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煤炭是河南省的优势矿产之一,是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河南省煤炭资源赋存状况、赋存特点、勘查程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煤炭资源潜力、资源形势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煤炭地质勘查力度、科学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广西境内早石炭世、晚二叠世以海相成煤为主,早侏罗世、古近纪、新近纪为陆相成煤。煤多属高灰、中-高硫、低热值的“二高一低”煤,已查明的资源总量21.36亿t,保有量18.56亿t。以古近纪-新近纪的煤田最多.其次为晚二叠世煤田。煤类以褐煤、贫煤为主。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百色-南丹以东、钦州-来宾-柳城-融水以西的区域内。在168个探(矿)区中,仅38%达到勘探程度。根据资源条件及勘查程度,指出在老矿区(井)的外围和深部(如红山矿区西南部、中北部深部、罗城煤田深部、宜山煤田中部、扶绥煤田中段北部、百色煤田中东部)、桂西地区(如凤山-大化、隆林-乐业相对隆起区域、大新古隆起周边)、桂东南和桂南地区(如大洲盆地、钦灵盆地、江平盆地、十万大山盆地)等处有找煤前景,并预测了勘查潜力。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煤炭资源相对比较贫乏,且分布不均衡,总体勘查程度较低。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结果显示,青海煤炭预测资源量为344.46亿t,总量占全国比值相对较少,已查明资源储量为45.84亿t,查明率是13.26%,查明程度很低。根据对资源量赋存深度、成煤时代、煤质类型及地域分布的分析,认为全省煤炭煤种优势明显,产地相对集中,找矿潜力很大。根据青海省经济发展规划,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煤化工产业将成为青海省又一重要经济支柱,因此应加大地质勘查投入,着力提高全省的煤炭地质勘查程度,为青海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侏罗系、白垩系,其次为石炭一二叠系、古近系和新近系,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为七个含煤区带。截至到2007年末,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20.4亿t,剩余服务年限不足15年。在19个主要生产矿区中辽源、浑江、舒兰、蛟河以及珲春等勘查程度较高,大多数老矿区外围和主要聚煤区带大部地区处于预查一普查阶段。通过分析提出实现找煤工作新突破的4个方向:①老矿区(矿井)的外围和深部找煤;②推覆构造下和玄武岩盖层下找煤;③松辽盆地西缘和东缘找煤;④东部山区勘查空白区找煤。  相似文献   

5.
煤炭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优势矿产。但存在勘查程度低、综合研究程度差等问题,提高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勘查程度是当务之急。以此唤起政府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业内人士的共同关注,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为内蒙古的能源发展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煤炭资源及开发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礼  叶水泉 《江苏地质》2005,29(3):186-189
介绍了江苏省煤炭资源的基本概况,主要煤层的简要特征,煤的类型和质量。叙述了江苏省煤炭资源储量的特点,讨论了解决煤炭短缺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分析了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总结了江苏煤炭企业占用资源和经营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含煤面积广,煤类齐全,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共有6个聚煤期,是我国主要产煤省之一,根据河北省煤炭资源特征、开发利用情况,指出目前河北省煤炭工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如探采比例失调、新建井基地严重不足、后备资源不足等的问题,以及加强煤炭资源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煤炭资源形势分析及保障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和资源保障程度,对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06年末煤炭资源现状和赋存情况的研究,对全省煤炭资源形势及其保障程度得出如下结论:①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在全国煤炭开发布局中优势明显;②煤炭资源地质条件中等偏简单,资源丰度中等,煤类分布特征突出;③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储量的占用比重大,但开发利用集约化及产业集中程度低,优质资源损耗浪费严重;④可供开采利用及需进一步勘查确认的可利用资源的规模与空间较大;⑤预测资源潜力较大,找矿(煤)勘查难度增加。并根据煤炭资源开发现状及当前地质勘查程度.就如何提高煤炭资源保障程度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今朝 《西北地质》2020,53(2):321-328
塞尔维亚煤炭资源丰富,其地质储量达189.83亿t,可采储量为75.14亿t,占世界总量的0.7%,在世界富煤国家中排名第14位。在其煤类中,褐煤占比超过90%。塞尔维亚的煤炭储采比为199,资源保障程度较高。塞尔维亚的含煤盆地虽然多达34个,但其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的97%以上都集中分布于Kosowo、Kolubala、Metohija与Kostolac这四大含煤盆地,Kolubala盆地东部地区与Kosowo盆地中部地区圈定为塞尔维亚的优质煤炭富集区。塞尔维亚政治基本稳定,经济发展较好,没有大的投资障碍,但是由于该国市场较小,比较适合小规模煤炭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煤炭资源及其找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煤炭资源较少,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分析煤炭地质和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煤炭资源的找矿潜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矿区外围和深部、推覆体下和苏鲁豫皖交界处的空白区找煤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综合前人勘查开发程度的定性分析结果,以累计探获资源量、保有资源量、预测资源量和尚未利用资源量的资源属性和勘查开发属性为基础,通过对中国各省区煤炭资源的勘查程度指数和开发程度指数两个指标的统计分析,对中国浅部煤炭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国浅部煤炭资源勘查程度明显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而开发程度明显表现为东高西低,南北差异不明显,且蒙东、晋陕蒙宁和北疆3个分区的煤炭资源未来具有最广泛的勘查开发前景。该研究成果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勘查开发潜力区块的圈定、制定未来勘查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关联分析在煤炭资源技术经济评价中进行尝试,建议以关联度作为评价区(单元)不同级别的评语。  相似文献   

13.
织纳煤田含煤地层上二叠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层数多,厚度大,煤质较好。通过区内含煤性、煤层煤质及聚煤规律研究,对煤炭资源潜力及勘查开发前景做出综合评价。以向斜构造为基本单元划分了15个赋煤单元和2个赋煤小区,共圈定了81个预测区,预测2000m以浅潜在资源量334.325 6亿t,探获资源储量191.646 0亿t,总资源量525.971 6亿t,并提出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建议:6个近期部署区优先安排普查,10个中期部署区考虑安排预查,9个远期部署区目前暂不宜开展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煤炭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省至2002年底总计累计探明煤炭储量118.71亿t,总资源量319.42亿t.我省保有储量水份大,保有煤炭储量地域分布不均,煤炭资源勘查总体工作程度低,煤的含硫量较高,但各地差异较大.优质煤炭资源的开发强度过大,新发现的大量小型煤炭资源赋存地将有效地弥补煤炭资源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煤炭资源所有权的分析,进一步明晰了煤炭资源的战略重要性、不可再生性、价值属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管理主体。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运用矿产资源经济学、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等理论,对我国煤炭资源整合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三种层次的整合模型,得出了国家应对煤炭资源统筹考虑、实行区域性整合、实行强有力的统一管理、完善煤炭价值的评估机制、对煤炭进行保护性开采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17.
安徽省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伟  孙贵  叶诗忠 《安徽地质》2006,16(4):262-266
后备煤炭资源储量的规模直接决定着宏观煤炭工业的规划和发展“。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是近年来煤炭地质经济研究工作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本文尝试应用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概略评价方法,结合我省实际,制订适合我省煤炭资源现状的评价原则和评价办法,评价我省实际有效的煤炭资源供给能力结论为:煤炭资源较丰富,有效供给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8.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就河南省而言,煤炭是河南省重要支柱矿产之一,对“中原崛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强力开发,我省煤炭资源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撑程度已呈下降趋势,直接威胁能源、电力、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瓶颈已明显凸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我省煤炭资源状况,是“中原崛起”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9.
煤炭资源洁净等级评价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和模糊数学方法,对煤炭资源洁净等级评价进行了研究,并基于VisualC++6.0,建立了中国煤炭资源洁净等级评价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原则、功能模块及其构成,最后以实例验证了该系统是实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实施以来,因对规范、规定、通知、办法的理解差异,在煤炭资源储量报告评审、备案工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矿权范围确定、资源储量估算、煤质分析、探采对比、煤层气综合评价、技术经济评价、报告编制等等,针对该类问题,提出了其相应的界定标准和注意事项,以期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