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外港──俄罗斯远东南部港群的能力与现状,“中东”铁路的历史、能力现状与运能潜力等作了深入的研究,并运用路线比较模型与重力模型对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铁路通道条件的吸引力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中俄公路运输的发展是其对外通道的新优势。  相似文献   

2.
太中铁路与贯穿黄土高原新大陆桥的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太中铁路对完善新亚欧大陆桥未来多端束状联运网格局,即利用即将竣工的内铁路形成陆路最短的陆桥北通道--贯穿黄土高原的新陆桥,以及对改善中西部路网结构、打通晋陕宁直达铁路、形成国家大能源经济区、促进沿线中心城市和出海港口建设等方面,论证了其可行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出海”通道及其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四保 《地理科学》2000,20(4):381-385
“出海”通道对于吉林省来说是经济对外开放和经济地域布局的重要因素。文章描述了“出海”通道的现状,对不同通道做了运输成本的比较分析,提出通道“闲置”的结论并阐述了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通道与省区产业开发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从太中铁路对完善新亚欧大陆桥未来多端束状联运网格局,即利用即将竣工的神黄铁路( 朔黄段) 形成陆路最短的陆桥北通道———贯穿黄土高原的新陆桥,以及对改善中西部路网结构、打通晋陕宁直达铁路、形成国家大能源经济区、促进沿线中心城市和出海港口建设等方面,论证其可行性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海港空间效应的识别与测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韩增林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4,69(2):243-254
在全球化和世界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下,沿海港口已成为全球生产链条与地方网络链接的地理枢纽。与此同时,港口发展演化在推动港口自身运输体系及港口空间演化的同时,对腹地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海港空间效应的概念及其内涵,从港口势能、港—腹引力、作用通道三个方面阐述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和形成要素。其次,以海港空间效应的动力结构为理论依据,建立海港空间效应的测度模型。最后,以我国东部沿海港口为研究样本,运用海港空间效应测度模型,得到海港空间效应指数。以港口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外贸吞吐量为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运输效应分布格局,以港口城市工业、对外贸易和金融指标表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非运输效应格局,对不同区域特点和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结果表明,模型可较好地从宏观尺度识别不同港口及其腹地的港口经济空间效应,对于揭示港口的区位本质,比较不同区域的临港化倾向,刻画港口—腹地型城市地域系统的空间联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1991,200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煤炭铁路交流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煤炭调出、调入以及空间交流格局的变迁.结果表明:中国煤炭调出城市逐步向南部和西部地区扩展,“三西”(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成为目前煤炭调出量最多的地区,2010年中国煤炭调出高值区与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分布高度吻合;煤炭调入区在空间上逐渐向西南、西北和华南延伸,高值区仍主要位于北方沿海和东北地区,以港口和工业城市为主,河北、广西和江西是调入量增长最快的省份.2010年中国形成了东北、华北、华东以及西南四大煤炭交流系统,山西的影响力开始下降,陕西和内蒙古的影响力迅速增强;煤炭运输集中在少数铁路,并主要运往北方沿海港口,形成了3条“铁路—海运”联运的煤炭运输通道.城市中心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的出度增长减缓,陕西和贵州出度迅速增长;入度较高的城市仍以港口、工业型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其中工业型城市增多,空间上从沿海、东北地区扩展到东南部和中南部.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港口经济腹地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潜力与方向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参与南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加强中国与南非战略合作、推动中国企业走入南非投资兴业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南非《全国运输总体规划(2005-2050)》(即 NATMAP 2050)正式出台,对南非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管道等基础设施进行了详实的安排,总投资额高达7500亿兰特。本文通过深入解读该规划,识别出南非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重点和重大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南非城镇体系分布、矿产资源开发、国际贸易发展等方面的现状特征分析,系统评价了南非高铁客运通道、大宗货运通道、港口体系的投资潜力和方向,筛选出投资潜力较大的关键项目,以期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南非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到南非投资创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哈萨克斯坦(以下简称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的战略节点。依托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加快跨境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战略通道的建设,对增强中亚与东北亚两大区域之间的经贸交往、强化我国东进西出和全方位开放的新型地缘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介绍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跨境互联互通战略通道的建设现状,分析了中哈国际合作示范区与哈国之间尚未建立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现有各种运输方式结构不合理且衔接不够紧密、直接腹地各城镇节点连接较薄弱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跨境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战略通道的方案构想与建设重点:(1)以克-塔-阿铁路建设为依托,优先打通巴克图口岸东至太平洋、西至大西洋的国际铁路大通道。(2)着力推动哈国第二双西高速公路建设,重点打造塔城地区"一环两横三纵"的对外综合通道格局。(3)实施塔城空中走廊建设工程,积极推动哈国乌尔加尔机场和阿亚古兹机场建设。(4)积极谋划并推动俄罗斯中部秋明油田经哈萨克斯坦东部和中国克拉玛依,至中国中东部地区的中俄西线原油输送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高我国能源供应保障程度。最后,论文提出了跨境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道等互联互通战略通道建设的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