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渤海油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对渤海冰情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应用现有手段获得的海冰资料已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要求。为了使我国海冰监测技术提高一步,以便将来能实时准确地提供渤海海上冰情资料,适应各行各业的需要,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1985年2月1日至17日,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海洋技术研究所共同组织了我国首次渤海海冰航空遥感试验。根据我国的冰情,这次试验选用了我国自己研制的多光谱摄影机、彩红外摄影机、慢扫描透射式红外测温仪、机载八毫米成象微波辐射计等配套设备。在全体参加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获得了大量的海冰遥感资料和图象。试验结果表明,航空遥感技术在海冰监测中将大有作为,并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广大用户及时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海上冰情资料。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2012—2013年冬季的渤海冰情,通过对海冰增长和消融过程以及各海区严重冰期冰情的综合分析,该年度冰情总体上较常年偏重。总结该年度渤海海冰数值预报情况,客观检验结果表明,数值预报保证率满足海冰业务化预报的精度指标。针对海上生产需求研发了小区域高精度海冰数值模式,对工程作业区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为保障冬季渤海生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候因子对渤海冰情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北极涛动、北极海冰和西伯利亚高压等气候因子对渤海海冰年际变化的影响。统计表明西伯利亚高压是影响渤海海冰年际变化最重要的因子。秋季北极海冰密集度、冬季北极涛动与渤海冰情显著相关,它们可能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从而影响渤海海冰的严重程度。利用回归分析得到渤海冰情等级与西伯利亚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统计关系,回归结果较好的反映了渤海冰情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4.
引言海冰对于人类在海上的活动影响是很大的。海面固定冰盖严重阻碍海上航行,海上浮冰威胁船舶的安全航行,甚至摧毁海上采油平台。海冰中的浮冰每天以10~20公里的速度移动。水道、冰穴、冰顶盖变化是很快的,可以说,海冰是地球表面上变化最快的固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渤海湾油气资源的大力开发,对渤海冰情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应用简单仪器进行目测是远跟不上用户的要求的。因此,对于我国具有冰面的海域进行调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和资源开发区,海上的人类活动如油气勘探开发、港口海岸工程及海上交通运输等在每年冬季海冰形成和发展期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的冰情甚至造成海冰灾害。为了保障海冰覆盖的渤海海区内的船只、海上建筑物的安全,提前作好防冰的准备,海冰预报方法研究成为必要的一项工作。渤海海冰是典型的一年冰,它的增长和融化以全球气候为背景,主要由当地气象条件决定。对多年海冰资料进行分型可以得到海冰的冰型,把冰型内各冰样本对应的500hPa高度场进行分析得到该冰型对应的高度场型。获得了未来十天的高度场后,我们可以利用冰型和冰型所对应的高度场型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行渤海海冰未来十天的预报。预报的准确程度由获得的高度场和高度场型的相似程度决策。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辽东湾是渤海石油公司自营开发的石油勘探区。是我国结冰最严重的一个海域,在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海冰的轻重直接影响着海洋工程、石油开发及海上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冰情严重的年度(如1969年)曾出现过港湾封冻,交通中断,海上作业停止和海上建筑物被摧毁等严重现象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因此,为了满足辽东湾海上石油勘采开发及海上交通运输的需要,保证钻井船只冬季作业的安全生产和及时安排调整生产计划,指挥海上生产,为此进行了特定海区的海冰预报;海冰预报时效为月预报,旬预报(10天),候预报(5天)。为了进一步了解1987—1988年冬季辽东湾气候变化规律及海冰生消变化过程,现将分析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7.
塞瑞 《海洋世界》2019,(2):34-35
今年冬季,黄渤海海冰冰情并不严重,然而,海冰监测工作却从未停止过。天津处于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交会点上,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综合性港口和对外贸易口岸。作为渤海沿海港口的一员,天津沿海也会在冬季迎接海冰的到来。冰情严重时,天津港的航运交通、生产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六年-八七年度冬季海冰预报会商会于1966年10月20日~24日在山东省烟台市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有来自海军、有关院校和国家海洋局从事海洋预报、调查观测与科研机构,以及生产第一线从事海上安全指挥、海港生产、交通运输和海洋石油等部门共20个单位。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派代表光临指导。会议期间得到了山东省海上安全指挥部的大力协助。 与会代表,首先对一九八六—八七年度冬季渤海及黄海北部的冰情进行了会商。并对海冰要素、大气环流、大洋海面温度场、天文地球物理因子及气温等资料,应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和统计计算,做出了今冬明春渤海及黄海北部海冰的总趋势预报,将为海上安全指挥、海港与运输和海洋石油部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近几年参与渤海海冰应急预警,尤其是2009-2010年冬季30年来最严重冰情应急防灾实践,介绍目前渤海的海洋经济发展和海冰灾害状况,分析我国渤海海冰监测预警及防灾减灾方面存在的6个方面的问题,对出现问题的成因做了分析,在高度重视海冰监测预报、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海冰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严重冰情是重要海洋自然灾害之一,往往造成国计民生的重大损失。本文概要介绍了我国“七五”期间在海冰航空遥感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重点讨论了机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和对云层的穿透能力强等特点,以及使用机载地球资源侧视雷达(ERR)系统,对渤海进行的首次SAR测冰试验结果。所获得的分辨率为3m×3m和成图比例为1:10万的辽东湾海冰相嵌图象,清楚地给出了固定冰带、流冰冰型、流冰密集度、冰块大小、冰脊、冰间水域和流水区外缘线等参量。SAR监测和分析海冰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钦政  白珊 《海洋预报》1998,15(4):8-13
海冰作为全球海气系统的一员,它与海洋、大气的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我国渤海和黄海北部历年出现不同程度的冻结,其冰情的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历史上多次出现严重冰情造成钻井平台倒塌,船舶破坏,航运中断等严重海冰灾害...  相似文献   

12.
岳海波  张杰  纪永刚  张晰 《海洋学报》2009,31(5):169-174
辽东湾是我国海冰冰情最重的海区,其周边分布了大量的油田,海冰面积的变化对海上油气勘探及海上生产等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需要开展对辽东湾海冰面积变化的模拟与预测研究,为海冰灾害的业务化监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3.
渤海海冰灾害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冰灾害的产生不仅于海冰冰情严重程度,而且同人类活动及人类防范海冰的意识有关。通过归纳整理1950年以来渤海海冰冰情等级以及国家海洋局公报内的海冰灾害,并应用5年滑移平均,以反映中国"五年计划"的社会活动与海冰灾害之间的响应,定量分析海冰灾害发生率同海冰冰情等级的关系,发现工业活动的频繁程度同海冰灾害发生率成正比;人类重视程度同海冰灾害发生率成反比;海冰冰情等级与海冰灾害发生率成正比;当海冰冰情等级减轻时,海冰灾害发生率并不一定减少。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针对目前渤海工业活动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加强海冰灾害的防范能力仍然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4.
曹妃甸邻近海域的海冰状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妃甸邻近海域是渤海湾冰情严重海域之一.根据该海域的地理环境和大量的海冰卫星遥感、海冰航空监测、海冰船舶调查、岸站和海上平台等有关海冰监测资料及相邻海域的有关海冰监测资料,给出了该海域海冰的冰期、冰型和海冰时空分布变化等特征.另外,还给出了该海域一般年份和特殊年份的冰情状况.  相似文献   

15.
渤海滩浅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基地,同时也是我国主要的结冰海区之一。因此,海冰是渤海滩浅海油田海上工程设计、勘探开发及生产作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海洋环境要素之一。文章以冀东南堡油田为例,通过对2005-2013年海冰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总结并给出了该海域的冰情基本特征;同时分析了海冰对滩浅海油田海上生产作业和工程设施造成的影响,并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雷达海冰图像互相关的冰漂流场测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在每年冬季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冰情,它直接影响结冰海区的石油平台、船舶以及港口等设施的正常作业,对海冰的观测与预报随着上述海区的开发利用越发显得重要,利用航海雷达连续准确地跟踪海冰漂移运动轨迹,是当今观测、调查、研究冰漂流移动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国的科研人员利用雷达成像技术对渤海的冰情进行了长期的雷达海冰观测、研究,在由雷达海冰图像对海冰的物理特征的识别、分类以及冰漂流场测量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1-4]。  相似文献   

17.
1990~1991年度海冰年会于1990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有24个单位的5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他们是从事海洋石油开发、海港生产建设与海上安全指挥、海冰监测、预报及海洋研究、海洋工程设计等部门的科技与管理人员。会上就下述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与研究: 一、对今冬明春渤海、黄海北部的冰情进行了会商,为海洋石油、海港与海上交通运输、渔业及海洋水产养殖等部门安排冬季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渤海、北黄海海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13  
渤海和北黄海的冰情随着历年冬季气候差异而不同.暖冬海冰覆盖范围不足海域的15%,而寒冬可覆盖海域80%以上.概述了海冰监测及资料来源.冰覆盖面积、外缘线位置和冰况等级等被作为反映结冰海域冰情的指标.用大连和营口站的气温表示渤海、北黄海海域的局地气候.用1952~2000年大连的月平均气温描述冰情的变化.给出冰情指数由1952/1953年到1999/2000年随大连站月平均气温变化.影响渤海和北黄海冰情和气候的因子很多,诸如大气环流的演变和太阳活动等.分析了多种因子与冰情的滞后相关,指出20世纪90年代渤海冰情持续偏轻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相当一致;渤海和北黄海冰情的年际变化与El-Nino现象以及太阳活动周期有关;讨论了海冰季节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承担的“七五”科技攻关项目──“76-02-07”海冰数值预报方法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顺利通过专家鉴定和国家验收。 海冰是我国重要的灾害性海况之一,在我国渤海北部,历史上曾出现过严重的海上冰封,致使平台被冰推翻,拉筋被割断,既使素有不冻港之称的秦皇岛由于冰封长达月余之久,从天津港口进出的一百多艘货船被冰阻挡无法航行,经济损失惊人。由此可见,随着海事活动的日益频繁,海冰已成为海上生产作业和航行不可轻视的天敌。从1958年开始,用30多年的时间、逐步建了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冰观测,调查和预报系统,但这种经验加统计的定性趋势预报方法,远不适应当前经济建设的发展,给海上施工、生产、交通、航运带来严重的影响。1986年以吴辉碇副教授为首的海冰专题科技攻关研究组,克服海冰观测资料奇缺,预报系统不健全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艰苦攻关,以我国海冰前期预报和科研为基础,博国际数十年海冰预报和研究之经验,采美国、芬兰、瑞典和苏联等国的先进的海冰模式,结合渤海的气候,水文和冰情特点,就海冰的生、消、增长漂移及海冰本身的许多物理特性作了大量理论和数值试验,合理地考虑海冰动力-热力特性、海冰大气、海冰与海洋的相互作用,采用塑性-粘性结构原理计算冰内力。推出了适  相似文献   

20.
1989~1990年度海冰年会及学术交流会于1989年10月19日在天津召开。出席本届年会的有渤海石油公司、天津安全监督局、青岛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大学、海军、海洋局系统有关部门等20个单位41名代表。会议期间国家海洋局科技情报所所长侯文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包澄澜到会祝贺并讲了话。 会议代表首先总结了1988~1989年度渤海与黄海北部冰情及预报服务情况。并对1989~1990年度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进行了会商、对本年度冰情总趋势做了展望,然后交流了海冰预报的经验、方法及其研究工作的进展,并就今后海冰预报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商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