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带气旋(TC)预报特别是强度预报是当今大气科学研究和业务预报的重点、难点问题,TC环流内部的对流系统对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利用FY-2C/2E黑体亮温(TBB)资料和NCEP分析资料,研究了2005-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外雨带区的对流非对称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风垂直切变和TC移动的关系。分析发现,整层风垂直切变的方向与TBB一波非对称大值区关于方位角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弱整层风垂直切变条件下(< 5 m/s),TC移动引起的非对称摩擦效应会使对流易出现在移动方向的右前象限。在中强整层风垂直切变条件下(>5 m/s),风切变成为影响对流非对称分布的主要因子,TC外螺旋雨带区的对流集中于顺风切方向及其左侧,对流偏离顺切变左侧的程度一方面受到TC内逆时针环流的影响,另一方面与风垂直切变的强度有关:对于发展阶段的TC,当风垂直切变增强时,一波非对称分布更加显著,切变越强,TC强度越大,外雨带区的对流越偏离顺风切左侧;对于消亡阶段的TC,风垂直切变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中尺度降水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每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遥感资料 ,以 1 999~ 2 0 0 1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登陆的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 ,从合成分析和个例分析两方面揭示了登陆广东热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分布变化。结果表明 ,热带气旋登陆前后中尺度强降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登陆后降水不对称性加大 ;热带气旋登陆后中尺度强降水分布随时间变化 ,登陆后第 1 0个小时之前 ,中尺度强降水基本上分布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 ;而热带气旋登陆第 1 0个小时之后 ,中尺度强降水具有明显的“离心”或“偏心”特征。  相似文献   

3.
卜松  李英 《大气科学》2020,44(1):27-38
利用CMORPH降水资料,将热带气旋(TC)登陆后的降水分为路径左侧降水(L型)和右侧降水(R型)两类,并针对登陆华东地区TC的 L型和R型降水的大气环流场、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以及台风环流内的动热力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4年间登陆华东地区的20例TC中包括12例L型和8例R型。总体来看,大气环流因子对于登陆华东TC降水分布起主要作用。L型降水TC高层南亚高压主要呈纬向带状分布,在登陆过程中路径左侧维持偏东风高空辐散气流,中层西风槽偏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偏南,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指向西南。R型降水TC高层南亚高压断裂,呈经向分布。TC路径左侧风场较均匀,右侧东南风高空辐散气流明显。副高的位置偏北呈块状,同时环境水平风垂直切变指向东北,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台风环流内,低层冷暖平流输送以及水汽辐合与降水落区也有较好对应关系。L型TC低层暖平流的输送使TC西南象限低层增暖,大气稳定度降低。同时水汽辐合区也主要位于西南象限,有利于TC路径左侧降水。而R型TC副高位置偏北可将南侧的东南暖湿气流向台风环流更西部输送,东北象限维持暖平流,有利于路径右侧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4.
用2002年3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过程中自动站的降水资料, 对TRMM准全球、准实时的3 h降水估测资料进行了检验, 表明该资料与地面3 h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 可以反映出热带气旋3 h降水变化的特征。利用该资料分析了这3个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不同半径、不同方向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并分析了不同热带气旋之间降水差异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研究发现, 3个热带气旋登陆过程中心附近降水沿半径方向存在收缩和扩展的变化, 除了低层水汽输送的变化和地形对降水造成影响之外, “北冕”和“黄蜂”都发现热带气旋外围降水加强会导致其中心附近降水减弱, 这与以往的观测及研究成果类似。  相似文献   

5.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的降水分布和移速变化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利用1980~2001年登陆广东的72个热带气旋的路径和降水资料,计算了热带气旋登陆前后的移动速度和加速度,比较分析了热带气旋主要降水落区与热带气旋移速变化的关系.计算结果统计表明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中,有66.1%的个例在登陆时移速加快.当主要降水落区位于热带气旋前进方向右侧时,热带气旋的12小时平均加速度为正的占了大部分(81.8%);当主要降水落区位于热带气旋前进方向左侧时,近八成(78.6%)的热带气旋平均加速度为负.这些统计结果进一步从诊断事实上说明了地形以及非绝热加热等因子对台风移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
登陆海南的热带气旋中尺度降水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文  许向春  黄耀怀  王凡 《气象》2009,35(3):15-20
利用每小时地面观测资料和卫星资料,以1996-2005年在海南岛登陆的热带气旋为研究对象,按照气旋移动路径将其分为4大类,从4类不同路径的7个个例分析揭示了登陆海南热带气旋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及其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登陆前10个小时之内,中尺度强降水基本上分布于热带气旋中心附近;而热带气旋登陆后,中尺度强降水开始出现明显的"离心"或"偏心"特征.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在登陆前后,其最大降水中心的强度变化也有明显差异.登陆前后,中尺度强降水基本均出现在气旋中心西南到东南侧100~200km内,表现出明显的南北不对称.个例分析也证明,热带气旋强降水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艳  董海鹰  郝燕  郭丽娜  顾瑜 《山东气象》2021,41(1):109-118
利用中国台风年鉴资料、地面及探空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以及NERA-GOOS海温数据,首先分析了1949—2019年在青岛登陆的四个热带气旋特征,然后对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山东半岛造成的降水强度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表明:1)1949年以来有4个台风于8月以登陆北上和登陆转向路径在青岛登陆,其在中高纬均是纬向环流占优的大尺度环流形势,副热带高压主体维持在我国东部沿海上空,中心强度较常年偏强,西伸脊线在30°~36°N之间摆动,青岛沿海海域表现为27 ℃以上的暖洋面特征。2)来自中高纬的冷空气和热带系统在青岛相互作用的差异,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中心位置的不同是影响登陆台风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3)1909号台风“利奇马”对潍坊降水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过程中,对青岛则表现为台风低压环流前部东南气流的影响。4)台风过程中潍坊和青岛均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但动力抬升条件差异明显:潍坊位于东北风和东南风辐合区以及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内,具有较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和上升运动;青岛没有冷空气侵入,但低空和超低空强盛的东南风急流为青岛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广东省中尺度地面气象站和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对2006年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TC)"珍珠"和"派比安"的对流非对称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登陆TC"珍珠"和"派比安"从登陆前12小时到登陆后6小时期间,强对流主要位于TC中心的"东"、"北"象限,即TC移动路径的右侧和前方;同时TC对流在垂直方向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分析还发现,虽然登陆TC"珍珠"和"派比安"都有相同的对流非对称分布,但是引起这种对流非对称分布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登陆TC"珍珠"的对流非对称分布主要与强的环境垂直风切变、低层水平风场切变、低层辐合和辐散的影响有关,而登陆TC"派比安"的对流非对称分布主要与低层辐合和辐散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
浙西南山区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丽水热带气旋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1950 ~ 2010年 61年间,影响丽水的热带气旋共有119个,年均1.95个,在月分布上呈单峰型分布,7~9月是丽水受热带气旋影响的高峰期,同时,从影响丽水热带气旋的降水强度和影响丽水热带气旋的降水等级也说明,7~9 月是丽水受热带气旋降水影响最重的月份,且特别严重影响的热...  相似文献   

10.
台风“天鹅”、“巨爵”登陆过程风场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广东沿海的四部固定风廓线仪和一部移动风廓线仪的观测资料,对2009年两个登陆台风“天鹅”、“巨爵”的边界层风场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在两个台风登陆过程中,路径两侧不同的下垫面造成两侧风场结构的明显差异;(2) 两个台风登陆过程都出现比较明显的入流和出流,但由于速度和强度不同,入流、出流的位置有明显的差异;(3) 两个登陆台风眼区外围混合层的高度均在3 500 m以上。   相似文献   

11.
“巨爵”、“凡亚比”粤西强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地面区域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等,对两个2009年第15号台风"巨爵",2010年第11号台风"凡亚比"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台风降水过程中,在形势分析上具备大范围暴雨的发生和持续各种特征。但也存在降雨的范围和强度,持续时间,是否有冷空气作用的等不同。副高的快速推进,造成的台风和副高之间的挤压作用,可能使得强降水更易出现。  相似文献   

12.
源自东风波动的0915号台风"巨爵"在自东向西靠近广东沿海时出现了近海急剧加强的异常现象。利用热带气旋定位资料、NCEP全球同化分析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海上平台自动站探测资料等对"巨爵"近海加强特征和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巨爵"形成源自于西太副高南侧的东风波动,副高演变及引起的"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形势与"巨爵"环流增强发展密切相关;弱的垂直风切变、高空明显的辐散出流以及台风中心正涡度增大并向对流层中上层拓展有利于"巨爵"强度增强;低层弱冷空气南下,一方面从增加气压梯度和温度梯度来加强台风环流和暖心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触发外围对流云团发展并往台风中心输送进而对"巨爵"近海加强产生重要的触发作用;孟加拉湾西南季风气流、105°~110°E附近越赤道气流和西太副高西侧东南气流3支气流汇合为"巨爵"近海加强提供了充沛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灿都”登陆前后阳江地区的降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广东省气象资料等资料,分析"灿都"过程阳江地区降水情况,重点分析永宁地区的特大暴雨情况。通过分析可知,此次降水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主要降水是在"灿都"登陆后的降水;而永宁地区的强降水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阳江南面的一支水汽与北面来自新兴—开平,通过河朗—合水—春城通道,达到A区域的第二支水汽相汇,再由永宁镇地形抬升,形成强降水,二是阳江南面的水汽长驱直入,进入永宁镇,再被永宁镇地形抬升后形成强降水。另外,阳江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台风过后,往往会出现强降水,特别局地降水很明显,此时要特别提高警惕,及时应对强降水。  相似文献   

14.
用风廓线资料分析热带气旋“帕布”的风场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使用香港风廓线资料,进行时空转换,得到热带气旋“帕布”近香港时的水平和垂直风场剖面结构:气旋近地面层风场以径向风为主;气旋东西两侧水平风场结构明显不同,东侧偏东风明显,西侧随高度增加切向风不断增强,并监测到东北风急流的向下传播;尽管两侧风场结构不同,水平风速却表现出较好的对称性,但气旋西侧由于急流的存在,风速总体较东侧高;近中心上升气流明显偏于中心西侧,下沉气流总体较上升气流要强,且更对称。  相似文献   

15.
利用0.25°×0.25°分辨率的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07号台风“韦帕”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韦帕”具有非对称结构,强度稳定,移速缓慢,路径复杂,降水量大,维持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副高减弱东撤、“双台风效应”与“韦帕”自身的不对称结构导致台风路径多次转折;西南季风带来的丰沛水汽使台风持续维持热带风暴级别,并给海南、广东、广西带来了强降水;水汽通量散度辐合和上升运动与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强度与同时段降水量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h全球格点资料以及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FY-2E卫星云图与多普勒天气雷达拼图资料,分析2013年第6号热带气旋(TC)"温比亚"在广西造成的非对称降水的环境场特征。结果表明,受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稳定而深厚的东南气流引导,"温比亚"西北行深入到广西中部,有利于广西出现较大范围暴雨。200hPa上TC流出气流的中心偏于其中心的南侧,为降水不对称分布提供了动力背景;TC风场分布明显不对称,导致涡度、散度动力场结构呈不对称分布;低层辐合区主要分布在TC中心南侧,整层水汽通量辐合中心位于TC中心南侧,从而使暴雨集中在TC中心南侧。环境风垂直切变矢量指向TC移动路径的左侧,有利于TC移动路径左侧出现强的对流及降水,结合水汽辐合条件,可将其作为TC暴雨落区预报的一个判据。相对湿度(RH)呈均匀分布,假相当位温(θse)呈准对称分布,表明TC降水的非对称分布主要由动力因子而非热力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17.
台风“苏拉”登陆福建后降水的非对称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新一代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12年第9号台风"苏拉"降水预报失败的原因及其暴雨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台风暴雨预报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报过程中没有关注台风垂直结构的改变及其对降水落区的影响。"苏拉"台风暴雨是在中高纬稳定的环流形势下发生的,低层到高层引导气流的变化导致"苏拉"高层风暴中心向南倾斜;环境风垂直切变导致了台风降水的非对称分布,环境风垂直切变方向的左侧是强降水发展的区域;此外,随着台风环流中心在垂直方向发生偏移,改变了涡度平流的垂直分布,从而导致了福建省南部的暴雨。因此关注登陆台风中心在垂直方向的偏移对台风降水预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台风“桑美”(0608)登陆前后降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陈镭  徐海明  余晖 《大气科学》2010,34(1):105-119
利用雷达-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技术得到的1小时雨量分布资料, 分析了台风“桑美”登陆前后距台风中心111 km以内的降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 尤其是登陆前双眼墙循环过程中, 降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 在登陆前“桑美”经历了双眼墙循环过程, 在此期间, 其内、外眼墙和雨带降水均以强降水为主, 内、外眼墙平均降水率均随时间增强, 而外眼墙增长幅度更大, 且平均降水率始终大于内眼墙, 但并没有伴随外眼半径减小的过程。而雨带平均降水率随时间变化很小, 略有下降。在登陆后,“桑美”内核和外围区仍是以强降水为主, 登陆前三小时左右内核区平均降水率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趋势, 登陆后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 其平均降水率迅速下降。“桑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 其登陆前后降水结构有明显的非对称性, 在登陆前内、外眼墙和雨带最大降水均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 且雨带的最大降水率始终位于内、外眼墙的右方; 登陆后, 内核区和外围降水更多地出现在移动路径的后方, 而不是登陆前的右侧。  相似文献   

19.
利用FY2D卫星资料、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浪卡非对称结构和外围暴雨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浪卡显著的不对称结构表现在其南侧积云对流较为旺盛,涡度中心也在南侧;浪卡登陆后,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是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带来的水汽和850 hPa的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  相似文献   

20.
新一代天气雷达在台风监测及短期临近预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当前CINRAD雷达针对台风的监测产品仍不能满足需求。通过对近年来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雷达回波参数的分析和计算发现,监测、诊断近海台风,除了考虑回波的强度、大小、高度及结构等传统因素外,以雷达资料计算台风的最大风圈半径、切向旋转环流速度等参数,可便捷快速地分析台风的强度及影响范围;台风环平均强度(或台风环平均降水率)在登陆前后变化明显,环状平均降水主峰值的半径均呈现增大态势,主峰极值与次峰极值在量级上的差距加大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当台风临近时,利用雷达密切监测回波的演变、及时提取和分析有关参数,对台风研究及提升台风临近预警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