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白桦  杨筱筱  鲁向晖  曾智 《水文》2014,34(3):43-47
南方红壤丘陵区洪涝和季节性干旱灾害并存,合理划分汛、枯水期可为旱涝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选取并统计赣江上中游国家气象站、水文站旬最大1日降水量、旬最大3日降水量、旬降水总量和旬平均流量,采用集对分析,将赣江上中游流域汛期划分为2月1~28日为汛前期,3月1~31日为前汛期,4月1日~6月30日为主汛期,7月1日~9月10日为汛后期,9月11日~次年1月31日为枯水期。集对分析汛期分期结果与传统汛期相近,理论基础完善,可用于赣江上中游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2.
不同历时设计暴雨组合的风险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子燊  刘曾美 《水文》2011,(4):12-17
基于Copula理论与方法,以广州1951~2010年的日降水为例,以最大日降水量为基准,构建最大日降水量(W1)与历时3日(W3)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W1)与历时7日(W7)降水量两个组合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式。经择优检验建立了边缘分布为广义极值和P-III型的Gumbel-Hougaard Copula两变量联合分布。随之,推算了两个组合降水的同现重现期和设计暴雨值。最后,依据条件分布计算了在大于或小于年最大日降水量特定设计暴雨条件下超过历时3日或7日降水设计值的风险率。  相似文献   

3.
《浙江地质》2012,(6):25-25
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已确定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土资源部将在6月25日-30日举行丰富多彩的土地日宣传周活动。据悉,6月25日当天,由国土资源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2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将在湖北武汉市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4.
陈引锋  李继伟 《地下水》2010,32(6):143-144
通过对黑河日径流量变化规律的探索,重点论述相空间嵌入维数的确定方法。计算结果表明:黑河日径流量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为2.1,是低维分数;另外,采用饱和关联积分法,得到黑河日径流量序列的嵌入维数为9。  相似文献   

5.
一、前兆反应 1995年10月6日6时26分,在唐山市古冶(39.8°N,118.5°E)发生了Ms5.0地震,震中在宝坻地温观测点N85°E 125km的位置(图1)。9月18日之前,宝坻地温观测点日平均变化幅度为0.0008℃。9月17日7时井孔水温为21.0171℃,9月21日14时宝坻观测点井孔水温为20.9960℃,累积下降幅度为0.0211℃,下降速率平均约为0.0004℃/h。21日15时温度回升,到25日24时,井孔水温基本恢复正常,水温恢复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臭氧污染日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北京市夏季臭氧特征及污染成因,于2017年7月15日至2017年8月10日期间,在北京市城区进行气象要素、臭氧(O3)、氮氧化物(NOx)和一氧化碳(CO)的连续观测,并选取7d(2017年7月20日、30日和8月1日、4~7日)密集采集大气样品进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含氧挥发性有机化合物(OVOCs)的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京市夏季O3污染严重,臭氧污染日以东南风为主,一般伴随着高温、低湿、低压和高前体物(VOCs、CO和NOx)浓度,占总观测天数的51.8%。密集采样日中臭氧污染日的成因与副热带高压或均压场下的弱高压系统有关。此外,来自河北、内蒙古中部和蒙古国东部途经保定和张家口等地的气流为北京夏季臭氧污染日的形成提供了部分外源,日平均贡献量为16%~37%,最大贡献量为53%,显示区域传输对臭氧污染日形成有重要影响。敏感性试验发现O3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特别是人为源VOCs。以上结果表明,控制北京本地VOCs的人为排放和周边空气质量将有助于降低北京城区的O3浓度。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MS 7.0)发生前后,位于三峡库区的次声监测阵列记录下了一系列的次声波与重力波信号。文中首先对不同类型的地震次声波以及重力波做出概念上的区分,然后处理、分析采集到的信号,一一判定信号的类型,厘清次声信号、重力波信号与地震事件间的联系。文中讨论了次声压和大地垂直起伏运动之间的线性耦合,使用简正波叠加的方式生成了仿真地震波,并与次声波进行比较,判定4月20日接收到的地震次声波为本地次声波,次声波形与大地垂直运动速率的波形具有极高的相关度。文中还使用基于S变换的时频分析、基于互相关系数的时差计算以及三角阵定向等方法,对4月18日及22日接收到的重力波做了来波定向。经计算,4月22日来波方向约为254.3°,波速约为9 m/s,关联度最强的地震事件为21日凌晨发生的芦山地震余震(MS 4.9),三角阵对芦山地震震中的反方位角为267.7°,方位角误差为13.4°;18日来波方向约为220.2°,波速约为28 m/s,关联度最强的地震事件为4月17日发生的云南大理地震(MS 5.1)及其余震,三角阵对此震中的反方位角为244.7°,方位角误差为24.5°。  相似文献   

8.
草原生长期地表辐射和能量通量月平均日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2008年5—9月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辐射和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锡林浩特典型草原生长期各辐射分能量和同期能量通量的月平均日变化以及地表能量闭合度.结果表明:草原生长期总辐射月平均日最大值出现在7月,平均日最大辐射强度达到753.14W·m-2,最小值出现在5月,为697.27W·m-2.受地表反照率和太阳总辐射的影响,生长期反射辐射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平均日积分值为4.92MJ·m-2;9月份最小,平均日积分值为3.76MJ·m-2.生长期获得的辐射能量为1385.67MJ·m-2,平均净辐射(Rn)强度为104.52W·m-2;感热通量(H)共支出640.39MJ·m-2,日平均强度为53.40W·m-2;潜热通量(LH)共支出772.96M·m-2,日平均强度为55.10W·m-2.Rn和H+HL+G线性回归的结果显示,草原生长期日平均能量闭合率为90%,能量不闭合程度为10%.  相似文献   

9.
藏北羌塘菊花山那底岗日组火山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意义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翟庆国  李才 《地质学报》2007,81(6):795-800
那底岗日组主要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砂砾岩的岩石组合,主要分布在藏北羌塘中部地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北侧。对那底岗日组底部安山岩进行锆石SHRIMP测年,时代为219±4Ma,确定那底岗日组火山岩早期喷发时间为晚三叠世而不是早侏罗世,与龙木错-双湖一线的低温高压变质带的时代基本一致。结合区域地质资料,那底岗日组火山岩可能形成于板块消减的火山弧构造环境,为龙木错-双湖缝合带晚三叠世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简讯     
《水文》1963,(2)
水利电力部为了加强对水文工作的領导,提高业务管理水平,在京举办了第一期水文領导干部訓练班。从三月一日开始到五月十五日結束,历时二个半月。大体上分三个阶段:三月一日到十四日为工作汇报、經驗交流、专題报告阶段;三月十五日到五月八日为业务学习阶段,五月九日到十五日为总結收获、  相似文献   

11.
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在念青唐古拉山拉弄冰川垭口架设的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9月1日至2007年8月31日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和风等气象要素的日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拉弄冰川垭口气温日变化呈现升温快降温慢的特点,年平均气温为-8.1℃,最冷月为2月,最暖月为7月,其温度分别为-17.6℃和0.7℃;相对湿度日变化呈单峰单谷型,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3.4%,8月最大1月最小;气压日变化呈双峰双谷型,年均气压值为497.1hPa,9月值最大2月值最小,其气压分别为501.9hPa和489.9hPa;冬春季的风速日变化比夏秋季大,年均风速为4.2m.s-1,1月最大8月最小,其风速分别为7.5m.s-1和2.5m.s-1,全年盛行以偏南风和偏北风为主,约占全年盛行风向频率的75.2%.  相似文献   

12.
王秀娜  丁永建  王建  赵传成 《冰川冻土》2021,43(4):1179-1189
利用1960—2017年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趋势分析、滑动分析和泰森多边形法等,对河西地区多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量级降水日数及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均降水量为99.0 mm,呈现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平均倾向率为8.72 mm?(10a)-1,月降水量为单峰分布,5—10月夏秋汛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9.2%,各季节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年均降水日数为36.7天,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增幅为3.18 d?(10a)-1,降水日数主要分布在夏季,约占总降水日数的54.6%;平均降水强度为2.70 mm?d-1,呈现减弱趋势,变化速率为-0.04 mm?d-1?(10a)-1;零星小雨和小雨降水日数均呈现增加趋势,而二者平均降水强度均为下降趋势,小到中雨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中雨及以上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王帅帅  周石硚  郑伟 《冰川冻土》2011,33(5):1146-1152
2007年7—9月,在喜马拉雅山中东段蒙达扛日冰川进行了水文和物质平衡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蒙达扛日冰川表现为物质负平衡,冰川消融集中在7月和8月中上旬.观测的70 d内,花杆区冰川物质平衡量为-435~-711 mm,日平均值为-6.2~-10.2 mm.d-1,冰川的总物质平衡量为-355 mm.蒙达扛日...  相似文献   

14.
传统多地磁台站日变改正都基于地理坐标,通过改进计算方法的方式来提高日变改正精度,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传统日变改正的方法,并根据地磁坐标与地磁场强度具有更强相关性的特征,提出基于地磁坐标进行拟合的日变改正方法——地磁坐标拟合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地磁坐标的多站日变改正方法普遍提高了日变改正的精度,为多站日变改正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浙江地质》2009,(1):7-7
由广元市国土资源局宋明强副局长为团长,青川县国土资源局李元富局长为副团长的广元市暨青川县国土资源局代表团一行于2008年11月2日至6日到浙江回访考察。  相似文献   

16.
纳日贡玛斑岩产于三江北段,由大小不同的6个斑岩体组成,岩石化学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型式为几乎不具负Eu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笔者利用锆石U—Pb方法首次测得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的生成年龄为41.0±0.18Ma,属喜马拉雅早期。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来看,三江北段大部分花岗质岩体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岩浆侵位相关,表现为多数同位素年龄都集中在21~66Ma。鉴于纳日贡玛铜钼矿产于纳日贡玛斑岩体中,属于斑岩型,花岗斑岩体为纳日贡玛铜钼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同时三江北段发育较多的中酸性岩体,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成岩年龄的确定对于在该区寻找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利用鲁东南地区18个代表站1961-2015年的逐日降水量、逐日天气现象、积雪深度资料,对近55 a来降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鲁东南地区年均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及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山区多于平原和沿海,区域差异明显。21世纪00年代以前为多雪时期,以后为少雪时期。近55 a的年均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及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皆呈减少趋势,降雪由多转少的转折年份均在1993年,年均雪深、年最大积雪深度的减少分别出现在1987年、1986年。鲁东南地区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份,3月份强降雪量最大,平均雪深、最大积雪深度的最大月份分别出现在11月份、3月份。降雪时段为10月23日-次年4月28日,降雪的初终日西北部山区皆为最早。降雪日数、强降雪日数、降雪量、强降雪量、雪深均存在3 a的周期,最大积雪深度存在4~5 a的周期。  相似文献   

18.
《广西地质》2010,(7):16-18
今年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20年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坚持不懈,想方设法开展"土地日"主题宣传活动,为普及土地管理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作出了贡献。在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周,我们邀请部分基层工作者,结合自身的工作,谈谈对今年"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的理解及今后如何围绕主题搞好"土地日"宣传。  相似文献   

19.
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定西试验基地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获取的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资料,分析了陇中黄土高原冬季典型天气(晴天、阴天及雪天)和平均状况下的地表辐射能量平衡和土壤温度等微气象特征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典型天气间微气象特征有较大差异,但冬季的平均特征与晴天比较接近,云和降雪的扰动影响有限。冬季地表能量平衡以感热输送为主,土壤热通量为辅,且普遍存在不平衡现象。冬季初的2/3时段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日总量基本为负值,之后的1/3时段为正值,冬季地面加热场为热源。冬季土壤温度在地表及20 cm土壤层存在日变化,30 cm及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很小。冬季地表日平均反射率基本在0.20~0.25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22。  相似文献   

20.
罗安波  范建军  王明  曾孝文 《地球科学》2019,44(7):2426-2440
木嘎岗日岩群是班公湖?怒江洋的洋盆沉积记录,它的时代归属对约束班公湖?怒江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自命名以来,木嘎岗日岩群的时代一直争议较大.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改则县亚多村一带的木嘎岗日岩群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岩石学和碎屑锆石年代学方面的研究.该区木嘎岗日岩群以薄层砂岩和页岩互层为主,具复理石沉积特征.砂岩碎屑锆石年代学分析结果显示,最小碎屑锆石为149 Ma,最小年龄峰值为156 Ma,指示该地区木嘎岗日岩群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此基础上,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西段内不同地区木嘎岗日岩群的年龄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结果显示,木嘎岗日岩群的时代跨度至少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表明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内可能是连续演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