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曲水县达布斑岩铜(钼)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锆石LA-ICP-MS微区U-Pb测年技术,对冈底斯成矿带东段曲水县达布斑岩Cu(Mo)矿床北部达布矿区含矿斑岩体、南部显角囊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对3件岩体样品中单颗粒锆石的分析,达布主矿体花岗闪长斑岩样品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6.5±0.05Ma(n=15,MSWD=3),达布主含矿体二长花岗斑岩样品年龄为16.1±0.13Ma(n=15,MSWD=1.03),南部显角囊矿体花岗闪长斑岩年龄为16.2±0.04Ma(n=13,MSWD=0.0064)。对达布矿床斑岩Cu(Mo)矿床主矿体中4件辉钼矿样品,显角囊矿体中6件辉钼矿样品,分别进行了Re-Os同位素测试,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6±0.50Ma(MSWD=0.35,主矿体)、14.8±0.23Ma(MSWD=1.3,显角囊)。结合前人研究以及本次测年结果认为:1)达布斑岩铜(钼)矿床岩体侵位的年龄应限定在16Ma左右,成矿时代为14Ma左右,成矿时间差小于0.86Ma,与区域上"成矿瞬时发生"的成矿规律是一致的;2)矿床产出于印度-亚洲大陆板块后碰撞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2.
经过对宝山铜多金属矿床的野外地质调查,认为该矿床主要由斑岩型铜钼(银)矿体、矽卡岩型铜、钼(银)矿体、角岩化变质粉砂岩内热液充填型铜金(钼、银)矿体组成。与成矿密切相关的构造为北东向F1断裂和北西向F2断裂。斑岩型铜多金属矿体呈细脉状、稀疏浸染状-稠密浸染状产出于花岗闪长斑岩中,矿体形态似层状、透镜状。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以浸染状和细脉-网脉状分布于花岗闪长斑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接触带及其围岩裂隙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热液充填型铜多金属矿体,规模较小,均以细脉-网脉状黄铜矿、辉钼矿石英脉的形式分布于与花岗闪长斑岩接触带附近的志留系殿背组、清水组泥质粉砂岩中,呈透镜状产出。三类矿体在成因上存在联系,成矿作用主要受控于花岗闪长斑岩,只是成矿物质沉淀的空间位置存在区别。宝山矿床为与高钾钙碱性重熔型花岗闪长斑岩成因密切联系的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成矿机制,即矿体赋存于斑岩、矽卡岩、角岩化泥质粉砂岩中所形成的"斑岩-矽卡岩-热液充填"复合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西藏甲玛矿区位于冈底斯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陆缘岩浆弧中段南部。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白垩统林布宗组(K1l)砂板岩、角岩(矿体顶板)以及上侏罗统多底沟组(J3d)灰岩、大理岩(矿体底板)。矿区岩浆岩主要呈岩脉产出,岩石类型包括花岗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闪长玢岩、闪长岩、闪斜煌斑岩、角闪辉绿(玢)岩、石英辉长岩等。由于矿  相似文献   

4.
大脉状产出的卓玛铜铅锌矿,成矿母岩为印支期侵位于图姆沟组的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构成的复式岩体。岩体由中心向外,具环状面型的"斑岩型"蚀变特征,矿化与硅化—绢云母化蚀变有关。由中心到外围,由深到浅,形成深部斑岩钼(铜)矿→中部矽卡岩铜矿→外围脉状铜铅锌矿的成矿系列特征,目前发现的矿体仅是斑岩型矿床分带中上部的大脉型矿体部分,深部具有寻找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体潜力。  相似文献   

5.
阳储岭矿区位于九岭东西构造隆起带北缘,新华夏波阳断陷盆地边缘。伴矿侵入岩为壳幔型中酸性杂岩体,由石英闪长岩(Qδ)、花岗闪长岩(γδ)、花岗闪长斑岩(γδπ)和二长花岗斑岩(ηγπ)组成,成岩年龄为141~151百万年。主要矿体赋存于斑岩体内。矿石呈细脉浸染状或浸染状。控矿因素多种多样,而以岩浆岩因素为主。白钨矿是主要的工业矿物。主要矿体裸露地表。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上杭县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晓丹  祁进平 《地质学报》2014,88(10):1904-1916
罗卜岭铜(钼)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主要斑岩矿体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地表露头含矿裂隙的统计结果显示,罗卜岭成矿晚期的含矿裂隙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远离斑岩体的含矿裂隙与其附近的区域构造方位或侵入体走向相近,表明受到北东向区域构造活动控制;而斑岩体西侧露头附近的含矿裂隙呈放射状,主要受到斑岩体侵入作用的影响。深部隐伏矿体则受到区域断裂和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体的共同控制,具体表现为:垂向上,以隐伏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为中心,由深至浅,矿体铜钼品位比值依次变大,显示了Mo\Cu-Mo\Cu(Mo)的元素垂向分带;平面上,铜、钼元素沿着北东向、北西向断裂和岩体接触带附近有明显富集;斑岩型铜钼矿体主要产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斑岩中,形态和产状受到区域北东向断裂或岩体接触带构造影响;蓝辉铜矿体主要产于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外接触带的花岗闪长岩体内,形态和产状受接触带控制。区域构造和斑岩侵入体对斑岩型铜钼矿化有不同的影响,浅部铜、钼矿化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作用明显,而深部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和断裂构造共同控制。区域上北东向背斜构造和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了花岗闪长质侵入岩体的侵位,矿区尺度的断裂构造对斑岩体的就位和成矿作用有一定的影响,罗卜岭花岗闪长斑岩体及其接触带则直接控制了斑岩型矿体的产出,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宾川小龙潭铜矿体可分为斑岩型铜(钼)矿和角岩型铜(钼)矿两种,前者的赋矿岩石为喜马拉雅期之石英二长斑岩,后者矿体群赋存于上三叠统白土田组角岩化岩层中,表明其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矿区深部矿化显示较好,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粤北大宝山多金属矿床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斑岩是燕山早期次英安斑岩岩墙(钾-氩年龄为143—166百万年)和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岩株(钾-氩年龄97—101百万年)。矿区内存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矿体,即多金属矿体、钼(钨)矿体、菱铁矿体和次生褐铁矿体。根据铅、硫、氧同位素组成以及矿石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产于英安斑岩岩墙内及其接触带附近的多金属矿体是属于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段召艳 《地质与勘探》2021,57(4):837-851
东炉房铜钼矿床位于扬子西缘坳陷带,是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近年新勘查评价的中型矿床,该矿床具大型规模远景。本次通过地质详查及综合研究工作,基本查明了矿床特征,理清了成矿规律,提出了深部及外围找矿预测区。研究认为:铜钼铅锌金多金属矿化与石英闪长玢岩-石英二长斑岩复式侵入岩紧密相关,矿化蚀变具有斑岩型-矽卡岩型-中低温热液脉型成矿系统特征;矿区共圈定24条矿体,其中斑岩型钼(铜)矿体3条,矽卡岩型铜(钼)矿体14条,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金)矿体7条,具有由内到外,由高温至中低温为Mo(Cu)→Cu(Mo)、Fe→Pb、Zn、Au的斑岩成矿系统元素分带特征;结合矿区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矿区外围及深部圈定3处寻找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矿找矿靶区。该矿床的评价对区内寻找同类型矿床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大宝山矿床是一个多矿种、由多种类型矿体(化)组成的一个大型多金属金属矿田,其形成作用与成矿机制方面的认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研究者,对于矿区内斑岩型钼(钨)矿体和矽卡岩型钨钼矿体的成因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认为船肚花岗闪长斑岩和大宝山花岗闪长斑岩是成矿母岩,矿床具有类似斑岩铜矿的蚀变分带和矿化特点,并认为花岗闪长斑岩属深源同熔系列,或者同熔与重熔之间的过渡系列,对风化淋滤型铁矿床淋滤成因的看法也没有异议,但对赋存在东岗岭组内的层状-似层状铜  相似文献   

11.
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深部斑岩矿体找矿突破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甲玛铜多金属矿是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勘查程度最高、成矿元素与矿体类型复杂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通过4年多、近350 个钻孔的验证,不仅实现了矽卡岩矿体的找矿突破,同时在0-40线深部发现了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与石英闪长玢岩中的斑岩钼(铜)矿体,建立了“四位一体”的找矿勘查模式。斑岩矿体赋存标高一般处于4 600 m以下,矿体走向NW-SE,倾向NE,近直立,矿体垂向延伸大于350 m;斑岩矿石以发育细脉-浸染状、网脉状构造为特征;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与辉钼矿,少见斑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初步查明:与铜矿化有关的含矿岩体主要为偏中性的石英闪长玢岩,蚀变以典型的细粒热液黑云母交代角闪石斑晶和基质而成的黑云母化蚀变为主;与钼矿化有关的含矿岩体主要为二长花岗斑岩,蚀变以硅化为主,次为绿帘石化、泥化和钾化。斑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常产出厚度超过200 m的巨厚矽卡岩矿体,且在岩体一侧有内矽卡岩产出。甲玛深部斑岩矿体的发现不仅证实了“斑岩-矽卡岩型”的矿床成因观点,而且完善了甲玛矿床成矿模式与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总结了近年来有关巴基斯坦雷克迪克斑岩型Cu-Au矿集区的地质、岩石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成果,指出该矿集区斑岩型Cu-Au矿床(点)的形成与板块的拼合以及特提斯构造域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在后碰撞地壳伸展阶段由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的岩浆-热液作用形成的,且早中新世的斑岩型Cu(Au)矿床(点)主要受石英闪长斑岩和闪长斑岩侵入体控制,中中新世的斑岩型Cu-Au矿床(点)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侵入体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中条山铜矿峪变斑岩铜矿的容矿岩石及原岩恢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中条山铜矿峪变斑岩铜矿容矿岩石产出的地质特征、岩石的矿物、化学组分、同位素及结构构造等特征,论述了中条山铜矿峪变斑岩铜矿的容矿岩石是由一套含铜的富Fe、Mg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经多次区域变质及深源富碱(K、Na)热流体作用下 形成的变花岗闪长斑岩、变石英二长斑岩(4、5号矿体容矿岩),黑云片岩、角闪黑云片岩、绿泥黑云片岩(1、3号矿体容矿岩),变辉绿岩、变花斑辉绿岩及变花斑英安岩(2号矿体容矿岩)。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区岩浆岩成岩时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区内主要分布有次英安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钼多金属矿床受NW、E-W、NE等方向断裂组成的构造格架控制,矿体分布与岩浆岩有密切关系。通过对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区丘坝次英安斑岩和船肚花岗闪长(斑)岩单颗锆石LA-ICP-MS测试,得出丘坝次英安斑岩单颗锆石U-Pb法206Pb/238U表面年龄(419~496 Ma)、花岗闪长(斑)岩单颗锆石U-Pb法206Pb/238U表面年龄(410~489 Ma),反映二者形成时代一致,可能为同一来源岩浆的产物;大宝山强蚀变次英安斑岩锆石SHRIMP U-Pb法206Pb/238U表面年龄有两组,一组为145~168 Ma,另一组为412~420 Ma;认为大宝山钼多金属矿区大面积分布的次英安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加里东末期形成的岩浆岩,而紧贴钼多金属矿体分布的岩浆岩为燕山早期岩浆活动形成产物。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Cu-Mo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多宝山斑岩型铜(钼)矿床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床,文章对矿区主要成矿岩体及辉钼矿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对成矿岩体采用高精度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成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74.8±4.7) Ma,矿体寄主岩石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78.1±4.1) Ma,以及矿体外围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83.9±4.5) Ma;矿体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75.1±5.1) Ma。测年结果显示,多宝山斑岩铜(钼)矿床形成于早奥陶世。结合含矿地层、矿区岩石组合特征,以及前人研究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多宝山矿床形成于早奥陶世与板块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说明在区域上寻找类似多宝山的斑岩铜矿应沿早奥陶世多宝山-伊尔斯岩浆岛弧带开展。  相似文献   

16.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南缘,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集区。近年来,相继在该矿集区发现了1、2、3号矿体。为了全面厘定矿集区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和深化对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3号矿体含矿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3号矿体含矿斑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 9±1. 4Ma)。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雄村矿集区存在两期矿化作用,早期矿化事件发生在约172Ma,与早侏罗世(181~175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2、3号矿体;晚期成矿作用发生在161. 5Ma,与中侏罗世(167~161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1号矿体。雄村矿集区含矿岩体显示出高的εNd(t)( 4. 5)值类似于马里亚纳大洋岛弧岩浆岩,结合雄村矿集区侏罗纪砂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而非陆缘弧环境。Sr-Nd-Pb-Hf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岩体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源区同时受到了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和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拉萨地体南缘具有强亏损Nd-Hf同位素组成(εHf(t) 10、εNd(t) 4. 5)的侏罗纪斑岩体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化,寻找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相关的斑岩型矿床的重点区域应该是侏罗纪岩体被同期火山岩覆盖的区域。  相似文献   

17.
西藏雄村矿区是南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成矿作用的重大找矿突破,目前已发现了Ⅰ、Ⅱ、Ⅲ号铜(金)矿体。为了查明斑岩体矿物学特征与矿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以Ⅰ号铜(金)矿体(原雄村铜矿床)含矿斑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电子探针和矿物产出状态分析,Ⅰ号铜(金)矿体含矿斑岩中黑云母、白云母、红柱石、金红石皆为热液蚀变的产物,钾长石除少数为岩浆成因外,多数为热液成因。石英闪长玢岩发育大量的深成磁黄铁矿,未见硬石膏结晶、钛铁矿含量大于磁铁矿、斑岩体中磷灰石SO3含量低(≤0.03%)、成矿流体富CH4等证据显示雄村Ⅰ号铜(金)矿体岩浆-流体氧逸度低,可能为还原性斑岩型铜矿床。利用金红石的Zr温度计计算出金红石的结晶温度为622~762℃,该温度反映了钾硅酸盐化蚀变中晚期温度。金红石中V2O5含量平均值0.42%、粒度较大,黑云母富镁、富钾、贫钙、高氟等特征指示了较好的铜矿化。  相似文献   

18.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南缘,区内成矿作用与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有关,现已勘查评价了一个大型还原性斑岩铜金矿床(I号矿体)和一个大型氧化性斑岩型铜金矿床(Ⅱ号矿体)。为了查明引起I、Ⅱ号矿体成矿特征差异的原因和含矿斑岩的区别标志,本文选取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和非含矿斑岩中磷灰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三套斑岩磷灰石单矿物的挑选、阴极发光照相(CL)和电子探针分析(EMPA),提出了磷灰石中Cl含量受控于共存硅酸盐熔体组分,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比非含矿斑岩具有更高的Cl/F(分别为0.76、0.26、0.07),高的Cl含量对促进Cu、Au的溶解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的新认识;含矿斑岩磷灰石高Cl低S指示金属元素Cu、Au可能以Cl的络合物为主进行迁移([CuCl_2]~–、[CuCl]~0、[AuCl_2]~–);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氧逸度低于非含矿斑岩,含矿斑岩较低的氧逸度可能指示成矿过程可能发生了结晶硫化物相的预富集;雄村矿集区I、Ⅱ号矿体含矿斑岩磷灰石与非含矿斑岩相比具有更高的Mn、Ca、Cl含量,更低的Si、S、F含量,可以作为含矿斑岩的判别标志,对指导区域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找矿突破有重要义。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东宁县金厂金矿位于兴蒙造山带松嫩地块之东端,是吉黑岩浆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围岩蚀变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均显示具典型斑岩Au-Cu矿体特征,与燕山晚期花岗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密切相关。通过矿物温压计对矿区中部18号矿体下部出露的石英闪长玢岩固结温压条件进行分析表明,岩体固结温度约735℃~700℃,压力约0.63MPa~1.3MPa,侵位深度大致约2km~4km,与流体包裹体获得的成矿深度(2.1km~3.2km)接近。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出露的矿体属于斑岩矿床成矿体系的中部,而深部斑岩体仍未大规模出露。因此,该矿区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20.
戴屋金矿床位于大瑶山成矿带,其矿化主岩是寒武系浅变质细碎屑岩和板岩。岩石具较高的Au、As、Ag、Sb、Hg含量。区内广泛发育酸性斑岩类(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石。斑岩类岩石经历了明显的热液蚀变作用,主要的蚀变作用是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绢云母化。蚀变花岗斑岩内存在Cu、Au、As(Ag)矿化。赋存于变质岩内的金矿化体分为石英脉型矿体和硅化砂岩型矿体。石英脉型矿体受近EW向褶皱和NEE、NWW向断裂控制,硅化砂岩型矿体具层(岩)控特点,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体类型表明,该矿床类似于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