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人工地面观测转变为自动地面观测,其观测方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平行观测,对鱼台县气象局(2006-2007年)及周边的金乡(2003-2004年)、微山(2004-2005年)的人工站与自动站的地面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无积雪状况下,人工站与自动站地面观测数据对比值较小;有积雪状况下,人工观测的雪面温度与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因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更能代表实际地面状况,所以,这种对比关系的出现,将为使用地表温度的水文及农业部门提供一个地表温度使用参数β,使这些部门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地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地能、地热、地表水的预测与判断提供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2.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我国在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转变时原基本 (准) 站的平行对比观测及2005年基准站平行观测的地面温度资料, 进行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资料在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分析。用最大似然率检验方法检验地面温度月值的均一性, 对自动观测影响地面温度均一性的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自动观测地面温度日平均值比人工观测高0.54 ℃。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年对比差值大于0.0 ℃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0.3%, 58.2%, 92.2%, 绝大多数站自动观测地面温度的年平均值比人工观测值高。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45°N以北的黑龙江及内蒙古北部、新疆大部地区是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平均最大的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在日、月、年的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冷时段比暖时段的差异大, 北方冬季差异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在北方冬季有积雪时, 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是雪下温度, 比原人工观测的雪上温度明显偏高, 如果无积雪影响, 两种仪器观测的差异并不明显, 差值来源于两种仪器和场地差异的共同结果。非均一性检验表明:在北方地区地面温度产生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是自动站观测的变化; 而在南方地区, 自动观测的改变对地面温度非均一性影响不大。北方有积雪时, 观测的地面温度不能表现真实的地面温度, 因此, 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3.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气象数据的对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揭西气象站2006~2007年自动站与人工平行观测项目,气温、地面温度、风、气压、湿度、雨量气象数据的对比,分析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气象数据的差异.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观测的气温月平均、年平均差值在±0.2 ℃之内;相对于传统的人工观测来说,自动站观测的相对湿度偏小,有一个偏干的现象;自动站雨量传感器经过调整和维护、运行正常情况下,月降雨量、年总降雨量可达到±4%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泳  王晓兰 《四川气象》2007,27(3):43-45
本文利用四川省基本(准)站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资料,对2004年对比观测期间的温度、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4.5%的台站人工站与自动站的气温对比差值在误差(±0.2℃)允许的范围内,并且64.1%的台站自动站观测的气温比人工站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降水量的差异与气温的差异比较起来明显比气温大,且71.8%的台站自动站的降水量比人工站偏多。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四川省基本(准)站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资料,对2004年对比观测期间的温度、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4.5%的台站人工站与自动站的气温对比差值在误差(±0.2℃)允许的范围内,并且64.1%的台站自动站观测的气温比人工站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降水量的差异与气温的差异比较起来明显比气温大,且71.8%的台站自动站的降水量比人工站偏多.  相似文献   

7.
海南省自动站气温观测资料评估及气候订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海南省16个气象台站2004~2005年自动站与人工并行观测气温资料的对比分析,根据相关标准对海南省自动站气温资料进行了评估.分析表明:海南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偏差有日变化和季节差异.产生偏差原因有观测仪器的系统性偏差、观测仪器对气温变化响应的灵敏度、观测时间的差异、太阳辐射对观测仪器的影响等.建立了海口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值之间的经验换算关系,为气候资料的前后连续性使用提供了订正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西2003-2005年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0~20cm地温平行观测数据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为历史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的0~20cm地温夜间差异较小,白天差异较大,且白天自动气象站数据高于人工测值;二者的差异也有季节变化,冬季差异较小,其它月差异较大;差异随土壤深度的加深而减小;自动站观测与人工站观测地温偏差与自动站仪器没有关系,也与站点的区域分布没有明显关系;10~20cm地温自动站数据在3—5月与历史累年值容易产生显著性差异;地面平均温度和地面最低温度在地面有积雪的月份与历史累年值容易产生显著性差异,且自动站数据比累年值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0~20cm地温虽有差异,但与历史累年值相比差异较小(≤0.7℃),可以与历史资料连续使用。  相似文献   

9.
渭南自动气象站2005年进入单轨运行。在2a的运行中,自动站的压、温、湿、风、地温等气象要素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天气实况,与人工站观测的差值相对稳定,唯独雨量与人工观测差值较大且不稳定。通过对渭南站2005年和2006年汛期(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  相似文献   

10.
在晴天或者少云的天气条件下,自动站与人工站所测地面温度值相差较大的现象在气象台站中反映较为普遍。通过分析德令哈一次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最高温度有较大差异的事例,发现了造成差值的原因,提出了减小差值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王秀琴  卢新玉  王金风 《气象科技》2013,41(6):1068-1072
基于新疆昌吉州5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0 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气象站2011年所有积雪日数据对关系模型作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有3个雪深分层:5 cm以下、6~40 cm和40 cm以上,积雪深度为0~5 cm时,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差值很小,受雪深及天气条件影响明显,雪深6~40 cm,主要受雪深影响,雪深超过40 cm,地面温度趋于定值。  相似文献   

12.
A method is proposed for calculating the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now cover based on the data on snow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soil temperature measured at weather stations. The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the snow cover effect on soil temperature are presented.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is effect are described. The results obtaine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opportunities of applying simple models to forecast permafrost conditions under the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积雪日数的气温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积雪日数和均一化气温数据,对高原1951—2004年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无论是极值敏感度还是当前气候下的敏感度,空间上都呈现出高原四周积雪较中部对气温的敏感程度高的情况。各台站积雪日数对气温最敏感时的临界气温与海拔有着极好的反相关关系,而极值敏感度与海拔虽然也有一定的反相关,但相关程度远不如前者高。在当前气候状态下,有相当一部分台站的平均气温还未达到临界值,这些台站在秋、冬、春、夏季分别占总台站数的36%、39%、47%和11%。未来气候继续变暖背景下,这部分台站积雪日数对气温的敏感度会进一步加大,即积雪对气温的升高会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4.
利用和林县气象局1960—2008年气温、40、80cm地温月平均数据,降水、日照、积雪月总量数据,对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cm地温与气温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突变点与气温变化的突变点相同,均为1987年。40cm地温在夏季略受降水的影响,而冬季受积雪的影响较明显。其终年与日照时数相关较弱,说明地-气辐射过程平衡的速度较快,会很快消除掉其他气象因子带来的地温与气温之间差异的阶变。40cm与80cm地温变化的一致度很高,表明80cm很少得到来自地壳内部热量,80cm地温变化的两个异常点分别位于1988年和1990年,处于1987年附近但落后于1987年,说明气候突变会影响到80cm地温变化,但影响滞后。  相似文献   

15.
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的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王晓默  薛峰  章磊 《气象科技》2007,35(4):602-606
利用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兖州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对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的观测数据虽然有一定差异,但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其中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极端最低温度和地面极端最高温度总体差值较大。除仪器的性能和工作原理造成的差异外,观测环境的变化、人为操作和特殊的天气现象也是造成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田午时冠层温度与气温和地温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分晴日、阴日及不区分阴晴3种情况,研究了湿润与较干冬小麦田午时冠层温度、气温和地温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湿润麦田晴日使用气温预测冠温效果最好,基于最终模型估算冠温的平均误差仅1.03℃,标准差为1.26℃。较干麦田晴日与阴日用地温估算冠温效果最佳,基于最终模型估算冠温的平均误差分别为1.64,1.54 ℃;其估算冠温的标准分别为2.05,1.89℃。用本文统计建模法预测结果的误差低于目前用NOAA影像反演冠温时2~3℃的均方根误差。研究结果也说明使用气温和地温预测麦田冠温是切实可行的。这就为冠温数据的获取提供了廉价有效的新方法;同时也使利用遥感影像与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较大的区域范围内进行冬小麦需水预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贺州自动站替换人工观测对资料连续性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贺州站2004~2005年自动站与人工站平行观测的气温资料进行资料差异性分析,对气温月、日平均值及其平均差值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自动站气温和人工站气温数据差异性不显著,资料的连续性很好,但仍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如能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订正,将极大地提高资料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8.
The soil temperature(ST)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AT),but their coupling may be affected by other factors.In this study,significant effects of the AT on the underlying ST were found,and the time taken to propagate downward to 320 cm can be up to 10 months.Besides the AT,the ST is also affected by memory effects-namely,its prior thermal conditions.At deeper depth(i.e.,320 cm),the effects of the AT from a particular season may be exceeded by the soil memory effects from the last season.At shallower layers(i.e.,<80 cm),the effects of the AT may be blocked by the snow cover,resulting in a poorly synchronou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T and the ST.In northeastern China,this snow cover blockage mainly occurs in winter and then vanishes in the subsequent spring.Due to the thermal insulation effect of the snow cover,the winter ST at layers above 80 cm in northeastern China were foun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even during the recent global warming hiatus period.These findings may be instructive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ST variations,as well as land?atmosphere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9.
Recent snow height measurements(2008–15) from nine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s(AWSs) on the Ross Ice Shelf are used to examine the synoptic and seasonal variability in snow accumulation,and also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ntarctic Mesoscale Prediction System(AMPS) for precipitation. The number of snow accumulation events varies from one station to another between 2008 and 2015,thus demonstrating geographic dependenc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snow accumulation is too high to determine its seasonal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AWS observations with limited time coverage.Comparison between the AMPS and AWS snow height measurements show that approximately 28% of the AWS events are reproduced by AMPS. Furthermore,there a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AMPS and AWS coincident event sizes at five stations(p 0.05). This finding suggests that AMPS has a certain ability to represent actual precipita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