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编往来     
<正>眼下正是吃黄花鱼的好时节,正好也是这期美食栏目的主菜,在此小编就向读者普及一下相关知识啦。黄花鱼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分别为我国四大海洋业品种之一。大黄鱼也叫大先、金龙、黄瓜鱼、红瓜、黄金龙、桂花黄鱼、大王鱼、大黄鲞;小黄鱼也叫梅子、梅鱼、小王鱼、小先、小春鱼、小黄瓜鱼、厚鳞仔、花鱼,都隶属鱼纲,石首鱼科。大黄鱼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小黄鱼分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石首鱼科(Sciaenidae)鱼类分子系统进化关系,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niveatus)、棘头梅童鱼(C.lucid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小黄鱼(L.polyactis)、鮸鱼(Miichthys miiuy)、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共8种石首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除皮氏叫姑鱼外,其余7种石首鱼类编码的37个基因排列顺序与脊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相同。基因组碱基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A+T含量高于G+C含量。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变异位点分析结果表明,ND4和ND5基因可作为COI基因的辅助分子标记,应用于石首鱼类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中。黄鱼亚科5种鱼类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Ka/Ks比值远低于1,显示出较强的纯化选择。皮氏叫姑鱼与其他石首鱼间的遗传距离均较大且亲缘关系较远,暗示叫姑鱼属或为石首鱼类中较为原始的类群。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NJ系统树支持黄鱼亚科和白姑鱼亚科亲缘关系较近的形态学结论。而基于去除控制区后序列和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则表明两亚科鱼类间的差别在非编码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黄姑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黄姑鱼 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俗称黄姑子、铜锣鱼,属石首鱼科,黄姑鱼属,是太平洋西北部沿海的特有种,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日本的土佐湾和有明海都有其产卵场。 有关黄姑鱼的研究,雷霁霖等(1981)于1959年首次记录了其胚胎及仔稚鱼的形态观察;田北彻(1974)研究过其早期生活史;谷口顺彦(1979)进行过箕作氏黄姑鱼(N.milsilaii)的孵化与仔稚鱼饲育的研究。但是,黄姑鱼的工厂化育苗我国尚无先例。  相似文献   

4.
石首鱼类是我国海洋鱼类中具有代表性的类群之一,通常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浅海,一般不作远距离回游,有些种类(如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多、鱼群大,是重要的经济鱼类。浙江外海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生产区,探讨石首鱼类在这一海区的分布相季节变化,对渔业生产和鱼类区系研究都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在浙江近海调查所取得的11种石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ichardson),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鮸鱼Miichthys miiuy (Basilewsky), 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 (Richardson), 黑姑鱼Atrobucca nibe (Jordan et Thompson), 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 (Cuvier et Valenciennes),丁氏?Wak tingi (Tang), 白姑鱼Argyosomus argentatus (Houttuyn), 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 (Tang), 黄姑鱼Nibea albiflora (Richardson), 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 (Lacépède)] 的周年性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沿海小黄鱼、黄姑鱼、蓝点鲅、牙鲆、半滑舌鳎、鲈鱼、鯒鱼和孔鳐的饵料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结果有:(1)在饵料组成中,主要的饵料生物是日本鼓虾、脊尾褐虾、虾蛄、中国毛虾、黄鲫、日本鳀鱼、钝尖尾鰕虎鱼和尖尾鰕虎鱼等,这些主要饵料生物基本上都是群众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种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饵料竞争关系;(3)捕食与被捕食关系分别存在于鲈鱼与小黄鱼、鲈鱼与半滑舌鳎、鯒鱼与小黄鱼的种间。本文从饵料保障的角度,探讨了上述8个经济鱼种资源的恢复与其饵料生物资源的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大黄鱼、小黄鱼又名桂花鱼、黄花鱼,统称为黄鱼,均属于石首鱼科,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及南海海域,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黄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钾、磺、钠、镁、硒、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 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食用价值高,而且无论从我国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研究中,都发现黄鱼还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黄鱼性味干、平,入胃、肾经,有补气、填精、开胃、安神之功效。黄鱼的  相似文献   

7.
大黄鱼俗称黄花鱼,又名黄瓜、黄金龙、桂花黄鱼,生物学分类上属于石首鱼科黄鱼属。大黄鱼属暖温性的近海名贵经济鱼类,通常生活在浅海区域的中上水层,有结群洄游习性,在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台湾海峡、南海等海区都有分布。大黄鱼曾被视为我国海产品中的“当家鱼”,在近海渔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近几十年来的酷渔滥捕,其资源已严重枯竭,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中国近海黄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了黄姑鱼(Nibea albifora)、浅色黄姑鱼(N.coibor)、日本黄姑鱼(N.japonica)和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等4种黄姑鱼类的16S rDNA和COΙ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计算其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并结合来自GenBank的13种石首鱼科鱼类的相应基因片段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利用16S rDNA片段可以对4种黄姑鱼类进行分子鉴定;但是基于COΙ基因片段计算的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2—0.005,尚未达到种间分化水平,应用该基因片段进行这两种鱼的分子鉴定值得商榷;(2)分子系统树显示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与黄姑鱼和浅色黄姑鱼处于不同的系统发育阶元,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与白姑鱼属鱼类聚为同一类群,支持形态学上将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划归为白姑鱼属的分类学观点。  相似文献   

9.
日本黄姑鱼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 (Temmick et Schlegel),俗称白 ,为石首鱼科黄姑鱼属的近海中下层鱼类,分布于我国的东海、南海及日本南部沿海[1]。日本黄姑鱼生长迅速、病害少、易于养殖,当年即可达商品鱼规格,经济效益显著,成为海水鱼网箱养殖诸多品种之佼佼者,倍受养殖业者欢迎。但其海区野生苗种来源有限,且规格不一,品种不纯,阻碍了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因此,开展日本黄姑鱼人工育苗,已成为水产科研部门与养殖业者共同关注与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关日本黄姑鱼的人工孵化工作,日本在198…  相似文献   

10.
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渔业资源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会对渔获量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长时间序列的渔业统计资料和气候变化数据,研究了1962—2012年间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黄渤海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渔获量的影响,并应用Fox模型拟合捕捞压力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同时根据多个气候因子及气候指数的年间变动数据,分析每个显著相关的气候变量对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的影响。研究表明,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在1962—1971年呈波动下降趋势,在1972—1990年保持平稳状态,在1991—2012年急剧增加。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与渤海冬季季风、北太平洋指数(North pacific index,NPI)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黄海夏季季风、黄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加入气候变量进行优化的Fox模型考虑了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该模型拟合的渔获量与统计的渔获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捕捞压力的增大是导致黄渤海小黄鱼渔获量变动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也会对小黄鱼渔获量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元素分析方法,测定了黄、渤海125尾小黄鱼的耳石元素指纹图谱,共检测到Mg、Al、Mn、Cu、Zn、Sr、Ba、Ca等8种指纹元素。不同采样站位小黄鱼耳石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线性判别分析可以有效识别不同站位的小黄鱼群体,判别成功率为65%~96%,整体判别成功率为86%。基于耳石元素指纹图谱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黄、渤海小黄鱼早期补充群体划分为渤海种群、黄海中部种群和南黄海种群,其中黄海中部种群站位交叉明显。  相似文献   

12.
苏新红 《台湾海峡》2010,29(1):27-33
以福建近海出现过的13属23种石首鱼(Sciaenidae)作为分类单元(operationalt axonomicunits)及其量化数据取值依据,选取39个特征指标,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hierarchical cluster)对其进行数值分类,得出了福建近海石首鱼类的聚类分类结果.结果表明:聚类分析法的分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基本吻合,可将福建近海出现过的石首鱼类分成13类(属).证明了朱元鼎教授等对我国石首鱼类的分类是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支持把娩状黄姑鱼(Nibea.miichthioides)归到黄鳍牙馘属(Chrysochir),这一点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法观点不同.研究结果还支持了朱元鼎等的观点即认为石首鱼属(Sciaena)和叫姑鱼属(Johnius)均属较为原始型的石首鱼类.另外,本研究结果对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和勒氏短须石首鱼(Umbrina.russelli)的分类仍存有分歧,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和值得重视的观点,有待将来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1997年3月27日,温州市东阿外楼大酒店以19万元的高价从菜市场上购得一条长1.7米、重49千克的“大黄鱼”。《温州晚报》报道了这条消息后,许多报纸转载了这条新闻,一时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果真有这么大的大黄鱼吗?黄鱼市场价只不过每千克二三十元,这条鱼为何这么贵?其实,这条鱼并非大黄鱼或(鱼免)鱼,而是黄唇鱼。因为大黄鱼、(鱼免)鱼和黄唇鱼都属于鲈目石首鱼科。外部形态基本相仿,比较难区分。人们把黄唇鱼误传为大黄鱼及其他鱼类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条鱼果真有这么高的  相似文献   

14.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片段扩增策略,获得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小黄鱼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组装分析结果表明,其长度为16470bp,H链碱基组成呈明显反G偏倚,G含量仅为16%。13个蛋白质基因起始密码子均为ATG。COI基因的终止密码子为AGA,ND1和ND3基因为TAG,COII、ND4和Cytb基因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T,其余7个基因都是完整的TAA。在小黄鱼mtDNA中发现2个特殊发夹结构,一个是轻链复制起始区(OL)的发夹环,位于tRNA簇,环区T含量仅为9%,而G含量达45%,这与哺乳动物和爪蟾该区域富含T有所不同。另一个假定发夹结构位于ATP6基因末端,这种二级结构可能与准确转录有关。该mtDNA控制区长度为799bp,5′端含有9个连续TA串联重复和2个5′-ATGTA---TACAT-3′重复,与已报道的鱼类扩展终止相关序列模式恰恰相反;中央控制区仅识别出CSB-E结构;保守序列区含有CSB-1,2,3,其中CSB-2具有高度保守性。对小黄鱼和大黄鱼的mtDNA比较进化研究,根据分子钟假说,估计二者线粒体基因组的进化分歧时间为4.8百万年前。  相似文献   

15.
吴佩秋 《海洋科学》1982,6(4):49-49
本文对黄、渤海小黄鱼精巢的结构类型、精子形成及其季节变化作了组织学的观察。 1.精巢内部是由许多不规则大小的精囊壶腹构成,精巢外部系由致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膜所覆盖。 2.小黄鱼精子的形成分为五个期:精原细胞(Ⅰ期);初级精母细胞(Ⅱ期);次级精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使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及比较了吕泗渔场两种重要石首鱼科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营养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体长组间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稳定碳同位素差异不显著(p0.05),而稳定氮同位素差异显著(p 0.05)。小黄鱼的营养级要显著高于棘头梅童鱼(p 0.05)。聚类分析的结果可将小黄鱼的体长组分成两大组,包括 140~190、 130~140、 120~130、 80~90 mm一组和剩余的体长组;棘头梅童鱼的体长组可分为140~190、130~140 mm一组和剩余体长组。Iso Source模型的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3.38%和36.38%;底质有机物(Sedimental Organic Matter,SOM)对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的碳源贡献比例为40.66%和43.70%。因此判定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SOM。本研究还发现小黄鱼食性转变的体长临界点为80 mm,而棘头梅童鱼为110 mm,反映了棘头梅童鱼在生活史中转变食性行为的发生时间可能比小黄鱼晚。  相似文献   

17.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8,22(5):70-71
1 山东省海洋空间资源概况1 .1 渔场数量、面积及主要鱼类主要渔场有莱州湾、烟威、石岛、青海、海州湾、连青石等 ,总面积 5 0 0 0 0 n mile2。渔区分两个 :一个是渤海湾渔业区域 ,面积约 2 70 0 0 km2 ,各种鱼类约 10 0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小黄鱼、黄姑、鲅鱼、鲐鱼、带鱼、鲆鲽鱼、鱼是鱼等。另一个是黄海渔业区域 ,10~ 14m以内等深线海域面积 1400 0 0 km2 ,鱼类 2 0 0余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叫姑、真鲷、鳗鱼、青鱼等。近岸渔场是山东省渔业生产的主要作业区。包括 :( 1)黄河口附近渔场 ,主捕小黄鱼、鳓鱼等 ;( …  相似文献   

18.
一、失控的现状定置涨网是舟山市渔业的一种传统捕捞渔法,它以在沿岸近海栖息索饵的小杂鱼虾为主要捕捞对象,其中不乏经济鱼类的幼鱼,尤以带鱼、大小黄鱼、鲳鱼、乌贼的幼鱼苗为主。人们形象地称这部分渔获物为“带鱼象筷子,黄鱼当梅子(梅童鱼),鲳鱼象扣子,乌贼似豆子”,由此可见涨网作业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增殖十分有害,各级水产主管部门和水产工作都早已注意到它的危害性。自1979年国务院颁布《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以来,各级政府纷纷制订保护  相似文献   

19.
因为它们很会钓鱼,所以得此“渔夫鱼”之美名。“渔夫鱼”钓鱼的方法和手段,与我们人类十分相似,也离不开钓杆和诱铒,而且还要有不可缺少的耐性。在“渔夫鱼”的背部,长有一根长刺,这就是它的“钓杆”;长刺的末端长着一块很像蚯蚓的红色肉块,这就是“钓饵”。每当“垂钓”的时候,“渔夫鱼”总是把身体匍伏在海床上,或者隐蔽在石缝和海草中,仅伸出背上的“钓杆”,微微晃动末端的“钓饵”,静静地等待着鱼儿上钩。一些馋嘴的鱼儿看见这块类似蚯蚓的诱铒。便不顾死活地你争我夺起来。而“渔夫鱼”则把“鱼杆”及“鱼饵”一收一放,逗得鱼儿在它嘴边扑来扑去。这时候,“渔夫鱼”便突然张开大口,闪电般地把猎物吞进肚里。其实,“渔夫鱼”名目繁多,有叫“鹅鱼”的,还有叫“和尚鱼”的,更有叫“青蛙鱼”、“蝙蝠鱼”的。它们皆因精于钓鱼之道,而被统称为“渔夫鱼”。有意思的是,生长在加勒比海的“蝙蝠鱼”,钓鱼可从不用“鱼杆”,因为它们的身上长满了象水草一样的细长小肉芽,随着身体的晃动而上下飘摆,吸引一些小鱼前来啄食。而“蝙蝠鱼”则以突然袭击的动作,将小鱼一条一条地吞食掉。□鱼也“钓鱼”@李津军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探明,鱼类有着奇特的“语言”一一声音信息。鱼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同的鱼类有着不同的声音信息。成群的青鱼会发出小鸟一样的叽叽声音,沙丁鱼群会发出如同海浪拍岸的哗啦哗啦声,小鲶鱼发出的声音像蜜蜂发出的嗡翁叫,冷球鱼则会发出犹如人打鼾的呼噜呼噜声,其他的如黄鱼发出咕咕叫,黑背鲲会发出沙沙沙声,驼背鳟的声音咚咚响等。最早人们认为鱼类发声是靠发声器官。但是,研究结果发现,鱼类没有专门的发声器官,而是利用它们躯体上的其他器官来“兼职”发声的。如产于长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