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土地荒漠化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困,而且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笔者首次阐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柴达木盆地土地荒漠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探析我国干旱地区地表硫酸盐沉积物中δ17O异常的存在及其变化特征,在西北额济纳盆地采集地表盐结层、现代风尘土、湖底沉积物和盐池土壤四种不同类型的硫酸盐沉积物样品。利用硫酸银(Ag2SO4)热解法同时测定硫酸盐样品中的δ17O和δ18O值,其δ17O、δ18O和Δ17O的分析精度分别为0.5‰、0.3‰和0.1‰。研究发现:(1)四种不同硫酸盐沉积物中均存在δ17O异常,其Δ17O值为0.2‰~1.0‰,这表明具有δ17O异常的硫酸盐能够从大气圈转移到陆壳矿物中,并在特定的地表环境中累积起来;(2)西戈壁的吉格德查盐池土壤剖面上硫酸盐Δ17O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变化范围为0‰~0.6‰,这可能是干旱区极其有限的降水淋滤作用使具有较大Δ17O值的硫酸盐优先淋滤的结果,这种分离效应揭示的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硫酸盐在土壤剖面上分离的过程。本研究证明我国干旱沉积环境中的硫酸盐δ17O异常的存在,为大气中臭氧(O3)和过氧化氢(H2O2)的氧同位素异常能够转移到地表矿物中提供新的证据,为地表沉积物中硫酸盐的来源、迁移、混合及沉积后的变化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3.
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4 水化学特征根据实测的水化学资料 ,得出盆地内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具有以下明显的水平分带性 :(1)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北部的额济纳县城—东西居延海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和Cl Na型 ,地下水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g l的淡水渐变成 1 5g l左右的微咸水和大于3 0g l的咸水。(2 )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古日乃—进素土海子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Cl·SO4 Na型和Cl Na型 ,对应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  相似文献   

4.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概念、成因与防治   总被引:106,自引:1,他引:10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震达 《第四纪研究》1998,18(2):145-155
荒漠化是指人类历史时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在中国北方荒漠化形成因素中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过度樵采占32.7%,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占0.7%,在地区上以北方农牧交错及旱农地区荒漠化最为严重。要采取因地制宜措施和建立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以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东北平原西部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两种类型。东北 平原西部分布着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前者是全国五大沙漠之一。文章全面、系统地对该地区编制了 1∶1000000荒漠化图和量算出土地沙漠化面积。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积为72280.6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22.2%。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末,土地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平均每年以1.5%~3.7%的速度递增;自9 年代以来,沙漠化呈现出逆转趋势,但就总体而言,沙漠化发展仍然大于逆转。东北平原西部土地盐碱化面积 33850.79km2,占土地总面积10.44%,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面积为23329.19km2,占土地总面积15.2%,它是世 界上苏打盐碱化土壤的三大片之一,土地盐碱化每年以1.4%~2.5%速率正在发展。所以,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不仅制约着当地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周围和毗邻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已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 东北平原西部荒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有物源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后者有草原超载过牧、滥 垦、滥伐滥櫵、乱挖,河流上中游修建水库等原因,以及冻融作用的特殊原因,致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上)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4  
本文从额济纳盆地含水系统结构及埋藏分布、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地下水流场、水化学特征、水环境同位素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入手,将全盆地划分为潜水和承压水2大子系统,并进一步区分出5个亚系统及次亚地下水流系统.  相似文献   

7.
内蒙西部银根-额济纳中生代盆地群叠置类型与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蒙西部银根-额济纳盆地群是在前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叠置型”盆地群。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的热拱隆张阶段、早中侏罗世的初始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晚白垩世的引张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的陆内聚敛挤压阶段。主要形成了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其次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根据构造层之间的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完全叠置型、基本叠置型、迁移叠置型3种盆地(凹陷)类型。不同叠置类型盆地(凹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各类圈闭发育特征不同,油气成藏条件差别较大,勘探方向和勘探领域不同。根据裂谷小湖盆的沉积发育特征,应围绕沉积“洼槽”中心的烃源岩开展近源勘探,分别指出了不同叠置型盆地(凹陷)的勘探领域: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控盆断裂带的滚动背斜、缓坡带的岩性、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基本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中央断裂隆起构造带的断鼻、断块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迁移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不整合圈闭和缓坡带的岩性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8.
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  孙自永  余绍文 《地下水》2008,30(1):12-14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对于深入分析地下水的形成条件,揭示地下水的循环演化规律,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论述地下水系统的有关概念及划分方法的基础上,以西北典型内流盆地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为例,对地形地貌、区域地质背景及系统内含水层和水流场进行分析,从中提取依据,确定系统边界,划分地下水系统,划分出4级系统,包括2个地下水亚系统(二级系统)、4个子系统(三级系统)。  相似文献   

9.
将内蒙古已知金矿划分为5大类型20个矿床亚类:即重熔岩浆热液金矿、变质热液金矿、沉积变质热液金矿、火山-次火山热液金矿、砂金矿。对各类型金矿床的地质成因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闫岩 《地质与勘探》2019,55(2):630-640
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因其特殊的地质地貌成为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研究的热点地区。在这个区域内,一方面针对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其覆盖层的揭露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另一方面又存在沙质荒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其覆盖层结构、风沙来源,驱动因素和演化趋势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研究沙质荒漠化主要成因类型及其形成演变规律、成因机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驱动因素-现今状态-影响趋势-地质解释为主线。分析认为:(1)、借助青藏高原隆升影响气候变化可能造就中国北方干旱气候的大背景,新构造运动为沙质荒漠化的孕育圈闭了沉积空间。同时,因构造抬升使得周围山体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推动下易于风化剥蚀沙质的沉积;(2)、气候干旱和水资源匮乏是沙质荒漠环境重要影响因素,河流的改道和变迁也是沙质荒漠化发生的动力条件。现代河流阶地和河漫滩上丰富的沙物质是现代沙质荒漠化和沙尘暴的沙源;(3)、空间上半干旱典型的气候带是多动力复合侵蚀的根本原因,时间上,季节性风沙和河流的更替使得复合侵蚀作用更为突出;(4)、人为活动对自然的改造速度是有目共睹的,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催化剂。在上述背景下,以地质成因的角度揭示沙质荒漠化形成与演化,为荒漠化的科学治理提供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石制品的发现及当时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进行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在内蒙古额济纳旗苏泊淖尔Ⅰ级湖积阶地面上发现古人类遗存的石制品,包括石砧、石斧、石片、石核等,大致应属于全新世的遗存。天鹅湖剖面距地表70.5cm深处14C测年结果为4930a±152a,表明该剖面主要形成于全新世,与苏泊淖尔石器的时代相同,其中的记录可反映古人类活动时期的气候特征。据孢粉组合变化可以确定,该区气候总体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剖面下部在相对干旱的背景下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温湿气候环境,剖面中部则为干旱稳定发展期,成为全剖面干旱程度最强、温度较低的时期,而剖面上部又表现出温度和湿度略有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雅布赖盆地侏罗系为本区主要的勘探目的层。整个侏罗系表现为一个沉积水体由浅—深—浅的演化过程。中—下侏罗统青土井群自下而上划分为3段:第一段为断陷早期沉积的扇三角洲相;第二段为河流、湖盆发育时期产生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亚相等沉积;第三段是在湖泊范围明显增大时期形成的扇三角洲—半深湖亚相沉积。上侏罗统沙枣河组为盆地萎缩时期形成的滨浅湖、冲积扇—河流沉积。认为青土井群二段、三段是主力烃源岩。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萨尔台凹陷为有利的勘探区,黑沙构造带、黑茨湾地层不整合带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3.
宁城盆地东南缘晚中生代岩石地层序列完整、连续,但该岩石地层序列及其所含生物群的地质年代归属问题还存在争议。含道虎沟生物群岩石地层剖面的发现和实测表明,研究区晚中生代地层序列从下至上由中侏罗世九龙山组—髫髻山组、晚侏罗世土城子组和早白垩世义县组组成。九龙山组—髫髻山组下部以沉积岩系为主,产道虎沟生物群,上部为中、基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52Ma和164~165Ma。九龙山组—髫髻山组地层序列既为土城子组平行不整合覆盖,而且二者又同时被早白垩世义县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含道虎沟生物群的晚中生代岩石地层的地质年代早于热河生物群,为中侏罗世的产物,现暂将其统并为九龙山组—髫髻山组。  相似文献   

14.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岩溶石漠化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监测其石漠化发展演变趋势与开展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根据全国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项目完成的石漠化遥感调查结果,分析了广西境内1999—2008年间石漠化的分布和演化情况,探讨了石漠化变化与整治措施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截至2008年,广西石漠化面积达1.703万 km2,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占碳酸盐岩分布区总面积的20.85%;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面积分别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8.70%、29.02%和12.28%,以轻度和中度石漠化为主。9年间,全区石漠化总面积减少了1.026万 km2,年均减少面积0.114万 km2,年均增长率为-5.10%,石漠化总体面积减少,程度减轻,呈明显好转态势。石漠化的演变趋势与近年来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的落实、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等密切相关,如退耕还林措施、农业人口转移、农户家庭收入构成变化及沼气灶推广等均在减缓石漠化发展中取得了很好效果。然而,由于受地质背景、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的制约,广西石漠化治理的难点依然存在,任务仍很艰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钻井、测井、三维和二维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将内蒙古银额盆地查干凹陷白垩系至新生界划分为2个一级层序、4个构造层序、6个超层序和11个层序。根据等时层序格架下各层序单元内部的沉积充填演化特征,建立了不同级次构造成因层序的构造-层序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应力机制研究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解析查干凹陷的构造-沉积史,将该凹陷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序列划分为4个一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和若干二级、三级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进而分析了各构造-沉积演化阶段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凹陷原型的性质及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CO2地下埋藏的潜在目标区,位于伊金霍洛旗附近的中神监X井与CO2地下注入井中神注1井相邻,两者钻遇地层系统和岩石组合一致。为对示范区储层的固碳潜力和泥岩改造状况做出预测,为CO2地质储存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基础地质信息和相关数据,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了中神监X井石千峰组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千峰组的砂岩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泥岩主要由石英、粘土矿物和长石组成,其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其次为蒙皂石、高岭石和绿泥石。预测在CO2注入后的流体-砂岩长期相互作用过程中,石千峰组砂岩可以通过形成片钠铝石、方解石、铁白云石和菱铁矿等固碳矿物,形成对CO2泄露而言的矿物圈闭,进而实现CO2的长期和安全封存;红色泥岩夹层将发生金属离子活化,导致泥岩褪色。  相似文献   

17.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820-720Ma)、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架建设与初始碳酸盐台地(720—540Ma)、被动大陆边缘统一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发展(540-490Ma)、淹没台地与前陆盆地充填(490-420Ma)4个大的演化阶段。除第一阶段因热演化程度过高(R0〉3%)外,后3个阶段在雪峰山西侧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油气地质条件:灯影期、清虚洞期和红花园期台边缘相带发育。陡山沱期、牛蹄塘期、五峰-龙马溪期发育区域性优质烃源岩,黔东世、武陵世和早志留世分别发育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含膏岩系和沙泥岩封盖层。生储盖组合完整,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系列图件编制和重要认识的提出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勘探区块优选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汪正江  谢渊  杨平  卓皆文  何江林  谢尚克 《地质通报》2012,31(11):1795-1811
对古地理格架的重新认识和台缘礁滩相的识别是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对雪峰山西侧震旦系—早古生代的重点层系开展了较大比例尺的古地理研究与编图。研究表明,中上扬子海相盆地经历了裂谷盆地(820~720Ma)、被动大陆边缘碎屑岩陆架建设与初始碳酸盐台地(720~540Ma)、被动大陆边缘统一碳酸盐台地的形成与发展(540~490Ma)、淹没台地与前陆盆地充填(490~420Ma)4个大的演化阶段。除第一阶段因热演化程度过高(Ro>3%)外,后3个阶段在雪峰山西侧地区都具有很好的油气地质条件:灯影期、清虚洞期和红花园期台边缘相带发育,陡山沱期、牛蹄塘期、五峰—龙马溪期发育区域性优质烃源岩,黔东世、武陵世和早志留世分别发育区域性厚层泥页岩、含膏岩系和沙泥岩封盖层,生储盖组合完整,油气地质条件优越。系列图件编制和重要认识的提出为深入开展雪峰山西侧地区有利勘探区块优选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拉斯台盆地处于扎兰屯火山岩型铀成矿远景带中段,是国内中生代火山岩最为发育地区之一,多期次断裂、火山活动强烈发育,铀成矿地质背景优越。文章通过对介拉斯台中生代火山岩盆地的大地构造背景、基底和盖层的含铀性、潜火山岩、断裂、火山机构、热液蚀变、铀矿化等铀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并结合航放、化探及遥感找矿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认为介拉斯台中生代火山岩盆地具有较好的铀成矿潜力,圈定成矿远景区5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中部辖曼地区风成砂-古土壤沉积序列的粒度分析、孢粉鉴定、磁化率测定以及AMS 14C年代测定,探讨了该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若尔盖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至少在距今16 ka余年的末次冰消期就已经出现。地层结构、粒度、磁化率皆指示该区古气候在末次冰消期以来经历了多次冷暖交替变化,沙地也经历了多次的固定与活化过程,其中16130~6460 aB.P.、3445 aB.P.前后以及700 aB.P.前后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在8170~6460 aB.P.期间有一次极暖事件。自11.3 kaB.P.开始,古土壤中的喜暖型乔木花粉含量明显降低,草本植物、尤其是狐尾藻属和莎草科等沼泽植物孢粉含量明显增多,指示该区古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开始发育沼泽泥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