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分析场资料, 对1998 年7 月23~25 日百色地区持续性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 揭示了暴雨发生前后影响系统及物理量场的分布与演变特征、影响系统和各种物理量的相互配置与暴雨的关系, 指出能量锋的出现与暴雨落区的形成关系特别密切。  相似文献   

2.
一次江淮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观测资料和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对1999年6月23日发生在江淮地区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研究,揭示了影响这次暴雨过程的物理条件、云团的演变特征及与中尺度系统的关系,分析表明,在暴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多个中尺度云团在相继生成和移动发展,暴雨中心是几个发展较强的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的,西南风低空急流为暴雨提供了水汽输送,并且通过强垂直运动向对流层中上层输送水汽,这次暴雨与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西南涡分裂出一系列的小涡旋,这些小涡旋边向东移边减弱,并且同时在地面上引发小低压,这些中尺度低压增强低空水平辐合,成为触发不稳定能量的机制,低空急流中心与雨区相互对应,且急流风速增强,风速水平切变梯度增大的过程对应着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产生连续性暴雨的物理成因作了初步探讨,并给出了本次连续暴雨过程的大致物理图象,可供今后连续性暴雨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逐日4次再分析网格点资料,对2006-06-05滇黔准静止锋大暴雨天气过程中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小波动移出、地面静止锋锋生是此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静止锋系统较浅薄,产生的对流性运动仅达700hPa高度;强降雨带位于静止锋锋区附近;锋生函数对大降水的落区及降水时段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薛秋芳  王建中 《气象》1994,20(10):21-25
利用每小时增强显示红外云图,云顶黑体温度(TBB)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8月3-6日华北原及西北地区东部一次暴雨-大暴雨过程,揭示了产生大暴雨的中α尺度过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讨论了环境场条件及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暴雨云团的重要性,并用物理量诊断探讨雨团形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1概况1993年4月20日,我市出现了一次大暴雨过程,降雨量分布:三水115.6mm,南海IOOmm,顺德55.lmm,高明61mm。因降雨急骤,佛山市城区部分马路一度出现了“水浸街”景象。这次大暴雨是在SOOhPa南支槽东传迫近副高西北侧,华南上空西南气流突然加强,并与华中、华北的槽后西北气流辐合,导致南岭附近中低层出现强烈锋生的环流背景下形成的。2物理量特征及演变这次大暴雨除有利的环流背景和影响系统外,各物理量均有较明显的表现。2.1单站(南海站)要素出现“阶段性”转轨4月7日至19日,14时的水汽压由谷点12.shPa匕升到26.OhPa…  相似文献   

8.
林开平  李凌 《广西气象》1998,19(2):11-14
以客观分析结果为依据对“94.12”广西大范围降雨降水过程作了热力和动力分析,了解这次暴雨过程的某些特点和成因,对作好冬季大范围的暴雨预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9.
冯新建 《贵州气象》1998,22(4):22-24
运用1h间隔的红外卫星云图,分析了1997年9月18日安顺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云团发生,发展的演变特征,揭示了暴雨形成和发生的某些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晓霞  刘厚赞  张国平 《气象》1997,23(8):43-45
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及能量方法分析了1995年8月21-23是鲁南和山东半财区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暴雨产生在低层高能舌准饱能舌,准饱和及对流不稳定的区域;500hPa正涡度舌与850hPa暖切变及需所了旋中心相配合,产生较强的上升运动,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大暴雨。  相似文献   

11.
一次罕见的特大暴雨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通过对 1 998年 7月 9日丹凤县特大暴雨发生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各种物理量场特征、卫星云图演变实况、地形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 ,“7· 9”特大暴雨是在副高减弱东退 ,其外围的西南气流发展成急流 ,850 h Pa切变线过境的情况下发生的 ,地面冷锋和中尺度扰动及有利地形的叠加作用是这次大暴雨发生的触发机制 ;停滞少动的暴雨云团的持续影响是这次特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原因。特大暴雨产生在中低层对流不稳定、高能舌和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以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上升运动区  相似文献   

12.
2020年5月22日凌晨粤港澳大湾区发生了一次极端强降水过程,最大小时雨量和3小时雨量打破广东省内“龙舟水”期间的历史最高纪录。利用多源观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引发局地极端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演变过程与中尺度特征开展研究。(1)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凌晨时段,具有持续时间短、局地雨强极端、累积雨量大等特点,在3小时的降水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降水峰值。(2)这次过程为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低层西南季风提供了充足的暖湿水汽,低涡切变线提供了良好的抬升条件。中α尺度季风云团呈准静止状态并升尺度增长为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过程引发了大湾区夜间局地的极端降水。(3)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峰值降水与中γ尺度对流单体生消发展期间的传播与移动矢量发生的改变有密切联系。数个中γ尺度对流单体构成多单体风暴形态,呈西北-东南侧向排列,这些单体先后触发发展并有着各自的地面辐合线。对流单体在环境风引导下向偏东南方向移动引发第一阶段峰值降水。随后不同单体的辐合线连接,对流向西南方向传播显著加快,使对流系统移动矢量发生改变,因而造成第二阶段峰值降水。(4)造成两段峰值降水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结构存在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运城地区1998年7月7日-8日普降大雨,部分地区出现暴雨,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本文从高空及地面天气图上分析了有利于这次降水的天气形势及影响系统,并探讨了物理量及要素变化与降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下发的常规地面、高空、有关物理量场和自动站等资料,对2009年4月23-25日梧州出现的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高层南亚高压与500hPa南支波动配合,及700hPa西南冷涡、和850hPa的低涡急流切变东移共同作用造成的.垂直速度、涡度、散度、水汽通量散度等物理量在这次的强降水过程中有较好的配合.  相似文献   

15.
缪敏 《浙江气象》2002,23(3):11-13
通过对1999年梅汛期6月24日-7月1日连续暴雨过程分析,发现850hPa安庆附近低涡中心不断的发展东移和重建、西南和东北偏东两支低空急流加强导致的切变辐合加强,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明显的辐合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同时发现:暴雨的雨强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摆动、中低层冷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2年4月3日20时至4日08时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强降水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诊断分析,揭示了高原春季产生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动力和热力条件,确定了产生这次高原春季强降水的一些物理特征量,加深了对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杨正国 《贵州气象》1999,23(2):10-12
用常规天气图,以1995年6月28日08时为初始场,1995年7月2日08时为结束场,对1995年6月30日-7月1日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湿有效能量演化变情况。结果表明:500hPa低糟,中低层切变低涡及地面中尺度低压是主要的影响系统,中尺度特大暴雨发生前期及中期,有大量的湿有效能量贮存。  相似文献   

18.
邵阳市区“6.26”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6月25日,由于08时500hPa高原东部有低涡东出,宜昌~芷江~贵阳有低槽东移,中低层长沙~芷江~贵阳有切变南压,以及02时越过秦岭的地面冷锋共同影响,邵阳10个县(市)次日普降暴雨,其中隆回106.2毫米,洞口134.4毫米,绥宁159.0毫米,全市平均为102.0毫米。本交通过对“6.26”大暴雨过程某些物理量的计算分析,为以后大暴雨过程的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青云 《四川气象》2002,22(2):9-12
对2001年8月19-20日全川移动型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表明:初始扰动产生在对流层中层移动性低槽底部强烈发展的低空热低压倒槽中,有利的物理量配置环境、大尺度系统的稳定型和非均一热成风偏差分布对其发展和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动点、不动点群体系统局域阻塞概念,并结合高低空散度的不平衡,明确了移动型川东大暴雨的短期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