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疆北部石炭纪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田近期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沉积前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石炭纪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该区具有微地块、多拼合、弱固结、构造活跃等盆地形成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两期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二叠纪—新生代是石炭纪盆地的改造演化期。石炭纪火山岩广泛发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盆地覆盖区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整体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通过石炭系的沉积与分布特征,认为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受早期构造的控制,具有继承性、方向性和新生性的特点。石炭纪末期的构造事件基本结束了该区的海相盆地的演化,进入陆内盆地演化期,石炭纪盆地遭受埋藏或隆升改造,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改造作用,存在埋藏、隆升剥蚀、岩浆热改造、断裂、褶皱变形等多类型的改造作用,各地区的改造特点存在差异。油气勘探成果证实,石炭系是新疆北部重要的勘探层系,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期都形成了优质的烃源岩,火山岩系既是油气的储集层,也是重要的盖层,盆地的多期改造事件不仅有利于火山岩储层物性改善,也形成了石炭系有利的油气圈闭,目前已经发现了石炭系自生自储和上生下储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的分布特征显示了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具有近源分布特征。因此,加强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圈定沉降中心和烃源岩的分布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晚石炭世—二叠纪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大型内陆含油气盆地,具有多套含油层系,尤其是二叠系,既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也是盆地一个重要的含油层系。同时,上石炭统和二叠系的构造格架也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后期构造格局和演化。但长期以来,对盆地上石炭统及二叠系的划分对比、构造格架及原型盆地的性质认识一直存在着争议。从现今大地构造位置上看,准噶尔古板块位于哈萨克斯坦古板块、西伯利亚古板块及塔里木古板块的交接部位。但在古生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各板块之间被大洋隔开,准尔板块向四周各板块之下俯冲,中间为结晶基底,四周为被动大陆边缘。大约在石炭纪末期,各板块相互拼合成一体。这种大地构造环境是典型的前陆盆地发育环境。晚石炭世和二叠纪的盆地沉积充填和构造发育特征也显示准噶尔盆地在此期间为前陆盆地性质。前陆盆地层序与下履层序的分界在上石炭统之下。晚石炭世-二叠世准噶尔前陆盆地由三个前陆盆地系统组成,即:①西北缘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早期近南北向西部前陆盆地系统的北部,该西部前陆盆地系统的南部古车排子山前地区后期 逐渐被北天山前陆盆地系统所叠加;②克拉美丽前陆盆地系统和③北天山前陆盆地系统。各盆地系统的范围、发育程度和时间不同,前两个前陆盆地系统的发育时间相对后者稍早,而后者盆地范围较前两者大。盆地中的所有构造特点都是以上述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各构造组成要素叠加复合的结果。从整个盆地发育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①周缘前陆盆地阶段(C3-P1ja),此时主要有西部前陆盆地系统和克拉美丽前陆盆地系统;②复杂型前陆盆地阶段(P^1jb-P1f),三大前陆盆地系统定型;③联合周缘前陆盆地阶段(P2),基本延续了前期构造格局,盆地进入稳定缓慢的构造沉降阶段;④前陆盆地消亡阶段(P3)。  相似文献   

3.
前陆舅地几种构造—沉积演化模式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5.
曹守连  陈发景 《地球科学》1994,19(4):482-492
循天山地区板块构造作用这主线,系统地讨论塔里木板块北缘前陆盆地和类前陆盆的构造演化,将前陆盆地和类前陆盆和类前陆盆地划分为两个阶段,指出前陆盆地演化具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特征。早期前陆盆地以深水复理石建造为主,夹火山岩建造,晚期前陆盆地以磨拉石建造为主。前陆盆地和前陆隆起具横向和纵向上的迁移性,这种特性影响了类前陆盆地的演化和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6.
寒武系是塔里木盆地当前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层系,恢复寒武纪的盆地原型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模式。塔里木盆地寒武纪经历了一次完整的海侵-海退旋回,包括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中寒武世海退、晚寒武世缓慢海侵→寒武纪末海退两个次级旋回,分别对应沉积演化的2个阶段:塔西克拉通内坳陷早寒武世的碎屑滨岸-陆棚相→局限台地相→中寒武世的蒸发台地相,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相→寒武纪末期的台地暴露不整合;塔东克拉通边缘坳陷为深水盆地相,经历了硅质泥岩→泥岩与灰岩薄互层→碳酸盐岩的岩相演化。寒武纪塔里木原型盆地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控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其构造-沉积格局经历了由震旦纪末的南北分异格局向中-晚寒武世的东西分异格局的演变。  相似文献   

7.
摘要构造—古地理演化对盆地分析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构造恢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演化过程。塔里木盆地经历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南华—震旦纪强伸展—挤压阶段、寒武—奥陶纪弱伸展—强挤压阶段、志留—白垩纪振荡升降变迁阶段、新生代弱伸展—强挤压阶段等5大构造演化阶段。塔里木盆地南华—震旦纪发育北东向陆内窄深裂谷系统,不同于显生宙;寒武纪—早奥陶世发育“两台一盆”的“东西分块”的大型克拉通内碳酸盐岩台地,中-晚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快速演变为“南北分带”;志留—泥盆纪形成克拉通内坳陷海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纪发育克拉通内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的浅海—海陆过渡相沉积;中生代发育一系列分隔的快速变迁的陆内坳陷碎屑岩沉积;新生代发育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沉积,形成复杂的叠合盆地。受控原—新特提斯洋与南天山洋的开启—闭合,以及新生代印度板块挤压的远程效应,塔里木盆地构造—古地理具有多期性、多样性、迁移性与强烈的改造性,不同于典型的克拉通盆地。  相似文献   

8.
《地学前缘》2017,(5):350-367
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经历了快速而剧烈的变化,恢复该时期盆地原型有助于揭示盆地充填演化和盆山耦合。利用最新的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以沉积相为研究实体,将盆地充填与周缘构造演化相结合,由点→线→面进行分析,恢复了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不同时期(以组为单位)的构造-沉积环境,并建立了相应的盆地充填演化和盆山耦合样式。吐木休克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西部发育淹没台地-深水台盆沉积体系,巴楚—塔中和塘南为暴露剥蚀区;良里塔格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发育开阔台地-深水台盆沉积体系,其中玉北东部—塘古巴斯碳酸盐岩台盆反转为浊流盆地;桑塔木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发育混积陆棚-浊流盆地沉积体系,仅在柯坪发育欠补偿沉积;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广大地区为暴露剥蚀区,并发育碎屑滨岸-陆棚沉积体系。吐木休克组-桑塔木组沉积期,塔里木盆地东部持续发育深水浊流沉积体系;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演变为碎屑陆棚沉积体系。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晚奥陶世在东西分异的台-盆格局基础上叠加了南北分异的隆-坳格局:吐木休克组沉积期,盆地西部差异升降显著,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初步形成;良里塔格组-桑塔木组沉积期,盆地发生整体的沉降与充填,沉积格局由西厚东薄反转为东厚西薄;铁热克阿瓦提组沉积期,盆地南部和北部发生强烈隆升,古地理格局具南北陆中间海的特征,南北向隆-坳相间的格局定型。在塔里木地块与南部岛弧耦合作用不断加强的背景下,大量陆源碎屑的注入和盆内差异升降作用使得晚奥陶世构造-沉积环境发生了快速变迁。奥陶纪末,在南北双向挤压背景下,大规模的海退和盆内物源区的出现使得塔里木盆地结束了震旦纪以来碳酸盐岩大面积发育的历史,标志着盆地演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半坪-思茅盆地位于澜沧江缝合线为金沙江缝合线之间,它是在澜沧江和金沙江洋消亡后发展起来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盆地。在中生代,该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的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骨架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山岩化学万分的分析表明,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是由两个没类型的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其早期为一后造山裂谷盆地,晚期为坳陷盆地。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反馈滇西  相似文献   

10.
渤海湾盆地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盆地原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歧口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部,是中新生代叠合盆地中新生界沉积最厚的凹陷。本文基于大量二维、三维地震剖面和钻井资料,从凹陷主控断裂活动性、沉积沉降中心分布和构造格架等方面,侧重对大歧口凹陷新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和原型盆地类型进行研究。认为:1)大歧口凹陷构造单元有4级,凹陷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平面构造格局和北断南超箕状断陷的剖面结构。2)凹陷内断裂有4级,主要断裂的规模、活动期次和断裂活动具有演化的阶段性和空间的迁移性,典型构造带活动性具有由北往南迁移的特点。3)新生代期间整个大歧口凹陷的沉积沉降中心均在东部海域的歧口主凹内,但整体具有往南迁移的趋势。4)凹陷经历了拓展裂谷、拉分断陷、箕状断陷和碟状坳陷4个构造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在整个构造演化时期意义重大,且具有走滑拉分特点。故认为大歧口凹陷原型盆地是一种"板内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及成盆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74,自引:25,他引:74  
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以来的构造演化经历了10个阶段:缓慢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减速裂陷和慢速坳陷—慢速裂陷和快速坳陷—加速裂陷和加速坳陷—减速裂陷和减速坳陷—裂陷、坳陷终止和缓慢反转—快速反转和快速差异坳陷—慢速反转和慢速差异坳陷—反转停止和坳陷终止。构造发育演化的结果形成了“下断中坳上隆顶平”的盆地结构。“中坳”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54%来源于盆地基底的长期伸展坳陷;“上隆”部分沉积的可容纳空间,31%来源于盆地基底的受压坳陷。构造作用的转换起因于东部区域应力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地球动力学背景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构造演化特征,按构造演化序列将中生代盆地演化分为早-中三叠世盆地格架奠定期、晚三叠世盆地生油岩形成期、早-中侏罗世构造稳定期、晚侏罗世生排烃高峰期、早白垩世盆地整体抬升期及晚白垩世盆地消亡期等6个阶段.并指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各阶段对油气源的形成、油气聚集,以及对油气圈闭成藏等油气分布规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及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川西南康定——会理地区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区域大地构造演化的角度阐述了研究区金矿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并依据其对金矿成矿的控制,划分了金矿大地构造成矿区(带),分析了不同区(带)内金矿成矿特征,通过讨论不同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及不同构造体制与金矿成矿的关系,阐述了区域金矿成矿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5.
洛阳-伊川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及含油气远景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阳-伊川盆地是南阳油田近期油气勘探的新地区和新领域之一,主要勘探目的层系为中生界三叠系.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埋藏较浅,残存厚度大,分布面积广,其中暗色泥岩发育,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并且盆地的构造演化对地层的保存、构造发育、油气分布以及油气藏的形成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明确了该区下步油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东北缘前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挤压构造环境下,造山带与相邻的克拉通之间形成前陆盆地,其演化是由早期不稳定阶段向晚期稳定阶段不断发展。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于克拉麦里山前形成典型的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及前缘陆隆的演化、迁移与克拉麦里深大断裂的走滑发展休戚相关。早石炭世前陆盆地位于陆南-滴西地区,晚石炭世迁至东部大井-石钱滩北部,二叠纪,受克拉麦里大断裂影响,开始向西迁移至五彩湾一带;晚二叠世晚期前陆盆地消失,进入统一拗陷时期。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早期与晚期的构造应力作用松弛期,为前陆盆地发育期,分别形成该地区滴水泉组与平地泉组两套烃源岩。其中滴水泉组形成的石炭纪原生油气藏,在后期的构造变动中,遭受了破坏,油气发生散失,而平地泉组最具现实意义。前缘陆隆的变迁,控制着油气的运移方向;前缘陆隆于演化过程中逐步被NE向构造改造,后期得到不断加强的古隆起之上的NE向构造是油气有利聚集带。  相似文献   

17.
18.
据新地质资料 ,塔里木盆地和周边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 :( 1)前震旦纪 :“古新疆克拉通”的形成 ;( 2 )震旦纪—中泥盆世 :“古南天山洋”的开合和“新疆克拉通板块”的重新拼合 ;( 3 )晚泥盆世—三叠纪 :“新疆克拉通板块”的局部裂解与拼贴 ,“新天山洋”的开与合 ;( 4 )侏罗纪—第四纪 :冈底斯地块北向碰撞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区域构造格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9.
绥滨坳陷是三江盆地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位于三江盆地的西部。军川断裂是绥滨坳陷的主要控盆断裂,控制了其形成和演化。坳陷的主体是西断东超的箕状断陷,具有发育时间长、沉积厚度大、保存好、面积大等特征,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坳陷经历了造山后裂陷阶段、断陷阶段、挤压回返阶段、走滑拉分四个演化阶段,强烈的隆升和剥蚀对油气的储集有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雷西南地洼盆地地层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自第三纪以来的构造沉降达1223m.构造沉降过程可划分为7个时期.其中渐新世和中新世为快速构造沉降时期.该地洼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幼—少年期(E_1—E_2).青年期(E_3—N_1~1)。壮年期(N_1~2—N_2)和中—老年期(Q_1—Q_4)等四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以构造沉降为主,第四阶段则转变为构造抬升为主.第二和第三阶段均存在一个Mckenzic旋回.青年期阶段是该地洼盆地演化的最主要阶段,壮年期则是其定型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