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而卧龙泉岩体形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的熔体, 并添加了少量来源于富集地幔的富闪岩浆, 二者均对应于胶-辽-吉构造带由碰撞造山阶段向造山后伸展阶段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1.
作者首次于浙西南地区发现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吕梁期岩浆花岗岩类,铬石U-Pb年龄为1878±27Ma,它们侵位于下元古界八都群(2050—2500Ma)的中下部,主要岩性有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淡色花岗岩,后者与斜长角闪岩共生,具有与芬兰Kalanti辉长岩-奥长花岗岩岩套分子相似的REE模式和成因,前几种花岗岩类则与长英质片麻岩共生,系陆壳重(深)熔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李恒新 《地质与资源》1995,4(4):283-293
湖南省花岗岩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分为"I"型和"S"型两个成因类型。其中"I"型花岗岩主要为角闪(或含角闪)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Mf值(铁镁比值)多小于0.78;"S"型花岗岩主要为黑云母(或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Mf值多大于0.78."I"型花岗岩与金矿的关系更为密切,于该类岩体内或其周围形成岩浆热液型或混合热液型多金属共生金及钨锑-金矿床。根据"I"型花岗岩与金矿关系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为自源型金成矿"I"型花岗岩带和它源型金成矿"I"型花岗岩带。"S"型花岗岩与金矿的关系仅表现为部分岩体周围发育一定程度的金矿化。  相似文献   

13.
安徽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其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源岩物质和成岩机制出发,将安徽省花岗岩类划分出四种成因类型:变质混合-交代型、壳源重熔型、幔壳同熔型和深源岩浆分异型。论述了它们在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变方面的特征,以及介质环境条件对成岩机理和岩石性质方面的影响;探讨了各类型岩石的成矿专属性及成矿差异性。为正确认识省内花岗岩类的成岩、成矿作用,部署战略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将古元古代强过铝花岗岩和区域韧性剪切作用时代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古元古代碰撞时限,通过定向显微构造观察和角闪石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区域拉伸线理形成于中压麻粒岩相条件;韧性剪切作用方向与拉伸线理走向一致,大量显微观察表明韧性剪切发生在中压麻粒岩相退变过程;根据已有的强过铝花岗岩岩石化学和时代以及区域韧性剪切时代等资料,结合麻粒岩变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提出高压麻粒岩的峰期时限应在1 950 Ma~1 900 Ma,而1 900 Ma~1 800 Ma为碰撞后抬升过程中的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斌  余昌涛 《地质与资源》1993,2(2):118-126
营口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为Ⅰ型(同熔型)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为S型(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是造山运动晚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浆来源于深部。燕山期花岗岩是与燕山期造山运动同构造期岩浆作用的产物,岩浆来源于浅部。金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印支期次碱性二长花岗岩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晋北晚古生代煤系中的高岭岩,其主要类型和富集层是:(1)本溪组底部的铝土质高岭岩;(2)太原组夹矸高岭岩;(3)山西组夹矸高岭岩。根据不同层位高岭岩的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分析了高岭岩可能的源岩性质,并探讨了其成因和形成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