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龙江县朱家坎附近(大兴安岭东坡)的白土山剖面,曾是东北下更新统地层的模式剖面,早在五十年代初就受到地质、地理工作者的重视。1959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白土山的第四纪地层命名为白土山组,其时代为早更新世,其底界为第四纪的下限。此后,白土山组被广泛地引用和对比。白土山组地层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为第四纪孔隙水主要含水层之一,所以,研究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伊通火山群地区“白土山组”地层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几年来 ,随着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发展 ,伊通火山群地区新生代地层断代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对重新厘定过去东北泛称下更新统“白土山组”地层的年代找到了突破口。通过火山岩年龄的测定、火山岩与“白土山组”接触关系及孢粉组合的研究 ,确认伊通火山岩群地区的“白土山组”的地质时代为新近纪中新世 ,与松辽平原中心的“白土山组”时代不同。  相似文献   

3.
白土山组是松嫩平原地区的第四纪下限,早期对该组的认识仅限于岩性,其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属性尚未涉及。为此,本文以吉林白城平安镇白土山组标准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地层属性,揭示其化学风化、沉积循环、物源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白土山组砾石砾径以20~80 mm为主,分选差,磨圆度较好,弱—中等风化程度,呈颗粒支撑,基质为砂—粉砂和泥。砾石成分以凝灰岩为主,流纹岩和石英质岩石次之,含少量花岗岩和沉积岩砾石。重矿物组成以白钛石、绿帘石和钛铁矿为主,锆石、磁铁矿、锐钛矿和赤褐铁矿次之,其他矿物含量<1%,个别样品出现软、硬锰矿。沉积学、重矿物及地球化学证据共同表明沉积物来自大兴安岭的中—酸性岩浆母岩,经历了中等程度化学风化,是初次循环的产物。综合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指标,本研究认为平安镇白土山组是在温暖偏干的氧化环境下形成的冲-洪积物堆积。此项研究对大兴安岭东麓地层划分及对重建松嫩平原的沉积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砂砾石沉积物的沉积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研究对于地层划分、水系演化以及揭示山体的构造隆升历史和区域构造岩浆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呼伦贝尔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薄弱的认知限制了其地层划分以及区域地表过程的深入理解。【方法】为此,对该剖面进行了沉积学、重矿物、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1)沉积学、重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貌证据以及锆石U-Pb年龄综合分析显示,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沉积物主要是来自大兴安岭北段的中—酸性岩浆母岩,是初次循环的结果,沉积物堆积后经历了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2)结合宏观和微观角度(重矿物和地球化学指标等),并与大兴安岭东麓白土山组标准剖面对比,认为巴彦塔拉砂砾石剖面沉积物是在温暖偏干的氧化环境下形成的冲—洪积物堆积,其地层单位可以划分为白土山组;(3)构造背景判别图解表明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碎屑锆石U-Pb年龄在100~200 Ma和250~350 Ma的年龄峰值记录了大兴安岭北段在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古太平洋的俯冲、回退的区域构造背景下触发的多期岩浆构造事件。【结论】该研究为大兴安岭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早更新世区域地表过程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通常认为黔西南和黔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之下的一套陆缘碎屑岩地层,是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冰盖发育鼎盛时期大幅度海平面下降期间的沉积。最新研究表明,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冰川是由多次不连续的冰川事件构成的。因此恢复该套以陆源碎屑岩为主地层的形成环境和堆积过程,探讨其成因与冈瓦纳冰川发育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查明了黔西南地区该套陆源碎屑岩的地层厚度和砂泥比值空间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选取碎屑岩发育最好的普安龙吟剖面开展沉积体系与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沙子塘组主要是碳酸盐沉积体系,龙吟组和包磨山组主要为浅海陆棚三角洲沉积体系,梁山组以滨岸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为主;二叠纪早期黔西南地区的陆棚相泥岩形成于冰川消融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期间,三角洲沉积体系形成于海平面晚期高位域期间,而不是形成于冈瓦纳冰川增长期间的低位域沉积。冈瓦纳冰川的推进和消融是龙吟剖面二叠纪早期地层发育样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煤沟剖面发现新元古代冰川沉积,该套冰川沉积物保存了擦痕、镜面以及混杂堆积等冰川作用痕迹。这种冰川融出碛是冰川融化之后冰川内陆源碎屑物质垂向卸载的产物。通过对前述沉积特征的描述及对各类沉积构造形成机理的解释,建立了"冰川-冰河"沉积模式。这套冰川沉积的发现证实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地区经历过新元古代早期冰川事件。该冰碛岩所指示的冰川事件发生在800~740 Ma左右,不会晚于730 Ma,年代上应该与Kaigas冰期对应。保存这套冰碛岩的地层也并非早侏罗世沉积,而是晋宁运动后新元古代早期拉伸纪地层。  相似文献   

7.
胡军  孙思远  谷昊东  安志辉  叶琴  王霈 《地球科学》2021,46(7):2515-2528
峡东地区是我国原震旦系标准剖面所在地,该地区南沱组直接覆盖莲沱组之上,中间缺失下冰期和间冰期地层,究其原因尚不清楚.通过聚焦南沱组与莲沱组接触层位,利用现代冰川沉积物研究方法开展系统沉积学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湾周缘南沱组和莲沱组之间存在一层紫红色混合杂砾岩层,其内部砾石定向性、形态、磨圆、岩性以及显微构造与之上南沱组典型灰绿色杂砾岩区别明显,青林口剖面南沱组底部发育微观尺度上的变形沉积构造.表明南沱组底部与莲沱组接触层位为冰川底碛成因,而南沱组主体为冰海沉积成因.证明峡东地区南沱组与莲沱组之间地层缺失是由盛冰期的冰川剥蚀所致,南沱组可能仅代表了盛冰期之后冰消期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8.
松辽分水岭东段白土山组成因与时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庆  杨景春 《地层学杂志》1995,19(4):287-290
综合考虑松辽分水岭东段地区白土山组的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地貌部位及第四纪以来松辽分水岭的演化过程、松辽水系的变迁,认为其为河流冲积物,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9.
新元古代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留下了多次明显的冰川活动记录。以峡东地区为代表的鄂西地区新元古界是国际研究的经典和热点。然而,峡东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序列并不完整,其毗邻的神农架西部地层序列更具代表性。位于鄂西神农架西部的高桥河剖面,其南华系超覆于中元古界神农架群基底之上,从下而上依次为莲沱组、古城组、大塘坡组和南沱组,上覆震旦系陡山沱组。通过与鄂西峡东地区、长阳地区的代表性剖面的区域地层对比,发现高桥河剖面的南华纪沉积地层序列最为连续,是鄂西地区新元古代最完整和最具代表性的地层序列之一,能够作为该区域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参照标准,并为研究这一重大关键地质时期的极端古气候演变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东北平原东部荒山剖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的第四纪典型剖面,但针对该剖面的地层划分和成因的研究尚存在不同看法,对其开展详细的粒度特征研究有望对该剖面的地层划分和地层成因提供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天恒山(THS)钻孔对该区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的粒度特征研究,并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哈尔滨组地层平均粒径、中值粒径以及粒级百分含量等大幅度波动,呈现黄土-古土壤地层旋回变化特征,黄土层粒度粗,古土壤层粒度细,与黄土高原典型第四纪黄土的粒度特征一致。荒山组地层则呈现小幅度波动,沉积动力较稳定。哈尔滨组和荒山组的粒度频率分布、C-M图及粒度参数(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峰度)等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别,指示二者的沉积动力过程明显不同。基于以上粒度特征,结合沉积相特征和已有划分方法,THS钻孔中-晚更新世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哈尔滨组和荒山组,并将哈尔滨组地层判定为风成堆积,将荒山组地层判定为河湖相沉积。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第四纪地层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第四纪地层测年,近年来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根据岩石地层特征和地层层序,我们分别采用了古地磁、热发光与C~(14)测年等手段,初步确定了东华组、白土山组、上荒山组、下荒山组及哈尔滨组等地层年龄,并结合地层层序,拟编了黑龙江省第四纪地层年表。现叙述如下: 一、第四纪地层概述(表1)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嘉荫地区白垩纪-第三纪界线初步观察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黑龙江嘉荫白山头地区一条新的地层剖面及其K/T界线的初步研究。新命名的“白山头段”代表乌云组下部的早古新世地层,含以Tiliaephyllum tsagajanicum等为代表的达宁早期植物化石。在白山头剖面上,作者发现可能为白垩纪末期的凝灰岩。结合与俄罗斯布列亚盆地含K/T界线的查加扬群标准剖面的对比,推测嘉荫地区的K/T界线可能位于白山头段底部与上述凝灰岩之上的一层炭质泥岩之间。  相似文献   

13.
依据大量实测剖面资料初步建立了滦平盆地侏罗-白垩系大北沟-大店子组地层格架,证明盆地在两组沉积期为西南高、东北低的簸箕形,两组地层从西南向东北在地层厚度、沉积旋回组成、相序与环境和标志层的分布等方面均发生规律性变化。地层格架不仅有助于研究盆地形成演化、构造应力条件和火山活动,而且可以确定盆地沉降中心,确定建立地层层型的候选剖面。位于盆地沉降中心的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以扇三角洲前缘半深湖-深湖相深水沉积为主,由5个完整的沉积旋回(SDC)组成。旋回沉积相序大北沟组由滨浅湖相-前扇三角洲半深湖、深湖相-扇三角洲前缘相构成;大店子组明显水体加深,沉积环境相对单一,地层厚度增大,旋回相序由半深湖、深湖相泥页岩、粉砂岩夹砂岩组成,部分层位为扇三角洲前缘的砂、砾岩层。两组沉积较厚,达665m。并且排除了其它剖面上“蜂窝梁砾岩”(辫状河道-分流河道砾岩)对下伏层侵蚀造成的大北沟组顶部沉积间断,以及“玄武安山岩”喷发活动造成的大店子组顶部地层缺失。张家沟剖面沉积连续、暴露完全、化石极为丰富,是建立侏罗-白垩系临界阶陆相层型的研究界线划分的理想剖面。  相似文献   

14.
南华系建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华系的研究与关于成冰系的研究配合不多,把南华系简单地理解为原震旦系下统,侧重于原震旦系下统底界年龄的测定,把国外给定的关于"成冰系"的起始年龄值(即850Ma)看得过重,忽略了它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南华系主体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与国际冰川沉积学研究水平差距大。为此,有必要根据界线层型剖面的要求开展建系工作,重点深入研究新元古代冰川沉积地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等,明确其内涵,寻找全球对比的界线标志。建议以贵州黎平肇兴剖面为代表开展候选层型剖面和层型点所需内容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沉积学研究相对较少,大巴山城口地区更为薄弱,特别是成冰系木座组/明月组和代安河组是否存在冰川沉积缺乏详细的沉积学解释,制约了对扬子克拉通成冰纪沉积演化过程的理解,也不利于该时期地层格架的厘定和区域对比。本文选择城口地区四个典型成冰系剖面开展精细地层学和沉积学解剖,识别出了发育冰川擦痕砾石、坠石和冰下软沉积变形等冰川沉积标志,证明代安河组和木座组/明月组为冰川成因,并划分出陆相冰川、冰缘和海相冰川等沉积相类型。进而依据岩石组合、沉积特征、上下地层结构、地化指标(如化学蚀变指数等)和碎屑锆石U-Pb年龄等特征将代安河组二分,一段对比古城组,二段对比大塘坡组,木座组/明月组对比南沱组。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区域对比,重新厘定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成冰系的地层格架,认为其可与相邻神农架以及扬子克拉通东南缘对比。恢复了城口—神农架地区成冰系沉积演化过程:斯图特冰期发育着由冰海至陆地再至冰海的冰川进退旋回,随后间冰期的广泛海侵形成了碳质粉砂质泥岩为代表的潟湖环境;随着全球气温再次下降引发马雷诺冰期,经历了多次从冰海近缘至冰海远缘的冰川沉积动态演化过程,并伴随有冰盖打开最终至成冰纪结束。研...  相似文献   

16.
李行健 《地质论评》1965,23(6):491-495
孙殿卿对广西东北部驾桥岭-六塘的冰川地貌曾进行过研究。驾桥岭为一穹窿山,中部  相似文献   

17.
皖西南地区南华纪—志留纪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对宿松—东至地区南华纪-志留纪地层露头剖面研究,对其相应的沉积环境、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成果,将南华纪-志留纪地层划分为1个一级层序,5个二级层序和15个三级层序组。一级和二级层序在沉积相序上总的趋势表现为浅→深→浅的变化,且与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吻合;三级层序组海平面上升和下降往往受构造运动、海平面变化;冰川事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扬子陆块东南缘南华纪地层对比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扬子陆块东南缘的南华纪地层剖面众多 ,依据我国南华系与国际上“成冰系”相对应的原则 ,选择了其中 5条具代表性的剖面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 :扬子东南陆缘的冰川事件序列为长安冰期、富禄 (莲沱 )间冰期、古城冰期、大塘坡间冰期、南沱冰期 ;鄂西一带缺失长安冰期沉积 ;长安组的底界可定为南华系的底界 ,南沱组 (或洪江组 )的顶界可定为南华系的顶界 ;上下统的分界在莲沱组 (或富禄组 )与古城组之间 ;以冰川事件为主线 ,结合同位素年龄值 ,探讨了组与组跨相区对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南华系的年限。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伊通地区白土山组地层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新民 《吉林地质》1990,9(1):69-73
伊通火山群周围分布的砂砾石层定为第四系早更新世白土山组,通过对大孤山、西尖山采用K—Ar稀释法测定,分别为8.70Ma、20.80Ma;该地层孢粉组合以栎、榆、桦属花粉占优势,松柏类花粉含量较高,为阔叶混交林带植被环境。故应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上第三系中新统水曲柳组。  相似文献   

20.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总占地面积500 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地质公园内发育有地垒式断块山与第四纪冰川遗迹,以及第四纪冰川地层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质剖面。完整地记录了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