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皖南歙县、休宁一带晚震旦世下部兰田组上段钙硅质岩中发现碎屑流引起的滑塌砾岩层,上部皮园村组硅质岩中发现浊积岩夹层及风暴流沉积层,表明皖南地区晚震旦世应为半深海-浅海环境,而非通常所说的深海环境.  相似文献   

2.
杨逢清  杨铸生 《地层学杂志》1999,23(1):57-63,T001
四川石棉矿区地层研究取得以下新进展:1)田湾矿区赋矿层时代原定为中泥盆世,该地层中发现晚震旦世疑源类化石,因而赋矿层时代为晚震旦世;2)矿区缺失早震旦世沉积,仅发育晚震旦世的观音崖组和灯影组;3)田湾方家山赋矿层原定为中晚泥盆世河心组,据发现的疑源类化石,应属晚震旦世灯影组;4)田湾杜河坝东侧原认为上三叠统河湖相的白果湾组,据有机质判定为海相沉积,时代暂属中元古代,称茨竹坪组。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寒武纪的开始以遗迹化石Treptichnus pedum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我国南方通常以小壳化石的出现或者疑源类Asteridium-Comasphaeridium-Heliosphaeridium化石组合的出现作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整性,仅仅依靠寒武纪化石的首现来确定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可能导致其层位偏高,因此需要利用界线之下的埃迪卡拉纪化石对界线进行进一步限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一直被厘定在皮园村组硅质岩和荷塘组底部磷块岩或黑色页岩交界处,这一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地层的证据和邻区的生物地层资料,但是皮园村组本身缺乏直接的生物地层学资料。为了进一步确定皖南地区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和皮园村组的沉积年龄,系统研究了皖南休宁蓝田剖面皮园村组中的微体化石组合,在皮园村组中发现了埃迪卡拉纪化石Horodyskiacf.minor、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Palaeopascichnus sp.,以及未定名的纺锤状化石和球形化石。Palaeopascichnus在全球范围的埃迪卡拉纪地层中都有发现,且其仅仅局限在埃迪卡拉纪的晚期。在华北地台西缘的正目观组板岩和华南留茶坡组硅质岩曾报道有Horodyskia minor,H.moniliformis?(有可能为H.minor的同物异名),Palaeopascichnus minimus,P.meniscatus,和P.jiumenensis。在皖南Palaeopascichnus cf.jiumenensis和Palaeopascichnus sp.出现在皮园村组硅质岩的中上部,Horodyskiacf.minor一直延伸到皮园村组的顶部,说明由生物地层所划分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界线与皮园村组-荷塘组岩石地层的界线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最新的地震资料、探井资料及区域地质资料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区域地层格架,编制晚震旦世各沉积时期构造—沉积环境图,并探讨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邻区晚震旦世构造—沉积环境展布受基底构造限制,并具一定继承性。晚震旦世开始大规模的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整体来看自西向东海域环境由浅变深,由古陆过渡至碳酸盐岩台地、向东至台地边缘—斜坡沉积泥质岩,至深水盆地相沉积硅质岩,各相带总体呈南西—北东走向。上震旦统灯影组一段(简称灯一段)沉积时期—灯二段沉积中期为填平补齐沉积充填过程;灯二段沉积时期末—灯三段沉积期在克拉通内拗陷盆地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平缓的克拉通内部隆起;灯四段沉积时期伴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碳酸盐岩台地边界整体向东迁移。灯二、灯四段沉积时期末受桐湾运动两期抬升的影响,川中部分地区形成岩溶不整合面,盆地西部灯三、灯四段遭受强烈剥蚀。灯影组是四川盆地及邻区重要的油气储集层。  相似文献   

5.
皖南浙西分布着一条硅质岩带,时代为晚震旦世的皮园村组及早寒武世的荷塘组.这套硅岩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硅岩的岩石学、环境类型、物质来源,近年来关于硅岩带作为金矿源层及金矿直接产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区硅岩的地球化学、环境与物源的探讨都揭示了其作为热水成因的特点.笔者在积累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揭示了金矿源及其在附近寻找接触热液型的金矿床的可能性.本区硅岩作为矿源层或矿层,属于层控型,由当时海底热液喷流成岩作用和地下水热液成矿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6.
米仓山基底周缘震旦纪岩石地层及层序地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兵 《矿物岩石》1999,19(3):46-51
本文详细描述了米仓山南缘南江杨坝震旦纪地层剖面,将该区上震旦统划分为观音崖组和灯影组,并首次将灯影组细分为四个岩性段,同时查明了各组段的岩石组合及空间变化规律,根据岩石学,沉积环境及沉积地层界面特征将米仓山周缘地区上震旦统划分为两个沉积层序及一个超层序,分析了各体系域特征及海平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的震旦系发育齐全,分布广泛.出露良好.为江南型地层最古老的盖层。沉积类型复杂多样,岩石类型相当丰富,为重要的含矿层,含有丰富的铁、锰、磷、金等沉积层控矿产,是研究震旦纪地层、沉积相和层序地层较理想地区。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早震旦世早期以陆源碎屑沉积环境为主,为海岸冲积扇相到陆棚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进过程;早震旦世晚期以冰川作用为主,为海岸冰川相到陆棚冰川沉积;晚震旦世均以碳酸盐岩沉积环境为主,为台地前缘斜坡到浅海盆地相沉积,表现为一个海退过程。震旦纪可分出两个Ⅰ类层序,早震旦世早期Ⅰ类层序由低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凝缩段构成.由于受冰川作用对下伏地层产生了强烈削切,而使高水位体系域缺失。早震旦世晚期至晚震旦世晚期,为一个完整的Ⅰ类层序。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震旦系,通过本次地层清理,新建立大沙江组,朝阳组和外管坑组。本文描述了这三个组的岩性,岩相特征、划分标志及其分布情况,其时代分属于早震旦世,晚震旦世,晚震旦世早寒武世。  相似文献   

9.
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结构特征与成因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地表剖面测制,主要应用常规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详细刻画了渝东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硅质岩显微结构特征,分析了硅质岩的硅、氧同位素特征,探讨了硅质岩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灯影组硅质岩主要由隐晶石英、玉髓、微晶石英及巨晶石英结构元素组成;具有隐晶、微晶和镶嵌3种结构类型。硅质岩中可见有残存的白云石晶体,代表热水沸腾的针状孔较发育;硅质岩和晶洞石英单矿物的δ30 Si值变化范围在-0.6‰~0.8‰,属于热水来源的硅质岩中的δ30Si值范围,δ18 O值为15‰~23.5‰,利用氧同位素计算得出,研究区硅质岩的形成温度主要分布在70~110℃;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揭示研究区硅质岩为热水成因,但也受到构造地理位置和海水的影响;硅质岩为热水与海水、沉积与成岩共同作用的产物,形成时间主要在晚震旦世灯影期早寒武世牛蹄塘期。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台西南缘浅变质地层中新发现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其时代为晚震旦世。据此将该套地层划归震旦系,进一步划分为灯影组、观音崖组和苏雄组,建立了该区震旦系岩石地层系统。在区域对比基础上,将其归属扬子地层区上扬子分区九顶山小区。  相似文献   

11.
华南留茶坡组与灯影组的地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质岩为特征的留茶坡组广泛地分布于湘、黔、渝等华南地区。在留茶坡组中普遍夹有厚度不一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和其上0~10 cm厚的紫红色黏土岩。在湘西桃源,以宏体藻类为主的"武陵山生物群"产自于此白云岩层之下的硅质岩所夹黑色页岩中。该宏体生物群在化石的形态类型、组合面貌以及埋藏和保存特征等方面与产自于陡山沱组顶部的鄂西"庙河生物群"和黔东北"瓮会生物群"较为相似。但与后两个生物群相比较,"武陵山生物群"中藻体分枝的宏体藻类贫乏,且宏体生物的结构构造相对简单、演化水平相对较低,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晚期。而留茶坡组中所夹的白云岩层或泥质粉砂岩可能系灯影峡期的海平面下降、地壳上升在相对深水相地区的反映。湘黔一带留茶坡组的时代应为伊迪卡拉(震旦)纪至早寒武世早期。  相似文献   

12.
湖南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沉积的地层在湘西北区为五峰组、观音桥组;湘中区为五峰组;湘南区为天马山组和苏水冲组。根据其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古生物特征,将湖南地区晚奥陶世凯迪晚期-赫南特期沉积相划分为局限浅海相、潮坪相、深水盆地相、陆棚边缘-斜坡相等类型。凯迪期晚期,由于华夏陆块向扬子陆块不断挤压碰撞,黔中隆起、川中隆起等边缘古隆起面积不断增大,此时海平面相对上升,湘西北区变为被各古隆起围限的沉积了黑色碳、硅质页岩及泥灰岩的局限浅海环境,湘中地区主要为黑色碳、硅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的深水盆地环境,而湘南地区由于两陆块挤压隆升而沉积了陆棚边缘-斜坡相的砂板韵律;赫南特期随着全球冰川事件的发生,整个南方地区发生大规模海退,湘西北永顺-张家界-慈利一线以北抬升成湘鄂隆起,该线以南的湘西北区水体继续变浅,主要沉积了厚度仅十几厘米的观音桥组泥灰岩,湘中湘南地区沉积格局基本未变。  相似文献   

13.
李任伟  张淑坤 《地质科学》1996,31(3):209-217
扬子地区早震旦世时期沉积岩黄铁矿具有重的硫同位素组成,其δ14S值从早震旦世椿木组地层的24‰左右逐渐变得更正。在早震旦世扬子地区广泛沉积碳酸锰矿和黑色页岩的民乐组时期达到极正值+60‰,然后又降低至+16‰-+20‰。上述硫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支持了扬子地块属晚元古Rodinia超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假设。从晚震旦世早期陡山沱组底部开始,沉积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的δ14SS出现负值,并继续降低至-27‰以下。早震旦世晚期-晚震旦世早期沉积岩中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沉积盆地古海洋环境的剧烈变化,它与大约7亿年时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以及扬子地块与其它大陆分离的地质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区早震旦世时期沉积岩黄铁矿具有重的硫同位素组成,其δ14S值从早震旦世椿木组地层的24‰左右逐渐变得更正。在早震旦世扬子地区广泛沉积碳酸锰矿和黑色页岩的民乐组时期达到极正值+60‰,然后又降低至+16‰-+20‰。上述硫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支持了扬子地块属晚元古Rodinia超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假设。从晚震旦世早期陡山沱组底部开始,沉积岩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的δ14SS出现负值,并继续降低至-27‰以下。早震旦世晚期-晚震旦世早期沉积岩中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反映了沉积盆地古海洋环境的剧烈变化,它与大约7亿年时Rodinia超大陆的解体以及扬子地块与其它大陆分离的地质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地区晚震旦世黑色岩系地层层序、沉积环境与成因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在对湖南大庸、新晃、沅陵、溆浦和黔阳等地上震旦统—早寒武世初期露头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表明,湘西地区上震旦统内部存在3个与视海平面变化相对应的超层序,其上限大致可以留茶坡组顶部区域性成磷事件的出现为标志。黑色岩系的形成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尽管该岩系具有色深、层薄和富含有机质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层位黑色岩系的岩石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组成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制。经研究,晚震旦世金家洞组第二段和寒武纪初期黑色岩系的形成与海底火山和深大断裂的热泉喷流作用有关;而金家洞组第四段和留茶坡组下部黑色岩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各类层序界面的识别,以沉积特征、副层序和体系域与结构转换面等层序分析,进行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将湘西北慈利—大庸地区台缘斜坡相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划分为11个Ⅲ级层序,其中上震旦统7个、下寒武统4个,主要是Ⅱ型层序。在区域层序地层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露头层序地层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赣东北构造带中的“放射虫硅质岩”主要分布于樟树墩—茅桥一带的赣东北蛇绿杂岩带之张村群中,与周边岩石地层呈断层接触关系,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一致显示为泥质硅质岩,岩石遭受低级绿片岩相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与泥质千枚岩、变质火山岩、蛇绿岩密切共生,含有“可疑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化石;茅口(孤峰)组硅质岩遍布于赣东北—皖南广大地区,整合于乐平组煤系地层之下、小江边组灰岩之上,具稳定的层位压盖关系,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反映为纯硅质岩,岩石无变质重结晶现象,与碳质泥岩、灰岩互层,含大量的、珊瑚及腕足类化石,地层时代为二叠纪。因此,两者应分属不同的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18.
湘中湘南地区在早古生代时期,由于受海平面变化以及全球古气候的影响,形成了有利于烃源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笔者通过对湘中湘南地区的奥陶纪达瑞威尔中晚期-凯迪早期开展沉积相、岩相古地理和油气地质等研究,结合前人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将该区划分为陆架相、盆地相和陆架边缘相。陆架相主要由砂质板岩、砂岩、黑色页岩和硅质岩组成;陆架边缘相为粉砂-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条带状板岩、炭质板岩和硅质岩等组成;而盆地相为一套炭质页岩和硅质岩组成的黑色岩系,代表了一种平静还原的滞流缺氧环境。该套岩性有机质含量高,具较高的生烃潜力,且分布范围广,是湘中湘南地区达瑞威尔-凯迪阶的富烃沉积区,也是下一步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探的重要层位。  相似文献   

19.
湖南地区,尤其是湘中—湘南区域奥陶系烟溪组是我国新发现的页岩气勘探层位,该地层具有岩性变化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的特点。通过野外露头资料、钻井资料分析表明烟溪组岩性以硅质岩和碳质页岩为主,砂质页岩和砂岩次之。根据岩性、沉积构造以及纵向上岩石组合特征分析,认为烟溪组沉积相类型多样,包括深水盆地相、浅水盆地相、浅水陆棚相和浊积扇相等。研究表明:深水盆地相分布在湘南,浅水盆地和浅水陆棚相分布在湘中中部,而浊积扇相分布在湘中西北部、北部和东部等区域,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决定了烟溪组页岩气的勘探方向。横向上,湘南深水盆地硅质岩和碳质页岩TOC含量较低,而湘中浅水盆地相碳质页岩TOC含量高、厚度大,是烟溪组最有利的勘探区域;纵向上,烟溪组第三岩性段碳质页岩有机质丰度最高,脆性矿物含量高,是页岩气勘探的“甜点”层位。  相似文献   

20.
南京—巢县一带震旦纪灯影期碳酸盐台地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1975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江苏旬容仑山原“仑山组”下部发现一套藻白云岩,命名为灯影组。在该组顶界往上约40余米处的泥云岩中采获Redlichia sp.,确定有下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