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大陆边缘地质国际学术会议”于1986年10月20—25日在南京大学举行。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联邦德国和我国的共三百多位地质学家、地质工作者,交流了研究成果。 大陆边缘地质是目前世界地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它通过对地质板块运动的研究、对了解大陆边缘的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岩石的种类及分布、油气等矿产资源的形成及地热等等,均有着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2.
《华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成矿作用及环境地质》学术讨论会在肇庆市召开由广东省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委、广东省海洋湖沼学会、广东省海洋学会海洋地质专委、广东省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委和第四纪与环境地质专委、广东省石油学会南海所分会联合发起的(华南大陆边缘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3.
南海大陆边缘构造活动与重磁场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海是研究大陆边缘类型、大陆边缘成因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南海重力和磁力数据及其向上延拓处理结果所反映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前人关于南海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论述了南海大陆边缘构造特征与重磁场特征、基底断裂体系及火成岩分布与性质.南海周边的大陆边缘类型各不相同,重磁场特征、基底断裂和火成岩分布直接...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1)
正早在1.28亿年前形成的雁荡山,是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火山带中一座最具完整性、典型性的白垩纪流纹岩火山——流纹质破火山。作为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雁荡山是研究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据现代地质学研究表明,雁荡山完整地记录了1亿多年前一座复活型破火山的演化历史,包括其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为人类留下了一部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永久性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5.
《地震地质》1986,8(3):32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质学会和福建省地震学会,于1986年5月7—15日,在福建省联合召开了“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有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150多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沿亚洲大陆东缘,包括海陆过渡带,已经证明有一个构造体系,它由一些直径为2000—4000km的中心型巨型地貌构造(mega—MCT)和一些绵延数百或数千公里的区域性断裂带(trans-regional faults)组成。这些地貌构造确定了本地区的地质、地貌基本特征。巨型的MCT是一些内生构造,它形成于前寒武纪、并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反复的构造岩浆活动,同时,也引起地质和构造结构以及地形的重要重建。最后一幕的重新活动发生在晚中生代,这时一个巨型MCT链的构造沉降产生了一些东亚边缘海盆。与此同时,大陆型的巨型MCT经历了一次整体的隆升。作者提出,有一个从前寒武纪一直持续至今的大陆边缘拉张过程在地貌构造的区域演化中起着主要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其它的大陆边缘在显生宙时期都经历了拉张和构造沉降。这种现象可以用地球的持续膨胀过程予以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雁荡山自然景观的科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复活破火山,经断裂切割抬升而成为典型性的破火山立体模型。它向人们展示了破火山内部的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类岩石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破火山喷发产物与中央侵入体有直接联系的证据。涵盖了流纹质岩浆火山爆发、喷溢、侵出、侵入等的完整过程,堪称流纹质火山岩类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不仅显现了白垩纪时期亚洲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过程,而且是古太平洋伊泽奈奇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壳幔深部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含气(油)盆地的构造格架和成因类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联合古陆的裂离和拼合,中国地质构造演化可分为3大阶段,即前震旦纪陆核形成和古中国地台形成阶段、古地台解体和中国古大陆形成阶段及印支期后中新生代中国大陆继续发育阶段。因此,将中国沉积盆地划为古生代(包括中、新元古代和印支运动期前早、中三叠世)盆地和印支运动后中、新生代盆地。后一阶段与印支期后特提斯构造体系和太平洋体系有关。古生代含气(油)盆地主要分布于不同类型的中新生代盆地叠置在其之上的克拉通内盆地,其次分布于破坏程度低的克拉通边缘盆地、坳拉槽或裂陷槽中。而印支期后中新生代含气(油)盆地主要分布于大陆内裂谷-被动大陆边缘,其次是前陆盆地、大陆内裂谷-坳陷和大陆内缩短挠曲盆地。  相似文献   

9.
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流与岩石圈热状态是大陆边缘构造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研究不仅能为探讨发生在大陆边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提供地热约束,而且还能为深水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对海底过程研究的深入和对能源资源问题的关注,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取得了新认识,特别是,主动大陆边缘弧后地区高热流的认识及成因机制以及被动大陆边缘洋陆过渡带可能存在的高热流异常等这些重要发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大陆边缘热状态的认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大陆边缘热流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主动大陆边缘岛弧弧后地区热状态和部分被动大陆边缘发现的高热流异常,前者一般被认为是与弧后地区岩石圈之下的浅地幔对流有关;而后者既包括来自浅层地壳生热贡献,也有深部地幔热流所致,一些学者将此归因于小尺度地幔对流或岩石圈厚度差异引发的边界效应,仍存争议.我们还分析了探针热流、钻孔热流和BSR热流等不同类型数据的优缺点,指出钻孔热流和BSR热流成为继传统探针热流之后研究大陆边缘热流的有效手段.在海底热流和近海底过程之间相互响应的基础上,强调热流探测对近海底过程研究的贡献.还对比了国内外热状态的研究,探讨了国内研究与国际的差距.最后,就未来大陆边缘热状态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深化南海大陆边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光鼎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12):2991-2992
南海作为中国重要的边缘海,在中生代期间经历西部特提斯域的构造演化,形成主动大陆边缘.在新生代期间受太平洋域构造演化作用的影响在南北两侧出现陆缘共轭张裂,形成发育多个大型新生代盆地的被动大陆边缘.中国南海从主动大陆边缘转化为被动大陆边缘,不仅是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而且还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从而持续激发着科学家的广泛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1985年5月7日—15日在福建省泉州和厦门召开的“全国东南沿海大陆边缘构造实地考察”学术讨论会概况。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75个单位的近15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除大会报告外,还分区域构造、新构造地震和矿产三个组进行讨论,其中与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有关的主要有:①长乐一诏安断裂变质带;②东南沿海升降速率;③滨海断裂带;④北西向构造;⑤华夏古陆等五个问题。大陆边缘构造是国际岩石圈计划的一部分,对此深入研究,对寻找矿产、保护环境和减轻地震灾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板块构造理论,在一开始就能够成功解释显生宙时期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过程和事件,但是在解释大陆内部和前寒武纪时期地质记录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挑战.就板块构造与大陆地质之间的关系来说,由于将陆内构造与陆缘构造之间在结构和成分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割裂开来,结果导致传统板块构造模型不适用于前寒武纪地质,特别是不能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基本地质特征的假象.然而,这些假象并不意味着,太古宙大陆地壳不是起源于板块构造体制,而是起源于所谓的前板块构造体制.目前所提出的前板块构造过程都是在停滞层盖构造体制下的垂向运动,不仅包括像重力凹沉、地幔柱和热管构造这样的内生过程,而且包括像流星撞击这样的外生过程.这些垂向过程不仅在太古宙引起了活动层盖构造的起始,而且在显生宙时期依然活跃,都是不同深度条件下地幔极向对流的结果,并非某一时期所特有.一旦将20世纪传统的板块构造运动学理论升级为21世纪整合的板块构造运动学-动力学理论,系统深入地检查物质和能量在板块边缘的垂向传输,即可发现板块构造能够解释太古宙克拉通地壳的岩石组合、构造样式和变质演化等常见特征.通过认识和理解汇聚板块边缘的结构和组成及其动力...  相似文献   

13.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研究(Ⅳ):双似海底反射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由于双似海底反射可望指示一个动态演化的天然气水合物-游离气体系特征,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非常有意义。目前在世界上有两个双似海底反射分布区最为典型,一是挪威西部大陆边缘,另一个为东南海海槽大陆边缘,对双BSR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残留BSR,对应古温压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的反射,另一种是混合气体水合物沉积的底界反射。阐明双似海底反射层空间分布特征与其成因,建立动态演化的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模型,可为深入了解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地质历史中的演变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陆边缘是地球碳氢化合物和金属矿产资源形成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地震、火山、滑坡等灾害的多发地,此外,大陆边缘附近还拥有当前最高的人口密度。因此,大陆边缘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重要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1998年启动大陆边缘研究(MARGINS)计划,该计划于2010年结束,并取得可喜成绩。之后,NSF在2012年启动"裂谷与俯冲边缘的地球动力学过程"(Geodynamic Processes at Rifting and Subducting Margins,GeoPRISMS)计划及其项目征集工作。2013年12月,GeoPRISMS执行计划(GeoPRISMS Implementation Plan)发布。在此,我们对GeoPRISMS执行计划中的研究区域及其将探讨的具体科学问题做一简要介绍,以便相关人员能更好地了解该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第11届国际大陆及其边缘深部结构学术会议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国际地球深部探测的新动向,并对目前国际上深部探测的新方法作了简要介绍。此外,还对与会议有关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474号项目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与其周缘强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板块内部的应力主要来自于相邻板块的挤压,因而,我国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活动与周围几大板块的运动紧密相关。板块边缘的强震活动是板块运动的明显标志。本文研究了板块边缘强震活动与大陆内部强震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相关性。从中总结出估计大陆内部地震形势的方法和指标,并且运用这些指标对我国大陆未来的地震形势作出了具体的推测。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8)
杰仁苏木北扎布吉岩体出露的闪长岩,其锆石U-Pb年龄310.81±1.3Ma,形成于晚石炭世。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闪长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的构造环境,综合研究区地质资料,认为杰仁苏木北侧扎布吉岩体闪长岩可能系洋壳向锡林浩特地块俯冲-消减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位.本文介绍了自晚白垩世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经历的复杂地质构造演化过程,不同板块间的汇聚、碰撞、俯冲和拆离、扩张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区内南部克拉通、中部褶皱带及北部岛弧带为特点的地质构造单元,在区内形成了具有活动大陆边缘特色的成矿系统,对寻找以斑岩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红土型镍矿为主要成矿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部大陆与东海海域地质构造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分析了中国大陆东部地区和东海海域地球物理场、大地构造、地球动力学特征.根据分析得出;东海海域的重磁场特征与中国大陆重磁场特征密切相关.分布趋势与走向均与大陆边缘重磁场相同,是大陆地球物理场向海域的延伸.东海陆架盆地地区具有大陆地球物理场特征.东海东部边缘、海槽具有大陆边缘地球物理场特征.根据研究区的重磁资料计算了该区莫霍、居里界面深度与分布.地壳结构特征表明:莫霍界面在中国东部的主要走向为NE—NNE向,与东海莫霍界面的走向基本一致,说明是大陆地壳向海域的延伸.在冲绳海槽以东海域,地壳厚度由十几公里迅速减薄到几公里,表明地壳由过渡壳向洋壳的转变.因此;中绳海槽应该是大陆地壳的自然终结.中国大陆东部居里界面的差异,反映了地壳结构的不同。陆区及陆架区的磁场特征主要反映了上地壳的磁性结构,相应的也形成了不同的磁场特征与居里界面特征.地球动力学特征表明:东海海域地球动力学特征与中国东部大陆地球动力学特征关系密切,这一地区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结合地带.构造活动十分强烈.是研究中国大陆及其邻域构造运动,进行地球动力学特征分析的极为有利、重要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台湾:从粤东沿海逆时针旋转而来的陆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岛基本地质特征出发,通过与大陆东海沿海及邻近地区之间的地质对比,提出关于台岛成因的新假说,即台湾岛是在晚中生代随着东南大陆的离散而逐渐分离出去的一个陆块,并经历逆时针旋转,于中新世以后在福建沿海与大陆碰撞拼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