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析了冬季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包括地表净辐射、日照百分率和雪盖率等)的特征及其与四川降水的关系.高原地表热状况存在着明显的月季变化,其中地表净辐射与日照百分率之间为反位相关系,它们都与后期四川(包括重庆)降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对四川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明 《四川气象》1999,19(2):10-13
分析了冬季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包括地表净辐射、日照百分率和雪盖率等)的特征及其与四川降水的关系。高原地表热状况存在着明显的月季变化,其中地表净辐射与日照百分率之间为反位相关系,它们都与后期四川(包括重庆)降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对四川降水的短期气候预测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ERA-Interim和APHRO_MA资料分析了1979~2007年间青藏高原西部春季(3~5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局部区域春季降水呈显著减少趋势,降水的变化趋势与其西南部辐合上升运动及阿拉伯海北部水汽含量变化存在联系。发现研究区春季降水增加时伴随其西南部显著的辐合上升异常,同时高层(500 hPa)位势高度场负异常中心与环流的气旋式正异常中心一致,而低层(850 hPa)的辐合上升异常相对较弱;研究区春季降水增加同时伴随阿拉伯海北部至研究区西南部的高、低层比湿正异常,其中低层的比湿正异常更为显著,其正异常中心均位于阿拉伯海北部。上述区域的水汽输送能解释研究区春季降水55.3%的变化,同时两者的变化趋势具有很好相关性。研究显示1979~2007年间研究区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阿拉伯海北部低层向印度次大陆水汽输送减少,以及研究区南部高层辐合上升运动减弱造成的。青藏高原西部春季降水变化趋势和相关区域水汽变化的一致性,可以为分析高原气候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与青藏高原冬季积雪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银  谢志清  肖卉 《气象科学》2014,34(6):647-655
基于中国740站月降水、积雪、地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和最大协方差法,研究了1979—2008年青藏高原冬季积雪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在年际时间尺度上,青藏高原中北部12月—翌年1月积雪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1990s—2000s的高原积雪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较好的同位相变化特征。表明高原中北部12月—翌年1月积雪指数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异常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可作为预测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年际年代变化的依据。(2)高原12月—翌年1月积雪异常偏多,是长江中下游夏季洪涝的一个强信号,12月—翌年1月积雪指数正异常年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正异常年有很好的一致性。(3)高原冬季积雪异常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是:高原冬季积雪异常通过影响同期及其后春季地温,再由春季地温以某种方式把异常信号维持到夏季。之后,地温异常又改变了局地地气热量交换,导致周围大气环流异常,从而影响到其下游的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热力状况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叶月珍  方之芳 《高原气象》1999,18(2):162-170
应用高原积雪日数和高原气温、四川盆地逐月降水量资料,应用SVD等方法,探讨高原热力状况分布异常与四川盆地汛期降水分布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高原积雪日数场分布特征是以巴颜喀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为中心。该区域冬季积雪日数异常与川中盆地汛期干旱有相当好的联系。春季青藏高原北部和祁连山的温度场的大范围异常则与川西的洪涝和川东的干旱均有较好的相关,均可作为四川降水长期预报综合考虑的重要参考因子。一般而言,积雪  相似文献   

6.
丁旭  赖欣  范广洲 《高原气象》2022,41(1):24-34
利用 197-2014年 GLDAS-CLM(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the Community Land Mod-el)地表参量数据集、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格点化数据集(CN05.1)和ERA-nterim大气环流再分析数据,研究青藏高原5月(春季)土壤湿度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7.
韦晋  何金海  苏志重  姚丽娜 《气象》2013,39(2):129-136
使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经向风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一个全年盛行南风的区域(22.5°~30°N、105°~110°E),即常年南风区.该区域南风呈现冬弱夏强的演变特征,尤其在春夏时期呈现双峰值状态,峰值分别出现在15候和37候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常年南风区南风与我国南方春季降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15候左右常年南风区南风第一次增强并达到峰值,持续的强南风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随之有突然增加的趋势,进入春雨期.高原东南侧常年南风区南风两个峰值出现的原因并不相同.15候左右出现的绕流南风大值是由于高原的突然加热产生的低空气旋性环流叠加在绕流西风上,从而造成了南风的加强,湿润的偏南风给华南地区带来持续的降水,江南春雨开始.而37候左右出现的绕流南风大值是由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孟加拉湾槽前强大的西南风加强了该处的绕流南风,使得南风势力变得更为强大,推进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东部地区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文中使用 1 96 2~ 2 0 0 2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考察了中国西北东部地区春季降水及其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和异常变化。分析表明 ,该地区春季降水时段集中、变率较大 ,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水汽主要来源于南部季风区 ,输送路径集中于青藏高原和偏南方向 ,偏东方向输送相对较弱 ,而且西太平洋副高和高原对输送路径具有显著影响 ;多雨年的异常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偏东方向海洋上的异常向西输送和前期由菲律宾及其北部海区的向北输送 ;对异常水汽通量进行分解后发现 :由环流异常引起的平均水汽输送在多数年份的降水正异常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而平均环流对异常水汽的前期输送对于局地降水异常也有一定贡献 ;多雨年的环流异常集中表现为高度场上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正异常中心 ,这有利于偏东、偏南的异常水汽输送到西北东部。结果初步认为西北东部地区的空中水汽资源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和利用潜力 ,该地区是维系西北内陆地区空中水资源乃至水分循环过程的水汽输送关键区  相似文献   

9.
陈兴芳  宋文玲 《高原气象》2000,19(2):214-223
通过高原积雪和欧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和统计检验,表明冬春季雪盖对我国夏季旱涝有重要的影响,虽然冬季和春季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存在差异,总趋势大致相仿。但是,冬春季高原积雪和欧 亚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基本是相反的,其中高原积雪与长江中下游和西北东部地区夏季降水为正相关,欧亚积雪与东北和华北东部以及西南地区降水为正相关冬季节积雪异常偏多时,长江流域夏季易发生洪涝,这也是汛期降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多,少雪年后期西北干旱区降水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吴统文  李培基 《高原气象》1998,17(4):364-372
利用1957-1990年高原地区的雪深,地面气温,地温以及西北干旱区部分站强降水量资料等,进行了高原地区多,少雪年积雪特下,地震热状况以及西北干旱区的期降水量的对比分析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地区OLR与地面有效辐射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1,10(4):380-390
青藏高原;;OLR;;地面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异常与我国夏季低温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利用改进后的大气环流谱模式,进行长时间积分,模拟青藏高原积雪的年际变化。分别对模拟结果的多雪年和少雪年夏季温度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冬春多雪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低,而南方地区夏季气温比常年偏高,少雪年则结论相反。同时结合历史实况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夏季低温易发生在青藏高原多雪年,而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夏季低温与青藏高原积雪异常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2000,58(5):570-581
为了进一步分析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冬春积雪异常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关系,利用1957~1994年高原地区的实测雪深、1951~1994年6~8月中国东部地区226个均匀分布测站的实测月降水量,以及美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958~1994年1~12月的再分析格点值资料,对比分析了高原冬、春季多、少雪年后期中国东部地区夏季(6~8月)降水分布和环流的平均特征,也分析了高原积雪影响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1) 平均来说,多雪年夏季长江及江南北部降水可偏多1~2成,华北和华南的降水则偏少1~3成;少雪年夏季江淮流域及湘、黔地区少雨,华北和华南多雨.2)高原冬、春积雪不仅影响了后期高原的热状况,而且影响了后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和南亚与东亚的夏季风环流.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降水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钟晓平  杨淑群 《高原气象》1994,13(2):113-121
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国大陆中尺对流系统活动极为频繁的地区一。采用与Maddox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相类似的定义,对1984-1986年7,8月间活动于该地的一类尺度较大的对流系统的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区内30%-50%以上的强降水(≥10mm/h)均由这些系统直接造成。一个系统平均约产生2.73km^3的降水。这类降水有明显的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后半夜4时左右(北京时间,下同),最小值出现在下午18时  相似文献   

15.
利用NCEP 1950—2004年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上空大气春夏季热源在过去50年里,尤其是最近20年,表现为持续减弱的趋势。而1960—2004年青藏高原50站的冬春雪深却出现了增加,尤其是春季雪深在1977年出现了由少到多的突变。用SVD方法对高原积雪和高原大气热源关系的分析表明,二者存在非常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即高原冬春积雪偏多,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偏弱。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和中国160站降水的SVD分析表明,高原大气春夏季热源和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反相关,与华南和华北降水呈正相关;而高原冬春积雪和中国160站降水的SVD分析显示,高原冬春积雪和夏季长江流域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华南和华北降水呈反相关。在年代际尺度上,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和冬春积雪与中国东部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南涝北旱)有很好的相关。最后讨论了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影响中国东部降水的机制。青藏高原春夏季热源减弱,使得海陆热力差异减小,致使东亚夏季风强度减弱,输送到华北的水汽减少,而到达长江流域的水汽却增加;同时,高原热源减弱,使得副热带高压偏西,夏季雨带在长江流域维持更长时间。导致近20年来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华北偏少,形成"南涝北旱"雨型。高原冬春积雪的增加,降低了地表温度,减弱了地面热源,并进而使得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大气热源减弱。  相似文献   

16.
三峡东区春季首次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谦  谢安  刘霞 《高原气象》1999,18(1):71-78
应用16年NMC常规资料和卫星OLR资料,分析了三峡东区春季首欠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其特点:以西路冷空气影响为主,与高原的对流系统有直接联系,从中南半岛向东北,经我国西南的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带是春季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顾本文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3,12(4):367-377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系新近发展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甘孜、那曲、拉萨三站及东部平原地区的南京1982年8月-1983年7月的辐通量和大气加热率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了高原地区大气辐射场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的关系,并对一些主要的影响因子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段廷扬 《气象学报》1994,52(2):194-200
由于青藏高原500hPa层出现高压系统的活动,使高原大气产生“上高下高”的气压场结构,从而东亚大气环流也发生某些相应的变化。本文统计分析了高原500hPa高压的散度与垂直速度分布、高原大气热源的演变和100hPa层涡度、纬向风以及经圈环流的变化等。结果认为,由于夏季高原500hPa高压的活动,使高原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和对流加热受到抑制,100hPa南亚高压强度减弱、位置北抬、有向西部型过渡的特征。高原北侧西风急流减弱,东风急流南支与北支合并后位于原北文东风急流位置以南,侵入高原南麓的西南季风减弱。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上空上升运动有所增强,其对流加热对维持东风急流乃至南亚季风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段安民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3,61(4):447-456
对1958~1999年的7月份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青藏高原区域大气热源强度(整层气柱的总非绝热加热率)做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内大气热源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复杂,各地差异显著。前4个REOF型的加热中心位于高原东北部、高原西南部、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高原东南部地区上空。小波分析还表明各空间型都有2~4a的变化周期。文中计算了前4个RPC与东亚中、低空纬向风(U)、经向风(V)、纬向水汽通量(Q_u)、经向水汽通量(Q_v)的相关系数,并用这些相关系数构造矢量,进而分析其流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发现高原不同区域的大气加热异常所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形势及降水也大不相同,由此表明,在研究高原加热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时,应注意加热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