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研究黑龙江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砂岩的源岩属性和源区大地构造背景,在穆棱组进行系统取样,开展地球化学特征和显微镜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穆棱组砂岩主量元素显示Fe2O3的含量小于FeO,CaO的含量大于MgO的含量,稀土元素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多数样品的δEu值具有负异常等特征,样品间微量元素的富集和亏损差异明显。相关系列判别图解表明穆棱组源岩未经沉积再循环作用,属于短距离搬运堆积,且源岩主要为来自上地壳的长英质岩石,但存在多个物源。结合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Dickinson图解及区域构造背景认为,物源区主要形成于印支运动晚期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的再旋回造山源区和基底隆起区,源岩主要来自于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的长英质火山岩和侵入岩,而少量可能来自于晚二叠世的变质岩。  相似文献   

2.
北淮阳东段变质构造地层的古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果胜  马文璞  徐毅 《现代地质》2005,19(2):217-223
关于大别山北麓北淮阳东段原佛子岭岩群的古构造环境问题,存在着认识分歧,其主要原因是将形成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历史本不相同的不同构造地层单元混在了一起,不加区分地进行古构造环境分析。根据构造变形、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的综合研究,将原佛子岭岩群解体为被一重要的构造滑脱带所分隔的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和上部诸佛庵岩群。通过对新厘定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分别进行沉积建造和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发现,下部卢镇关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而上部诸佛庵岩群形成于华北板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这意味着华北、扬子板块的古生代板块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应该位于诸佛庵岩群分布区域的南侧,而且板块俯冲-碰撞的极性表现为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  相似文献   

3.
鸡西盆地白垩纪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物源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鸡西盆地白垩系包括下白垩统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东山组、猴石沟组及上白垩统海浪组等。白垩纪碎屑岩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iO2、低Fe2O3、FeO、MgO的特点,说明白垩纪碎屑岩的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岩石的稀土元素具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弱的负Eu异常,其特征类似于上地壳特征。白垩纪碎屑岩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上地壳微量元素的含量基本一致。综合分析砂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判别图解,可以认为,城子河组砂岩主要反映被动大陆边缘的源区构造背景,穆棱组砂岩反映活动大陆边缘源区背景,猴石沟组砂岩反映的源区为大陆岛弧源区构造背景。结合古水流方向和岩屑所反映的源区岩性特点,认为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造山带构造杂岩是鸡西盆地白垩纪沉积碎屑岩的主要物源。但随着物源区剥蚀深度的增加,基底古老变质岩也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陕南山阳地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商丹断裂带与山阳断裂之间。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刘岭群沉积特点及其盆地形成时期构造背景的确定,可以为秦岭地区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刘岭群砂岩主要氧化物特征以SiO2和K2O含量较高为特点,具有较高的化学成熟度,反映出其碎屑物质可能来源于相对稳定的大陆源区或更老的沉积岩再旋回的沉积产物。砂岩的稀土元素LREE/HREE比值为3.61,属轻稀土中等富集;Eu/Eu*值为0.77,属亏损型,与后太古代大陆地壳沉积岩总体演化特点相一致。主量元素氧化物、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的多种图解和多种参数交叉分析,表明刘岭群沉积不具备前陆盆地堆积的特征。根据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构造背景判别和物源区判别,结合沉积序列和沉积岩石学等分析,指示中晚泥盆世刘岭群碎屑岩应属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  相似文献   

5.
利用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判断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是盆地分析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利用粗碎屑沉积岩的组分统计判断盆地源区背景的有益补充和验证。对库车坳陷第三系36件泥岩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主量元素中CaO的含量很高,对其他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和稀土元素有稀释作用,一些可靠的物源分析指标主要指示了非碳酸盐沉积物的源区性质;REE分布模式与上地壳相似,轻稀土元素富集,Eu负异常,微量元素比值显示源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通过K2O/Na20-SiO2以及La-Th-Sc和Th-Sc-Zr/10判别图分析,认为源区的构造背景具有类似于岛弧的特征。这一结果与前人所做的砂岩组分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说明板内造山带与其前陆盆地之间在沉积与构造耦合上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单芝波 《地质科学》2019,54(2):472-490
松辽盆地钱家店地区姚家组砂岩矿物、地球化学成分与源区岩石性质和沉积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岩相学观察和矿物化学分析表明,所研究的岩石主要碎屑矿物由石英、岩屑和长石组成,含少量的黄铁矿、炭屑和重矿物等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上,这些岩石普遍具有高SiO2含量(68.4%~79.61%)、相对高的K2O/Na2O比值(1.83~2.03)和较低的Fe2O3T+MgO含量(1.48%~4.22%),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曲线呈现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和弱Eu、Ce负异常特征。较低的CIA(57~63)和PIA(60~71)指数、A-CN-K以及AK-C-N分布模式还说明源区经历了相对较弱的风化作用。Zr/Sc和Th/Sc比值共同表明姚家组的碎屑组成不具备沉积再旋回的特征,说明其为近源沉积,具有较差的分选性。砂岩物源区组成判别图研究表明,姚家组砂岩的物源区主要出露长英质岩浆岩。砂岩形成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特征指数分析表明,姚家组主要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7.
秦岭泥盆系中与铅锌矿化有关喷流岩的识别与找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以秦岭泥盆系中与铅锌矿化有关的铁白云石硅质岩为例,从岩石的产出状态、沉积构造环境、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出发,阐述了岩石的喷流沉积成因,同时提出岩石作为喷流岩的识别标志及其可能的找矿线索.  相似文献   

8.
三叠纪是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的关键时期,随着扬子、秦岭和华北板块分别沿勉略、商丹缝合带的汇聚拼合, 秦岭造山带逐渐形成并从板块构造体制向陆内造山体制转化,同时强烈的造山作用控制着周缘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文章通 过研究区的碎屑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对河南南召盆地上三叠统的物源区及构造背景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上三叠统 源岩成分主要为上地壳长英质火山岩;源岩经历了中等的化学风化强度,校正后CIA值指示其形成于温暖潮湿的气候和相 对较强的构造活动环境;太山庙组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与活动大陆边缘,太子山组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大陆岛弧 与被动大陆边缘。根据南召盆地近源沉积特征和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推断,秦岭造山带和华北南缘是南召盆地晚三叠 世的重要物源区,前期太山庙组物源主要由北秦岭隆升基底提供,后期太子山组物源可能来自南秦岭、北秦岭和华北南缘 沉积再循环。南召盆地上三叠统物源区的转变是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逐渐增强的体现,对研究恢复秦岭构造 带造山隆升过程和周缘盆地盆山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夏飞勇  焦养泉  荣辉  吴立群  朱强  万璐璐 《地球科学》2019,44(12):4235-4251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成分在沉积岩物源分析及构造背景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研究区4口钻孔中的姚家组砂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砂岩碎屑颗粒石英含量最高,长石次之,岩屑含量最低,平均值分别为42%、37%和21%,具有锆石+钛磁铁矿+石榴子石的重矿物组合,反映源岩以酸性岩浆岩或变质岩为主,Dickinson判别图解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大陆物源区;姚家组砂岩的稀土元素以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平坦、中度铕负异常为特征.砂岩CIA值为52.02~60.16,平均值为56.69,反映了干燥气候背景下弱的化学风化作用.源岩属性判别图解表明源岩为再旋回的古老沉积物及长英质火山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构造背景判别图解综合表明姚家组砂岩物源区为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姚家组砂岩的物源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燕山陆内造山带发育的火山-沉积岩系.   相似文献   

10.
南羌塘盆地江鱼玛洛地区发育中侏罗统雀莫错组,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对砂岩源区环境进行恢复. 化学风化作用指标(CIW)、化学蚀变作用指标(CIA)和A-CN-K图解反映砂岩的碎屑成分遭受过较强烈的风化. 化学组分指标(ICV)和Th/Sc-Zr/Sc图解指示主要为第一沉积旋回产物,伴有少量沉积再循环物质. 岩石元素Al2O3/TiO2、Th/Sc、Cr/Zr比值和La/Th-Hf源岩判别图解反映砂岩的碎屑主要来源于上地壳长英质源区,并混入少量基性铁镁质岩石. 砂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及SiO2-K2O/Na2O、La-Th-Sc、Co-Th-Zr/10、Sc-Th-Zr/10判别图解均表明该砂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裂陷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1.
戴维  徐亚军  杜远生  覃永军 《地质论评》2017,63(5):1153-1168
黔东南下江群是一套具复理石特征的陆源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由下向上分别为甲路组、乌叶组、番昭组、清水江组、平略组和隆里组。本文研究了该套岩石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Nd同位素特征。结果显示:下江群各个组样品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Co、La、Ce、Nd、Y和Lu元素的富集,Ta和Ni元素亏损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ε_(Nd)(t)表现出负异常(ε_(Nd)(t):-0.35~-3.36)。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源岩以遭受了中等程度化学风化作用(CIA:52~79)的酸性岩为主,并混有适量的基性岩。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判断物源区主要以盆地周缘的近源沉积为主,如分布在桂北一带的花岗质岩石和基性岩。构造背景判别表明盆地处于与岛弧活动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如此的构造背景暗示,江南造山带西段在下江群沉积期可能仍存在消减作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此时还未完全拼合。综合对比江南造山带东、西两段消减—碰撞的时间,暗示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可能具有一个"东早西晚"的碰撞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2.
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位于北秦岭构造带的东段,侵入于下古生界二郎坪群。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石门岩体的年龄为428.3±2.1 Ma,五垛山岩体的年龄为414.5±2.3 Ma。两个岩体岩性均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石门岩体和五垛山岩体均显示出I型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属性,两个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弱的Eu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源岩物质均以地壳为主,并可能有幔源物质参与。根据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分析,认为这两个岩体的形成与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石门岩体形成于碰撞抬升阶段,五垛山岩体形成于碰撞晚期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在大量野外露头观测及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岩石学对比及物 源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物源区的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并对物源区进行了分析与对比。 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两个地区的石盒子组的岩屑组成相似,均以浅变质岩、花岗岩为主,含少量构造岩;砂岩碎屑成分 相似,都与来源于再循环造山带源区中的碰撞造山带与前陆隆起物源区相关;并且在 SiO2/Al2O3-K2O/Na2O 和 K2O/Na2O-SiO2 及 Zr-Th,La-Th-Sc,Th-Sc-Zr/10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两研究区物源区的构造环境基本一致,F1-F2 判别图显示物源区一致, 并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似。北秦岭元古界的变质岩、岩浆岩及其以南地区的再循环造山带中的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可能为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和北秦岭地区石盒子组砂岩碎屑的主要风化母岩。结合构造环境分析认为,在石盒子组沉积期,鄂尔多 斯盆地的南部边界可能已经越过洛南断裂,达到北秦岭及其更南的区域。  相似文献   

14.
漠河盆地的中侏罗统.砂岩具有高SiO2、低Fe2O3、FeO 、MgO 和轻稀土元素富集, 重稀土相对亏损,显示弱的负Eu异常的特征.综合分析砂岩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经构造判别图解,笔者认为漠河盆地中侏罗统沉积时物源区具有大陆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盆地南侧的额尔古纳地块北缘古生代杂岩可能是盆地的主要物源.  相似文献   

15.
对灵1井延长组长9—长10油层组砂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利用不同的常量、微量元素构造属性判别图解对灵1井区的源区构造属性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灵1井区延长组砂岩样品稀土元素含量稳定,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轻稀土明显富集、重稀土贫化的"右倾"型;利用常量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表明物源区构造背景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位于泛鄂尔多斯盆地腹地的灵1井区,沉积物具有混构造源区的特点,受控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合作用下的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过程,至晚三叠世,秦岭造山带成为该井区稳定的供屑区。  相似文献   

16.
张本仁 《西北地质》2001,34(3):1-17
本文讨论了如何改进岩石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判别方法及其应用于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问题,在论述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构造环境关系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了优选判别指示元素,参数和方法的准则及应用实例;并提出采用岩套内岩类配套及相邻相造期岩套或岩石建造时空配套综合分析途径的建议,从解决某些岩石化学特征在反映构造环境方面存在的多解性问题,推动造山带构造演化细节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沉积盆地中碎屑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分析碎屑岩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思茅盆地上白垩统勐野井组(K2me)细碎屑岩的稀土元素组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较平坦的重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中等程度 Eu 负异常的总体特征。根据样品的(Hf-La/Th、La/Sc-Co/Th和REE-La/Yb)图解,特征性微量元素比值(La/Sc、Sc/Th、Cr/Th 和 Co/Th),并结合岩矿薄片分析,认为勐野井组细碎屑岩具有典型的上陆壳特征,源区母岩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微量元素 Cr/Co 结合岩相古地理的分析显示勐野井组细碎屑沉积物应属于近源沉积。通过与不同构造背景下杂砂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对比及主元素(K2O/Na2O-SiO2/Al2O3和SiO2-K2O/Na2O)判别图解,勐野井组细碎屑岩源区构造背景应属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这与思茅盆地所处的三江造山带构造背景相符。  相似文献   

18.
拉张下陷无疑是秦岭泥盆纪的构造环境,其特殊之处在于发生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之后不久,就控制了泥盆纪海陆分布、沉积物和矿产形成以及相应的热水作用。本文对秦岭泥盆系出现较多的硅质岩、钠质岩和重晶石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它们属热水沉积岩,并进一步区分出硅质岩属热水沉积成因、钠质岩属热水沉积交代成因,而重晶石岩是热水与海水混合反应形成的。同时对秦岭泥盆系的热水沉积岩与7种主要金属、贵金属矿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海底热水作用是秦岭泥盆纪的主要地质事件之一,并相应地形成3种热水沉积含矿建造和热水沉积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9.
综合运用砂岩骨架成分特征、常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方法,对缅甸及其周缘区域新生代沉积物物源构造背景及沉积体系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其物源主要来自两个方向:北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和东部掸邦高地稳定陆块,另外在新生代开始形成的缅甸岛弧也提供了一定的物源.在大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的背景下,缅甸及其周缘区域发育巨大的...  相似文献   

20.
拉张下陷无疑是秦岭泥盆纪的构造环境,其特殊之处在于发生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之后不久,就控制了泥盆纪海陆分布、沉积物和矿产形成以及相应的热水作用。本文对秦岭泥盆系出现较多的硅质岩、钠质岩和重晶石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论证了它们属热水沉积岩,并进一步区分出硅质岩属热水沉积成因、钠质岩属热水沉积交代成因,而重晶石岩是热水与海水混合反应形成的。同时对秦岭泥盆系的热水沉积岩与7种主要金属、贵金属矿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海底热水作用是秦岭泥盆纪的主要地质事件之一,并相应地形成3种热水沉积含矿建造和热水沉积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