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评价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宏观结构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等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生态成效及其原因。结果显示,工程实施后,各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被转类指数明显增加,生态系统宏观状况好转;保护区内草地生产力皆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增加,食物供给能力提高,栖息地生境好转。森林类保护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趋势得到遏制;湿地类保护区的湿地面积多呈增加趋势;草地类保护区的草地减少趋势缓解,荒漠化明显遏制,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冰川类保护区多条冰川出现明显退缩导致冰川融水增多,有利于雪线以下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成效评估框架与指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鹏  王桥  杨旻  李静  翟俊  蔡明勇 《地理研究》2018,37(10):1927-1937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诸多区域生态管理制度不断实践基础上,面对中国国土开发和生态保护的复杂关系,继承和创新提出的一种新型区域生态管控制度,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如何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服务于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管理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已有的区域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案例的不足,基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为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基本认知,围绕着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管控目标,以生态保护红线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作用为主要出发点,提出生态保护成效评估框架和指标方法。生态保护成效评估以生态系统类型构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内容主线,通过多维度时空尺度拓展,耦合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内外、实施前后的生态状况变化,综合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贡献和改善区域生态状况的作用。进而,可以关联分析可能引起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状况变化的管控政策、制度和其他间接驱动因素,评估政策实施成效评估。实证上选择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和广东省严格控制区为案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有近60年的历史,并成为我国最有效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网络。如何对已建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快速演变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进行评估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其认定的保护区开展评估已有多年,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此知之甚少。以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以盐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为案例,介绍了该组织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方式与过程、特点,提出了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今后如何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的3点启示:1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必需转型到重建设和保护成效的新阶段;2对保护对象的科学研究和长期监测是提高保护成效的重要基础;3要特别重视滨海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全球海草床生态系统不断衰退,海草生境的保护和修复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重要的海草保护区,该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海草床退化严重,因此,分析该保护区对海草生境的保护成及其存在的问题,对海草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资料和常年监测数据,以该保护区海草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面积的变化率为评价指标,评价了该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的海草生境保护成效;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评价法和富营养指数法,分析了该保护区所在海域的水环境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987~2017年期间,该保护区及其周边海草分布面积总体在减少;2005~2016年期间,该保护区内互花米草分布面积不断扩大;1991~2016年期间,该保护区海域水体有机污染程度为3级和4级,水体营养水平从中营养降低为贫营养水平;该保护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类活动的严重干扰,其基础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建议该保护区加强管理能力建设,结合宣传教育和社区共管,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并积极探索海草恢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疆荒漠具有分布广泛、成因复杂、类型多样等特点。利用新疆数字地貌图结合Landsat卫星TM数据与GIS制图技术,通过长期野外调查结合有关资料编制荒漠类型图,获得荒漠类型面积数据,据此探讨荒漠分布规律、结构特征、形成演变,并提出利用和保护荒漠的建议。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新疆荒漠具有水平地带性分布与垂直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布特点,荒漠多分布于干旱程度较高的南疆和东部吐鲁番及哈密地区,东部荒漠占新疆面积的45.86 %,占东部区域面积的91.77 %。(2)荒漠分布广,面积大,总面积达1 31.3 ?104 km2,占新疆面积的80.55 %。荒漠类型面积最大的是沙漠为42.7?104 km2,占荒漠面积32.49 %,泥漠面积仅10 638.5?104 km2,占0.81 %。(3)荒漠类型复杂多样,成因各异,有沙漠、砾漠、盐漠等11种类型,分别主要由气候、地貌、地表物质组成、人为作用等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所形成。(4)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为作用,荒漠类型之间、荒漠类型与其它地物之间可发生演变。(5)各种荒漠类型的要素特征不同,宜合理利用荒漠资源,划分荒漠环境退化敏感区,保护荒漠环境,针对不同荒漠类型采取适应保护措施,以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动态过程趋势分析,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预期目标,构建了由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及其变化因素构成的生态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和生态过程定量模拟一体化的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评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工程实施8年以来,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但尚未达到1970s比较好的生态状况,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难以达到预期"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平均20%~40%"的目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量达到了增加13.20亿m3目标;重点工程区内生态恢复程度好于非工程区,除了气候影响以外,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植被恢复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然而,草地退化局面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工程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趋势,一期工程局部性和初步性特点突显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斑块密度、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和景观开发强度指数、景观压力指数,分析了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保护成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2010年和2016年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都是西部主要为耕地和东部主要为自然湿地;随着...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然保护区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客观评价和比较不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对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确保国家合理的经济投入和调整政府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旗舰种或明星物种与生态系统质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对自然保护区评价的能力。因此,建立一个具有科学、经济、客观的快速评估生态系统质量的新框架很重要。在此,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将理想参考的新概念纳入评价系统,这将有助于比较不同时期和地区的保护成效。此外,从客观、快速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利用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质、植物多样性等关键生态指标的建议。新框架被称为“理想参照系和关键指标”(IRKI),能够充分满足区域和国家快速评价生态系统质量的要求。此外,IRKI还可以识别自然保护区的恢复潜力和恢复周期,从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保护效果。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类型较多,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的评估方法或参数进行部分调整。总的来说,IRKI提供了一个简单、清晰和可比较的框架,将有力地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促进管理实践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9.
高吉喜  刘晓曼  王超  王勇  付卓  侯鹏  吕娜 《地理学报》2021,76(7):1708-1721
定量分析重要生态空间建立前后的生态保护成效,对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用地为切入点,从时间和空间双重角度,评估了中国重要生态空间构建的生态保护效果,以期能为国土空间分类分区管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① 2018年重要生态空间以生态用地为主导,具有良好的生态本底,体现了重要生态空间的发展定位和重要地位; ② 1980—2018年,重要生态空间内生态用地呈收缩趋势,但面积减少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定量反映了重要生态空间的构建对生态的积极保护成效,总体来说生态用地变化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扩大区域主要分布在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保护工程实施区,缩小区域集中在东北平原的粮食主产区和新疆绿洲农业地区,今后要重点加强管控;③ 3类重要生态空间内部生态保护成效有差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用地面积比例最高,生态用地面积减少率最小、减少趋势最不明显、变化最为稳定,生态保护效果最好;④ 重要生态空间内生态用地面积比例高于周边外部区域,面积减少率低于外部区域,内、外保护成效具有明显梯度差异,说明重要生态空间的构建对生态保护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中国启动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嵯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本研究利用2001-2017年生长季NDVI数据分析了嵯岗封禁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植被长势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了多年的生长季降水量和历年旱情,之后利用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残差趋势分析对保护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封禁项目实施之前,封禁区内外植被长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在项目实施后的2016、2017年,封禁区内NDVI距平明显高于封禁区外;(2)降水为影响该区域植被长势的主导气候因素,在封禁实施后的2015-2017年该区域连续3 a干旱,极大地限制了区域植被生长;(3)封禁区内植被降水利用效率和NDVI残差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封禁区外变化不明显,说明封禁提升了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4)嵯岗封禁保护区由3个地块组成,其中嵯岗林场封禁效果比牧场八队和牧场十一队明显。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措施有效促进了植被自我修复,提高了沙漠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袁建立  郑凯  王亮 《中国沙漠》2014,34(3):740-746
我们调查了安西荒漠保护区内相邻的4种典型植物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 )、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 )、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 )、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 )个体大小与相对距离,通过对10种组合的个体大小与距离的回归分析,研究其彼此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4种植物大小与距离之间是正相互关系,即竞争关系;种内竞争的重要性高于种间竞争的重要性,且竞争物种之间存在不对称性。此结果表明,物种间的这种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荒漠地区植物群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中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的特性和演化规律,从气候条件、土地资源、生境状态及人为干预4方面筛选12个指标,构建西北干旱区自然保护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分级.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模型.在甘肃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和苏干湖自然保护区应用表明,指标体系合理,模型适用.评价认为,西湖自然保护区目前总体状态为中,高度脆弱,苏干湖自然保护区为轻,中度脆弱.在原生脆弱性方面,两者等级相当,但西湖更脆弱;在次生脆弱性方面,西湖已受到显著影响,次生脆弱性严重.  相似文献   

13.
The first step to defining the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interests of stakeholders and constructing a compensation mechanism is to identify the stakeholders and clarify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s. Nature reserves are complex ecosystems involving nature,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here exist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public welfare benefits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the private gains to be realized from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also exist in a nature reserve complex relationships among stakeholders, involving the utilization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cological-economic interests. The introduction of tourism brings substantial changes to the existing stakeholder benefit structure in a nature reser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urism payment for ecological service) is a process for redefining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responsibilities and profits among stakeholders and it is also an essential way to balance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keholders. This paper uses a case study of Sanya Coral Ree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China to exa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akeholders and analyze their interests. According to the method for defining basic attributes proposed by Mitchel and other scholars, in cases of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keholders can be classified as definitive stakeholders, expectant stakeholders and latent stakeholders. This paper applies these classifications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se stakeholders and how these chang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ensation. Additionally, based on the impact compensation has o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hips can be analyzed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stakeholders can be modelled. This case study of the Sanya Coral Reef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llustrates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a new mechanism for tourism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a method for coordinat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stakeholders involved with this national-level nature reserve.  相似文献   

14.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里诺尔湿地是亚洲重要湿地,是众多珍稀鸟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维护当地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达里诺尔湿地的保护现状、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洪河保护区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以洪河保护区为例 ,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把生态需水量划分为 4种类型 :湿地植被需水量、湿地土壤需水量、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补给地下水需水量 ,分别确定了需水量的级别和相应的指标。根据公式 ,计算了保护区各级别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 ,洪河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为 1 .4 8× 1 0 8m3 ~ 1 .99× 1 0 8m3 ,最适宜生态需水量为 1 .99× 1 0 8m3 ~ 2 .9× 1 0 8m3 ,最大生态需水量为 3.72× 1 0 8m3 ~ 4 .5 2× 1 0 8m3 。  相似文献   

16.
高承兵  常宗强 《中国沙漠》2021,41(2):145-152
对连古城自然保护区不同降雨梯度(不截留和分别截留30%、50%、80%)下荒漠典型植被土壤无机氮和原位净氮矿化的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进行了连续的观测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水分输入减少,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减小,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年降水量正相关.与此相反,净氮矿化与降水量无关.(2)土壤NO3-浓度随着降水输入的增加而显著...  相似文献   

17.
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89年6月、1999年9月的TM遥感影像和2006年6月CBERS(中巴资源卫星)影像为数据源,以Arc-GIS软件为数据分析平台,研究了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和景观组分转移。结果表明,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以沼泽地为主,沼泽地是景观的基质,1989年、1999年和2006年沼泽地的面积分别为1279.3km2、1250.9km2和1238.4km2;该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其景观格局由简单变为复杂;景观类型的转换以草地转变为耕地、沼泽地转变为耕地和沼泽地转变为盐碱地为主,由此导致该保护区沼泽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水质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水方案的工艺流程,农田地表径流是该方案的补水水源。分别采集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浓鸭截洪总干(补水水源点)同一地点地表水样并进行了分析测试,核心区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①该保护区核心区水域不存在工业废水特征污染物;②水质与水位和水流关系密切;③水质与湿地植被所处的生长季节有关;④水体中COD和BOD5值分别在37.73~63.08mg/L和15.2~28.70mg/L,不属于外源人为污染引起,应是沼泽水体的背景值的真实反映;⑤沼泽水体的TN和TP较高,可能与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元素循环的内在规律有关,不是农田地表径流污染进入引起的。浓鸭截洪总干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①水质表征出明显的农田径流特性;②水质总体上较好,这可能与浓鸭截洪总干对农田地表径流有较好的净化能力有关。通过比较分析洪河保护区核心区水质和浓鸭截洪总干水质表明:补水水源水质整体上好于该保护区核心区水质。基于保护区核心区水质特征来确定补水水源水质在工程设计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当前的监测数据,初步认为现有补水水质符合洪河保护区水质要求。建议今后在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浓鸭截洪总干开展有关农药残留动态实验,并结合水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为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农药的安全使用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认为在三江平原通过生态水利工程蓄积农田地表径流,并采用湿地生态氧化塘处理系统净化水质,可以作为退化湿地的补水水源。  相似文献   

19.
以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保护区外2 km邻近区为研究区,选取1986―2019年7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遥感解译,并基于GIS与R语言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近35年土地利用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保护区土地利用以林地为主,邻近区林地和耕地面积占比最大。2)邻近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比非核心区更剧烈;二者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变化均呈现升高-降低-不变的波动趋势,表明保护区建立后人为干扰的下降有助于土地利用格局的稳定。3)土地利用类型转换频率为邻近区向非核心区递减,表明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可以有效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4)保护区非核心区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重心总体上向东北方向迁移;邻近区建设用地与耕地重心总体上都为向西方向迁移,表明已有建设用地扩张对保护区周围的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变化有重要影响。5)保护区的管理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保护区内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内部建设用地的缓慢增加与资源的不合理生产开发,仍然对保护区的生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