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气象信息业务监控系统的资料组织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广州区域气象信息中心是华南地区气象信息集散中心与广东省气象部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 ,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北京、南宁、海口、香港、澳门以及省内各市气象台和电信部门。在信息化的今天 ,每天进出广州区域气象信息中心的气象资料都是以海量级计算的。为了能及时、准确监视进出主干网的气象信息情况 ,掌握气象业务信息的传输时效、通信质量、提高值班的监控能力和通信管理能力 ,尽早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提高信息资料的时效 ,满足气象业务预报、服务的需求 ,广东省气象局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决定研制一个本区域中心的气象信息业务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2.
厦门市自动气象站数据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在信息传输环节,厦门市自动气象站采集的信息传输更适合采用无线方式完成数据通信。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多点对单点主从式自动气象站数据通信传输系统。系统中各自动气象站点的数据采集器完成气象要素信息采集,各站点的GPRS通信模块在GPRS网络中通过DDN专线与租用静态IP地址的移动中心服务器构成数据通信传输网络,中心服务器与厦门市气象台网络信息中心通过TCP/IP协议实现实时通信,气象观测终端软件完成数据的存储及加工。截止到2010年9月初,系统已稳定运行8个月。该系统不受传输距离的限制、成本低、建设快,适用于各类气象自动站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提高了气象信息发布效率。  相似文献   

3.
通过运用虚拟网连接和数据主动式同步推送技术,设计开发了地市级气象影视传输系统,解决了气象影视节目传输和节目审验的问题。气象影视传输系统设计提出了"主动式推送、模块化服务、后台自动校验"的系统平台构建理念,结合影视制作网络化、集约化和电视台播控自动化情况,将模块化、层次化等设计思想应用到技术研究中,通过运用VPN虚拟网技术将各级电视台与气象影视中心互联,影视节目或气象数据被动接收后,自动嵌入影视节目后台预审模块,根据同步推送的气象报文和预警信息对影视产品进行节目审核。审核正确的则自动加载至硬盘播出系统,对公众服务;审核错误的则通过传输系统的智能回馈模块,迅速返回影视中心进行修正,并及时回传修复后的气象影视、预警预报及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系统平台功能层次化,分为虚拟网VPN接入层、数据同步支撑层、节目审验服务层和自动上载应用层,控制接口以实际部门操控为控制面进行设计开发。混合组网设计、数据同步自动化和节目审验机制是该研究的亮点。通过对气象影视传输技术的研究,实现了对气象节目的质量管控,保障了气象影视服务水平,提高了气象影视节目传输效率,而且时效灵活、性能可靠、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4.
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是继“9210工程”之后,国内气象通信系统的升级,建立了国家级和省级数据传输、通信数据处理和系统监视的统一管理平台。按照全国气象宽带网建设计划,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将取代现行气象通信系统。目前正与现行业务并行,这既是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测试系统及软件功能的需要,也是省级信息传输部门进行本地化配置、流程整理的需要。辽宁在分类流程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与现行通信系统并行的新一代气象通信系统传输业务流程,并投入业务试运行。雷达产品和基数据通过PUP软件、自动站资料、风能资料等由中心站软件实现向新一代通信系统传输,其他资料由9210通信服务器和雷达传输服务器转发到新一代通信系统。结果表明:在不影响现行业务的前提下,实现了省内所有气象信息通过新一代通信系统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传输,满足了新一代通信系统的测试和本地化应用的需要。流程设计合理,可满足气象信息传输质量考核要求。最后,介绍了现行通信系统传输流程、新一代通信系统传输流程设计目标、设计原则、设计方案及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5.
西安──兰州全话路综合气象信息传输系统吕东峰(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西安——兰州区域中心全话路数据通信开通后,极大地改善了西安至兰州的气象通信条件,增强了共享区域中心计算机网络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传输内容,改进了传输方式,充分发挥了通信传输...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气象服务中心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传输一直采用人工送带方式,这种方式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具有一定的安全播出风险和隐患,亟需改变现状,保障气象影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为此,我们设计并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气象电视节目传输系统,系统可实现将气象服务中心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信号进行编码后发送到光端机,由光端机通过光纤传输到广电网络公司机房,在广电网络机房进入适配器,适配后的信号调度到四川广播电视台新址机房进行解码办公输出。此业务自投入运行以来,为气象电视节目的传输提高了效率以及更加安全和稳定的保障,有效提高了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针对HWS3000手持式自动气象站蓝牙通讯的数据传输模式在多站点观测组网应用中的不足,结合气象应急服务需求,设计开发了可多站点组网应用系统。系统由智能变送器模块、网络适配器模块和中心站远程监测软件组成。使用nRF51822蓝牙芯片作为微控制器,接收自动气象站采集的温、湿、风、压数据并支持户外LED屏实时显示,应用编程技术(InApplication Programming)实现了传感器电子数据表格TEDS(Transducer Electronic Data Sheets)的在线更新、传感器自识别和校正功能。多站点采集的数据通过4G无线模块上传至中心站,通过监测软件解析并显示,实现了各监测站点数据的显示、实时曲线和历史数据查询等功能。该系统的外场测试运行正常稳定,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该系统采用日本三菱PLC作为主要的控制核心,以中间继电器对系统信号进行采集及转化。系统主要由数据处理模块、市电监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远程控制器、语音识别模块、显示模块、传感器、切换输出模块和UPS电源组成。系统可以实现当市电停电后,自动启用发电机供电;当市电恢复正常时,自动恢复市电供电的功能。为了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系统设有故障报警功能、远程复位功能和远程查询功能等,可实现市电与发电机无缝切换。有效避免了由于市电不稳定而导致气象数据丢失、延误、网络中断等,解决了基层气象台站的供电难题,特别是夜间,为综合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服务提供了稳定的供电保障。  相似文献   

9.
针对省级"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对部分特殊上行资料不能直接接入,须在省级进行前置处理,开发了湖北省气象信息监控平台(MIMP)。本文主要介绍了MIMP系统的实现技术,GPS/MET、闪电、区域站资料、自动土壤水分等上行资料的处理技术和传输流程。MIMP弥补了省级"新一代国内气象通信系统"在资料接入方面的不足。目前MIMP已成为湖北省省级中心信息传输业务不可或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时监控青海省各级气象台站气象信息传输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并能统计和分析气象资料的传输及时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SQL Server数据库的青海省气象信息传输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B/S方式,在JAVA环境下开发完成,信息实时监控结果以表格形式显示,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实现了任意时段、任意信息报类和任意气象台站的传输及时率统计。该系统界面友好,通过业务化应用,可及时发现气象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逾限报或缺报,也可及时分析掌握全省各级气象台站的气象信息传输的及时率。  相似文献   

11.
无功补偿技术在区域气象中心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供电保障系统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业务中的重要作用及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概述了在应用设计中选择无功补偿装置的配置地点及智能式复合开关无功补偿成套装置的性能、结构及特点,并从减少输电线路和变压器的损耗、增加变压器及输电线路的利用率、改善电压质量、获得力率电费奖励4个方面分析了无功补偿的经济价值。应用表明:采用无功补偿技术可节约资金20多万元,达到了预期改造的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UNICORE的分布式气象网格计算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越来越多的超级计算领域,正采用网格技术来实现多个计算节点协作的分布式计算环境,以提高计算能力。利用国际领先的网格思想和国家气象网络计算应用系统建设的前期研究成果,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首次实现了基于UNICORE的分布式气象网格计算平台的构建,并通过气象宽带网络将沈阳区域气象中心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作为区域分节点加入到国家气象网格平台。结果表明:UNICORE提供了统一的接口和简单易用、功能丰富的客户端,利用网格计算平台,用户在Windows个人计算机上通过图形用户界面可以从网格计算平台中获得对计算和数据资源的访问,可以准备和修改作业结构,提交作业,并可以利用作业监视器监视和控制已提交的作业。  相似文献   

13.
沈阳雷电监测定位系统建设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沈阳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由4个雷电探测站、1个数据处理中心站、若干显示终端和通信网络组成。通过系统可实时获得雷击的时间、位置、强度、极性、雷电流等雷电参数。针对系统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指出了系统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网络布局、监测网络信息传输与各种终端接入方式等,并就雷电监测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功能及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市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应用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市级区域气象观测站的组网方案和中心站建设方案。介绍了如何选择和使用不同厂家提供的软件及第3方软件,解决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资料接收、运行监控、资料上传、质量分析、报表打印等方面的业务问题。同时,根据应用服务需要,开发了实时资料显示查询子系统和雨量自动报警子系统,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市级区域气象观测站信息中心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罗武  陆鸿生  经志梅 《气象科技》2013,41(5):974-976
铅酸蓄电池在区域自动气象站中应用比较广泛,大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蓄电池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经常出现失水和极板硫化,以及漏液腐蚀电极等故障.造成蓄电池无法充电和供电,直接影响到气象观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针对区域自动气象站免维护铅酸蓄电池的工作特点,从蓄电池的补水、极板硫化和电极被腐蚀的处理等常见故障的维修技术、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以及野外应急充电等方面进行逐一阐述,并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自动气象站维护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亚  罗希昌  陈浩  江春 《气象科技》2015,43(6):1046-1052
针对传统自动气象站对电力和通讯基础设施依赖性强,应用环境受到限制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气象观测节点。气象观测节点的硬件系统以CC2530芯片为核心,使用锂电池供电,通过模拟和数字接口连接气象传感器,射频部分工作在2.4 GHz。软件系统以TinyOS操作系统为基础,开发了基于LEPS协议的多跳路由协议和气象传感器驱动程序。在野外环境中对气象观测节点的功耗、通信距离、传感器及组网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气象观测节点在没有电力和通信基础设施的环境中能够形成一个稳定的多跳自组织数据采集与传输网络,适合在高山、海岛、沙漠等艰苦地区进行部署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3月31日沈阳逐日6时次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风速、日照和云量等气象资料及同时间、同时次的供、回水温度等供暖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供暖预报方程,制定供暖气象节能预报指数,并根据供暖指数大小确定供热量。结果表明:在确保室温达到18℃时,沈阳的供暖指数可以分为7级;供热量(即供、回水温度值)预报值与气温实况值相似度较高,而供热量实际值与气温实况值相差较大。在151 d的供暖期内,约60 d的供、回水温度与气温变化接近,占供暖日数的40%。采用供暖气象节能预报方法进行供暖,在改善供暖质量的同时也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可为供暖部门科学供暖、降低能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NB-IoT技术的小型自动气象站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气象站通信组网技术复杂度高、建站成本高、时效性差、功耗高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NB IoT技术的小型自动气象站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气象传感设备、单站控制器及物联网云平台组成。该系统以低功耗Corter M3内核的STM32L152微控制芯片为硬件核心,依托气象传感器设备,实现气象要素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利用NB IoT技术实现气象站和云端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利用RESTful API和MySQL技术,实现用户交互、远程终端控制、数据存储、数据显示、数据分析、数据查询等功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建站简单、功耗低、数据传输稳定,可实现对气象要素的远程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