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4-碘苯氧乙酸在海带夏苗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4-碘苯氧乙酸(4-IPOAA)在海带夏苗培育中应用的试验结果。4-IPOAA对海带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形响,高剂量的4-IPOAA(500mg/L)对配子体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解除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配子体在短期内即能正常排卵、排精并受精形成孢子体,低浓度的4-IPOAA(25mg/L以下)能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这项试验结果表明,有可能利用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特性,来改进目前所采用的低温、自然光条件下培育海带夏苗的工艺。作者建议把海带夏苗培育工艺改为以下步骤:(1)在常温下采苗;(2)在18℃以下水温条件下培育配子体;(3)在配子体成熟前用4-IPOAA处理,使其停止发育,在较高水温(20℃左右)条件下静水培养被抑制的配子体,(4)在计划夏苗出库前40—50天,解除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恢复最适条件下流水培育,(5)肉眼见苗后及时下海暂养。  相似文献   

2.
对海黍子有性繁殖与幼苗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了光照、温度、附着基、海上培养水层等条件对幼孢子体生长及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温度12~21℃、光照20μmol·m-2·s-1基本能满足海黍子幼孢子体生长,光照过高将导致幼孢子体存活率降低,在大生产中适当提高光照可使幼孢子体生长更健壮。从脱苗率及幼苗生长速度方面,附着基材质以布帘及石块效果更好,幼苗海面培育在50~100cm水层较为适宜。本文初步构建了1套室内与海上相结合的幼苗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4—碘苯氧乙酸(4—IPOAA)在海带夏苗培育中应用的试验结果。4—IPOAA对海带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的生长发育有着明显的影响,高剂量的4—IPOAA(500mg/L)对配子体的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解除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配子体在短期内即能正常排卵、排精并受精形成孢子体;低浓度的4—IPOAA(25mg/L以下)能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这项试验结果表明,有可能利用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特性,来改进目前所采用的低温、自然光条件下培育海带夏苗的工艺。作者建议把海带夏苗培育工艺改为以下步骤:(1)在常温下采苗;(2)在18℃以下水温条件下培育配子体;(3)在配子体成熟前用4—IPOAA处理,使其停止发育,在较高水温(20℃左右)条件下静水培养被抑制的配子体;(4)在计划夏苗出库前40—50天,解除4—IPOAA对配子体的抑制,恢复最适条件下流水培育;(5)肉眼见苗后及时下海暂养。  相似文献   

4.
根据南方和北方海带夏苗培育采用苗帘苗绳差异,在山东烟台国家级海带良种场海带育苗基地进行两种夏苗培育工艺的实验研究。在同一个育苗车间内,利用种海带采集游孢子并附苗,跟踪观测维尼纶苗帘和棕绳苗帘对海带育苗期间配子体发育、孢子体(幼苗)生长的影响,并比较两种不同苗帘育苗成本差异。结果显示:相同育苗条件下,维尼纶苗帘采苗后,配子体发育速度、孢子体形成速度显著优于棕绳苗帘上的配子体和孢子体;转化孢子体后,在育苗第15~31天时间内,维尼纶苗帘海带幼苗相对生长速率(RGR)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P0.05);维尼纶苗帘幼苗经55天培育,幼苗平均长度长至1.53 cm±0.13 cm,达到出库下海暂养规格,此时棕绳帘幼苗平均长度约0.47 cm±0.03cm。至70天,棕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约1.78 cm±0.19 cm,维尼纶绳苗帘幼苗平均长度达7.87 cm±1.35cm,显著大于棕绳苗帘幼苗。采用维尼纶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为6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23元/万株,采用棕绳苗帘育苗,每1m~3育苗水体育苗量约40万株,综合育苗成本约为31元/万株。综上所述,北方采用维尼纶帘进行海带育苗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并且可降低生产成本约25.8%。  相似文献   

5.
铜对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浓度的铜来处理海带(Laminaria japomca Aresch)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中,发现:①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对微量的铜是很敏感的,在铜浓度为10ppb的情况下,营养生长和发育排卵受到了明显的抑制。②.50ppb的铜可以完全抑制海带雌配子体的排卵。③在铜浓度为250ppb的情况下,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不能健康生长,而趋于死亡。④海带幼孢子体对同一浓度铜的敏感性高于雌配子体。  相似文献   

6.
逄少军 《海洋与湖沼》1998,29(6):576-581
于1995年3月在日本Tokushima的裙带菜养殖基地分离和培养若干单倍体克隆并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单倍体丰富培养技术将分离的单倍体进行丰富培养。1996年3月,以不同来源的裙带菜雌雄单倍体克隆进行不同组合的种内杂交实验,并利用多个单倍体克隆作为种源的对照。杂交所得到的不同幼孢子体在室内被培养在15℃,L:D(光暗比)=16:8,光强255μmol/(m2·s)。在培养的过程中对幼孢子体进行了形态和生长的测定。生长的测定是利用计算机支持的生物图像自动测定系统(computer-aidedbioimagesystem)对完成的。这套系统可以准确的利用自动成像装置结合相应的软件来测定幼孢子体的面积的增长或连续的相对生长速度,这样可以克服只测量长度的增长而忽视宽度和整个面积的增长的缺点。结果表明:(1)利用裙带菜单倍体克隆交配所得到幼孢子体(0.8-1.5cm)的形态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其生长速度也具有同步性;(2)不同单倍体克隆交配所得到幼孢子体的形态和生长速度具有显著的差异。因而,单倍体克隆交配所得到孢子体具有高度相同的形态特征在幼孢子体阶段得到证实。这一结果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筛选生长速度较快的杂交组合作为品系培育的基础材料,并结合具有其它的优良经济性状的单倍体克隆进行新品种的培  相似文献   

7.
吴瑞敏 《台湾海峡》1994,13(4):367-373
本文报道了植物生长素Q.C.对海带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Q.C.对海带苗的细胞分裂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加速了海带配子体的生长发育。其中以0.2×10^-^6(V/V)组的效果最明显,经处理3d后配子体大小达18-20μm,11d后达20-23μm,并已进入了性成熟期,♀体一级突起达22%,而对照组的大小为16-18μm,一级突起仅1%,用Q.C.处理配子体阶段转化而成的幼孢子体或幼孢子体阶段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浓度的铜来处理海带(Laminaria japomca Aresch)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中,发现:①海带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对微量的铜是很敏感的,在铜浓度为10ppb的情况下,营养生长和发育排卵受到了明显的抑制。②50ppb的铜可以完全抑制海带雌配子体的排卵。③在铜浓度为250ppb的情况下,雌配子体和幼孢子体不能健康生长,而趋于死亡。④海带幼孢子体对同一浓度铜的敏感性高于雌配子体。  相似文献   

9.
不同世代大石花菜切段育苗的生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石花菜Gelidium pacificum Okam.的雌配子体、雄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切段为材料,进行切段的再生、附着与直立苗培育的辐照度-温度双因子试验及pH和盐度的试验。观测切段培育的死亡率、再生率、附着率、切段平均再生芽数和再生芽长度的变化,还观察了切段培育出直立苗及其生长的情况。结果表明:雌、雄配子体和孢子体在不同辐照度-温度组合以及不同盐度、pH条件下,切段的培育情况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三者的生态适应性基本一致。适宜的培育条件是温度17.5~22.5℃,辐照度20~60μEm~(-2)·S~(-1),盐度15~35,pH8.0~8.5。  相似文献   

10.
海带和裙带菜硝酸还原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海带和裙带菜孢子体在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期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指出两种藻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强,叶片横向和纵向酶活性分布。阐明生长在不同水层的海带在同一部位酶活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海带育苗过程光照强度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带(Laminaria japonica)是一种重要的食用藻类,在其生产过程中,育苗是最基础的环节。在海带育苗过程中光照强度因其变化性强、对幼苗影响显著等特点,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监测指标。针对目前海带育苗光照强度监测方式落后、准确度和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设计了一套由Wi-Fi通信和无线局域网加互联网通信方式组成的海带育苗光照强度监测系统。系统以移动客户端应用为主要业务控制中心,依据光照强度传感器、气象工作站等设备获取海带育苗车间内的光照情况以及外部环境参数,通过无线网关节点实现育苗环境信息和远程服务器的信息交换。通过开发系统应用层,实现移动设备客户端远程监控海带育苗光照参数的变化。实际的模拟生产测试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实时监测、警报功能达到使用要求,提升了海带育苗生产的信息化水平,可对推动海带等藻类的精准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陈世杰 《台湾海峡》2001,20(Z1):36-39
本文强调鱼虾贝苗饵料生物营养的重要性,提出营养强化新问题.并就微藻、轮虫、卤虫等的营养强化方式方法,校正其投饲中的营养误区,以及水产苗种饵料系列中的品种及交迭时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取苗种强化培育、坑道培育大规格苗种、湖间带鲍参混养等相结合,并配套适当技术措施,促进鲍快速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一年左右,提高成活率15%以上,增加经济效益200%左右,形成鲍高效养殖的较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福清东壁岛三联垦区(A、B、C)开展了菲律宾蛤仔垦区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其中A、B垦区用于育苗,C垦区用于饵料培育,并于2017年9月开始分两批次共向A、B垦区投放菲律宾蛤仔亲贝1670 t。结果显示,育苗期间菲律宾蛤仔亲贝共出现4次大规模产卵。亲贝精卵排放率为32.0%~84.0%,孵化率为45.00%~68.54%;浮游幼虫生长速度为4.73~7.14μm/d,变态率为28.37%~59.67%;稚贝壳长生长速度为7.08~25.10μm/d,共培育砂粒苗7580亿粒,育苗成活率为50.23%。因此,采用垦区三联方法可保障菲律宾蛤仔苗种的生物饵料供给,从而提高砂粒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鸟蛤(Cardium sp.)的生物学研究,进行了苗种培育、稚贝中间培育、养成、增殖技术的综合系统研究,探明了鸟蛤的生态分布、食性、繁殖习性、生长发育、埋栖及移动生态等生物学特性,报道了鸟蛤人工苗种培育及增养殖技术措施,系统地提出了鸟蛤苗种控温培育及增养殖技术工艺流程与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6.
InSpringof1990,carposporesofboyeamsiswerecollected,gendnatedandgrewuptothefree-livingConchocelis,whichproducedconchosporangialfilaments.Allexperimentswereconductedincultureboxeswithlightandtemperaturecontrol.Theresultsofanumberofexperimentsareasfollows:1.Afterthedevelopmentofconcho-sporangialfilamellts,theycanbecultivatedalone,andnormallydevelopanddischargealargenumberofconchospores.2.Thesuspensionconchosporangialfilamentusedinpresentworkhavebeenvegetativelypropapatedmanytimesinseveralyears.…  相似文献   

17.
叶金聪 《台湾海峡》2009,28(2):293-298
利用坛紫菜强耐干特性,通过适当的淋水使幼苗在常温下较长时间保藏,从而达到换网养殖的目的.试验结果得出,从自然海区取回苗网,在室内常态下每天淋水2次,每次1h,经52d左右后下海挂养,尚有3~4个月的养成期,产量可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生产期的总产量.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望大幅度提高我国坛紫菜生产总产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借鉴国内外传统模式以及工厂化模式下水产养殖、对虾养殖成本收益分析指标体系的设立方法和相关研究理论,以山东省为例,于2016—2019年实地采集得到样本数据,对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下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16—2019年山东省工厂化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总成本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可变成本远高于固定成本;②在成本结构方面,工厂化养殖模式下固定成本中最大支出项为固定资产折旧,设备维修费近年来增长明显,可变成本中饲料费用、水电煤费、虾苗费用为主要成本项,其中饲料费用占比最大且呈持续上升趋势;③2016—2019年山东省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净利润稍有减少,尤其在2018年经历了断崖式下滑,4年来成本利润率和销售利润率降低,养殖利润水平、盈利水平均有所下降;④2016—2019年净利润对于价格、饲料费用、水电煤费、苗种费用的敏感性依次由高到低,2018年养殖效益较差的情况下各项敏感系数绝对值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龙须菜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栽培海藻,主要用途是琼胶生产原料和鲍鱼饵料。目前龙须菜大规模栽培采用的是人工夹苗的方式,而其孢子采苗的生产方式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人工培育的由四分孢子萌发长成的一对龙须菜雌、雄配子体进行受精,测试了雌雄配子体藻枝部位、温度、硝酸盐浓度等因素对果孢子体形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龙须菜雌配子体藻枝的不同等级分枝表现出不同的生殖力,一级分枝最尖端新生细胞的成熟速度快于其它等级;温度对果孢子体形成有极显著影响(P<0.01),20℃为最适温度;硝酸盐浓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重要经济红藻法紫菜属物种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修订了法紫菜属中文名称,回顾了紫菜生活史研究的历程,基本概括了法紫菜栽培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根据文献报道及最新研究成果,认为紫菜属和法紫菜属共有138个物种,集中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亚热带海域,其中我国是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国家之一,其物种及变种数达到25个。法紫菜生活史的阐明对紫菜栽培产业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其中我国藻类学家曾呈奎和张德瑞在法紫菜生活史研究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提出了壳孢子的概念,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壳孢子采苗和丝状体培养技术是发展紫菜栽培业的重要基础,丝状体生长发育及壳孢子形成的分子机制将是未来法紫菜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尽管根据已发表的相关文献大致梳理了法紫菜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成果,但限于篇幅对栽培生产中相关技术的优化、完善与推广以及新品种培育等均未作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