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地下水》2021,(5)
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通过加强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有效避免水土资源流失的现象发生,全面加强水土资源的保护工作。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就结合陕西志丹水土保持现状进行研究讨论,并就加强志丹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及重要性进行阐述,提出通过加强水土保持等相关工作,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论对做好县域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导致其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发展与平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对治理水土流失、优化水土资源结构和扩大区域旅游及提高经济产值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现状、主要价值及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坚持建设原则,统筹规划、有序建设;做好资金与资源整合,打造品牌及提升服务,做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采取合理化设计突出主题,以实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合理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赵国秀 《地下水》2019,(1):200-202
现有水土保持布局手段存在规划指标模糊、编制参数不合理等弊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新型的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方法。通过水文属性数值判断、水土流失量定量分析,确定水土资源的宜性评价准则,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含义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确定地表水源涵养区和地下水源涵养区的方式,对水土资源进行监管评价,完成规划方法的搭建,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的布局研究。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水土保持布局手段相比,应用新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方法后,规划指标清晰程度、编制参数合理性等数值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陕南地区位于秦岭山区,坡耕地面积大,降雨形成的坡面径流是当地水土流失的主导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当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坡面径流资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以陕南大南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当地多年的降雨资料,借助GIS及Surfer等相关软件对不同坡度的坡地资源进行划分和统计,利用流域内水土资源之间的相互依存及彼此约束性,基于线性规划理论,通过构建、求解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线性规划的数学模型,对小流域的水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用单纯形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对模型中相关参数的不断优化、调节,最终得出“以人定水田”“以水定田无旱无树”“以水定田无旱有树”3种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通过优化配置即可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同时也为后期土地规划等提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现象导致土壤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层变薄、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选取辽宁省南票区新沙河小流域进行实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效益评价。通过进行实地考察和收集基础资料,利用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模式的优化规划治理方法,评价该示范区的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效益,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方面,小流域多元化整体布局治理后年可增加直接经济效益3 125.13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地面植被覆盖度从21.2%增加到31.3%;在社会效益方面,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还促进了小流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1)
运行期间风力发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低,其对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于风电场建设时期。风电场建设带来的水土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不容忽视。本文在分析风电场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典型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不同地区风电场建设特点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希望为风电场水土流失防控及其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2)
以营口市为例,针对坡耕地、四荒地、水蚀林地(园)地、侵蚀沟道、山洪沟道和历史遗留矿产资源开采破坏的迹地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提出应以综合治理措施体系与配置为核心,针对不同水土流失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采取以保护和培育好现有的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生态植物措施为重点,严格控制生产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项目,依法实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通过加大水土保持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和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人为破坏水土资源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水土资源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辽宁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员引进及培养、信息资源规划与协调等方面制定了应对策略,推动辽宁省水利设施及水土资源合理性利用,可为辽宁省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技术保证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对保证水土资源合理利用及预防洪涝灾害发展重要作用,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保证水土生态环境稳定,本文对我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必要性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水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整个水文站网不完善及布局不合理、水文监测能力薄弱和水文业务系统功能单一、技术落后及维护不到位等实际问题,提出从加强水文监测站点建设、促进水文监测能力的提高和强化水资源管理及水土保持建设,促进水文服务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推动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监控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水文监测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水利相关工作的不断协调与完善,推动国家及社会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玉红 《地下水》2012,(2):153-154
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平凉市所辖地域地处陇西与陇东黄土高原区,境内水土流失的现象非常严重,类型多样。本文对该地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期为改善水土流失的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立足于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目标,探讨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内涵,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用水量计算框架,以黄山高原地区泾河流域为例,估算其1970-1996年水土保持年生态环境用水量为6.368亿m3.研究成果丰富了生态环境用水量的理论研究,可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地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估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永勤  缪启龙  彭补拙 《水文》2002,22(2):6-9,18
从地表热量平衡、水量平衡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象、水文、土壤等资料建立了区域水资源量估算模型,计算了该地区的地表水、地下水及水资源总量;同时建立了用水系统的各个子模型,即根据本区农业生产状况建立了农业耗水的物理模型,由工业和生活用水量的变化,结合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等情况,建立了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统计模型。利用实际资料进行了模型检验,对本地区未来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4.
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光辉 《水科学进展》2002,13(3):389-396
土壤侵蚀已成为极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对它进行准确的预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并对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借鉴国外研究经验,促进我国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创建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技术规程,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6.
Oasis is the core area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id western regions, and is also a territory with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asis in Qingtongxia Irrigation District is threatened by soil salinization, shrinkage of lakes and wetlands, and deteri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As for thes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direct cause is the loss of regulation of groundwater depth or serious pollution of water caused by man-made irrational exploitation, and the root cause lies in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un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is regar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imary task for th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oasis in Qingtongxia Irrigation District is to adjust the allocation structur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to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s, for which the direct means is to carry out dynamic control of water and salt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land type in the Irrigation District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资源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定义及研究土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土壤水资源的结构,提出了土壤水资源评价方法,重点研究了可更新的土壤水资源和可开发利用的土壤水资源,并指出土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缓解我国水资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植被关键技术进展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关键步骤。本文根据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进展,分析了岩溶水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技术、土壤资源维持与质量提升技术、植被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和水-土-植被耦合模式的研发进展和不足,对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第二期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应以“结构-过程-服务”为指导框架,加强岩土组构等地质环境背景、水土过程和石漠化过程以及关键服务功能维持和提升机理的基础研究,加强功能型植被、关键共性和个性技术研发以及关键技术的配套和优化,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适用性评价和推广应用,完善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主体功能区评估和生态补偿,有效准确的治理石漠化,以促进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北内陆河水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黑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39,自引:8,他引:31  
中国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占国土面积1/3的内陆河地区先天性的水资源不足,再叠加不合理的利用,使得水问题成为西北内陆河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键性问题.以黑河为例论述了流域尺度的水、土、生态、环境及管理问题;提出缓解流域水资源矛盾必须在流域尺度提高水效益的适应对策;讨论了绿洲灌区水资源利用率提高的4个环节,即灌溉水向土壤水转化、土壤水的生物利用、生物水的生产率以及市场需求的产业配置;展示了水源涵养、节水型绿洲建设、生态水利用率提高的部分实例;分析了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的阶段、问题与途径,强调流域虚拟水配置战略,指出提高流域水-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松嫩平原水土保持价值复合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松嫩平原的生态环境在近几十年间严重恶化,荒漠化迅速发展,这与该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持续下降有关。根据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环境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以TM/MODIS/DEM数据为基础,应用3S技术建立了水土保持价值的复合计算模型,并以松嫩平原为研究区进行应用。计算结果表明,全区2001年水土保持价值总额为662.63亿元。就单位面积的水土保持价值而言,林地最高,为173.59 万元/km2;草地次之,为70.42 万元/km2;耕地较低,为24.53 万元/km2;难利用地仅为2.89 万元/km2。水土保持价值的分布趋势从东北向西南递减,从193.86 万元/km2降至18.87 万元/km2。可见,进行林地、草地建设是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的关键,平原中、西部尤应加强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解决了水土保持价值的量化问题,而且,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