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大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大型银矿床在资源占有量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已经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从已知的国内外特大型银矿床入手,在成矿时间、空间以及成矿特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特大型银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概括如下:(1)已知特大型银矿床均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新生代的火山岩带和裂谷带之中,多数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浆活动有关;(2)特大型银矿床以成矿系列为主要线索,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5元素型;(3)中国在中新生代火山岩及裂谷发育地区,如大兴安岭-太行山带等,具有特大型银矿床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
3.
4.
5.
6.
特大型银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大型银矿床在资源占有量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已经成为近年来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从已知的国内外特大型银矿床入手,在成矿时间,空间以及成矿特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特大型银矿床的主要成矿地质特征,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及在我国的找矿方向,概括如下:(1)已知特大型银矿床均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内,主要受控于中生代,新生代的火山岩带和裂谷带之中,多数矿床与中酸性一酸性岩浆活动有关,(2)特大型银矿床以成矿系列为主要线索,划分为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和5元素型,(3)中国在中新生代火山岩及裂谷发育地区,如大兴安岭-太行山带等,具有特大型银矿床的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7.
福建尤溪梅仙矿田铅锌银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仙矿田铅锌银矿是福建省目前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铅锌矿产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矿田内陆续发现和评价了丁家山、峰岩2处大型规模的铅锌矿床。矿床产于闽中裂谷带中新元古代东岩组绿片岩中,属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相似文献
8.
9.
位于扬子板块南缘的云开地区,中生代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俯冲作用影响,导致强烈的岩浆作用及火山-次火山作用,从而诱发了一系列金银和多金属银矿化及矿床的形成,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多金属金银成矿带,其中中型以上银矿床有10处。本文运用现代成矿理论,分别对大地构造环境、赋矿地层及岩浆岩演化与银矿化的关系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福建顺昌仁寿铅锌银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昌仁寿铅锌银矿贮存于早元古代麻源群南山组变质岩中,受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属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15.
安徽池州许桥银矿地质特征及矿区深部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桥银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东南部,矿床银储量达到中型规模,成矿岩体为分水岭石英闪长岩,矿体主要呈似层状赋存于分水岭岩体北东侧奥陶系仑山组、汤山组地层层间裂隙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黄铜矿、辉银矿、自然银,脉石矿物为石英、碳酸盐矿物;矿石组构以自形-他形晶结构、交代结构、稀疏浸染状构造和网脉状构造为主;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矽卡岩化、绿泥石化等;许桥银矿床成矿作用经历了两个成矿期:热液期和表生期,热液期又可分为三个成矿阶段,即为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晚期混有大气降水的流体演化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地层贡献了部分矿质;成矿温度为中低温(208~259℃),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并指明了矿区深部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论述了西北地区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类型、银矿赋存层位及含矿岩系、银矿的分布与富集规律,并根据西北地区各类银矿的特点,将银矿分为7大类,11种类型和18个亚类。提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之一,提高其资源储备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河南省萤石矿床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等进行分析,系统总结萤石矿床的成矿规律,并提出河南省萤石找矿方向。结果表明:(1)河南省萤石矿床类型以热液充填型为主,全省可划分为三个萤石成矿带;(2)河南省萤石矿床主要分布于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其周边地层的北西向、北东向断裂构造带中,方城地区萤石矿床主要赋存于岩体附近的地层中;(3)萤石矿床的成矿年龄在120 Ma左右,方城地区萤石矿床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4)中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或其期后热液活动为萤石成矿提供重要的物质和驱动热;地层岩石为萤石成矿提供重要的氟,其丰富钙源很可能是巨量萤石富集的关键;(5)萤石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应属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系统,大气降水对萤石成矿具有重要作用;(6)河南省萤石找矿重点地区应在太华群地层岩石和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体广泛发育的北带和中带,特别是合峪、太山庙、天目山、铜山等岩体的内部或其周围。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