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理教学》2010,(23):63-6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昨天在京发布《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蓝皮书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全球100个国家中,中国的排名从1990年的第73位跃升至目前的第17位。  相似文献   

2.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 态环境问题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人类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 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挪威 首相出版的著名的《我们的共同未 来》掀起了世界各国研究可持续发 展的热潮。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 发展大会上,全球100多个国家的 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  相似文献   

3.
<正>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各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之后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美国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慧泉  张国友  何书金 《地理研究》2013,32(7):1375-1377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AAG)成立100多年来,致力于提高对地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推进地理学的发展。AAG拥有10000多名会员,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设有60多个专门委员会,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各个分支,另有9个区域性机构,以及30个工作委员会;主办有《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TheProfessional Geographer》等著名学术期刊和系列出版物;举办有大型学术年会——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会(AAG年会)。AAG年会每年召开一次,是全世界地理学家分享和交流知识与成果的平台。近年来,AAG年会吸引了7000-8000名与会者参加,提交近4000篇论文,并且研究从地方到全球各尺度的地理学问题。其中,城市地理、经济地理、亚洲研究、政治经济与文化地理,以及地理学最新技术和应用则是近年来AAG年会学术讨论和展览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5.
《西部资源》2012,(6):24
记者近日了解到,最新发布的《全球风电发展展望2012》报告预测,到2020年风电可以供应全球12%的电力需求,2030年将会超过20%。其中,中国到2030年风电装机量将占全球装机量30%。数据显示,2010年底,风电累计装机量达到44.7GW,2011年底为62.3GW,报告预测到今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80GW。在国际能源署"国内国际能源、环  相似文献   

6.
黄东汛 《中国地名》2015,(2):36-37,81
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原,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得让你惊叹到要从几万里的时空外飞奔而来,只为一睹它隐藏于都市之外的芳容。这里还是最近银屏大热的《狼图腾》拍摄场地,美丽与梦幻自然不用多说,相信你早已经按捺不住自己那颗好奇的心,想立马就揭开它神秘的面纱,而这个从天堂陨落人间的地方叫做乌拉盖草原。乌拉盖草原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  相似文献   

7.
<正>国际能源署(IEA)首席经济学家法蒂赫·比罗尔日前在京出席《世界能源投资展望报告》发布会时表示,预计到2035年,全球能源投资需求将达40.2万亿美元,是目前投资规模1.6万亿美元的25倍,全球能源行业投资的增长空间巨大。比罗尔解释称,过去十年,全球能源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6,(10):45-46
近日出版的全球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在其封面系列章中,大篇幅报道了崇明生态岛特别是即将开工的东滩生态城镇的建设规划。在该提要中写道:“上海一处乡村可望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绿色城市样本。”《新科学家》杂志关注崇明,主要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明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将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乡村,从而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城市时代。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3,(1):61
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机构英国丁铎尔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北京时间3日凌晨在《自然》杂志《自然气候变化》专刊在线发表科研报告《维持全球升温低于2℃的挑战》。该报告公布了丁铎尔中心"全球碳计划"年度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数据,报告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在2012年进一步增加,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全球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比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基线年1990年增加了58%。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浩如烟海、叹为观止的古典文献中,《山海经》是一部独具风格的作品,自古号称“奇书”。它所记载的东西,有很多不能被后世读者理解,常被斥为怪诞不经。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汉书》作者班固对其评语中有“放哉” (今意荒唐 )词。连“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正由于它是“奇书”,也吸引了历代一些好事者去研读,刺激这部分读者产生了一些兴趣。如汉代有很多人研读《山海经》,认为其“奇可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14,(13):64-64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雾霾,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关注度似乎就降低了。但是从王不境保护方面来说,雾霾和全球变暖有密切的关系。过去100多年,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远远超过了自然界固有的变化。而过去50多年,全球升温50%以上则由人类活动造成。根据世界气像组织100多年连续观测的资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中大约上升了0.7~0.8度。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10,(18):61-61
联合国《世界人口统计》指出,2010年到2050年间,全球60岁以上人口将由11%上升到21.9%,中国由12.3%上升到31.1%,上海则由22%上升到40.9%,这意味着中国及上海在未来40年里的老龄化增长程度十分惊人。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4,(12):45-45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主办的有关研讨会上,与会的多国科学家再次警告说,全球海水的二氧化碳含量正在上升,从长期影响来看,它会导致海水的酸度增加。在此之前,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份发表文章指出,过去200年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近一半已溶解到海洋中,致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影响海洋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二氧化碳(CO_2)等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引起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以后,175个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尽快不再继续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到21世纪下半叶人为碳排放量与生态系统碳汇持平。我国政府承诺,中国CO_2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努力尽早  相似文献   

15.
赵先贵  马彩虹  肖玲  纪芙蓉 《地理科学》2013,33(12):1537-1542
为了解近年来陕西省碳足迹的状况,采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和中国《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推荐的方法测算了陕西省及其各市的碳足迹。结论如下:1995~2009年,陕西省碳足迹从4 129.38×104t上升到22 460.23×104t,增加了443.91%。从空间上全省碳足迹可分为3类:陕南始终为负值;陕北和渭南市较高;关中除渭南市以外的地区较低。14 a间全省人均碳足迹由1.18 t增加到5.95 t;各市人均碳足迹,陕北较高,关中较低,陕南为负值。全省碳足迹密度从2.00 t/hm2增高到10.90 t/hm2。陕西省的人均和单位面积的碳足迹远高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目标,但空间上差异很大。以2009年为例,全省人均碳足迹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2.98倍,而陕北则超过10倍,高于美国;关中为1.29~4.57倍。全省2009年碳足迹密度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的4.89倍;渭南、咸阳、西安3市高达9.63~16.95倍;榆林、铜川、延安和宝鸡4市为3.54~7.10倍;陕南植被的固碳作用消除了当地的碳排放外,还有剩余碳汇,但尚不能抵消陕北及关中的较高的碳足迹,因此总体看,对气候变化有负面影响,陕西的碳减排任务仍较重。  相似文献   

16.
传统认为中国的长城以北地区,自古以来存在着一个与长城以南农耕文明相异的游牧社会。这一观念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到近代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猃狁考》两千年来为国人所深信不疑。《匈奴列传》开篇就谈在所谓的"北蛮"之地从传说中唐尧虞舜时代的山戎、猃狁与荤粥到汉代的  相似文献   

17.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之歌》从电视里看旅行家过沱沱河桥,解说长江源头的来历,越发向往那遥远的地方。神秘之感陡增。沱沱河在冰天雪地里欢唱。没想到,当我真正站在平缓清澈的沱沱河身边,思绪却静止,心头涌上超然物外的  相似文献   

18.
<正>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在伦敦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14》报告称,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需求国,但随后其能源需求增速将放缓,并达到峰值。国际能源署预计,在2040年,全球石油供应量将达到每天1.04亿桶,其中中东地区将贡献多数产量增量。需求方面,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将放缓甚至出现零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主要需求方如美国、  相似文献   

19.
叶冰  颜廷真 《地理研究》2006,25(6):1143-1144
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到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 region),全球化影响下的城市与区域正普遍处于重构与转型之中。无论是mega-city的发展还是mega-city region的出现,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也正面临快速变化。半个世纪前法国学者戈特曼提出了“大都市圈”的概念,但他并未能预计到今天中国大都市圈的蓬勃发展。事实上,三大都市圈———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快速成长,三者各具优势,竞争与合作局面并存。与此同时,一种新的区域格局正在出现,其形态表现为巨型城市走廊。曹小曙博士的新著《穗深港巨型城市走廊空间演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出版)适时地以珠三角为研究  相似文献   

20.
到重庆旅游,不能不去大足看石刻。大足石刻是目前重庆地区惟一一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的风景名胜。去大足,交通也很便利,沿成渝高速公路,出重庆东100公里便到了石刻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