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菲  徐涵秋 《地理科学》2011,31(10):1228-1234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老城区改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工程之一。福州市近十几年来对原有旧城区中的棚屋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改善原有的居住条件。利用遥感技术重点研究和评价了福州市苍霞片区棚屋区改造前后的热环境变化,利用系列Landsat TM影像反演了该区1986年、1996年和2006年的地表温度、不透水面和植被等信息,计算了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并对该区改造前后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探讨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呈指数相关关系,高不透水面比例地区温度上升比低不透水面比例地区更快。总的看来,福州市苍霞片区通过棚屋区改造,热岛效应有了明显的缓解,在这20 a间,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从0.648下降到0.245。福州市苍霞棚屋区的重新规划和改造对缓解该片区的城市热岛效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区机动车“停车难”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柯杳  林明水 《福建地理》2005,20(4):26-29
随着福州市经济的发展,市区机动车逐渐增多,使“停车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道路交通的顺畅。本文通过对福州市区“停车难”分析,指出其根本原因,并提出应制定“大交通”战略和依托经济杠杆,通过政府行为及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停车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使用1994年5月12日Landsat TM、2002年3月7日LandsatETM+和2009年3月10日Landsat TM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算,反演得出福州地面温度的分布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对福州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现象,不同时相遥感数据反演得到的福州市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城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水体温度最低.1994年福州市热岛中心分布范围较小;1994—2002年间福州市高温区域明显增加,主要分布在城区建筑物比较密集的区域和裸地区域;2002—2009年间高温区增加得比较缓慢,同1994年和2002年相比,2009年城区范围内大面积高温区减少且分布比较破碎.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岛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热红外遥感和气候学的交叉融合为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从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关系、人为热关系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演变4方面分析热红外遥感在城市热岛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探讨目前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城市地物真实温度难以获取,遥感和气候模型结合不密切;提出遥感和气候模型结合以及多平台、多尺度、多角度遥感的综合应用等是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以福建省福州市为研究区,使用1994年5月12日Landsat TM、2002年3月7日Landsat ETM+和2009年3月10日Landsat TM数据,采用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对研究区进行地表温度反演算,反演得出福州地面温度的分布情况,并根据研究结果对福州市热环境空间分布格局及动态演变过程进行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福州环城游憩带发展日趋成熟,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需求也日益旺盛,其游憩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福州环城游憩带游憩功能的发挥.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游憩形式、游憩吸引物及游憩区位3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市区居民的环城游现状,为福州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州市区居民环城游憩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福州环城游憩带发展日趋成熟,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需求也日益旺盛,其游憩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福州环城游憩带游憩功能的发挥.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从游憩形式、游憩吸引物及游憩区位3个方面分析了福州市区居民的环城游憩偏好特征及影响因素,并结合市区居民的环城游现状,为福州环城游憩带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法规定我国实行基准地价公布制度。这一法律规定的实质是我国在法律上要求建立以基准地价为核心的地价管理体系。福州市是全国最早实施土地有偿、有限期使用制度的城市,多年的土地有偿使用及城市改造实践,为土地市场及房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也为基准地价评估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料。但是,福州市至今未公布基准地价。本文对福州市规划区基准地价测算进行初步研究,以求对福州市基准地价公布及地价管理有所裤益。一、基准地价的性质与测算的技术途径(一)基…  相似文献   

9.
利用楚雄市2008年实测气温数据和楚雄市气象观测站2008资料,分析了楚雄市2008年城市热岛强度的变化,并与楚雄市往年城市热岛效应做对比分析,得到了2008年楚雄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同时分析了热岛强度与地面风速、相对湿度、气压以及大气污染物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2008年楚雄城市热岛效应的日变化和月变化规律明显,热岛效应呈现出明显的时段性和季节性;气象因子中风速和相对湿度对热岛的影响明显,大气污染物因子中NO2对热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对大气湿度分布影响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城市绝对湿度的日变化及其分布城市由于下垫面特殊,降水主要从下水道排走,植被又少,蒸发、蒸腾量都小,因此城市中的日平均绝对湿度比郊区小。据福州市1988年6月8日的观测资料,位于市中心偏北福州一中观测点的绝对湿度为27.7hpa,城市东郊的横屿观测点为29.6hpa。1月12日市中心的五一广场点绝对湿度为9.2hpa,郊区的横屿点为10.5hpa,表明市区日平均绝对湿度均比郊区小。城市与郊区绝对湿度日变化基本上为单峰型,受气温影响较显著。最高发生在一日中最高温度发生之后。如福州市区(省台)出现在17点,郊区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扩展对区域温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利用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和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 结合NOAA/AVHRR、MODIS 反演的月地表温度数据, 定量考察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热岛增温效应对区域温度气候趋势的贡献, 结果表明: ① 1992-2003 年长江三角洲城市化经历了一个快速的空间扩展过程, 宁镇扬、苏锡常、上海大城市区、杭州湾4 个城市群构成了一个“之” 字形城市带, 城市群之间出现城市化连片趋势, 城市带区域内1961-2005 年年平均气温增温 速率为0.28~0.44 oC/10a, 显著高于非城市带区域。② 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平均温度的影响以夏秋季最强, 春季次之, 冬季最弱。③ 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热岛强度和城市总人口对数呈线性正相关关系。④ 城市带增温效应使得区域的年平均气温在1961-2005 年间增加了0.072 oC, 其中1991-2005 年间增温幅度为0.047 oC; 年最高气温升高了0.162 oC, 其中1991-2005 年间 增温幅度为0.083 oC, 表明1991-2005 年间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空间扩展正在改变区域温度变化趋势, 且这种增温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2.
贵州省兴仁县近50年气候特征及其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局地气候资料的整理分析,是对更大范围内某一地区的气候研究提供参考的依据之一。贵州省兴仁是国家基准气候站,观测资料较长,对贵州西南片区有较好的代表性。通过对兴仁50年完整的气象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地温度、降水、风、相对湿度、云量、雾日、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并以此特征作出该地的气候类型评定;同时根据该地近50年冷暖趋势、干湿趋势的变化,分析总结出其近代的气候变迁。  相似文献   

13.
华东雾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史军  崔林丽  贺千山  孙林 《地理学报》2010,65(5):533-542
基于华东449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的雾、霾、气温和露点温度数据、1980和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7年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数据,利用气候统计诊断、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华东雾、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61-2007年期间,华东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都呈现出先增多后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霾日数在全年及四季则呈现出逐渐增多的年际变化特征。在1961-1980年和1981-2007年期间,华东多数地区的雾日数分别呈现出增多和减少的变化趋势,霾日数则在两个时期都表现为增多趋势。华东雾日数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与我国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气象条件的变化、区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所导致的气温升高和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空气湿度和风速降低、气溶胶光学厚度增加等是华东雾和霾出现频率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亚洲季风与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之关系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基于中国553个气象站点1958~2000年日降水量资料、北方295个气象站点同期(20(cm)蒸发皿资料,界定出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各自的范围。利用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1951~1995年)与印度夏季降水量(1951~1998年)资料, 分析了半干旱区和农牧交错区东南-西北界10年际空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关系。近50年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的动态变化是影响中国的季风环流强弱作用在空间上的实物表现, 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控制着气候界线空间摆动的范围与方向, 其年代际变化是中国干湿、农牧气候界线呈现出年代际变化特征的根源。分析显示, 在现代情况下, 农牧气候界线位置的空间摆动主要反映人类生产活动强度的强弱差异, 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城市热岛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借助北京地区1997年、2004年的Landsat TM热红外图像,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大 气探空数据对图像进行大气校正,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北京市区和周围地区的地表温度分 布图,地面验证表明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发现,北京市存在明显的 城市热岛效应;不同下垫面所对应的地表温度有明显差异,总体上城区地面温度明显高于郊 区,水体温度最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且人为因素对城市热岛的贡献逐渐加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高温热浪的频率和强度都不断增加,并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显著的影响。国内多个城市开始尝试推广公共纳凉点建设来缓解这一问题。基于248份问卷,以福州市公共纳凉点为研究对象,调查市民对公共纳凉点利用的满意度。最终得出,居民对其总体满意度得分为2.90,属于"不满意"水平,各因素满意度在2.62~2.83波动,处于"不满意"水平。同时采用因子分析,得出公共纳凉点总体满意度与硬件设施、基本情况、管理服务3个因子有关。3者累计方差达到73.982%。表明福州市城市公共纳凉点建设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由此对福州市未来城市公共纳凉点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气候是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巧家县药山自然保护区内的气候孕育了极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依据气候观测资料、野外实测数据及理论推算值,综合、系统地分析自然保护区气候资源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光能资源、热量资源和水分资源随海拔不同,气候垂直分异明显,根据气温及景观特征,可把保护区划分为5种气候类型区:河谷亚热带气候区、低中山山麓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中山暖温带湿润区、高中山温带潮湿区、高山寒温带潮湿区。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MODIS数据的长株潭地区NDBI和NDVI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基于4个季节的MODIS影像,计算长株潭地区的地表温度、NDBI和NDVI,比较NDBI和NDVI与地表温度之间关系,对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指标NDBI和NDVI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NDBI与4个季节的地表温度间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而NDVI与地表温度间关系并不明显且随季节发生变化,说明NDBI是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有效指标,在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的季节变化研究中NDBI可作为NDVI的一个附加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热岛效应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为了弄清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应用了下列资料: (1) 1955年上海外滩、徐家汇(这两站代表市区)和松江(代表远郊)的全年观测资料。 (2) 1956、1957两年上海徐家汇(市区)、龙华(城市边缘)和松江(远郊)观测资料。 (3) 1959年8月9—11日,由上海气象局、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单位用阿斯曼通风干湿表,对上海市区进行了33个定点(测点位置分布见图1)、逐时四层次(20、50、  相似文献   

20.
温度是重要的气候要素之一。一般习惯于用气温年变曲线和年较差来描述气温的年变特征,但是借助于谐波分析可以了解包括温度在内的诸气候要素季节变化的空间分布性状。早在五十年代初,么枕生曾用分布不均匀、记录年代相差悬殊的81个站的温度资料进行了谐波分析计算,并计算其对太阳辐射相对的落后,据以划分中国气候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