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2009年,中国海监厦门支队在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海监部门的有力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队伍建设在扎实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执法能力在科技的助力下继续提升,执法实践在机制的保障下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海底播种     
李丹 《海洋世界》2014,(3):24-27
<正>生活在海边的渔民能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描写耕作艰辛和农作物来之不易的古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在土地上播种、收获农作物,那么生活在海边的渔民除了进行传统的捕获,在野生资源越来越匮乏的条件下,他们能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年前我在大连的一次采访中了解到:獐子岛的海产品主要来源于近海水域,当地渔民采用底播增殖的生产模式,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养殖户来说,这是一门新技术。那么  相似文献   

3.
南海叶绿素浓度季节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以南海海域1997年10月至2002年9月SeaWiFS卫星遥感叶绿素浓度的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多年平均的南海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分布,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南海大部分海域叶绿素浓度普遍较高,春季大部分海域较低;南海各个海区的叶绿素月平均最低浓度基本出现在春季的4月或5月,而最高浓度出现的月份却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央海盆区出现在12月,在广东沿岸海区出现在7月,在越南东南部近岸海域在8月和12月有两个最高值;在吕宋海峡的西部区域,尽管叶绿素浓度的最高值也出现在12月,但是叶绿素浓度的最低值却出现在夏季的7月.在空间上近岸区域的叶绿素浓度明显高于中央海盆区,西部海域普遍高于东部海域.南海叶绿素浓度的这一时空分布特征与流场(如上升流等)、海面温度场和风场等的变化有关,也与陆源物质的输入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全球变暖背景下最近40年太平洋海温变化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Non-Boussinesq POP模式和1960—1999年NCEP的1 000 hPa大气温度和风场资料,模拟了最近40 a太平洋海温的变化,通过与实际观测结果比较,得出模拟结果是可信的,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在海面,太平洋最大的增温发生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即Niño1-Niño4区内,最大的降温在中纬度南北太平洋中部,除了北半球太平洋西岸40°N附近为降温外,在北半球太平洋沿岸基本上为升温,但太平洋东海岸的升温幅度要远大于西海岸;在太平洋0~483 m深度垂直方向,除了赤道中太平洋区域海温的变化在海面为上升,在169 m处为下降,在483 m处又转为上升外,其他区域海温的变化在垂直方向基本上为线性变化。在全球增暖的背景下,虽然El Niño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表现出增强的趋势,但是反映在赤道表面以下的次表层西太平洋暖池中的异常暖中心,在由西向东移动过程中其强度却是减弱的。  相似文献   

5.
1804年,拿破仑在法国称帝后,怀着横扫欧洲、称雄世界的野心,曾在海上封锁英伦三岛.英国皇家海军为突破包围圈,与法国人在海上鏖战数年,这是19世纪初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海战.据文献记载,英法两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海战中,约有150艘舰船遭受过海上霹雳的袭击,造成了200余人的伤亡,物质损失总计约10万英磅,这在当时来说已算相...  相似文献   

6.
根据1981年的胶州湾水域调查资料,分析了重金属As(砷)在胶州湾水域的分布、迁移和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s在胶州湾水体中的表层质量浓度范围为1.00~2.70μg/L,底层质量浓度范围为1.00~2.40μg/L。在一年中,胶州湾整个水域都未受到As的污染。在胶州湾水域,As的质量浓度来源于河流的输送,其质量浓度小于2.70μg/L。在陆地迁移过程中,在胶州湾周边地区的土壤、水体没有受到As的污染,进而使得胶州湾周边河流的As质量浓度也非常的低。在水域迁移过程中,在胶州湾,As的表、底层质量浓度都相近。在时间尺度上,夏季胶州湾的表层水体中As的质量浓度几乎都高于春季。而在整个湾内底层水体中,春季和夏季的As底层质量浓度都没有高低可分的。在空间尺度上,在海泊河的入海口的近岸水域,As在底层质量浓度中比较高。而在湾口的近岸水域,As在表层质量浓度比较高。这揭示河流的输送能力决定了底层质量浓度的分布和表、底层的垂直分布。  相似文献   

7.
在地球生物圈的历史中,与主要改造时期有关的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在短时间内(数千或数万年)很多曾繁荣过的动物和植物群体消失了,最著明的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接期。恐龙类就是那时消失的。但更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5亿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之间的交接期,这是我们星球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仅在海洋中就消失了90%的动物种,55%的属,28%的科,20个目,2个纲和2个亚纲。陆上动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晚二叠世似兽齿的鳞甲目非常繁荣,其他较原始的爬虫类亦曾广泛分布。这些古生代的大部分四足类都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接期死亡。在中生代陆地上,取代似兽齿状爬虫类的是初龙亚纲,其中包括恐龙类。  相似文献   

8.
《海洋通报》自1982年创刊至今,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30年来,在国家海洋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编委会的悉心指导下,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东海分局和南海分局等兄弟单位的鼎力相助下,在涉海科研院所和涉海高校的大力支持下,《海洋通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但跻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  相似文献   

9.
卫星遥感中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时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MODIS气溶胶产品中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两个参数的关系,直接计算得到我国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并对人为和沙尘气溶胶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我国海域,利用550nm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小颗粒比例的关系直接计算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是可行的;我国海域的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人为气溶胶在春夏季最大,而在秋冬季最小;沙尘气溶胶在冬春季最大,而在夏秋季最小.在该海域人为和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在纬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0°~45°N达到最大值,向南北递减;沙尘气溶胶光学厚度在33°~40°N最大,在其他纬度都很小.在经向上,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与离岸距离有关,在沿海120°E处最大,随着经度增加而减小.沙尘作为大颗粒气溶胶,传输距离小,所以它只是在120°~123°E出现最大值,在其他经度处都很小.  相似文献   

10.
马里恩象龟     
<正>马里恩象龟是草食动物,白天它们都各自寻找草木,只有晚上才聚隼在一起,在后来发现的1708年的一本航海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在这个岛屿上有许多象龟,它们晚上聚集在一起,一个紧挨一个,就像是地上的铺路石。这是反映塞舌尔群岛象龟数量之多的一个真实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