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莉 《干旱区地理》1990,13(1):58-6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GBP),是当代国际最大的生态研究计划。1987年1月,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执行委员会遵照1986年9月召开的ICSU第21届全会的决定,筹备成立了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苏联科学院海洋学、大气物理学和地理学学部与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荒漠研究所于1983年4月25日——29日在阿什哈巴德召开了探讨苏联荒漠综合研究和开发问题的联合科学讨论会。约有120位专家——学者和工程师参加了会议,他们来自莫斯科、列宁格勒、阿什哈巴德、塔什干、阿拉木图、撒马尔罕和巴库等城市。4月25日——27日,与会者参观了阿什哈巴德和土库曼斯坦一些地方的各种科研生产项目和自然物体,4月28——29日召开了会议听取并讨论了12个报告。学部学术秘书Л.И.布列霍夫斯基赫院士致开幕词,他阐述了这次会议所要讨论问的重大意义。他指出了荒漠所所从事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该所在荒漠研究问题方面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计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在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GBP)的核心项目“水文循环的生物圈方面 (BAHC)”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研究内容阐述的基础上 ,对 BAHC计划的国际、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 ,并结合当前 BAHC计划的研究动态 ,对未来的 BAHC研究新的主题和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理研究》2005,24(3):487-487
2005年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2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共同组织发起。会议共设有4个中心议题: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战略。这次香山会议,得到了徐冠华院士、叶笃正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大力指导,得到了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积极响应,叶笃正院士、施雅风院士等60多位活跃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四届五次、五届一次全委会暨2004年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2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来自全国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的主题是: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主持开幕式并致开幕词。CNC-IGBP副  相似文献   

6.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7,62(3):F0002-F0002
由全球变化四大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的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和世界数据中心(WDC)中国中心秘书长共同发起的"CNC-IGBP、CNC-WCRP、CNC-IHDP、CNC-DIVERSITAS和WDC-China 2006年联合学术大会"于2007年1月20-22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7.
姚鲁烽 《地理学报》2004,59(5):F003-F003
“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环境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7月25日至27日在西宁青海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LUCC 工作组、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单位主办,青海省地理学会、青海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8.
在向国家研究委员会1983年提交的《实施中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的研究》报告中,赫伯特·弗里德曼强调“用于大气、地质、生物和海洋状况遥感的新技术的实力,预示着对我们掌握全球状况和了解全球变化的手段所发生的一场重大改革。”自那时以来的五年中,我们看到了遥感测量方法对上至臭氧洞,下到海洋生态系统等重大课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地理》2007,30(6):825
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与欧亚大陆北部地球科学合作计划(NEESPI)/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计划(LCLUC)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承办的《欧亚大陆北部地球科学合作计划/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计划干旱区会议》,于2007年9月16-20日在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0.
海面变化研究是具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地学研究领域。全球性气候变化、海面升降和环境变迁的预测等研究,引起国际学术界和各国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成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相似文献   

11.
2012年4月9日-10日,“高低纬/陆海气相互作用的地质历史记录与现代观测”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过去全球变化工作组,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黄土专业委员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由福建师范大学和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承办.  相似文献   

12.
李秀彬 《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已列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项目,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逐渐加强。本文论述了全球环境变化中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内涵,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项目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IGBP是“国际地理—生物圈研究计划”(The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组织下的又一项新的世界范围的科学研究计划。此项计划将通过对地球环境每十年、特别是本世纪最后十年里变化过程的研究,使人类对下个世纪环境变化状况及规律有一个较透彻的了解和较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me)是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1983年筹备组织的以全球变化为中心的国际合作研究,并于1986年9月ICSU第21届大会上获得通过。1986年12月中国科学院组织了IGBP研讨会,并酝酿在我国建立组织的问题。著名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教授指出:IGBP是一个整个地球系统及其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为对象,研究发生在该系统内并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近期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自然与人文因素紧密交织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共同推动的核心研究项目。近年来我国学者在LUCE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就我国近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方法及应用、驱动机制、变化影响、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及研究尺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6.
自然地理学研究前沿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是在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形成的.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关注和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自然地理学提出了一系列需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中的许多领域包含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计划等也提出了一系列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前沿.若干自然地理学的新方法和技术已被应用于数据采集、模型模拟、实验室分析、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环境变化研究、全球自然地理学研究.本文概括了所有这些前沿领域和论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葛全胜彭贵堂陈媛编译(第三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秘书处,北京100101)1USGCRP简介USGCRP(U.S.GlobalChangeResearchPlan,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成立于1989年。  相似文献   

18.
于1983年2月1—11日在新西兰的达尼丁召开,关于地理学科的讨论专题有:(一)东南亚环境中土地利用的变化与保护;(二)海岸环境规划与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世界地理界四年一度的盛会——国际地理大会(第24届)1980年8、9月间于东京召开,来自70个国家的1,543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我国地理学会代表团一行12人也应大会邀请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20.
国际洞穴学联合会第八届大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尽管这次会议是在欧洲以外地区召开的第一次会议,但是参加的人数之多,是历届会议所没有的。出版两部大部头的会议文集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与上次会议比较,会议参加者的地理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上次会议多以讲盎格鲁——撒克逊语国家为主,这次会议也是由于地理位置近和有共同语言特点,美国和加拿大地区或喀斯特系统的专著特别多,相反,东方国家的作品比较少,拉丁美洲国家的更少。从代表团人数来看,美国居首位(526名),法国居第二位(134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