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分析了静海地磁台2002~2006年观测资料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与邻区ML 4.0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静海地磁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异常形态特征和阈值判据.  相似文献   

2.
琼中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尹祥础和尹灿1991年提出了测震学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宋治平等(1996)将其理论用在地震活动性预测地震中,取得了良好结果。同时,在中国的地形变,地倾斜,地下水位和重力等参量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内验效果。曾小苹等1996年提出将磁扰过程作为地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分析研究了地磁扰动场的扰日变化Ds(Z)的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P(Z)的高值与北京台550km范围内MS≥5.5主震有较好的对应。为探讨研究北部湾1994年12月31日MS6.0地震及1995年1月10日的MS6.1地震,分析了琼中台1994年6月至1999年7月期间地磁场垂直分量的资料,发现1994年…  相似文献   

3.
刘吉平 《华南地震》2019,39(2):92-99
选取广东省数字化地磁观测以来的地磁资料和一定震中距的显著地震事件,计算地震前1~2年的地磁垂直分量加卸载响应比,结果显示,显著地震前1个月至1年不等,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有明显超经验阈值2.8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格尔木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青新交界8.1级地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早在1991年,尹祥础和尹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地震预报思路和方法——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并将其运用在测震学方面。宋治平等(1996)将其理论应用在地震活动性预测地震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很多地震预报专家将其理论应用在中国的地形变、地倾斜、地下水位和重力等参量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曾小平等于1996年首先提出磁暴过程作为地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研究磁暴场的暴时扰日变化Ds响应比值P(Z)的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检验效果。 在青藏高原这块强震多发地区,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各学科各手段方面的应…  相似文献   

5.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具有雄厚的物理基础,取太阳日照(或磁暴)过程作为加卸载,地磁垂直分量Z为响应,选取了山西临汾、太原、内蒙古呼和浩特地磁台1987年1月至1998年12月的相对观测资料,计算出其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P(Z)异常与周围700km范围内发生的Ms≥5.5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对计算结果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大连及邻区在1981-1991年间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本文作者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对大连台1981-1991年地磁资料进行处理。在研究大连台P(Z)值的异常变化与该周围中强地震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映震异常的定量指标及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7.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以磁报震中的应用探索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具有雄厚的物理基础,把它引用到以磁报震中,即有利于以磁报震工作的发展,也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我们取太阳日照为加载,地磁垂直分量Z为响应,研究了利用北京台1970-1986年资料所计算出的响应比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关系。结果发现1976年地震前约半年时间内的响应比明显高出其他各年。通过地震前后共17年的资料分析,确认这正是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8.
徐桂明  冯志生等 《地震学刊》2002,22(4):26-31,35
根据加卸载响应比理论,通过对1991-1996年江苏省部分井孔观测资料固体潮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发现,在中强地震前一年左右的时间震中区附近的井孔出现了响应比高值异常。通过空间图像扫描可能看出;在苍山地震前一年左右。徐州,宿迁地区出现了加卸载响应比的高值集中区;在南黄海地震前一年左右。在镇江,苏州地区出现了高值集中区,之后高值集中区有自西向东迁移即有向震中区迁移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应用加卸载响应比法、日变幅逐日比法及空间相关分析法,分析研究了江苏高邮地磁台1992年至1997年地磁垂直分量的观测资料,结果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高邮台的地磁场存在明显的磁异常变化。提出了适用于高邮台的地震分析预报参数。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月7日涉县地震台地磁Z分量加卸载响应比出现高值变化,通过检测观测系统、调研测区环境、分析空间磁场影响、对比同台多套仪器及对比河北省内其他台站相同仪器和分析震例等,认为涉县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高值变化不排除是地震地球物理异常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对应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庭  杨钢宇 《地震》2000,20(2):53-60
通过对浙、沪、苏邻近4个地磁观测点的近十年的资料,及邻近区域10个地震进行了每日Z分量日变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变化和响应比月均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阈值PO(Z)和响应比月均值PM(Z)的大小与地震的震级、震中距及异常出现的早晚并非完全呈线性相关;当响应比值大于某一阈值时,有可能发生一定震级的地震;按该方法结果综合分析?载止1998年9月底,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内在该研究区域或更大范围(  相似文献   

12.
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在首都圈地区地震预测中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2004,24(10):53-60
  相似文献   

13.
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学忠  尹祥础 《中国地震》1995,11(4):361-367
本文将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用于水库地震的预测,分析研究了新丰江、丹江口、参窝以及佛子岭等水库地震主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库地震前加卸载响应比Y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新疆地区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地区是中强地震高发区 ,而地磁观测台站较少 ,仅有乌鲁木齐、喀什 2个Ⅰ类台。它们分属北天山地震带、帕米尔 -西昆仑地震带两个不同的构造带上 ,间距上千公里 ,致使在地震预测中地磁分析预报方法的应用受到影响。自 1 96 6年邢台地震之后 ,我国逐步建成较完善的地磁观测系统 ,在对震例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出在地震预报中较为实用的方法。综合来看 ,这些预测方法一般需要在地磁台网分布密集、有 3个以上观测台、且较小台间距条件下才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对于新疆特殊的台站条件 ,只能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合新疆观测条件的分析方法 ,…  相似文献   

15.
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分析了平谷台1995年1月至1998年4月期间磁暴场的暴时扰日变化Ds(Z)的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P(Z)高值与平谷台550km,左右范围内MS≥50的中强主震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6.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地磁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加卸载响应比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若响应比值P(Z)≥4.1,则在喀什周边地区有可能与1-11个月以后的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响应比值一般在震前1-11个月出现最大异常,个别地震在震前几天或发震同日出现;并且高响应比值对应的地震震级相对较高。乌鲁木齐的地磁响应比值异常并不意味着一定有中强地震对应,它主要反映了构造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江苏地磁加卸载响应比的异常标志体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曾小苹等人提出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研究了江苏地磁台网1983~1997年的加卸载响应比异常及其间台网内和网缘附近Ms4.6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适用于江苏地磁台网分析预报的标志体系,并对其内检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应用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方法,选取河北及邻区2008年1月至2016年10月FHD观测数据,研究地磁响应比异常与该区M 4.0以上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近9年符合判据标准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异常有11组33次,其中7组异常有震例对应,在选定的14次震例中9次对应震前异常;②异常面积通常与最大异常强度成正比关系;③前兆异常时间与震级之间一般正相关;④组内各次异常位置多具有连续性和迁移性;⑤震中大部分出现在异常高值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研究了加卸载响应比的时空演化特征 ,并利用震例研究了长期地震活动性的时空演变特征的普适性。为了理解以上特征及地震前兆综合特征 ,应用解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二维圆形包体、二维硬软复合包体进行了研究 ,并推导出半无限流变介质中三维包体产生的粘弹性位移、应变、地倾斜解析表达式 ,详细地计算和分析了球形包体在地表产生的体应变的时空演变过程 ,从而使孕震模型理论化。应用理论研究结果 ,对地震前兆的时空演化进行了解释 ,提出了长期预测和中短期预测方法 ,并应用于实践 ,取得 5次地震的长期、中期预测的成效。主要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磁加卸载响应比资料分析与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龚耀 《华南地震》2013,(4):31-38
采用GM4型磁通门磁力仪与佘山台57型地磁记录得到的地磁加卸载响应比值以刁进行地震中短期预测分析,通过对两种设备在共同观测时期得到的只2)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不同设备得到的旧值能满足以往的异常判定标准,GM4磁通门磁力仪得到的P(Z)值映震能力较好.可与余山台57型地磁记录仪匹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