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杨万勤教授等青年学者撰写的<土壤生态研究>一书出版1年了.这一本完全由青年土壤科技工作者完成的专著,展现了我国土壤学在土壤生态学专业上有活力、有创新和有希望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央高等教育部和中央农业部为了使我国土壤科学工作者系统地学习苏联先进的土壤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土壤学的观点和方法,以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起见,于本年三月在北京举办“威廉斯土壤学讲习班”,邀请苏联土壤学专家湼干诺夫讲授四个月。全国土壤科学工作者老少咸集,结合学习,充分展开了学术上的讨论并且批判了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中央高等教育部和中央农业部为了使我国土壤科学工作者系统地学习苏联先进的土壤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土壤学的观点和方法,以提高政治和业务水平,改进教学和研究工作,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起见,于本年三月在北京举办“威廉斯土壤学讲习班”,邀请苏联土壤学专家湼干诺夫讲授四个月。全国土壤科学工作者老少咸集,结合学习,充分展开了学术上的讨论并且批判了不正确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根据土相学定义,提出了包括研究内容、方法和分类命名等的土相学研究具体方案。并以贡嘎山东坡亚高山为例,对该地从海拔l820m~3650m的垂直地带土壤的土相,进行了实例研究。分析了典型土壤的土貌、土型和土壤微形态等土相要素和土相的特征;提出了各要素和土相的具体分类系统和命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相可系统、完整地表述宏观、中观和微观各层次的土壤形态特征。既继承了土壤学研究的传统理论,又充分吸收了土壤学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可操作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土壤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土壤学若干前沿领域研究进展》两本著作以文献计量学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客观、准确地评述土壤学4个分支学科和19个土壤学前沿领域的发展动态、成就和走向,编写方法先进,论证分析准确,不仅能够为国家科学基金的卓越管理探索新的途径,更将在促进和提升我国土壤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形态学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广泛应用于土壤学各个领域,解决了很多土壤学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应用土壤微形态学方法进行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结果.与国内比较,国外土壤微形态学各方面的发展都更早、更为成熟.从国外土壤微形态学的发展简况以及土壤微形态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研究最新进展进行报道,如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肥力与土壤环境、考古与第四纪等,以期对国外土壤微形态学的研究成果做一初步的小结和为国内土壤微形态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分形理论在湿地科学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形理论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独特理论体系。该文概述分形理论及湿地科学的性质和学科体系,将分形理论在我国湿地科学中的应用归结为5个领域,即湿地生物与生态学、湿地景观学、湿地土壤学、湿地地貌学和湿地沉积学。鉴于分形理论自身的不完善性以及当前湿地分形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不广泛性和不深入性等,分形理论及其在湿地科学中的应用依然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就分形理论在湿地科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指出它的应用必将促进湿地研究的纵深化,并为湿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从第七届国际湿地会议看全球湿地研究热点及进展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左平  宋长春  钦佩 《湿地科学》2005,3(1):66-73
通过介绍在荷兰乌得勒支市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湿地会议的主要报告内容和信息 ,结合国外有关湿地研究的热点和进展 ,以及我国近年来有关的湿地研究工作 ,分析了湿地科学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未来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即立足于湿地的基本特征 ,及综合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为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决策。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13日上午10时,享年79岁的布拉索洛夫院士在长期重病之后逝世了。 在这个日子中,苏维埃科学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苏维埃科学失去了在土壤学方面、为土壤科学地理部分的发展事业作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学者。在他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今年1月13日上午10时,享年79岁的布拉索洛夫院士在长期重病之后逝世了。 在这个日子中,苏维埃科学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苏维埃科学失去了在土壤学方面、为土壤科学地理部分的发展事业作过巨大贡献的伟大学者。在他的劳动  相似文献   

11.
杨青  刘吉平 《湿地科学》2007,5(2):111-116
在对湿地土壤分类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湿地土壤的独特规律,参考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类标准、美国土壤分类标准和中国最新的土壤系统分类的标准,对中国湿地土壤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根据成土过程、人类活动、有机物的含量、土壤化学物质含量、地貌条件等因素,将中国湿地土壤划分为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6个级别。对中国湿地土壤分类的研究,有利于湿地科学研究中对土壤的认识有统一的标准,同时对土壤分类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壤地理学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土壤学和地理学学科的分支,土壤地理学是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研究内容是土壤的时空变化。土壤地理学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土体向地球表层系统视角下的关键带转变,研究方法上全面走向数字化。本文综述了近20年来土壤地理学分支学科包括土壤发生、土壤形态、土壤分类、土壤调查与数字土壤制图等领域的研究进展,指出其发展趋势为: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拓展、调查技术正经历变革、时空演变从过程观测走向模拟,同时探讨了土壤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契机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郑度  杨勤业  顾钟熊 《地理研究》2003,22(2):133-139
在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历程中,黄秉维院士为推动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促进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卓越贡献。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突出地理学学科的基础性,始终抓住地理学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断开拓并指导地理学的许多综合工作。他强调地理学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与实践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地理学要为农业服务,面向生产实践;他积极引入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创新思维推动地理学的深化研究,开拓了实验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他密切注视国际地理学研究的动向和趋势,提倡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间的交叉,重视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影响以及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他提出以陆地系统科学为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方向,具有鲜明的前瞻性。黄秉维地理学术思想和研究实践,是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宝贵财富,将继续指引中国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家园的美好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土壤侵蚀治理范式与生态学理论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土壤侵蚀治理范式是近年水土保持研 究中的一个热点。本文探讨了“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变迁过程以及对土壤侵蚀防治的重要意义, 并且讨论了土壤侵蚀防治范式与生态学范式之间的耦合关系, 指出生态学思想对土壤侵蚀科学 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强调在进行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生态因子。土壤侵蚀过程和 生态过程是相互渗透在一起, 它们之间所表现的是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 生态学中的自然均衡思 想、系统非平衡态理论、等级缀块动态理论都深刻的影响着土壤侵蚀科学的发展并且都得到不同 程度的应用。在土壤侵蚀研究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平衡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平究  潘根兴 《地理研究》2010,29(2):223-234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对喀斯特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对云南石林景区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养分、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裸露地,植被恢复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养分、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活性、微生物商、细菌种丰富度及基因多样性;相对于对照原始林,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微生物量碳、基础呼吸和诱导呼吸的恢复程度分别为32%~83%、36%~70%、54%~89%、58%~82%和35%~51%;对照林与植被恢复演替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之间的相似性遵循如下趋势:裸露地(稀)草地灌丛。总体上,自然恢复方式(草地和灌丛)提高土壤质量效果优于人工恢复方式(柏树林);从裸露地到稀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提高尤为迅速,为退化喀斯特土壤生态系统进一步恢复改善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综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问题倍受关注。本文针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侵蚀研究现 状, 从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格局研究、机理研究和生态恢复研究三个方面, 综合论述了近几十 年来有关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的区划、分类和分级研究 进行归纳, 将机理研究从自然因素和自然过程、人文因素和人文过程两个角度进行总结, 阐述了 喀斯特地区受损土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 指出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及今后的主要研 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被动微波反演土壤水分的L波段新发展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是陆—气交互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在全球水循环和能量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影响降水、径流、下渗与蒸散发等水文循环过程,并能反映洪涝和干旱的程度。随着第一颗采用被动微波干涉成像技术的SMOS(Soil Moisture and Ocean Salinity)卫星的发射成功,L波段被动微波遥感技术逐渐成为大尺度土壤水分监测的主要手段,促进了“射频干扰的检测与抑制”、“植被光学厚度反演与植被影响校正”以及“土壤粗糙度参数化方案”等关键问题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基于微波植被指数的L波段多角度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评述了围绕以上关键技术问题所取得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土壤水分微波遥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51—2010年中国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温度状况对于研究气候变迁、地球物质能量循环以及土壤性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国家尺度上土壤温度状况的长期序列和空间变化缺少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土壤温度内插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使用1951—2010年中国880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土壤温度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60年来土壤温度变化整体趋势为东北地区升温,西南地区少部分地区降温;② 中国土壤温度状况可划分为冷性土壤温度状况(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温性土壤温度状况(新疆南部、内蒙古和山西南部以及山东)和热性土壤温度状况(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③ 经纬度和气温与土壤温度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④ 中国60年来整体呈现温性土壤向北迁移(约46.5 km)、冷性土壤向南迁移(约43.4 km)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地理学、土壤学等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并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97,自引:4,他引:93  
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是评价土壤退化的重要工作,也是重新设计持续性的土壤管理系统的基础。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将各项土壤性质与土壤管理措施结合起来的评价方法。本文首先提出了选择红壤质量评价指标的原则,并从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评价红壤质量动态变化可资采用的指标体系,综述了国内在南方丘陵区红壤质量演化的研究中应用的指标;最后从土地评价方法中选择了可用于红壤质量评价的方法,并简要综述了国际上最新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7,自引:6,他引:31  
土壤侵蚀模型作为了解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掌握土地资源发展动态,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和维持人类长期生存环境的重要技术工具,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总结了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成果,对经验统计模型、物理成因模型、国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总结和评价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土壤侵蚀模型应该注重的发展方向:(1)注重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研究,将从以侵蚀因子为基础的侵蚀预报向侵蚀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理论完善,研究各侵蚀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泥沙在复杂坡面以及不同流域尺度间的分散、输移和沉积作用;(2)加强对重力侵蚀、洞穴侵蚀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大中流域侵蚀模型的研究;(3)充分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为侵蚀模型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源,以利于对土壤侵蚀模型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