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中经常会用测量耳石称量特征推算饵料鱼类的形态参数,而青岛沿海鱼类相关的研究较少,因此作者根据2015年3、5、8月3个航次在青岛近海的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捕获的24种共1002尾鱼的耳石秤量特征(耳石长、耳石宽和耳石质量)和鱼体大小(体长、体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渔获24种鱼类分属5个目、14个科、24种鱼类的体长体质量呈显著幂函数相关,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79~0.997,幂指数b的范围为2.376~3.591,平均值为3.048±0.327,其中黄鲫(Setipinna taty)等11种鱼类的b值均大于3(P0.05),为正异速生长,其余13种鱼类的b值小于3(P0.05),呈负异速增长。耳石宽-鱼体长的相关性比耳石长-鱼体长的相关性要好,仅有3种鱼(饰鳍斜棘鱼衔(Repomucenus ornatipinni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在耳石质量-鱼体质量的相关关系中,9种鱼(如皮氏叫姑(Johnius belengerii)、扁斜棘?(Repomucenus planus)、石鲽(Kareius bicoloratus)呈显著相关(只是列举了一部分), 5种鱼(锦鳚(Pholis nebulos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焦氏舌鳎(Cynoglossus lighti))在现有样品情况下未呈现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2016年11月至2020年7月在南海海域采集管眼鱼6尾,经形态特征鉴定为月鱼目、鞭尾鱼科、鞭尾鱼属(Stylephorus)、鞭尾鱼(Stylephorus chordates)。鞭尾鱼主要鉴别特征为:体长,侧扁。眼大,呈望远镜状,朝前或朝上。吻小,管状,口有特别大的伸缩能力。背鳍从颈背部延伸至尾鳍基部。尾鳍分明显的上叶和下叶,下叶2鳍条极度延长。鞭尾鱼在南海海域的发现是该科、该属、该种鱼类在中国海域的首次纪录。  相似文献   

3.
1996年 1 0月底从青岛引进平均体长为 2 .1 cm、体重为 0 .5 g的美国红鱼苗 75 0 0尾在南麂海区进行网箱养殖试验 ,养至 1 997年 1 2月 2 5日止 ,其平均体长为 3 2 .8cm,尾均重达6 92 .8g,鱼苗期成活率为 5 5 .7% ,养成期成活率达 98.4% ,饵料系数为 7.2 2~ 9.5 9。此外 ,还对该鱼的放养时间、苗种培育、鱼病防治、人工增殖以及网箱抗风浪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平头鱼科(Alepocephalidae)鱼类属典型的深海鱼类,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深海底层均有分布。本文报道的短颌平头鱼Alepocephalus longiceps Lloyd(图1)是本科鱼类在我国海区的首次记录。模式标本 1尾,体长262mm,1959年采自我国海南岛以东(113°30′E,19°N),水深1100m,底质为粉砂质粘土软泥海区。  相似文献   

5.
我们平常见到的鱼多是中等大小,特别大和特别小的都很难见到。生活在当今地球村的最大鱼类是几种鲨鱼,如鲸鲨体长可达25米,体重可达80吨;曝鲨体长可达15米,体重可达15吨。鲨鱼的近亲——鳐类也有最大者,如产于印度洋的巨鲼体宽可达7米,体重可达800千克。软  相似文献   

6.
狭鳕主要栖息在太平洋远东海域,是上层鱼类较大的资源种类,主要分布在颚霍次克海、白令海、堪察加及千岛海域。对狭鳕生态及饵料系列的研究以往较少,本文着重对狭鳕鱼胃含物进行调查,约测定鱼2.0万尾。 1 狭鳕鱼体大小的摄食特性 刚孵化不久体长为3.5~5.5毫米的仔鱼就开始摄取外部饵料,即0.1~0.3毫米的桡足类无节幼体、少量的小型藻类及桡足类卵。随  相似文献   

7.
闽南近海尖头斜齿鲨的生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laticaudus)是暖水性小型鲨鱼,为有胎盘胎生种类.在闽南近海,其雄鱼的性成熟长度为382~448mm,雌鱼的性成熟长度为405~467mm,1994年5月至1995年4月的周年随机采样中,雌鱼在群体中所占比例为53.0%.雌鱼的妊娠开始于1~4月,同年的6~8月分娩,妊娠期为5~6个月.尖头斜齿鲨雌鱼每个子宫一次妊娠怀胚胎1~12尾,其中3~6尾者占67.8%.雌鱼一次妊娠产仔鱼2~24尾,平均9.1尾,其中6~13尾占70%;57%的母体左右子宫内胚胎数相同.胚胎数量随母体全长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雌性尖头斜齿鲨生殖周期约为2年,一生生殖2~3次,生殖能力较低.尖头斜齿鲨胚胎在分娩时全长138~142mm,与雌鱼性成熟长度的比为0.30~0.35,胚胎的雌雄比为1.17:1.同一子宫内及左右两子宫中的胚胎发育情况均基本相同.另外还讨论了鲨鱼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据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1984年12月、1986年6月和1987年1—2月在闽中渔场采集的506尾白姑鱼的周年耳石样品及其生物学资料,研究了该渔场白姑鱼的耳石形态和轮纹特征、年龄形成时间和周期,给出了体长与耳石轮径和体重与体长的关系式、相对生长率和生长指标等特征值,并提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该渔场白姑鱼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鱼类体长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研究鱼类生长的内容之一。在渔业资源及渔捞统计上,大量测量体长较之测量体重简易得多。因此,了解了某一鱼群体长-体重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体长组成,估计其渔获的重量组成状况,反之亦然。体长-体重关系还被用来作为判断数量变动状况的生物学征象之一。对我国烟台外海鲐鱼的研究也表明,在鲐鱼不同世代、不同年份的生长速度变化中,很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同一体长组的体重(纯体重)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与该海区鲐鱼生殖鱼群的数量变动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征象。 本文利用过去积累的资料,分析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种内10个生殖鱼群的体长-体重关系的特点和种内变异。 由于大黄鱼属于卵子分次成熟排出的类型,生殖季节较长,同时性腺很重一一已发现雌鱼性腺最大者可达426克(占体重的29.9 %),所以文中均采用除去性腺和消化道重量的纯体重。  相似文献   

10.
止敬 《海洋世界》2001,(7):22-22
钻天打洞生活在印度洋和地中海的“球鱼”,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斗敌本领和绝招,善于从内部置敌人于死地。这种鱼,遇到敌害立即使身体膨胀如泡,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似地浮到水面上来。在通常情况下,敌害看见这圃鼓溜球的东西,倒有七分害怕,不敢贸然侵犯。但也有不知天高地厚的鲨鱼,偏要将它一口吞下,结果惹了杀身之祸。原来球鱼的腹部,长着极其锋利的尖刺,一进入鲨鱼胃后,便很快地将鲨鱼胃壁刺成千疮百孔,使鲨鱼疼痛难忍,直到鲨鱼痛死时,“球鱼”又从鲨鱼腹内慢慢地游出。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的鲨鱼有近2亿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它是地球物种中的“老者”。鲨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负面的,认为鲨鱼会无缘无故地袭击人类和船只,实际上多数鲨鱼并不凶残。说到鲨鱼,人们都认为它是个庞然大物,其实鲨鱼的体型大小不一,有长有短。当今最大的鲨鱼是鲸鲨,体长可达20米,重逾5吨,口裂宽大。姥鲨体形仅次于鲸鲨,体长10~20米。  相似文献   

12.
眼斑拟石首鱼早期幼鱼的饲料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用 1 .92万尾平均体重为 1 .4 2 g 尾的眼斑拟石首鱼 (Sciaenopsocelle tus)早期幼鱼 ,在 5个海上浮式网箱中分两个阶段用粉末型配合饲料与传统的鲜活饲料进行饲养效果对比试验 .试验期间表层海水温度范围 2 2 .9~ 30 .0℃ ,表层海水比重范围 1 .0 1 55~ 1 .0 2 0 1 .试验结果如下 :对照组 (喂鲜活饲料组 )和各试验组 (喂粉末型配合饲料组 )全长和体重、体长和体重、全长和体长关系式的差异都不大 ,对照组和试验组实验鱼的平均肥满度分别为 1 .4 8、1 .51 g cm3.粉末型配合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1 .5%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73.2 % ,体长平均增长率 79.6 % ,平均增重量为 2 7.5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52 6 .9% ,总投饲量为 336 .2 6kg ,饲料系数的平均值为1 .0 7.鲜活饲料组鱼的平均成活率为 87.2 % ,全长平均增长率为 57.0 % ,体长平均增长率为 6 1 .4 % ,平均增重量为 1 9.0 g 尾 ,平均增重率为 377.6 % ,总投饲量为1 1 54.2 8kg ,平均饲料系数为 5.1 6 .粉末型配合饲料养殖效果的综合生物学评定值为 2 38% ( >1 0 0 % ) ,表明其养殖效果优于鲜活饲料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1984—1985年间在汾河水库采集的850尾H.leucisculus样品,对其年龄生长、食性、生殖和胚胎发育等进行研究。用Von.Bertalanffy生长公式描述了的该鱼生长特征。论述了这种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摄食方式是主动捕食;其全面性成熟年龄,雄鱼为1龄,雌鱼为2龄;绝对怀卵量,据采集的标本为3766—2353粒;生殖期为6月下旬至8月上旬;产卵水温为24℃,卵呈粘性;孵化水温为24—25℃,时间为26.5小时;初孵仔鱼体长2.1—2.4毫米,体无色素,肌节41—43对。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解■属鱼类表型性状的种间差异,描述了我国养殖的黄条■(Seriola lalandi)、高体■(Seriola dumerili)和五条■(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群体的表型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3种■鱼共计190尾样品的形态种质特征和可量可数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除叉长/体长(FL/SL)、体长/尾柄长SL/PL)、头长/眼间距(HL/ID)和下颌长/上颌长(LJL/UJL)外,其余9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径分析显示,黄条■的体长(SL)、体高(BH)、尾柄长(PL)和尾柄高(PD)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4个表型性状;高体■的体长(SL)、体高(BH)、眼间距(ID)、下颌长(LJL)和眼后头长(POL)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5个表型性状;五条■的体高(BH)、下颌长(LJL)和全长(TL)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3个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中第一项主成分贡献率为34.974%,其他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依次为23.897%、...  相似文献   

15.
随机从福建泉州山美水库2002年4月—2003年5月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渔获物中获取340尾样本,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获得年龄生长资料,建立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模型对山美水库翘嘴红鲌资源进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捕捞年龄和捕捞规格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美水库翘嘴红鲌体重范围是0.035—4.12kg,体长范围是15.6—73.5cm,其中体长20.1—60.0cm的样本占93.57%,且为2+—3+龄。本文给出了该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以及相关的von Bertalanffy方程。山美水库翘嘴红鲌生长拐点为10.4龄,山美水库现有资源量为10.164t,合理开捕年龄为6龄。  相似文献   

16.
浙江南部外海鱼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2006年5月、9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渔业资源调查结果,用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的鱼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鱼类种类约有205种,其中海南鲽鲆、长臂沙鲽是2个东海区新记录种。刺鲳、竹笑鱼、发光鲷、条尾鲱鲤、尖牙鲷、短鳍红娘鱼、短鳄齿鱼、带鱼、多棘腔吻鳕、花斑蛇鲻等22种鱼类是调查海域底拖网的主要捕捞鱼类,约占鱼类总渔获量的64.58%,而其它种类的渔获量较少。不同季节的经济鱼类渔获物组成相差较大,渔获量高峰期主要出现在夏、秋季,主要捕捞刺鲳、竹笑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黄鳍马面钝等,而带鱼主要出现在春、夏季和冬季。资源数量分布较高的海区是27&#176;30′-28&#176;30′N海域以及26&#176;00′-27&#176;00′N、121&#176;30′-123&#176;00′E海域,而春季、秋季和冬季虽然资源密度没有夏季高,秋季和冬季调查海域的鱼类资源数量明显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趋势与夏季基本相同。主要种类的空间分布特点如下:刺鲳、带鱼、海鳗、日本红娘鱼、日本方头鱼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80-100m水深海域;黑鲮蟓、真鲷、鲐鱼、高体若鳕等的主要渔场分布在100-200m水深海域;而竹笑鱼、条尾鲱鲤、短鳍红娘鱼等则在整个调查海域都有分布,属于分布范围广的种类。  相似文献   

17.
作者提出鲭鱼(Scomber scombrus L.)、绿青鳕(Pollachius virens(L))和鲱鱼(Clupea harengus L.)的游泳运动学特性。实验表明,这三种鱼类的游泳速度与摆尾频率成线性关系。当泳速大于三倍体长/秒(BL/S)时,单位游距几乎不随游速变化,其平均值分别为:鲭鱼0.90体长(BL)、绿青鳕0.88BL、鲱鱼0.70BL。其摆尾幅度都不随游速变化,平均值在0.21~0.23BL之间,各种鱼之间无显著差别。作者认为,鱼类游泳的单位游距与鱼类的体型、肌肉及游泳推进性能有关,而单位游距的差异是身体—尾鳍式游泳的鱼类之间最大游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谨防鱼中毒     
鱼,不仅营养丰富,鲜美可口,还能防病治病。然而,有些鱼类的某些部位或器官却带有毒素,如果误食或食用不当,就容易发生中毒。现将常见鱼毒作些简单介绍,并提请读者注意。鱼肝毒:鱼类肝脏本是富含营养物的佳品,可是吃了某些海产鱼类的肝脏却会引起剧烈中毒。如鲨鱼、鳙鱼、鲅(马鲛)鱼、旗鱼、蛳鱼、金枪鱼、大纾、鲟鳇鱼以及鲸鱼等的肝脏都含有毒素,若误作菜肴就会发生食物中毒。不过,这些鱼类  相似文献   

19.
西沙群岛重要岛礁鱼类资源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摸清岛礁海域鱼类资源种类及分布 ,合理安排渔船生产 ,2 0 0 3年 5月采用延绳钓和底层刺网在西沙群岛的浪花礁、东岛、永兴岛、华光礁、金银岛、玉琢礁和北礁等 7座珊瑚礁水域进行了 1个航次的鱼类资源调查。 2种作业投入的捕捞努力量分别为延绳钓 3 740钓、底层刺网 14 480m ,单次作业努力量延绳钓 80~ 3 2 0钓、底层刺网 12 0~ 80 0m。捕获鱼类 177种 ,渔获量 3 70 0尾 2 767.0 0kg ,其中延绳钓 3 3种计 77尾 1711.5 5kg ,底层刺网共 15 3种计 3 62 3尾 10 5 5 .45kg。按岛礁平均 ,渔获率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CPUE)延绳钓为 2 .0 6尾·(10 0钓 ) -1、45 .76kg·(10 0钓 ) -1,底层刺网为 2 5 0 .2 1尾·(1km) -1、72 .89kg·(1km ) -1。捕获的主要经济种类有鲨鱼、裸胸鳝、石斑鱼、笛鲷、裸颊鲷、鹦嘴鱼和绯鲤等。北礁、金银岛和玉琢礁的鱼类资源比较丰富 ,开发潜力较高 ;浪花礁、东岛、华光礁和永兴岛次之 ,也有一定的生产价值。  相似文献   

20.
鳡鱼的颅骨结构及其对掠食生态的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宜瑜 《海洋与湖沼》1980,11(2):169-174
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Richardson)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鲤科鱼类,生活于江河、湖泊的中上层,游泳非常迅速,经常袭击和追捕其他鱼类,是一种咬捕掠食型的凶猛鱼类。由于这种习性,使它的形态,特别是颅骨的结构产生了某些相应变化。为此,(1912)曾据其上颔骨与前上颌骨相愈合等特征,建立了一个与鲤科其他亚科并列的一个类群——Elopichthyini。但至今未见到鳡鱼颅骨结构的系统描述。作者以两尾性成熟个体(标准长分别为930毫米和890毫米)为材料,对鳡鱼的颅骨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对其掠食生态的适应性及其在鲤科鱼类系统发育中的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