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哈萨克斯坦几次M≥6强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发现动物(20种)是通过其行为反应的变化对地震作出响应的。另外,在阿拉木图的山前地带(地震活动值大于9),对动物血液学和生物学指数上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2.
动物行为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地震活动区的动物常常要经受强烈的地面震动,这种震动由于洞穴塌陷、蛋卵毁坏和海啸活动而使某些动物遭受灭顶之灾。尽管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轶事和回顾报告表明,动物的许多器官可以发觉即将来临的地震事件,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份具有充分理由来说明动物如此行为的发展过程的详细报告。动物们逃跑响应进化机制的形成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形成一个对早期震动的触发警告系统。这个系统应该在很短的P波与S波到来之间的时间内起作用,人们对动物在地震发生前行为的描述已经表明这种反应系统的存在。如果前兆刺激也存在的话,相似的发展进程可以把这种刺激与动物对P波的触发反应感知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地震预测的反应行为。种群遗传模式表明,这种动物逃离地震区的反应系统可以不受随机突变事件的影响而得以保持,这是由于环幕选择工的结果,选择的作用时间与强震发生的时间尺度是可以相比的,这样,除地震王国本身外,对可能是地震前兆的更多理解可能要从对动物的(异常)行为,生理感觉器官和基因的研究方面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回顾一个我们认为可能是地震前兆的现象。如地倾斜,地下介攒 的含水程度(潮湿程度),场电和地磁感应系统。它们可能是与动物地震逃离反应系统相关联的现象,前面所提到的动物异常行为可作为地震预测手段的方法正在研究相关联的现象,前面所提到的动物异常行为可作为地震预测手段的方法正在研究之中,建议把更多的地磁,地电,地倾斜和地下介质的含水度等结合起来,对地震活动区形成一个密集地震前兆监视网。  相似文献   

3.
  .БЗ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7,11(3):277-282
作为地震短期预报系统中的环节之一,在阿拉木图周围地区建立了由一批生物实验站和生物观测点组成的生物观测网。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蛇、家鼠、鸽子、鹦鹉、鱼、晰蜴、蜘蛛等动物习性的观测研究上。结果发现,这些动物对10≤K≤13.5的地震有反应,对1992年8月19日苏萨梅尔7.4级地震的异常反应距离可达345km。对90年代4次强震前的资料研究表明,动物行为异常时间和异常量级随震级增大而增大。M≥6级地震前生物前兆的时空分布模型表明,强震前生物前兆出现的时间从1.5个月到几分钟,可分为3个阶段;距离从300km到10km,也分为3个阶段;动物异常行为从I型(烦躁、抑郁或侵犯型)变为Ⅱ型(逃避型)。文中还指出,要注意区分动物季节因素和气象变化有关的行为,地震生物学应与地球物理、形变、地区水地球化学等资料综合研究,将其用于地震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4.
在假定地震动物异常行为(SAAB)是对地震电信号(SES)的电生理反应的前提下,通过施加电场、实验再现了神户地震所报道的SAAB蚕及鱼的定向排列.由于垂直于电场时动物体内骨格肌的阻抗较平行时大,动物表现出沿垂直于电场方向排列的行为.基于偶极电荷±q源于地震应力σ(t)的变化,提出了一断层的电磁模型:dq/dt=-α(dσ/dt)-q/ερ,其中α是一表征电荷生成的常数,比如压电系数;ε为介电常数,ρ为花岗岩的电阻率.一长2a且位错或破裂时间为τ的断层,由于应力的变化将产生脉冲状的偶极电荷(面密度):+q(t,x)和-q(t,x+2a),或由地震矩M0而给出偶极矩P(t)=2aAq(t)=αM0[ερ/(τ-ερ)](e-t/z-e-t/ερ).断层位错D、位错速率D′和应力降Δσ满足τ=D/D′=(Δσ/σ0)(a/β).断层域的电场强度F及电流密度J可由F=q/ε及J=F/ρ′得到.若ρ′为水的电阻率,则可得到J=0.1~1A/m2,该值足以引起动物的异常行为.由P(t)所产生的近场甚低频(ULF)波可解释与距离R成反比的SES.  相似文献   

5.
生活地地震活跃区的动物通常要遭受偶发的强地震动的折磨,地震动致使洞穴坍塌,卵破裂及海啸活动,造成动物死亡。尽管在动物行为传闻和回顾的报告中指出许多动物都具有察觉地地震即将来临的能力,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合理语气能说明动物行为的进化,这种进化机制需要两个过程,第一,进货 形成一种对震动刺激的上期报警响应能力,在P波和S波到达的间歇起作用,传闻语气表明动物的这种响应已具备,如果前兆刺激也存在,同样的进化过程中仍可赋予动物。使它们能够感觉P波激发的响应的刺激,进而产生一种地震地震报警行为。一个种群数量-基因模型显示这种地震逃和响应系统可以保持而不断随机变异,产生的结果是按时间尺度运行的偶然选择与较大的地震事件具有可比性,因此,当前地震学之外的潜在地震前兆或许可以从动物为,感觉生理学及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来收集,对潜在地震前兆的总体回顾,说明动物对倾斜,湿度,电磁感应系统可能与地震逃生行为系统有联系,本文对几个可检验预报进行了讨论论,并建议在地震活跃地将磁、地电、倾斜及湿度观测纳入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6.
据报道,神户地震前,在神户-王寺动物园,海狮、河马和鳄鱼有地震动物异常现象。伊豆地区火山爆发和地震前,在伊豆-热川香蕉-短吻鳄公园观察到鳄鱼嚎叫。对这些动物和一些爬行动物,估计出了逃避反应的临界电场强度。对释放脉冲电荷或电磁波的地震电脉冲刺激的行为反应暂时归因于地震动物异常现象的原因。据电场强度影响程度和居民对地震动物异常行为的陈述可估计出神户地震前的地震场强度,并和居民对地震动物异常现象陈述的次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了1970年1月5日0点59分,云南通海7.7级地震前及继后某些有感余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的实地考察结果,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这些结果有可能为判断地震前动物行为异常现象提供某些依据。  相似文献   

8.
马志峰  黄积刚 《地震研究》1996,19(2):162-167
本简要介绍了枣庄地震动物试验的观测和研究概况,以鹦鹉鸣叫活动资料分析为例,探讨了试验区200km范围内,ML≥3.0级地震前所发生的异常活动。从而阐明利用动物出现的行为异常预报地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如动物行为异常、地下水和温泉变化等的性质,是根据与日本某些大地震有关的大量资料进行了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的开挖与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进行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和三维探槽开挖,揭示出7次古地震事件,除1920年地震外,它们的年龄分别为距今(10004±3196),(6689±169),(6120±505),(4208±577),(2763±372)和(1005±465)a;重复间隔分别为(3315±3200),(561±532),(1920±766),(1425±686),(1578±595)和(980±465)a。事件Ⅲ,Ⅳ,Ⅴ,Ⅵ,Ⅶ的水平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1),(2±1)和(7±0.5)m。显示出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和特征行为的分级性。两次类似1920年强度的地震间隔期间,有3次位移量为1~2m的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1.
1976年10月,美国地质调查局在加州门罗帕克开了第一次“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讨论会”。这次会议主要评论了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重要性,并拟定了三项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12.
张军  庆梅 《地震学报》1996,18(1):125-127
地震前兆异常证据可信度的应用郑兆,张军,庆梅(中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主题词专家系统,地震前兆,可信度我们曾就确定地震前兆异常证据可信度(以下简写为CF(E))的原则、思路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郑兆,1994).根据各学科地震分析预报方法指...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速度模型)的精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龙生 《华南地震》1994,14(1):44-47,59
利用166次地震资料,通过3种地壳速度模型的对比,按照规定的评判原则,对《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速度模型)对福建及其邻区的地震定位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地壳模型(走时表)比J-B模型(走时表)更适合于本区地震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地震科学研究的变革性进步,持续引领在地震断层行为和地震过程研究上的科技前沿,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决定采用竞争性的方式重新建设一个或多个新的地震科学中心,并公开征集新中心的建设愿景、科学方向、功能设置及基础设施建设思路。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SCEC)积极响应并提出24份方案,本文予以概貌性描述,为进一步深入解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动物群体申乃至一个特定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动物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了地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协同效应。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描述这种协同效应的方程具有生态学中的种群动力学方程的形式。作为这种协同效应的一个结果,地震前动物异常起数的平均值具有指数增长的形式,这与实际资料是相符的。用外界环境变化和动物群体对外界刺激反应两个因素作为控制参量的简单的非线性模型,可以定性地解释震前动物异常行为的复杂性。因此,在用动物异常进行临震预报时,必须考虑动物群体的作用及由协同效应导致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陈浩  常志权 《地震研究》1994,17(3):254-263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虎皮鹦鹉声行为观测资料,进行了微机分析,所得到的BG声行为特性很好地反映相应的自然习性,这就为地震生物观测站的BG声行为与地震关系观测资料的微机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进而提高了动物习性异常在临震预报中的有效性,所得到的BG始鸣时和终鸣时,分别与观测站的日出和日没时呈正相关,变化速率都为0.2,即很好地反映BG声行为昼夜节律的季节变化习性。所得到的BG单次叫声,变音调叫声,单音节和多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我国1900年以来M_s≥7.0级地震前与断层面总面积有关的参量ΣE ̄(2/3)随时间的变化,探讨了运用ΣE ̄(2/3)-t曲线进行中期地震预报的可能性。通过分析某一地区历史地震的E ̄(2/3)(t)曲线,可以认识这一地区在过去若干年内地震的活动情况,并由此判断该区未来几年到几十年内地震活动的总状态;还可以根据E ̄(2/3)(t)曲线外推估计一个地区目前地震活动的可能强度。本文对E ̄(2/3)(t)曲线的基本形态作了粗略的分类,并试图对一个地区历史地震系列的E ̄(2/3)(t)曲线,用灾变论的观点确定该曲线的灾变条件和时间,以建立一种可应用的地震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质》1994,16(4):373
对新编的华北地区历史有感地震目录(3(1/2)≤M<4(1/2))的精度和可信度进行了讨论。认为该地震目录从1484年后的记载率较高,它的发震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的精度基本可以满足研究历史地震活动性的需要。它与中国地震目录(M≥4(3/4))比较,补充了相当数量的3(1/2)≤M≤4(1/2)的地震。利用历史有感地震目录分析了华北北部部分6级以上的历史地震,结果表明,这些地震在强震发生前具有明显的空区、条带、地震活动性增强、平静等前兆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某些强*发生前的前震活动和主震之后起伏的强余震活动  相似文献   

19.
运用极值分布理论对1970-1999年间台湾和华东地区的地震资料进行统计性研究。得出其地震相应震级的复发周期[T(M)],理论发震次数(η)和华东地区中强地震的发震概率阈值(P0),通过对T(M)的同比分析, 现两地中强地震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用以上研究的结果对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震概率。发震时间和地震强度进行综合判定。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自从地震复发的“时间可预报模式”(岛崎和中田,1980)提出以来,Reld(1910)的“弹性恢复理论”又引起新的研究热潮。自然界特征地震的复发行为除了有服从确定性时间可预报模式的一面外,还包含受各种随机因素影响而表现的不确定的另一面。因此,如何在时间可预报模式中考虑不确定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当历史地震资料表明一条大型走滑活动断裂带不同段落的地震复发行为总体上服从于时间可预报模式、但明显存在有不确定性时,如何利用可易于获得的资料近似“替代”难以估计的各段落在上一次地震时的位错,进而建立一个概率统计模型对各段落地震平均复发间隔和未来地震复发概率作出估计。作者通过把不确定性引入“时间可预报模式”后,将一次地震i之后至下一次地震j的时间间隔表示成与地震i位错量大小呈正相关随机变量,并称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地震原地复发行为为“准时间可预报行为”。对走滑型断裂,一次地震时沿某断裂段的同震平均位错可用该段落地震烈度经验函数代替;假定同一断裂带不同段落具有大体相同的应变积累速率时,复发时间间隔行为可由地震后平静时间的对数与地震烈度的回归方程描述,从而在求地震平均复发间隔时无需单独估计断层的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