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日本《科学新闻》1981年3月13日报道,由日本科学技术厅主持的日本第六次防灾科学技术研究联络会议,最近在京港区的都道府县会馆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冈本舜三和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教授大沢胖,分别以《地震防灾和强震观测的意义》、《强震观测的国际合作》为题作了报告。高密度强震观测就地震来说,今后日本应走防灾和观测相结合的道路。冈本教授对此讲了如下看法。  相似文献   

2.
强震观测工作是地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交流和俭查1989年强震观测的工作情况,加强今年重点地震监视区的工作,进一步完善强震观测的有关管理制度,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于1990年5月6日至5月9日在江苏省无锡地震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召开了强震观测工作会议。江苏省地震局,四川省地震局,新疆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云南省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武汉地震研究所、地球物理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和工程力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地震信息中心(EIC)在日本国立大学联合地震观测台网的地震预报项目中发挥着中心作用,并对所有在日本观测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存档。EIC还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并开发软件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ULF和VLF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ULF和VLF地震电磁辐射的观测与研究袁家治,高桥耕三,钱书清滕绳幸雄,赵华兴,任克新中国昆明650041云南省地震局日本东京184日本东京通信综合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日本筑波305日本筑波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大理67...  相似文献   

5.
来自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的日本学者笹井洋一博士应邀于1991年10月28日至11月2日参观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此期间,我所副所长朱传镇教授会见并宴请了笹井洋一博士。他们介绍和交流了各自研究所的概况与地震预报工作。笹井在我所作了题为《构造磁效应与地震预报》的报告,介绍了在日本伊豆半岛及其附近进行的地磁观测。伊豆半岛的地磁观测始于1970年,目前已进行了15个台的连续观测和40  相似文献   

6.
把握地震前兆新法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和日本电信电话通信综合研究所宣称,他们在成为地震前兆的首都圈广泛围地壳变化观测实验中,成功地依靠实时系统计算出观测结果。这一地壳变动实验,是从地面上4个地方接收来自卫星等的电波,然后对其数据加以处理,从而得出测...  相似文献   

7.
引言2013年11月18日-1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地壳工程中心、地震台网中心、武汉地震研究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八院、航天东方红卫星公司、航天503所、上海天文台等多个单位的80余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气象厅观测部地震课报道:日本气象研究所地震研究部在东京大学、海上保安厅、日本电信电话公司等单位的协助下,从1974年开始动工,经过5年艰苦努力,正式建成海底地震监视系统,并于1979年4月1日开始运用。这项“海底地震观测系统的研究”计划,作为日本第3次地震计划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震灾防御技术》2007,2(2):218-219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为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是国家级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主要科研方向是:开展震源环境、地震过程和震源破裂机理等地震科学的基础研究;以地震预测试验场为基地,开展地震数值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地震前兆机理研究;开展对构造活动、地震过程的观测方法研究,发展流动观测技术,开展防震减灾类观测专用设备的研制工作;承担地震中期和长期预报、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地震现场流动观测任务;承担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数据中心管理、数据分析处理和数据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强震观测事业的历史 )1 955年 1月 3 1日 ,科学技术厅资源调查委员会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关于强震测定计划的建议”,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强震观测。为了使建议从组织上得到落实 ,1 956年 1 2月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测定委员会。1 958年 1 1月 ,资源调查委员会又向科学厅长官提出了促进观测计划实施的请求。1 964年 1 1月 1 7日 ,日本学术会议向内阁总理大臣提交的“加强抗震工程研究的报告”中提出 :希望增设强震计并充分利用所获取的记录资料。 1 965年在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设置了强震观测中心 ,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 1 96…  相似文献   

11.
地震地下水位观测井的最佳条件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井孔水位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越来越被国内外地震学家所重视,中国、美国、苏联、日本等国都已建立规模不等的地震地下水位观测井网。井网建设中,如何选择观测井的问题,无疑是用地下水位动态预报地震的研究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广胜寺短水准线路的地质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首先把数百米长的跨断层的短水准测量作为地震前兆的观测项目之一.由于用它来监视某些活动性断层的活动情况可以提取地震信息,尤其是它记录某些大震前兆信息效果较好,所以,短水准观测已经引起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为达预测预报地震之目的,从水准观测的角度出发,一是不断采用新技术,改进观测仪器和操作规程,如地形变测量希望把国家一等水准网的观测精度提高一个数量级,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对强震前兆所产生的位移量的一般估计.二是利用地壳形变的不连续性,地壳形变大量集中在构造线附近,应把短水准线路选择在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范军 《四川地震》2004,(3):44-45
2003年9月9~29日,中国地震局数字资料应用赴日培训团一行16人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东北大学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该项目由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数字化地震资料应用与地震活动图像实验室组织,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各省、自治区地震部门提供支持.培训团成员先后参观和考察了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地震预知研究中心、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和东北大学地震及火山喷火预知观测研究中心,并在此接受了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数字地震观测资料的应用.之后,培训团还参观了在东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关东大震灾80年地震展"、东北大学远野地震观测所和GPS观测站等.期间分别经历了东京千叶5.8级地震和仙台北海道8.0级大震,对地震发生的实际过程和日本的地震速报体制有了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4.
从事石油勘探等项研究的日本地球科学综合研究所最近开发研制出微震自动观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2相似文献   

15.
日本国土地理院和邮政省通讯综合研究所1992年11月16日宣布,从当月23日起,他们将在静冈县御前崎周围共同实施首次采用了甚长基线射电干涉仪(VLBI)的东海地震观测。这种精度极高的观测系统是在两个点上接收来自银河系以外的微电波并利用其到时差来测量地壳位移。据说在日本东海地震的预想震源区内检验板块的具体活动动态,这还是首次。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地震预报推进总部最近确定了推进地震预报观测和研究的方针。一、基本方针1.在进行地震预报观测和研究时,要本着测地学审议会所建议的第四次地震预报计划的宗旨,遵循“有关防灾研究开发的基本计划”,在有关政府机构和国立大学密切合作下,统一实施。2.在加强观测地区(关东南部、东海地区)及其它必要地区,要集中进行对短期预报有效的观测和研究。另外,鉴于气象厅是负责地震防震加强地区大地震预报的机关,要继续  相似文献   

17.
在观测重力随时间变化时,重力仪输出端可得到三种信息,即重力场缓慢变化、重力潮汐及叠加在潮汐曲线上的高频信息。在流动重力测量中,为求得重力非潮汐变化,需将后两者作为噪声去掉。在重力固体潮观测中,为求得重力潮汐变化,需将叠加在其上的高频信息作为噪声而滤去。高频信息与地震前兆的关系,国内外早已注意到。1964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地震和1964年6月14日日本新潟地震,在震前几天日本东京气象研究所GS型重力仪的潮汐记录图上,出现高频扰动并一直延续到地震的发生。我国的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5年制定的"地震基础调查观测计划",经过10多年的整合、建设、完善,日本地震调查监测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上建成了现代化的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综合网络,地震观测数据实现了统一集中处理和共享。这样就增强和提高了地震监测预测预报研究能力和水平。初步实践显示出它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本文就日本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建设的计划设计思路和设计目标、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的特点、地震调查观测研究网络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地震观测网络建设时的举措等做以综述简评。  相似文献   

19.
前言应该说 ,松代震群是在“上天”的关照下发生的。当年 ,即 1 965年的 8月 ,长野县松代町气象厅地震观测所 (现在的精密地震观测室 )开始采用世界标准地震计进行观测。 3天 ,仅仅观测了 3天就开始发生地震。你说巧不巧 ,把整个震群活动自始至终逮了个正着。不过 ,这也只能说是偶然 ,太走运了。不仅如此 ,1 965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 ,日本率先在世界上开始实施第一个地震预报计划。另外 ,原尊礼先生荣任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所长也正是这一年的 4月。在这万事具备的当儿 ,松代地震“亮相”了。这些偶然并未以单纯的巧合而告终 ,对后…  相似文献   

20.
前言地震波的井下观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背景干扰水平,提高地震监测能力和分辨能力。近20年来,继美国、日本、苏联之后,我国相继建设了70多个井下观测地震台站。这些台站集中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区域台网内;江苏、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陕西、云南、四川等地区,也布设了一定数量的井下观测地震台站,以弥补原台网的不足。目前,我国的井下地震观测系统正在从实验性应用阶段向实用化阶段过渡,井下观测地震台已成为我国地震监测台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供地震基本参数、监视地震活动变化等方面,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