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黑龙江省74个气象站1971-2005年夏季气温和2004-2007年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资料,采用信息扩散理论对黑龙江省低温冷害、干旱和洪涝等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对干旱和洪涝采用受灾指数评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低温冷害风险概率主要表现为北部大于南部,一般冷害风险概率表现为西南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严重冷害风险概率则表现为北部地区最高,中部及东南部地区次之;黑龙江省干旱灾害风险概率西部和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和东部地区;黑龙江省洪涝灾害风险概率则表现为中部地区大于全省其它地区,中部伊春地区为全省洪涝灾害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低温冷冻灾害风险区划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安徽省为例,基于自然灾害风险形成原理,利用气象、基础地理信息、农业和社会经济等方面数据,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抗灾能力等4个方面来综合评估安徽省低温冷冻灾害风险程度的地区差异,最终建立综合的灾害风险指数,并将该指数应用于安徽省低温冷冻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结果验证。结果表明,安徽省低温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比较客观,较全面地反映出安徽省的低温冷冻灾害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重现期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探讨不同重现期情景下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利用不同类型共20 种分布函数拟合得到最大日降水量结果,并将其作为致灾因子,结合其他11 种指标,定量化评价淮河流域不同重现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研究发现:① 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为流域中上游干流蓄洪区及周边地势低洼地,流域中部、西南部以及东部部分地区为中高风险区,低风险区分布于流域北部与中南部。② 随重现期增加(10a 一遇至1000a 一遇),最大日降水量空间分布变化为流域东部整体危险性逐渐减弱,西南部高值区域增幅较大;而最终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变化则表现为中高风险区保持相对稳定;高风险区与低风险区逐渐缩小,占流域总面积分别由8.3%、42.4%减小至3.2%与30.8%,风险高值保持稳定但区域集中程度越来越明显;中风险区则由28.3%增加至40.9%;整体呈现“流域东部大灾减少、小灾不断,西部高值区遇水成灾,北部中南部相对安全”的空间分布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4.
王宁  臧淑英  张丽娟 《地理研究》2018,37(3):622-634
基于MK检验、滑动t检验、EOF分析方法,使用近50年(1961-2012年)黑龙江省32个气象基准台站逐日冻土观测数据、气温观测数据,对黑龙江省冻土厚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近50年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减少了12.86 cm,下降速率为-0.53 cm/a,以2001年为界发生了突变。② 冻土厚度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厚南薄格局,中部地区冻土厚度较同纬度其他区域偏低;空间变化呈现南部冻土厚度降低快,北部降低慢,中部与西部、东南部呈相反变化的特征,伊春、铁力、漠河观测点为冻土变化敏感区。③ 气温是影响黑龙江省冻土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与冻土厚度相关系数为-0.611。本文的主要贡献为揭示了黑龙江省冻土厚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相关研究及各级政府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曹彦超  焦美玲  秦拓  郭桐 《干旱区地理》2022,45(6):1695-1706
基于1973—2020年4—9月甘肃河东60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降水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不同量级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气温、大尺度环流、地形等对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 河东西部位于季风区最末端,气温变化对降水影响相对显著。其中甘南高原及以北山区海拔高度高,输入性水汽少,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的促进使降水量趋于增多。西部其他区域输入性水汽仍占主导地位,冷空气活动减弱使降水量趋于减少。(2) 河东东部地形过渡平缓,降水受季风影响显著。1998年后Niño 3.4区(5°N~5°S、120°~170°W)海温转为负距平为主,随着季风增强及雨带北抬,降水量随之增长。(3) 河东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所有站点同时增大或减小,但在拉尼娜年更容易出现东、西部降水反相变化的特征,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负相位时西部地区降水增多,东部部分站点减少,北极涛动负相位时,东南部降水增多,西部部分站点减少。甘肃河东夏半年降水变化及影响分析,不仅为复杂地形下大气环流和气候变暖对降水变化影响的差异性研究提供参考,还将丰富季风区末端降水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6.
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分析是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本文以灾害风险理论为基础,构建宁夏农业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式,该模式综合考虑了干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4类风险影响因素,并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完成宁夏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各地农业干旱灾害风险差异较大,风险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宁夏中南部山区的同心、海原、固原、西吉、彭阳等地,风险较低的区域集中在北部大部分地区以及南部泾源、隆德等地,这一结果与宁夏各地环境特点、经济投入、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袭祝香  纪玲玲  高晓荻  张硕 《地理科学》2015,35(10):1341-1346
利用1951~2013年最低气温资料和灰色关联度、气候倾向率、Gumbel极值分布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严寒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气候变化规律,给出了严寒过程的等级评估指标和异常气候重现期指标,对2011~2013年的严寒过程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吉林省严寒主要在冬季出现,在1月中旬前后达到峰值;中南部地区为严寒多发区,其它地区出现较少;吉林省年平均严寒发生次数呈下降的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呈上升的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下降的趋势;吉林省严寒次数的阶段性变化明显,1951~1980年呈偏多的阶段,1981~2013年处于偏少阶段;吉林省严寒过程主要出现在1月;利用序位以及等级评估、异常气候重现期评估指标对严寒过程进行评估,可满足快速、及时评估的气象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陕西省9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根据干旱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结合灾害风险评估相关理论方法,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度、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指标,建立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指数,基于GIS平台,对陕西省不同季节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各区域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季节差异明显,陕北北部除夏季外各季节干旱危险性较高,关中地区易发生伏旱。陕南的汉中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均较大,安康东部和商洛各季节干旱危险性则较小。(2)春季、夏季和秋季,陕南的汉中平原及安康的汉江河谷地带,关中的西安和渭南地区,陕北北部榆林地区为干旱孕灾环境高脆弱性区或较高区;冬季陕南大部、秦岭地区的高脆弱性区较其他三季范围有所减小;海拔较高的秦岭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北部各季节皆为低脆弱性或较低脆弱性地区。(3)承灾体暴露度的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4)全省抵御干旱风险能力最高地区为陕北黄河沿线、关中各地的城镇地区。(5)干旱灾害综合风险的高风险区主要在陕南巴山地区、秦岭南北两侧、陕北南部,陕南汉江平原、关中平原及陕北延安、榆林等地为干旱较低、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9.
蔡维英  王兴华  张伟  张百菊 《地理科学》2022,42(6):1073-1081
为研究不利天气事件对冬季旅游的影响,以吉林省为研究区,针对冬季旅游中不利天气发生概率进行分析,选取大风(风速>5 m/s)、极端低温(≤?16℃)和降水日数3种不利天气事件,通过优化吉林省各气象站点的多元Copula函数,分析了3种不利天气群发特征及其对吉林省冬季旅游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Survival Joe (SJ)、Clayton、Farlie-Gumbel-Morgenstern (FGM) 3个属函数适合构建R-Vine Copula并用于分析不利气象条件对吉林省冬季旅游影响。从日气象数据分析发现,吉林省冬季单一不利气象条件的发生频率在0.15~0.30之间,而同时发生两种不利气象条件的频率在0.01~0.04之间,西部地区的不利气象条件发生频率高于中东部地区。在吉林省冬季多种不利气象条件群发的耦合分析中,白城、松原、四平地区不利气象事件发生联合概率较高,但是从冬季冰雪旅游经济损失上,长春、延边、松原、白城和吉林市潜在损失较大。这对于分析气象条件对冰雪旅游影响作用机制,吉林省冰雪旅游出行保险制定,冰雪旅游灾害防控和调整冰雪旅游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结合气溶胶模式模拟,分析了2011年4月28—30日发生的强度较大的一次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输送特性。结果表明,此次沙尘过程有两个源区,分别为中国南疆盆地和蒙古国中南部,并在沙尘输送过程中交汇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地区;源区一(南疆盆地)沙尘主要分布高度在1 km以下,退偏振比平均在0.35左右,色比值平均在0.6左右,且沙尘在输送过程中被抬升到自由对流层,并先后影响内蒙古西南部、甘肃、宁夏等地区,输送到内蒙古、甘肃地区时沙尘主要分布在2.5~3 km高度,退偏振比主要分布在0.3~0.5,色比值主要分布在0.5~0.9。源区二(蒙古国中南部)沙尘先后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甘肃、山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东北地区西部部分地区,沙尘输送到中国内蒙古东部、北京、河北等地区时主要分布在1~4 km高度,退偏振比值主要集中在0.3~0.5,色比值主要在0.7~1.2。  相似文献   

11.
1951-2010 年中国主要气候区划界线的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根据采用同一区划方法、指标体系划分的1951-1980 年及1981-2010 年中国气候区划结果,对比分析了过去60 年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界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51-1980 年至1981-2010 年,我国寒温带界线西缩、北移;暖温带北界东段北移,其中最大北移幅度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 个纬度以上,并越过淮河一线;中亚热带北界中段从江汉平原南沿移至了江汉平原北部,最大移动幅度达2 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 个纬度;青藏高原亚寒带范围缩小,高原温带范围增加。东北湿润、半湿润区虽转干与趋湿并存,但其中温带地区的湿润-半湿润东界东移,大兴安岭中部与南部的半湿润-半干旱界线北扩;其他地区的干湿分界线虽未出现明显移动,但北方半干旱及华北半湿润区总体转干,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半干旱区总体转湿;而南方湿润区则趋干与转湿并存。  相似文献   

12.
2001年4月8日强沙尘暴天气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利用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对2001年4月7~9日发生在新疆南部、青海北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宁夏和内蒙古的大范围大风、强沙尘暴、寒潮和降雪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MM5中尺度模式能够模拟出这次天气过程的系统变化,小网格尺度的模拟结果较大网格更能够反映出系统的特征;在地形、地貌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特殊的天气环流形势造成的强而持久的大风和激烈的中尺度垂直对流是这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从空中槽脊形式的配合、发展趋势,地貌、地形特征,地面大风,降温、降压等特征综合分析,提前24 h就能预示出这次大范围的大风、寒潮和沙尘天气的出现。这次过程的特殊之处是:整个模拟过程中模拟区域内在200 hPa以上有弱的层结不稳定状态出现,对流层中、低层层结稳定;沙尘暴发生区域的主要上升气流出现在上午。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县域尺度的青藏高原牧区积雪雪灾风险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now disaster is one of the top ten natural disasters worldwide, and the most severe natural disaster to affect the pastoral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hazard harmfulness data collected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entities affected by this hazard in 2010,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18 indexes of snow disa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as conducted, encompassing the hazard harmfulness, the amount of physical exposure the hazard-bearing entities face, the sensitivity to the hazard, and the capacity to respond to the disaster.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1) areas at high-risk of snow disast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located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counties of Yecheng and Pishan in the Xinjiang region;(2) areas at medium-risk of snow disaster are found between the Gangdise Mountains and the Himalayas in the central-we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southern Qinghai Plateau;(3) the risk of snow disaster is generally low throughout the large area to the south of 30°N and the region on the border of the ea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Overall, the risk of snow disaster in high-altitude areas of the central Qinghai-Tibet Plateau is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au.  相似文献   

14.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对区域洪灾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洪涝灾害气候背景和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利用辖区内34个气象测站1954-2015年、月降水数据和2015年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及方法,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子系统选取17个评价指标,建立洪涝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进行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高和次高危险区分布在陕南地区和关中盆地西部。(2)孕灾环境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较大,高和次高脆弱区分布在榆林北部长城沿线各县、延安市区、关中盆地渭河沿岸主要区县、陕南汉中盆地和安康市区。(3)承灾体暴露性各区县分布不均,大部分市区和农业发达地区暴露程度较高。(4)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较低。(5)陕西省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等级表征为陕南汉江谷地、丹江流域和关中盆地渭河沿岸区县偏高,其他区县相对偏低。总体来看,中等以上风险区县占陕西省所辖区县的61.54%,其中陕南汉江谷地、丹江流域、关中盆地西部和渭南市应为陕西省洪涝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安徽省气候舒适度变化特征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安徽省70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和相对湿度,根据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插值对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和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区域分布特征,季节上每年4-10月气候总体舒适,而11月-次年3月气候相对不舒适;空...  相似文献   

16.
代欣  刘庆生  武夕琳  黄翀  李贺 《热带地理》2021,41(1):147-158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选取危险性、脆弱性、区域综合防范能力因子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通过H-AHP方法(犹豫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图层叠置法评估模型计算得到高温热浪风险等级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雅万高铁沿线区域高温热浪风险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总体而言,北部地区风险高于南部地区,西部地区风险高于东部地区。高风险区域主要集中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中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雅加达边缘郊区、勿加泗市和万隆市,中部地区风险相对较低,形成典型的两边高、中间低的“V”型分布。该区域高温热浪风险整体处于中等水平,中等级风险面积占比将近50%,除雅加达市、勿加泗市、万隆市和芝马墟市外,其余各县均有一半甚至超过一半的区域处于中等级风险水平。低风险水平区域面积占比最少,仅为8.10%,主要分布在靠近爪哇海的卡拉旺县北部地区,以及森林覆盖度较高的万隆县西南部和万隆西县西南部地区。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进行高温热浪风险评估的方法,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温热浪风险评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青海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时空差异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气候寒冷、多大风,冻融、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易发生土壤风蚀。气候对土壤风蚀的影响可用风蚀气候因子指数(C)度量。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C计算方法,根据1984-2013年间连续完整的青海省气象站地面观测数据,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重心及其转移模型,并结合本文定义的有效敏感性指数、有效影响面积等指标,得到全省风蚀气候侵蚀力及其影响因子的时空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并对其驱动力和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全省风蚀气候侵蚀力总体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并呈下降趋势,风蚀气候侵蚀力强的区域明显向西南扩展,20世纪80年代是柴达木盆地,90年代扩展到青南高原西北部边缘,21世纪基本涵盖了青南高原的西部;风速是影响风蚀气候侵蚀力的主导因子,其有效敏感区重心从柴达木盆地西南部边缘,移动到海拔较高的青南高原西部地区,这与高原近地面气旋系统中心总体移动趋势相反;其次是气温,其有效敏感区重心从海拔较低的青海省中部地区向海拔较高的青南高原移动,这与青南高原地区的海拔梯度式增温规律有关,即从高原边缘向高原腹地升温,且海拔越高,增温越快;降水主要影响柴达木盆地的侵蚀力,其有效敏感区重心向东南扩展,这可能与高原夏季风进退有关。研究结果可为青藏高原土壤风蚀灾害的预防、评估以及预测提供区域性差异化的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也可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生源要素(C、N、P、S等)循环的大尺度驱动力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the citru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nlight and climate risk degree, the article divides subtropics of China into three types: the low risk region, the moderate risk region and the high risk region. The citrus temperature risk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except for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subtropics of China). The citrus precipitation risk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ubtropics of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s. The distributions of citrus sunlight risk are not consistent to those of the citrus precipitation risk. The citrus climate risk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There is latitudinal zonal law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limate risk, that is, the climate risk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t the same time the climate risk in mountainous area is high and that in eastern plain area is low.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itrus climate. In recent 46 years, the citrus climate risk presents a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in subtropics of China, especially it has been increasing fast since the 1980s. Because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low risk region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has a gradual decreasing trend, however, the high risk region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s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high risk region has been extending eastward and southward.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itrus climate risk degree of reduction rates of >10%, >20% and >30% in subtropics of China, and studies their change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is increasing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citrus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sunlight and climate risk degree, the article divides subtropics of China into three types: the low risk region, the moderate risk region and the high risk region. The citrus temperature risk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except for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of subtropics of China). The citrus precipitation risk in the central part of subtropics of China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s. The distributions of citrus sunlight risk are not consistent to those of the citrus precipitation risk. The citrus climate risk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emperature. There is latitudinal zonal law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limate risk, that is, the climate risk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latitude. At the same time the climate risk in mountainous area is high and that in eastern plain area is low.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itrus climate. In recent 46 years, the citrus climate risk presents a gradual increasing trend in subtropics of China, especially it has been increasing fast since the 1980s. Because of the global warming, the low risk region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has a gradual decreasing trend, however, the high risk region in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parts ha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the high risk region has been extending eastward and southward.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itrus climate risk degree of reduction rates of >10%, >20% and >30% in subtropics of China, and studies their change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Results show that the risk is increasing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est.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定量分析了秦岭南北地区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试图揭示该区域干旱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SPEI值能够较好的反映秦岭南北地区的干旱特征及干湿演变状况。从时间变化上看,近57 a来秦岭南北地区呈干旱化趋势,以20世纪90年干旱化趋势最为显著,干旱化趋势最显著的区域为秦岭以北地区,但近22 a秦岭南北地区开始出现湿润化趋势;从季节来看,四季大部分区域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干旱化趋势最显著且开始最早,春季次之,冬、夏干旱化趋势相对不显著。从空间来看,秦岭南北地区在年、季、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且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其中秦岭以北地区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其他子区域干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较为复杂。干旱发生强度呈现出中西部强,四周弱的特点,干旱发生强度最强的地方为陕西石泉,为14.7%,最弱的地方为四川阎中,为2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