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全球森林评估报告,2000年世界约有35亿公顷森林,人均0.6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其余一半位于温带和寒温带,大部分在工业化国家内。   目前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主要位于亚洲和非洲的78个国家和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10%;巴西、芬兰、加蓬、印度尼西亚、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和瑞典等7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和苏里南的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亚洲的人均森林占有量非常低,而大洋洲和南美洲较多。人均森林面积超过3公顷的国家只有22个,其中18个是发展中国家,约5%的世界人口居住在这些国家,主要是巴西和俄罗斯联邦;而世界人口的3/4居住在人均森林面积低于0.5公顷的国家,包括人口稠密的亚洲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   2000年全球森林的净损失速率为每年900万公顷,表明现在的森林年损失率比1995年报道的数字降低了20%。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森林的消失最快;而在亚洲,天然林的损失大部分由新营造的人工林补偿;在欧洲和北美,森林面积正在增加。总之,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每年减少12平方米。  相似文献   

2.
<正> 森林的持续经营已被列入许多国家重要的议事日程。目前,由于过渡采伐天然林,全球可采伐和利用的天然林面积越来越少,木材供应日趋紧张。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木材需求,各国加  相似文献   

3.
<正> 一、木材的特点与优势 1.木材是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在木材、钢材、水泥、塑料四大原材料中,木材是唯一可以再生的生物木质材料,它不仅可以从天然森林中获得,而且可以从人工培育的森林中获得。世界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通过速生造林与森林的集约经营,扩大木材供应潜力的可能性很大。速生人  相似文献   

4.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定量评价森林截留的地理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滔  吴承祯  范海兰  宋萍 《山地学报》2007,25(6):691-697
收集大量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林冠截留功能研究资料,应用地统计学方法模拟了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林冠截留的地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林冠截留与环境因素经度和纬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地理变化规律,地统计学方法模拟的回归优度达88.15%,明显优于前人提出的三因素多元地理空间模型的模拟效果(回归优度为56.42%),能更真实反映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林冠截留的地理变化规律,从而为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林冠截留时空分布的模拟与分析提供可靠方法。这些主要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寒温带、温带山地落叶针叶林;寒温带、温带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热带西部山地常绿针叶林;亚热带西部高山常绿针叶林;温带山地落叶与常绿针叶林;温带、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竹林;南亚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半落叶季风雨林;热带山地雨林。  相似文献   

5.
<正> 日益严重的森林毁灭和全球性森林退化问题目前仍然没有明显缓解的迹象。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997世界森林状况》所提供的数据,1980年世界森林面积约为36.34亿公顷,1990年降至35.10亿公顷,1995年只剩下34.54亿公顷。热带林是人类利益的重要来源,许多人们尤其是贫困人口将其作为建筑材料、燃料、食物及其它必需品。但绝大部分热带林不是被过度砍伐,就是处于变成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威胁之中。一些热带林之所以未遭此厄运是因为  相似文献   

6.
气候和地形对米老排人工林生长和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分析了米老排人工林胸径和树高生长以及木材品质在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地形条件下生长在南亚热带的米老排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大于生长在中亚热带的,而木材尺寸稳定性小于生长在中亚热带的。相同气候条件下,山谷中的米老排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尺寸稳定性大于山脊上的,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则小于山脊上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气候和地形对米老排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影响均极显著,对米老排人工林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地形对米老排人工林差异干缩影响极显著或显著,气候对米老排人工林差异干缩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要获得优质速生的米老排木材,宜选择南亚热带的山谷进行人工林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同气候带各类型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李高飞  任海 《热带地理》2004,24(4):306-310
根据<中国植被>的区划,将收集的全国984个样点的森林数据归并到5种气候带类型中,计算了各类型森林以及同一类型森林(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还计算了不同气候带森林各器官的平均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结果表明,从寒温带到热带各类型森林的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逐渐增加,天然林的生物量大于人工林生物量;除热带林外,人工林的净第一性生产力大于天然林净第一性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人工林在提供木材和固定CO2等方面同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木材生产与碳储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如何综合考虑二者权衡过程,实现区域森林综合效益最大化,是中国森林生态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磨哨林场作为研究区,采用人工林固定样地多年观测数据以及InVEST模型,定量评估木材生产与碳储量,构建了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权衡分析方法,提出了研究区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效益最佳的权衡对策。研究发现:① 在采伐活动的影响下,木材生产与碳储量显著负相关(R = -0.907, P < 0.001),表现出强权衡关系;② 随着采伐强度增加,木材生产与碳储量的综合效益逐渐增加,权衡值先下降后上升;每10年采伐总面积10%~20%的管理模式下,收获木材量和碳储量的综合效益相对较高且权衡值最低,是最佳森林管理模式;③ 研究区当前采伐强度略高于最佳采伐强度,适当降低采伐强度能够使森林获取更多的综合效益。因此,在明确森林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可借助基于标准差的权衡分析方法,提出中国南方人工林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可持续经营的权衡对策。  相似文献   

9.
海南岛热带天然林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林媚珍  张镱锂 《地理研究》2001,20(6):703-712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遥感信息、林业二类调查资料的研究,简要分析了海南岛森林的历史变迁和驱动原因,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海南岛森林覆被动态变化过程与驱动因子。主要结论:1)海南热带天然林面积变化明显,从1950年的1200000hm2下降至1979年的415200hm2,到1998年恢复到614700hm2;2)从历史时期至现在,森林覆被变化可分为森林递减(~1987年)和森林恢复(1987~)两个时期;3)空间变化主要表现在:砍伐森林由沿海平原台地逐渐向内陆丘陵盆地扩展,最后到达中部山区;4)不同时期影响热带天然林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0.
云南热带地区是我国热带森林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利用和保护热带森林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经验。本文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云南我传统的新发展的利用热带森林的方法并对它们的经济,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